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北京日常常見植物106種左右,每種植物以1-2張觀賞特徵的大圖全方位展現植物的本真形態與細節特徵,說明文字配有精美的圖片,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文化性和藝術性,使讀者在欣賞植物的同時,又能幫助讀者快速認識瞭解植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每種植物都配有相應地設置二維碼,進行獨立的、不同於圖書的數字內容設計,擴展紙質圖書的信息承載量;圖書建有“植生活”微信公眾號,根據時節變化,嚮讀者推送植物資訊。
韓靜華,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係主任,北林綠像素工作室負責人,研究方嚮為植物科普、新媒體藝術和交互設計。北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係本科、設計學碩士,清華美院訪問學者。近年來緻力於在大眾層麵傳播植物知識,主持多項省部級項日和橫嚮項目,均和植物科普有密切關係。主要作品有《植視界》《紅鬆林之歌》《植物點點看》等,受到北京衛視、《中國綠色時報》《北京晚報》《現代教育報》等多傢媒體報道,多次獲梁希科普奬、北京科普動漫創意大賽奬項。
每一年我們身邊的草木都經曆著枯榮,你可曾為它們蓬勃的生機而感動,又是否在駐足觀察它們的時候對這些植物姓甚名誰有過疑惑?讓我們在《北京花開》中尋找草木的蹤跡,瞭解它們的植物學特徵和文化曆史背景!
—餘天一 植物學新秀
《北京花開》不僅涵蓋瞭北京常見的植物,還提供瞭相似種的辨彆法,這對新手尤為重要,而且介紹瞭不少植物的趣聞軼事,以供你嚮親友講解時使用。有瞭這本書,你會迅速成為彆人眼裏的植物達人。
—張辰亮 博物君
我堅信,如果一個人能認識自己周邊的植物,那他/她的幸福感一定會高一些。
—王西敏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環境教育傢
1月
蠟梅
3月
迎春
連翹
毛白楊
加楊
榆樹
山桃
山杏
玉蘭
二喬玉蘭
旱柳
饅頭柳
東京櫻花
毛櫻桃
梅
美人梅
麥李
榆葉梅
重瓣榆葉梅
蒲公英
黃楊
4月
紫葉小檗
西府海棠
垂絲海棠
現代海棠
木瓜海棠
紫丁香
白丁香
棣棠
重瓣棣棠
杜仲
栓皮櫟
紫葉李
紫葉矮櫻
美國紅楓
洋白蠟
桃
紅花錦雞兒
日本晚櫻
毛泡桐
紫荊
銀杏
水杉
元寶楓
紫藤
文冠果
白皮鬆
油鬆
側柏
圓柏
黃刺玫
重瓣黃刺攻
錦帶花
二月蘭
花椒
雜交鵝掌楸
紅瑞術
美桐
桑
龍桑
楸樹
構樹
山楂
山裏紅
金銀木
流蘇樹
七葉樹
蝟實
5月
現代月季
玫瑰
雞爪槭
稠李
牡丹
芍藥
刺槐
紅花刺槐
黃櫨
柿
君遷子
金銀花
太平花
萱草
火炬樹
黃金樹
五葉地錦
歐洲莢蒾
鳳尾蘭
鬍桃
枸杞
皂英
平枝枸子
矮紫杉
暴馬丁香
臭椿
香椿
石榴
梓
柬
欒樹
6月
蜀葵
蓮
華北珍珠梅
荊條
閤歡
海州常山
美國淩霄
紫茉莉
鼕青衛矛
梧桐
紫薇
木槿
7月
槐
10月
雪鬆
金鑲玉竹
早園竹
索引
後記
作者簡介
北京是國傢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産多的城市,三韆多年的曆史孕育瞭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北京之美不僅在於山水和名勝古跡,也在於花草樹木,它們使北京四季分明,美化瞭首都的環境和生活,愉悅瞭人們的身心。 本書精選瞭北京日常常見的園林綠化植物 100 餘種,它們生長在我們的小區、單位和公園的綠地中,可以說視綫所及隨處可見,但對它們我們卻知之甚少。本書以植物開花時間為序,供讀者閱讀和對照實物;每種植物以 1 ~ 2 張具觀賞特徵的大圖為主,不僅圖片精美,還能展現植物的本真形態與細節特徵;北京古樹名木眾多,圖片拍攝和內容突齣北京地域特色,如太廟的古柏、頤和園的古柳、故宮的古楸樹、北海的白皮鬆等。由於每年的氣候和天氣狀況不同,各種花的花期在不同年份會有所差異,有時相差 20 天,如今年(2017 年)的花期就較往年提前瞭 15 天左右,因此,本書是按照多年觀測、以花期適中的年份來進行排序,不專指某一年的情況。對大傢容易混淆的植物,也提供瞭快速區分辦法,如迎春與連翹,金銀木與金銀花,現代月季與玫瑰,山楂與山裏紅等。對近幾年在北京園林綠化中新引入的優良品質,亦有科學的介紹,如現代海棠、現代月季、美國紅楓等。
本書文字描述簡潔準確,其學名和物種描述主要參考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誌》英文版),除必要的植物學知識外,還特彆注重挖掘植物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如香椿和萱草指代父母,桑樹和梓樹代稱故鄉,紫荊錶示傢庭和睦與兄弟親情等;植物與古代詩詞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很多詩句不僅反映瞭詩人對植物的深刻瞭解,也展現瞭一種意境之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為 105 種植物配套設計瞭獨立而生動的數字內容,擴展瞭紙質圖書的信息承載量,掃描植物名稱旁邊的二維碼即可瀏覽到更多信息;圖書建有"植生活"微信公眾號,根據時節變化,嚮讀者推送植物資訊,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植物愛好者的閱讀需求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贊不絕口,關鍵在於它對“細節觀察”的強調,以及這種觀察如何轉化為實際行動上的幫助。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認識植物的第一步是學會“慢下來看”,去注意葉緣的微小鋸齒、花瓣上的絨毛質感,甚至是果實成熟時爆裂的不同方式。這些微觀的細節,往往是區分相似物種的關鍵。書中配有一係列高清的局部特寫圖,配閤文字解析,教你如何像顯微鏡一樣去審視一朵花的不同結構。此外,它還加入瞭一些非常實用的“田野調查指南”,比如如何安全地采集和保存植物樣本,如何用最簡單的工具進行基本的物種鑒定。這對於熱衷於戶外徒步和自然寫生的朋友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我曾帶著這本書去郊野公園嘗試辨認瞭幾種路邊的野草,雖然還不能完全準確,但那種“我正在參與自然對話”的感覺,是以前從未有過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新方式的訓練,它把我們從屏幕前抽離齣來,重新將注意力投嚮瞭身邊最豐富多彩的生命體。
評分這部關於植物學的入門讀物,對於我這樣一個對自然界一無所知,卻又對身邊花草樹木充滿好奇的“城市原住民”來說,簡直是一盞明燈。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陽光的溫度。它沒有堆砌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拉丁文術語,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娓娓道來每一種植物的“脾氣秉性”。比如,書中對光照、水分需求的講解,不是乾巴巴的科學定義,而是結閤瞭養護經驗,告訴你“這盆多肉需要曬太陽,但曬過頭瞭就像人暴曬後會脫皮一樣,得有點遮陰的智慧”。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植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徵意義,這讓閱讀體驗從單純的知識獲取,升華成瞭一種文化探索。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蒲公英,它在不同文化裏可以是頑強的生命力,也可以是分離的象徵,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大量的精美插圖和實拍照片,清晰地展示瞭植物的細節,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草,在作者的鏡頭下也呈現齣驚人的美感和秩序感。讀完第一部分,我立刻充滿瞭信心,準備去陽颱給我的幾盆“僵屍植物”做一次徹底的“體檢”和“心靈SPA”。它真正做到瞭“寫給大傢看”,讓植物學不再是象牙塔裏的學問,而是觸手可及的日常美好。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個人非常欣賞,它保持瞭一種既充滿童趣又飽含敬畏之心的獨特語調。作者在介紹一些生命力極其頑強的植物時,總會流露齣一種由衷的贊嘆,仿佛在和朋友分享一個瞭不起的生命奇跡。比如,描述沙漠植物如何利用極端的生理結構來儲存水分時,語氣中帶著一種對生命韌性的由衷摺服。同時,書中也適當地加入瞭作者自己的一些感悟,比如他在不同季節、不同地理位置與植物相遇時的心境變化,這些個人化的情感流露,使得原本可能略顯疏遠的科學主題變得異常親切和有溫度。它不強迫你記住每一個細節,而是鼓勵你去建立一種情感連接——去愛護,去尊重,去欣賞。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輕聲細語地告訴你自然界的偉大之處,而不是一位嚴厲的老師強行灌輸數據。它真正做到瞭“寓教於樂”,讓學習植物知識變成瞭一種享受和心靈的滋養。我打算把這本書作為禮物送給所有我關心的人,因為這份禮物所承載的,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好奇。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非常高明,讀起來有一種徜徉在植物園中的悠閑感,但又不失嚴謹的邏輯性。作者似乎深諳讀者的“知識焦慮”,總是在你快要覺得信息量有點大時,立刻切入一個生動的小故事或者一個有趣的實驗發現。我特彆喜歡它探討植物如何進行“社交”的部分,比如根係之間的交流、信息素的傳遞,這些內容徹底顛覆瞭我過去認為植物就是“靜止的”這種刻闆印象。它把植物描繪成一個充滿活力、暗流湧動的地下網絡,讓人不禁思考,我們腳下的土地到底隱藏瞭多少我們未曾察覺的生命智慧。書中對不同植物科屬的介紹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巧妙地通過“親緣關係”串聯起來,讓你能清晰地看到植物界演化的脈絡。例如,在講完薔薇科的特性後,自然而然地就過渡到瞭那些我們日常食用的水果,這種流暢的過渡,讓知識的吸收變得非常自然和立體。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教科書,而是在聽一位經驗老到的園藝大師講述他畢生的觀察心得,那種真誠和熱忱,是冰冷的文字資料無法比擬的。它成功地在科普性和趣味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非常適閤那些想要係統瞭解植物基礎知識,但又害怕枯燥的入門讀者。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的“跨界融閤”能力。它沒有將植物學局限在生物學範疇內,而是大量引入瞭曆史學、文學乃至生態經濟學的視角。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探討瞭某些特定植物(如棉花、茶葉)如何驅動瞭人類曆史的進程,包括貿易路綫的開闢和殖民體係的建立,這種宏大的敘事視角,讓植物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曆史洪流中的關鍵角色。再比如,在討論傳統中醫藥用植物時,作者的措辭非常審慎和客觀,既肯定瞭其文化價值,又明確瞭現代科學的界限,體現齣一種高度的知識擔當。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去查閱書中提到的那些與植物相關的曆史事件或人物傳記,這本書成功地激發瞭我更廣闊的求知欲。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植物世界以及它與人類文明交織曆史的大門。對於那些希望通過瞭解植物來反思人與自然關係、探索知識邊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深度和廣度是超乎預期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