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在世界上已经形成热潮。这股风也吹到我国,但我们对它的基本理念其实还很隔膜。陈志华先生用自然优美、精确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二十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栋古建筑和对它们的保护。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对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爱护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对当前世界上关于保护文化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了大致的认识。
随文配有数百幅图片,包括地图、建筑照片等,有的十分罕见,使本书不仅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亦可作为意大利古建筑旅游的指南。
精彩书评
散中见人见物见史见思,既带人进入历史,又启发人走出历史,C越历史。这本小书保持着陈先生讲话为文的一贯风格,充满激情,娓娓动听,书中贯彻着为古建筑请命,为保护文物建筑呼吁的潜台词,有的放矢地专门介绍意大利文物建筑保护的历史、现状和经验。
——顾孟潮《陈志华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陈志华将建筑看作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那么在人塑造建筑的同时,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审美和追求。通过建筑,这些内容被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其性格和理想之中。建筑便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张朵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目录
初版题记
修订版题记
目录
正文
附录 一
附录 二
编者后记
精彩书摘
意大利遍地是文物建筑,或者不如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
历史的原因加上地理的原因,好多支重要的文化到意大利来演出过。最早有伊达拉里亚人(Etruscan)和希腊人,古罗马人把这两支文化发展到了辉煌的高峰。中世纪,北部有拜占庭文化和哥特文化的舞台,南部则有阿拉伯文化的舞台,但舞台演出的都是意大利本土的戏剧。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文化又一次登上辉煌的高峰,而且与法兰西文化发生了频繁的交流。这些文化在意大利半岛留下的,都是它们自己的第一流作品。
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古色古香的历史中心,那简直是文物建筑的堆积:中世纪的钟塔挨着文艺复兴的府邸,巴洛克的教堂对着古罗马的剧场。你上街买菜,市场就在大公爵府东边,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年)像的前面;你上街寄信,邮局就在帕拉提奥(Andrea Palladio, 1508-1580年)设计的府邸里;下雨了,推开一座小小教堂的门,进去避一下,一看,墙上是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6/7年)的壁画,祭坛上有唐纳泰罗(Donatello de' Bardi,1386-1466年)的浮雕。
村庄也是这样。文艺复兴时代教堂的穹顶和钟塔是它们的标志。曲曲折折的小巷不断地穿过券洞,两侧总有些中世纪的石头房子,墙缝里长着小树。阳台上细巧的栏杆,虽然已经破旧,却能告诉你它是什么式样,属于哪个年代。村后的山坡上,有巴洛克的花园别墅,村前的山脚下,有伊达拉里亚人的墓葬。一条古罗马的大路从旁边经过,大石板上刻着深深的车辙。
海边,渔村造在古罗马的船埠码头上;山顶,橄榄林围着的是法国人的堡垒和拜占庭的修道院。
要是说,站在意大利的任何一个地方,一眼望去,都可以见到文物建筑,这话可不算夸大,因此,意大利是一所最丰富的文化博物馆。它地方不大,但是在任何一本欧洲文化史里,它都要占一多半篇幅。
这所博物馆的中央大厅是罗马城。
罗马城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诞生,到现在有2800年的历史了。它是古代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的首都,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极盛的五百年间,罗马城的人口一度超过100万。空前富庶和繁荣化成了无数大理石的建筑物,能容25万人的跑马场、8万人的角斗场、3-5万人的剧场,等等。光是能供一千人以上同时使用的浴场就有11个,中小型的有800多个。那时候罗马城号称"永恒的城市"。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从6世纪起,它一直是天主教的首都,天主教传布到哪里,那里的财富就源源运到罗马城来。16和17世纪,盛期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受到教皇的庇护,在这里达到灿烂的高峰。1870年,新统一的意大利国家在罗马建都,教皇仍然保留了它西部的梵蒂冈。所以,罗马城实际上是个双重首都。
有这样光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罗马城文物之丰富,远远不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城市所能比的。在它大约1000公顷的历史中心区里,问题常常不是要鉴定哪一座建筑物是文物应该保护,相反,倒是常常要舍得确定哪一座建筑物可以不算作文物。从巴拉丁山上新石器时代小屋的遗址,到伊达拉里亚王朝城墙的残迹,古罗马帝国的宏大壮丽的公共建筑物和庙宇,中世纪质朴的教堂和钟塔,文艺复兴庄重的府邸,巴洛克精巧的喷泉,洛可可诡谲的广场,19世纪古典主义的纪念碑和后来的政府各部门办公大厦,甚至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统治下的新古典主义公共建筑物,都代表着欧洲建筑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都是那个时期历史的实物见证。就是19世纪末年以来大量的居住建筑,摹仿文艺复兴府邸的式样,也都比例稳妥,色彩鲜明,很有价值。
……
前言/序言
初版题记
从1981年冬到1982年夏,我在罗马城住了多半年。我是到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所去"参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班的。这期间不断出游,访问了意大利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
在我到过的国家里,文物建筑,当然数意大利为第一,数量多,质量高。从古希腊以来欧洲建筑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在意大利留下了一批代表性建筑物。意大利又是保护文物建筑最领先的国家。不但决心大,不惜代价,而且形成了成熟的科学和理论,对世界的贡献很大。意大利丰富的文物建筑是重要的财源,旅游业的收入快要赶上工业的收入了,然而在那里看不到"开发"祖宗遗产,靠几千年文化积累诈人腰包的贪婪和愚昧。相反,他们是以文明的态度创造性地保护和阐释文物建筑的多方面价值,从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他们发的不是单纯的"祖荫"财,我看到了他们的远见卓识,他们的勤劳智慧,也看到了他们在许多方面作出的牺牲。文物保护,在那里不是社会精英孤独的呼吁,不是政府部门专断的措施,更不是投资者为谋取高额利润而挂起来的"文化"幌子。文物保护,在意大利是一种民族自觉,一种人民素质,已经融入风尚习俗中去了。他们根本不能想象,怎么可以为了修马路、造新房,为了赚钱,为了吸引外资,去拆掉文物建筑或者旧市中心,那里有他们的历史记忆,有他们的感情寄托,有他们的人格尊严。
半年多的时间,我沉浸在意大利无比丰厚的文化积累里。当我摩挲着巴拉丁山(Palatine)上七零八落模糊难辨的废墟时,当我徜徉在阿庇亚大道(Via Appia)残破不堪的遗迹上时,我心中充满了对意大利人的感谢之忱。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西耶纳等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里,古老市区的拥挤、破烂、败落和种种不卫生、不方便,使我非常吃惊。我不知道那里的居民怎样忍受那种环境里的生活,更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改善那里的环境。但是意大利人拿定主意要保存这些旧市区,留给世界,留给后代。在能力暂时不足以使居民们都过上现代化生活的时候,他们愿意等待。
意大利人并非没有才华,他们自诩是世界上最善于做形式设计的民族。意大利人并非不热爱生活,他们钟情于各种精神的和感官的享受。但他们为了文化事业,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艰巨的历史重任,甘愿牺牲一些眼前利益。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因而改变了我过去的一些想法。
回来之后,很想把所见所闻介绍给我们这个也有不少文化积累的国家。但是没有什么机会。积习难改,就写了几万字的"散记"。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发表,因为它既不是学术性的著作,又不是文学性的游记,而我们刊物的专业"分工"十分明确,没有"蝙蝠"的寄身之处。所以,写起来漫不经心,连必要的案头工作都没有做。简简单单,文字也未加修饰。当然,写完之后就扔在抽屉里了。
十几年过去了,日前为了撤掉一张书桌,偶然把它翻了出来。"出土"之后,重新草草看了一遍,想起我们当前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遭遇,心里不免沉痛。一些无知而又蛮横的"建设"拍板者,一些利欲薰心的城市"开发"者,一些眼见文化凌替而漠然无动于衷的修身养性者,和一些为了洋钱可以无所顾忌地出卖一切者,他们正天天破坏着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我想,我写的"散记",虽然水平不高,但还值得给关心文化事业的人看看。
于是,我冒昧地把它交给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初意不过是想在《建筑师》杂志上摘要刊载一部分,不料,"建筑文库"主编杨永生先生和出版社领导却愿意出一本小册子。这很使我感动,毕竟我们还有些有志于文化事业的人。
由于写作时心绪不佳,下功夫不够,这些散记的体例不一致、着眼点不一致、详略不一致,甚至文笔也不一致。总之,失之于散,失之于浅,视野不开阔。但是,振作起精神来,重写一遍,当然是不可能了,于是,就只好这样出版。但愿以后有人再认真写一写。
有几个重要的城市,我去了,却不知为什么当时没有写,如彼鲁迦(Perugia)、蒂伏里(Tivoli)、巴勒斯特里纳(Balestrino )等等,它们都很重要。尤其不该不写的是波仑亚(Bologna),那个城市的历史中心面积很大,保护得最好,因为那个城市的议会和官员们几十年来坚定而巧妙地与房地产投资商进行了有效的斗争。不遏制房地产投资者,要保护城市里的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中心就很难,如果官员们再为虎作伥,那么,一切都完了,什么"夺回古城风貌"都不过是不切实际的滑稽口号。我当时没有写波仑亚,很可能是因为觉得它的经验值得专门着重写一写。好在我手头还有些旧的和新的材料,待有了情绪再好好介绍一番罢。
中国人在中国办中国的事情,中国特色当然是避免不了的。但又有哪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特色呢?意大利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法国、英国、德国、南斯拉夫、俄罗斯,都有。所以,"特色"不能成为拒绝汲取外国经验的借口,重要的是用开放的心态去认真研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有用的经验,科学没有国界。同时还要小心,免得在宏扬传统文化时把封建糟粕掺和进来。比如,前些年,有人论证"中国式的"文物建筑保护,就主张继承"善男信女"重建庙宇的"传统"。
在我们这个国家,做理论工作的不能不时时警惕封建糟粕的危害。
陈志华
1995年5月于清华园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字里行间的时光回响 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建筑史料汇编,也不是一本仅供专家学者参阅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旅人,在意大利古老的大地上,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沉默矗立的建筑所承载的,关于岁月、关于文明、关于人性的种种片段。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行走在石缝中、砖墙里、穹顶下的低语,是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时光长河中留下的印记。 翻开这本书,你不会看到冰冷的数据、冗长的年代考证,亦不会被繁复的建筑术语所淹没。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散记”。这些散记,如同意大利各地的风,时而轻柔地拂过你的面庞,时而又激荡起内心深处的回响。 罗马:永恒之城的呼吸 首先,我们将踏入罗马,这座被誉为“永恒之城”的土地。但在这里,我们并非要一一列举斗兽场、古罗马广场的宏伟。而是去感受,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穿透那些斑驳的石柱,它们是如何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记忆。我们会跟随作者的脚步,想象当年凯旋而归的将军,在人群的欢呼声中,带着征服的荣耀走过那些古老的街道;想象广场上,哲学家们激烈的辩论,商人们讨价还价的嘈杂,以及那些普通市民,在一天辛劳之后,于神庙前虔诚祈祷的身影。 我们或许会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注视着一堵饱经风霜的残墙,它可能曾经是某个显赫家族的宅邸,也可能是某个普通工匠的店铺。在作者的笔下,这堵墙不再是冰冷的石块堆砌,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故事。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工匠的技艺,时代的变迁。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模糊字迹,或许是古老的铭文,或许是孩童无聊的涂鸦,它们都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讲述着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细微之处。 书中还会提及,即使是在最宏伟的建筑群中,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例如,那些隐藏在墙壁缝隙中的小洞,可能曾是士兵休憩的哨位;那些被时光磨平的石板路,可能曾经承载过无数脚步的匆匆。作者不会忽略这些“被遗忘”的角落,反而会从中挖掘出最真实、最动人的情感。它让我们明白,伟大并非总是体现在巨大的规模,更在于那些被细心珍藏的,关于普通人的生活片段。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灵魂之光 接着,我们将抵达佛罗伦萨,这座文艺复兴的摇篮。在这里,我们关注的并非仅仅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或是布鲁内莱斯基的宏伟穹顶。而是去探寻,那些孕育了无数艺术巨匠的土壤。我们会走进那些曾经的作坊,想象年轻的艺术家们,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丝不苟地雕琢着心中的理想;想象那些富商们,如何在慷慨的资助下,推动着整个城市的文化繁荣。 本书将带领读者,去体味佛罗伦萨的古老街道,那些错落有致的房屋,它们并非是僵化的建筑,而是跳跃着生命力的。我们会感受到,那些古老宫殿的窗户,曾有多少双眼睛凝望着街头的喧嚣,孕育着灵感;那些隐藏在小巷深处的庭院,或许曾是诗人们吟诵佳句的 secluded place。 作者会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那些沐浴在金色阳光下的教堂,它们不仅仅是宗教的殿堂,更是艺术的博物馆。你会看到,圣坛上精美的壁画,是如何讲述着神话的传说,又是如何触动着凡人的心灵。而那些精雕细琢的雕塑,它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姿态,都仿佛蕴藏着无尽的生命力,诉说着超越时空的信仰与情感。 更重要的是,本书会深入探讨,佛罗伦萨的古建筑如何成为孕育文艺复兴精神的温床。那种对古典文化的追溯,对人性的赞美,对科学理性的探索,都深深地烙印在这些建筑的肌理之中。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品,而是与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们一同呼吸、一同成长,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篇章。 威尼斯:水上的梦境与遗迹 穿越亚平宁山脉,我们将抵达如梦似幻的威尼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陆地上的砖石,而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建筑。本书将带领我们,去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我们会漫步在狭窄而曲折的巷道,桥梁如同一条条连接着不同岛屿的丝带,串联起这座水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圣马可广场的华丽,而是会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运河边的古老民居。想象一下,当晚霞染红水面,一叶扁舟轻轻划过,岸边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那是一种怎样宁静而诗意的画面。那些饱经风雨的木质窗棂,或许曾映照过多少代威尼斯人的生活,见证过他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会细致地描绘,威尼斯建筑的精妙之处。那些用木桩支撑起来的房屋,如何在海水的侵蚀下,依然屹立不倒;那些色彩斑斓的墙壁,如何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泽。作者会捕捉到,威尼斯建筑所特有的那种轻盈与灵动,它们似乎不像其他城市的建筑那样沉重,而是带着一种水上的飘逸感。 更深层次的,本书会探讨威尼斯建筑所折射出的,这座城市的独特精神。那种与水共生的智慧,那种在脆弱环境中生存的韧性,那种对海洋的依赖与敬畏,都融入了每一栋建筑之中。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这座城市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 不止于此:时光的低语与共鸣 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它会带领读者,去往那些意大利鲜为人知的古老城镇,发掘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从北部的古老城堡,到南部的拜占庭风格教堂,再到托斯卡纳田园诗般的乡村别墅,每一处古建筑都蕴藏着独特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 作者在写作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建筑的外形,更是在试图解读建筑背后的故事,那些建造者的匠心独运,那些居住者的悲欢离合,那些时代变迁的印记。这些故事,或许是关于一个王朝的兴衰,或许是关于一个家族的传奇,又或许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片段。 书中,你会读到那些关于石匠的辛勤汗水,关于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关于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也关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琐碎。这些看似遥远的过去,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如此鲜活,如此触手可及。你仿佛能听到那些建筑发出的低语,它们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也诉说着如今的沧桑。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你心生共鸣的书。它让你在欣赏古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明的传承,以及人性的光辉。它是一种文化的体验,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你在意大利古老建筑的怀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启迪。它会让你明白,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砖瓦,都承载着一段不容忽视的故事,都在诉说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时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