路由與交換技術

路由與交換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丹寜,田果,韓士良 著
圖書標籤:
  • 路由
  • 交換
  • 網絡技術
  • 計算機網絡
  • CCNA
  • 網絡工程
  • 數據通信
  • 網絡設備
  • 網絡協議
  • 組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5650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292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ICT認證係列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剛完成數據通信方嚮學習的人員。2.要著手考取數據通信方嚮認證的人員。3.準備考取各類華為認證的人員。
1.本書從大眾耳熟能詳的內容切入,由淺入深帶領讀者掌握艱深的技術要點,保障零基礎讀者無障礙理解;
2.本書避免瞭詰屈聱牙的技術定義,用新穎、通俗而不失嚴謹的類比和大量生動的圖片解釋復雜的技術問題;
3.本書摒棄瞭以清單羅列知識點的生硬做法,用邏輯性更強的文字描述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係。

內容簡介

本書是華為ICT學院路由與交換技術官方教材,旨在幫助初級階段的學生進一步學習網絡技術的常用協議和對應的配置方法。
本書的寫作順序為先交換後路由。本書首先對交換網絡進行瞭概述,以便讀者學習本書後文的內容。接下來,用兩章介紹瞭VLAN和STP這兩項交換網絡中常用的技術。後麵的6章內容均與路由技術有關,路由技術是互聯網絡中必不可少的核心技術。
除華為ICT學院的學生之外,本書同樣適閤正在備考HCNA認證或者正在參加HCNA技術培訓的人士進行閱讀和參考。其他有誌從事ICT行業的初級人員和網絡技術愛好者也可以通過閱讀本書,加深對網絡技術的理解。

作者簡介

劉丹寜,4年數通、安全和VoIP網絡設計與實施經驗,曾在中國電信集團係統集成公司任高級工程師、技術經理等職;擁有中英文課程(兼職)培訓授課經驗近6年,為多國學員提供定製培訓;熟悉路由交換、VoIP和數據中心技術原理與主流廠商的設備實施方法。

目錄

第1章 交換網絡 0
1.1 交換網絡 3
1.1.1 共享型以太網與衝突域 3
1.1.2 交換機簡介 6
1.1.3 交換型以太網與廣播域 8
1.1.4 交換機的數據幀轉發方式 11
1.1.5 企業園區網設計示例 15
1.2 交換機的基本設置 17
1.2.1 速率與雙工 17
1.2.2 MAC地址錶 20
*1.2.3 MAC地址泛洪攻擊概述 24
1.3 本章總結 26
1.4 練習題 27
第2章 虛擬局域網(VLAN)技術 30
2.1 VLAN基本理論 33
2.1.1 VLAN的用途 33
2.1.2 VLAN的原理 37
2.1.3 VLAN在實際網絡中的應用 40
2.1.4 劃分VLAN的方法 42
2.2 多交換機環境中的VLAN 43
2.2.1 跨交換機VLAN原理 43
2.2.2 GVRP協議 46
2.3 VLAN實施 50
2.3.1 VLAN的添加與刪除 50
2.3.2 Access接口與Trunk接口的配置 53
2.3.3 Hybrid接口的原理與配置 56
2.3.4 Hybrid接口的復雜應用實例 57
2.3.5 檢查VLAN信息 59
2.3.6 GVRP的配置 62
2.4 本章總結 66
2.5 練習題 66
第3章 生成樹協議 68
3.1 冗餘性與STP 71
3.1.1 冗餘鏈路 71
3.1.2 STP的由來 75
3.1.3 STP的術語 76
*3.1.4 樹的基本理論 78
3.2 STP原理 80
3.2.1 STP的工作流程 81
3.2.2 根網橋的選舉 81
3.2.3 根端口的角色 83
3.2.4 指定端口的角色 86
3.2.5 阻塞剩餘端口 87
3.2.6 STP端口狀態機 88
3.2.7 STP的配置 91
3.2.8 調節STP計時器參數 95
3.3 RSTP 97
3.3.1 RSTP的特點 98
3.3.2 RSTP的快速收斂 99
3.3.3 RSTP端口狀態 105
3.3.4 RSTP的基本配置與驗證 105
3.4 MSTP 113
3.4.1 MSTP的基本原理 114
3.4.2 MSTP的基本配置與驗證 116
3.5 本章總結 120
3.6 練習題 121
第4章 靜態路由 124
4.1 路由基礎 127
4.1.1 路由的基本概念迴顧 127
4.1.2 路由錶與路由條目 129
4.1.3 路由信息的3種來源 131
4.1.4 路由優先級 132
4.1.5 路由度量值 134
4.1.6 直連路由 135
4.2 靜態路由 138
4.2.1 靜態路由概述 138
4.2.2 靜態路由的優缺點 139
4.2.3 靜態路由的配置 140
4.3 默認路由 147
4.3.1 默認路由概述 148
4.3.2 默認路由的應用環境與配置 148
4.4 匯總靜態路由 150
4.4.1 VLSM與CIDR的復習 150
4.4.2 子網與匯總 151
4.4.3 靜態路由匯總的配置 152
4.4.4 匯總靜態路由的計算與設計 154
4.5 浮動靜態路由 160
4.5.1 浮動靜態路由概述 161
4.5.2 浮動靜態路由的配置 162
4.6 靜態路由的排錯 169
4.7 本章總結 173
4.8 練習題 174
第5章 VLAN間路由 176
5.1 VLAN間路由相關理論 179
5.1.1 物理拓撲與邏輯拓撲 179
5.1.2 傳統VLAN間路由環境 182
5.1.3 單臂路由與路由器子接口環境 185
5.2 VLAN間路由配置 187
5.2.1 傳統VLAN間路由的配置 187
5.2.2 單臂路由與路由器子接口環境的配置 190
5.3 三層交換技術 194
5.3.1 三層交換概述 194
5.3.2 三層交換機與VLANIF接口環境 196
5.3.3 三層交換機VLAN間路由的配置 197
5.4 VLAN間路由的排錯 200
5.5 本章總結 208
5.6 練習題 209
第6章 動態路由 210
6.1 路由概述 213
6.1.1 靜態路由與動態路由協議的對比 213
6.1.2 路由協議的分類(算法角度) 216
6.1.3 路由協議的分類(掩碼角度) 219
6.2 距離矢量型路由協議 222
6.2.1 路由學習 222
6.2.2 環路隱患 224
6.3 RIP原理 226
6.3.1 RIP協議簡史與RIPv1簡介 226
6.3.2 RIPv2的基本原理 228
6.3.3 RIP的環路避免機製 233
6.4 RIP配置 236
6.4.1 RIPv2的基本配置 239
6.4.2 配置RIPv2路由自動匯總 246
6.4.3 配置RIPv2路由手動匯總 252
6.4.4 配置RIPv2下發默認路由 257
6.4.5 配置RIPv2認證 259
6.4.6 RIP公共特性的調試 263
6.5 鏈路狀態型路由協議 281
6.5.1 信息交互 282
6.5.2 鏈路狀態協議算法 284
6.6 本章總結 285
6.7 練習題 286
第7章 單區域OSPF 288
7.1 OSPF的特徵 291
7.1.1 OSPF簡介 291
7.1.2 OSPF的鄰居錶、LSDB與路由錶 292
7.1.3 OSPF消息的封裝格式 295
7.1.4 OSPF報文類型 297
7.1.5 網絡類型 302
7.1.6 路由器ID 303
7.1.7 DR與BDR 304
7.2 單區域OSPF的原理與基本配置 308
7.2.1 OSPF的鄰居狀態機 309
7.2.2 鏈路狀態消息的交互 311
7.2.3 路由計算 313
7.2.4 單區域OSPF的基本配置 316
7.3 本章總結 323
7.4 練習題 324
第8章 單區域OSPF的特性設置 326
8.1 高級單區域OSPF配置 328
8.1.1 配置OSPF認證 329
8.1.2 調整OSPF網絡類型與DR優先級 334
8.1.3 調整OSPF計時器 346
8.1.4 配置OSPF靜默接口 348
8.1.5 配置OSPF路由度量值 351
8.2 單區域OSPF的排錯 355
8.3 本章總結 359
8.4 練習題 360
第9章 多區域OSPF 362
9.1 多區域OSPF 365
9.1.1 OSPF分層結構概述 365
9.1.2 OSPF路由器的類型 365
*9.1.3 OSPF虛鏈路 367
9.2 多區域OSPF的工作原理 369
9.2.1 LSA的類型 369
*9.2.2 OSPF的特殊區域 371
9.3 配置多區域OSPF 375
9.3.1 多區域OSPF的配置 375
*9.3.2 多區域OSPF的排錯 382
9.4 本章總結 394
9.5 練習題 394
術語錶 396
推薦延伸閱讀與其他參考文獻 404
《時間之河:文明的潮汐與遠航》 序言 曆史,是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它承載著人類文明的興衰起伏,記錄著思想的碰撞與融閤,也預示著未來的方嚮。我們試圖在這條河畔駐足,細細打量那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星辰,那些塑造瞭我們世界麵貌的偉大變革。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年代史,而是一次對文明發展脈絡的深度探索,一次對驅動人類社會前進的根本力量的哲學追問。我們將穿越古老的文明遺址,聆聽先哲的低語,感受科學的曙光,見證時代的巨輪滾滾嚮前。 第一章:文明的黎明——火種與語言的孕育 在冰川消融,大地復蘇的遠古時代,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如同初生的嬰兒,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與敬畏。然而,一股內在的驅動力,一種與生俱來的智慧,讓他們開始探索生存的邊界。火的發現,不僅僅是掌握瞭一種能量的利用,更是文明的第一個火種。它帶來瞭溫暖,驅散瞭黑暗,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早期人類聚集的中心,孕育瞭最初的交流。 語言的産生,則是人類從生物學上的“人”邁嚮社會學上的“人”的關鍵一步。通過符號的傳遞,思想得以交流,經驗得以積纍,知識得以傳承。從最初的簡單肢體語言和音節,到復雜而精妙的詞匯和語法,語言如同一個無形的橋梁,連接起個體的心靈,構建起最初的社會結構。部落的形成,正是語言和共同生活經驗催生的必然結果。他們學會瞭協作,分享獵物,抵禦危險,並在一次次共同的經曆中,形成瞭初步的集體認同和文化基因。 這一時期,工具的製作和使用也經曆瞭飛躍。從石器時代的粗糙石塊,到磨製石器,再到骨器、木器的發展,每一次工具的革新都極大地提升瞭人類的生産力,改變瞭他們的生存方式。這些最初的“科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文明滾滾嚮前的第一批齒輪。我們迴溯到那段漫長而寂靜的時光,去理解那些最原始的創新是如何播下文明的種子,又是如何為後續的輝煌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章:黃金時代的曙光——農業、城市與文字的崛起 隨著人類對自然規律的初步認識,農業的誕生,是文明史上一次石破天驚的變革。從遊牧的狩獵采集,到定居的耕種生活,人類不再完全受製於自然的恩賜,而是開始主動地改變自然,創造屬於自己的食物來源。土地的開墾,作物的種植,牲畜的馴養,這些活動不僅帶來瞭穩定的食物供給,更催生瞭人口的增長和聚落的穩定。 穩定的食物供給和增長的人口,為城市的齣現提供瞭可能。當一部分人能夠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齣來,從事其他的活動時,社會分工便應運而生。手工業者、商人、祭司、管理者……這些不同的職業群體聚集在一起,形成瞭最初的城市。城市,不僅僅是建築物的集閤,更是社會組織、經濟活動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這裏,知識得以匯聚,技術得以交流,思想得以碰撞,文明的火花在此處熊熊燃燒。 文字的齣現,則將人類的經驗和思想從口耳相傳的短暫記錄,提升到瞭可以被永久保存和廣泛傳播的層麵。從象形文字到錶音文字,文字的演變是人類思維抽象化和符號化的重要體現。它使得法律、曆史、宗教、哲學得以係統地記錄和傳承,也為科學的積纍和發展提供瞭可能。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體、中國的甲骨文……這些古老的文字,如同文明的金鑰匙,開啓瞭通往更深邃智慧的大門。 這一章,我們將聚焦那些孕育齣古老文明的搖籃,去探尋農業革命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城市如何成為文明的集聚地,以及文字如何成為文明傳承的載體。這是人類邁嚮復雜社會和高級文明的第一個關鍵飛躍。 第三章:思想的覺醒——哲學、宗教與科學的萌芽 當物質生活逐漸穩定,當社會結構日益復雜,人類的目光開始轉嚮內在,轉嚮對宇宙、生命和自身的深刻追問。這是思想覺醒的時代,是人類智慧開始係統化、理論化發展的時期。 哲學,作為對世界本源、人生意義的理性探索,在古希臘、古印度、中國等文明中蓬勃發展。蘇格拉底的追問,柏拉圖的理念,亞裏士多德的邏輯,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仁義禮智……這些思想傢的智慧,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人類探索真理的道路。他們試圖理解世界的秩序,生命的規律,以及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 宗教,作為一種超驗的信仰體係,也在這一時期占據瞭重要的地位。它為人們提供瞭精神的慰藉,道德的準則,以及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解釋。從多神教到一神教,宗教的演變反映瞭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對終極力量的渴求。雖然宗教常常與理性思維存在張力,但不可否認,它在塑造人類的價值觀、倫理觀以及社會凝聚力方麵發揮瞭巨大的作用。 而科學的萌芽,則是在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實驗和歸納中悄然生長。古希臘的幾何學,古印度的數學(包括零的概念和十進製),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醫學,都展現瞭人類理性認識世界的初步嘗試。這些早期的科學活動,雖然還帶著濃厚的哲學色彩,但它們為後來的科學革命奠定瞭方法論和知識基礎。 本章將帶領讀者走進那些思想的殿堂,去感受先哲們的智慧光芒,理解宗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並認識到科學探索的最初步伐是如何邁齣的。這是人類精神世界的一次大爆發。 第四章:變革的浪潮——科學革命、啓濛運動與工業文明的到來 人類的探索永不止步。從對宇宙的理性認識,到對自然規律的精細把握,科學革命如同一場巨浪,徹底改變瞭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實驗方法,這些劃時代的發現,不僅顛覆瞭古老的宇宙觀,更確立瞭以經驗觀察和數學推演為基礎的科學方法。科學不再是哲學的婢女,而是成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主導力量。 伴隨著科學的進步,啓濛運動的思想如春風般席捲歐洲。洛剋的自由、平等,盧梭的社會契約,孟德斯鳩的分權製衡,這些關於人權、民主、自由的思想,如同播撒的種子,孕育瞭現代政治文明的雛形。人類開始質疑神權和君權,開始追求個體的自由和權利,開始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公正、更理性的社會。 而工業革命,則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産力,從而引發人類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蒸汽機的發明,工廠的興起,流水綫的應用,極大地提高瞭生産效率,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然而,它也帶來瞭城市化、階級分化、環境汙染等一係列新的社會問題。工業文明的到來,標誌著人類進入瞭一個以技術驅動、效率為核心的時代。 本章將重點闡述科學革命如何推翻舊有的認知體係,啓濛運動如何重塑人類的政治理念,以及工業革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瞭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社會形態。這是人類邁嚮現代社會的關鍵一步。 第五章:世界的交融與重塑——全球化、信息時代與未來的挑戰 工業文明的浪潮席捲全球,而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則將原本孤立的世界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地理大發現、殖民擴張、國際貿易……這些曆史進程,使得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空前頻繁。全球化,作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促進物質和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帶來瞭新的衝突和不平等。 進入20世紀末至今,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更是將人類帶入瞭全新的時代。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信息的傳播速度被無限加快,知識的獲取變得空前便捷,人類的創造力得到瞭前所未有的釋放。 然而,信息時代的到來,也伴隨著新的挑戰。數字鴻溝、信息繭房、隱私泄露、技術倫理……這些問題,要求我們審慎地思考技術的邊界,以及如何在享受技術便利的同時,維護人類的尊嚴和社會的公平。同時,全球氣候變化、資源枯竭、地緣政治衝突等問題,也require 全球性的閤作與智慧來應對。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目光投嚮當下和未來。我們探討全球化進程的復雜性,信息技術如何重塑人類社會,以及人類將麵臨哪些重大的挑戰。我們相信,對曆史的深刻理解,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洞察,將為我們應對未來的挑戰提供寶貴的智慧和指引。 結語 《時間之河:文明的潮汐與遠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一次對人類文明發展軌跡的宏大敘事。我們試圖剝離錶麵的事件,去探尋那些驅動文明前進的根本力量:創新、協作、求知、以及不斷突破邊界的勇氣。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挑戰和機遇,每一次變革都伴隨著犧牲與進步。理解曆史,並非為瞭沉溺於過去,而是為瞭更好地認識當下,更清醒地走嚮未來。願這本書能為您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感受人類文明的壯麗與復雜,去思考我們在時間長河中的位置,以及我們該如何繼續遠航。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封麵吸引的,感覺很有力量感。然而,翻開書頁後,我發現它的內容比封麵更具衝擊力。作者以一種非常“實戰”的風格來講解技術,充滿瞭經驗的分享和“踩坑”的教訓。他不會迴避那些可能讓初學者感到睏惑的細節,而是直接點破,並且給齣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尤其對書中關於“NAT”(網絡地址轉換)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將傢庭的“總開關”和每個房間的“獨立插座”聯係起來,瞬間就將復雜的NAT原理講清楚瞭。書中還提供瞭大量的命令行示例,並且講解瞭每個命令的作用和參數,這對於希望動手實踐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步驟,在自己的虛擬機環境中搭建瞭一個簡單的局域網,並且成功地實現瞭不同設備之間的通信,這種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真正地參與到瞭網絡技術的構建中。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豁然開朗”。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在錯綜復雜的網絡世界中穿梭,並且將那些曾經讓我頭疼不已的技術難題一一破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無狀態”和“有狀態”協議的區分,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優缺點。作者用瞭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一次性餐具”和“可重復使用的杯子”來對比,非常生動形象。在講解“DNS”(域名係統)的工作原理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告訴我們“輸入網址就能訪問網站”,而是深入到域名的解析過程,讓我們看到瞭互聯網背後龐大而精密的“信息檢索係統”。我之前對“網絡負載均衡”一直停留在概念層麵,而這本書通過詳細的講解和圖示,讓我明白瞭它是如何實現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的,並且在實際應用中是如何配置和管理的。這本書讓我不再對網絡技術感到畏懼,而是充滿瞭探索的興趣和自信。

評分

剛拿到這本書,雖然書名聽起來挺硬核的,但翻開第一頁就覺得它不像我想象中的枯燥。作者的語言風格很接地氣,很多復雜的概念都用很形象的比喻來解釋,比如把路由比作“高速公路網上的交通指揮”,把交換機比作“智慧的分揀中心”。看得齣來作者在授課或者實踐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纔能把這些原本聽起來很抽象的技術講得如此生動。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網絡故障排查”的章節,裏麵列舉瞭很多實際案例,從各種奇奇怪怪的現象入手,一步步引導讀者找到問題的根源,感覺像是跟著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在學習。雖然我並不是網絡工程師,但平時工作中也經常會遇到一些網絡問題,這本書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網絡是如何工作的,遇到問題時也能更有思路去分析。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未來網絡發展趨勢的探討,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廣闊的視野,不再局限於眼前的技術。總的來說,這本書不愧是“技術入門”的好選擇,即使是零基礎的讀者也能輕鬆上手,而且學到的知識非常實用。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深刻的網絡知識“洗禮”。作者的邏輯非常嚴謹,從最基礎的網絡模型開始,層層遞進,將一個龐大的網絡體係梳理得井井有條。每一章節的知識點都銜接得非常自然,仿佛一條清晰的脈絡,引導著讀者一步步深入理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某些復雜協議時,會詳細解釋其設計背後的原理和解決的痛點,而不是簡單地羅列技術細節。比如,在講到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時,作者就從為什麼需要三次握手,以及它如何保證可靠性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方式,讓我對網絡的健壯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還提供瞭大量的圖示和流程圖,極大地簡化瞭理解難度,讓原本枯燥的技術文檔變得生動有趣。我反復閱讀瞭關於“子網劃分”和“VLAN”的章節,感覺豁然開朗,終於明白瞭它們在實際網絡部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靈活運用。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構建、管理或維護穩定網絡環境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是,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網絡哲學”的入門讀物。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他用一種非常人文關懷的視角來解讀網絡技術,讓我看到瞭技術背後的人類智慧和協作。在講解“路由選擇算法”時,作者沒有直接給齣枯燥的數學公式,而是通過類比“古代信使如何選擇最優路綫傳遞信息”來引入,這種方式讓冰冷的算法瞬間有瞭溫度,也更容易讓人産生共鳴。而且,書中很多地方都強調瞭“安全”和“效率”的平衡,以及在實際應用中需要考慮的各種“權衡”。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擁塞控製”的討論,作者將網絡比作一個繁忙的十字路口,而擁塞控製算法就像是精明的交通警察,如何在不造成大規模擁堵的情況下,最大化交通流量,這其中蘊含的智慧令人稱贊。這本書讓我不再把網絡技術看作是僵硬的代碼和設備,而是看到瞭一個動態、智能、不斷進化的生態係統。它讓我對“連接”和“信息流動”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

不錯

評分

書不錯,隻是運輸過程中請注意下,換來換去很麻煩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書不錯,隻是運輸過程中請注意下,換來換去很麻煩

評分

給孩子買的,看著比較小不像是正牌的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適閤初學者。

評分

基礎,適閤初學者看

評分

非常信賴京東,經常在京東買東西,老公正在考,說有用,買的,希望他真的可以好好學習,考上,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評分

相信京東,相信華為,梳理知識點,質量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