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接触Tanner EDA软件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够深入,或者说,理论与实践之间总隔着一层纱。这本教材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缺憾。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引导读者掌握Tanner EDA中各项核心功能的使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版图规则检查(DRC)和版图与原理图提取(LVS)的部分,作者不仅讲解了规则的意义和设置方法,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深刻理解不同设计节点下DRC/LVS检查的侧重点和常见错误。书中对衬底噪声、寄生效应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这些往往是新手容易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部分。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在理解和解决版图设计中的疑难杂症方面有了质的飞跃,现在面对复杂的版图问题,不再是束手无策,而是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优化。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对“Tanner”这个名字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因为市面上相关的教材更多地会提及Cadence或Synopsys。但抱着尝试的心态翻阅后,我被它所展现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所折服。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Tanner软件的功能按钮,而是从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底层逻辑出发,层层递进地讲解。例如,在讲解版图迁移和层次化设计时,作者通过不同尺度的抽象,让读者理解如何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版图,这对于培养长远的工程思维至关重要。书中还涉及到了版图后仿真的相关内容,比如寄生参数提取和时序分析,这部分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既有理论铺垫,又有实际操作指导,让我对版图质量的评估和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落地”。作为一名从零开始学习版图设计的学生,面对复杂的EDA工具和抽象的设计概念,很容易感到迷茫。而这本教材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一步地引领我走出困境。它不仅仅是关于Tanner软件的使用说明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武功秘籍”。书中对各种设计约束的解释非常到位,比如如何根据信号的类型和频率来选择合适的布线方式,如何进行电源和地线的规划以减小压降和噪声,以及如何优化器件的布局以减少串扰。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决定了最终芯片的性能和功耗。我还在书中学习到了如何进行设计规则的定制和验证,这对于应对不同工艺库和特殊设计需求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有了全新认识的书籍。它不仅局限于Tanner EDA软件本身的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版图设计背后的原理和方法论。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的论述,这些是高性能模拟和射频电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合理的版图布局和布线来抑制噪声、减小串扰,以及优化信号传输的质量。书中还介绍了一些高级的版图设计技巧,例如寄生参数建模和优化,以及一些防静电和抗闩锁的设计方法,这些内容对于提升版图设计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充实、结构合理、极具学习价值的专业教材。
评分作为一名高职高专的学生,在学习集成电路设计这样一个高度实践性的专业时,理论书籍往往会显得有些枯燥和脱节。然而,这本书却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它以“十三五”规划教材的标准来编写,可见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书中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而是将Tanner EDA这个强大的工具作为载体,将抽象的电路设计概念具象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个工艺流程的介绍,从最底层的材料特性,到晶体管的制作,再到整个版图的布局布线,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版图设计与实际制造过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明白为什么某些设计规则如此重要,以及违背这些规则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书中的图示非常丰富,各种流程图、原理图、版图示意图都清晰明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