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日式生活美學+“戀物”風潮
走訪老物件,使用老物件,感悟傳統文化的底蘊;分享曼妙的日式生活美學,讓快節奏生活慢下來。
*京都遊的新風嚮:文化戀物遊
16傢舊物老店+3處舊物集市,徜徉京都,眼觀手觸,邂逅此生一遇的美妙心動。
|個性老店| ANTIQUE Belle/smokeroom/畫廊?啓/李青/幾一裏/MASA/古美術佃
|日用即道| 小盤,小碟/廚房用具/酒器/文具/舊衣新裁
|古物集市| 天神市/弘法市/京都文化博物館古董廣場/手工集市
*逆斷捨離風嚮,個性手記詮釋美物在心。
斷捨離風行,還是要留下美好的舊物在身邊。
近百幅高清大圖,見證古董舊物中曾經的時光與風尚印跡。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介紹京都古物文化的作品。
書中,我們將跟隨作者美賀子的腳步,去探訪京都14傢久負盛名卻又風格各異的古董老店,還有三大曆史悠久又充滿生活情趣的古寺集市。
從西洋的玻璃器皿到日本的古陶細瓷,從朝鮮的藍絹彩綢到唐風的印花和紙,從日用飲饌到童年文具,透過物,感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方式,品味京都獨特悠然的人文風物。傾聽那些癡念於美的收藏人背後,發現、守護舊日時光的動人故事。
作者簡介
村鬆美賀子
日本作傢。曾旅居英國,環遊歐洲,後定居京都。靠敏感的觸覺與對理想生活的執拗追尋,不斷在京都的街頭巷陌、古玩集市,探訪著來自舊物的溫暖與美麗。著有《包裹京都的紙》《沉醉於夢境》《永遠的二人世界》等作品。
目錄
目 錄
捲首語
第一章 眼觀,手觸。尋訪京都老店
︱ANTIQUE Belle︱就算混搭,也是如此輕鬆/ 002
︱Konguri︱逝去的美好時光,卻飄散著前衛的味道/ 010
︱sowgen bro cante︱真正打動你的東西,值得期待/ 018
︱smokeroom︱京都的小歐洲/ 028
︱畫廊·啓︱汲取讓心靈充盈的小東西/ 036
︱李青︱溫柔的李朝/ 044
︱幾一裏︱想象的空間/ 052
專欄一 追溯/ 062
︱MASA︱發現的樂趣,與古董遊戲/ 068
︱古美術佃︱美麗的物品/ 076
第二章 所用,所造。日常所依
[小盤子,小碟]多元的選擇,托盤上的遊戲/ 086
[廚房用具]傳承與沿襲/ 092
[酒器]自具準則/ 098
專欄二 做一個文具盒 104
[文具]重溫昭和時光/ 110
[舊衣的再生]圖案的重新詮釋/ 116
第三章 古玩市場大略
天神市 從北野的林間開始,琳琅滿目,百看不厭/ 124
弘法市 殘次品在北,古董坐南。祈福與喧鬧/ 134
京都文化博物館古董廣場, 舊磚陳瓦與老物件,相互交映的浪漫 / 142
手工集市 在寺裏,在路上,在意想不到之處/ 146
地圖列錶/ 149
捲 尾/ 153
精彩書摘
老物件淺說——紫明卯庵
時光倒流。
接觸舊物後,我有瞭一些感覺。
住宅區裏的一戶,曾是作傢岡部伊都子住過的地方,現在已是懷石料理“紫明卯庵”,我去參加過那裏舉辦的茶道會。
穿過柵欄門,盛開著一株小小的櫻花樹。小陽春的鞦日裏,四周閑寂無聲,空氣中有股暖意,讓人備感溫馨。
這間明治末期建造的房屋,結構極其堅實。其中的茶室,安定、沉靜。東、南兩麵均為整麵的大窗,亮得異常晃眼。通道上歪斜的玻璃為大正時代的産物,走過時,光影循次而進。
——過去這個傢裏的女人,一切東西使用起來都很仔細。
年輕的老闆娘內藤麻衣子告訴我。
等候之際,我被帶進瞭一間西式房間。房內裝飾古典,素雅中見華美。搬過來時,岡部希望能把西式房間保留下來。老闆娘尊重這個想法,不但保留瞭西式房間,其他地方也未做過多的改動,盡可能地保留瞭岡部使用時的樣子。在房子的改建上,的確忠實於原來的模樣,整新如舊。
這天,我主要負責點茶。我是第一次參加茶會,客人中有我老師的老師在場。二樓大廳裏,陽光柔和。這裏曾經是岡部招待客人的地方,再之前,也許是大傢聚會的場所吧。端坐後挺直腰背,僵直的身體稍微得到瞭些緩和。恍惚中,人們興奮的情緒,慢慢平復下來。
一旦開始點茶,我的腦中便一片空白,任由手腳自由行動,舛訛百齣,難以想象。茶勺、茶葉罐,當然還有茶碗,都是極有年頭的高檔品,可我完全沒有餘暇一一觀察。真是狼狽不堪。不過總算過去瞭,讓人長舒一口氣。
一切收拾停當。在茶器清洗屋,男主人寺井義郎進來跟大傢寒暄。寺井精於茶道,自己也能親手製作陶器。
茶器清洗屋是為茶道預先準備用具的地方,架子上擺放著茶碗,收納著所有茶道用具。——能在這裏做茶師,真讓人感銘於心。
正和站在架子旁的寺井說話的當口,我的眼光突然停留在瞭一隻茶碗上。
小小的茶碗,看上去帶些枯黃的枇杷色。樣子沒什麼特彆,但有一種孤傲之姿。可以看
看嗎?我的手像被吸引一樣伸瞭齣去。“這是江戶末期的製品。”聽到寺井的話,我不由自主地把茶碗放在掌中,轉動著看,就像每次獻茶、飲茶時的動作那麼自然。
轉動茶碗之時,突然心有所感,仿佛時間在倒流。類似穿越,但也沒有那麼誇張。這很難錶達,就像時間在慢慢流逝,你可以感受這個過程。
鏇轉茶碗,這個動作非常重要。至此,到底有多少人鏇轉過這個茶碗,獻過茶;又有多少人鏇轉過茶碗,飲過茶。從這雙手傳到那雙手,經過多少人的觸摸!這個記憶,該是從茶碗的肌理,傳遞到瞭手指上的吧。我能有這個感悟,該是在這戶由女人代代傳承下來的傢裏做瞭茶師,纔開啓的感覺吧。
齣瞭大門,外麵的天光已經變為橘色。有人告訴我,這種櫻花叫不斷櫻,入鞦時開放,會一直開到春天。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探索世界各地獨特文化遺産的圖書簡介,與您提供的書名《一器一會:京都古物之美》無關。 --- 《塵封的絲綢之路:探尋被遺忘的貿易路綫與文明交匯點》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的人文地理考察報告,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重走古老的絲綢之路。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教科書,而是一次結閤瞭考古學、人類學、民族誌的田野調查,旨在揭示那些在地圖上已然模糊、但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留下瞭深刻印記的貿易路綫與文化熔爐。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常常被主流敘事所忽視的節點——那些曾經繁榮一時,如今卻沉寂在沙漠、戈壁或高山之中的城鎮、綠洲與關隘。 第一部分:沙海中的低語——中亞的綠洲文明 我們將從東部起點齣發,深入中亞腹地。絲綢之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所連接的綠洲城市。本書將詳細描繪撒馬爾罕、布哈拉和希瓦等地的輝煌過往,但重點將放在那些更隱秘的貿易站點。例如,我們探訪瞭塔剋拉瑪乾沙漠邊緣的樓蘭古城遺址,通過對齣土文物的分析,重建瞭該地在十字路口的角色——不僅是絲綢與香料的集散地,更是佛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裏派)和祆教(拜火教)思想交鋒的前沿陣地。 書中詳細記錄瞭作者在烏茲彆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剋斯坦進行實地考察的經曆。我們考察瞭古老的商隊驛站的建築遺跡,特彆是那些帶有防禦性質的客棧——卡拉凡薩萊(Caravanserai)的結構布局。通過對殘留壁畫和陶器的細緻比對,我們重構瞭不同文明的工匠是如何在異域文化的激發下,發展齣融閤性的藝術風格。例如,波斯幾何圖案如何與犍陀羅地區的希臘化雕塑元素相互滲透,形成瞭一種獨特的“草原藝術”。 第二部分:雪域高原的秘密通道——帕米爾的挑戰與機遇 絲綢之路並非隻有一條筆直的乾道,高原上的崎嶇小徑同樣承載著重要的貿易功能。本部分將聚焦於帕米爾高原,這個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地理屏障。我們探討瞭古人如何剋服極端的自然條件,建立瞭連接南亞次大陸和中原帝國的秘密通道——“香料之路”和“玉石之路”的支綫。 書中詳細記錄瞭作者團隊在塔吉剋斯坦東部山區,與當地瓦罕族牧民共同生活數周的經曆。通過學習他們獨特的遊牧生存技能,我們得以理解,在缺乏大型城市作為中轉站的情況下,小規模的部族聯盟如何通過季節性的集市和部落間的聯姻來維持貿易網絡的運轉。我們還分析瞭古代的“水利工程”——如何利用冰川融水,在極度乾旱的高海拔地區維持生命的綠洲,以及這些水係是如何被用來劃分政治和經濟影響範圍的。 第三部分:海洋的延伸——紅海與印度洋的轉運站 隨著陸上貿易路綫的周期性中斷(如瘟疫、戰爭或氣候變化),海洋貿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絲綢之路的“水上延伸”——從波斯灣經由紅海到達地中海的航綫,以及從印度西海岸到東南亞的航運網絡。 我們不再關注大宗的絲綢貿易,而是深入探討那些易於運輸、價值極高的商品:香料、珍稀礦物(如青金石)和稀有動物製品。我們走訪瞭也門和阿曼沿海的古老港口,例如薩拉拉(Salalah),考察瞭當地人利用季風的航海技術。通過對齣土的陶罐殘骸進行化學成分分析,我們能夠精確地追溯來自中國、印度和非洲不同地區的貨物是如何在這裏匯集、再分配的。書中還特彆探討瞭語言和宗教如何隨之傳播: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義是如何通過這些海洋貿易網絡,而非傳統陸路,深刻影響瞭東非海岸的文化麵貌。 核心價值與獨特視角 《塵封的絲綢之路》的獨特之處在於其“係統韌性”的分析框架。它超越瞭對單一文明的描繪,而是將絲綢之路視為一個復雜的、自我調節的生態係統。作者強調,這條路綫的生命力並非源於某一個帝國的強盛,而是得益於沿綫不同民族——遊牧者、定居的農耕民族、精明的商人以及宗教傳教士——之間復雜的、互惠互利的依賴關係。每當一個環節衰弱,其他環節便會迅速調整以維持整體的流動性。 本書配有數百張珍貴的實地考察照片、細緻的手繪地圖,以及由多學科專傢閤作完成的文物分析圖錶,為讀者提供瞭一幅關於古代全球化進程的宏大而又細膩的畫捲。它邀請每一位對世界曆史、文化交流和地理探索有興趣的讀者,一同去觸摸那些被黃沙掩埋,卻依然散發著曆史光芒的文明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