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0
孩子从我们而来,却不属于我们。父母的目标,不是当完美的父母,也不是让孩子成为理想的孩子。不理想,才是真实。在孩子真实的日常样貌中,藏着教养的契机。
身为亲子思辨专家的罗怡君,在这本书里,以冷静不失温柔的视角,鲜活生动的日常案例,直探亲子关系的本质。当孩子把你口中的“道理”当耳边风,当孩子对你的“日常关怀”毫无感觉,当孩子每天都有事要申诉,当孩子跟你说“这不公平”,当孩子被批评不礼貌,当孩子对事情的看法与你不同……围绕着这些难缠却每位父母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罗怡君给出了自己的实践解答,并对父母们给出温馨提示:别急着给予,没有人是理想的父母,够好就好。陪伴孩子,才是父母重要的责任──陪孩子学习选择,孩子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罗怡君 台湾知名情感沟通专家。曾任多家企业营销公关、媒体策划和企业沟通等职位,具有丰富的职场经验。三年前离开职场,专心享受家庭生活,并从事写作、演讲活动。著有《刺猬妈妈与穿山甲女儿的思辨对话》《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2015年台湾地区家教类图书排名前列)。她比孩子还喜欢问“为什么”,期待所有的大人因为孩子无私的爱,而有勇气改变生活,让自己越变越好。
第一章 建立DU一无二的价值观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母亲
孩子,你可以既独立又依赖
我们是别人眼中美好的风景吗?
别为了“想要”,而忽略“必要”
人生很宽阔,不急着“专精”
别轻易定义孩子
世上没有一个理想的孩子
保留孩子诠释世界的权利,就是对世界蕞大的温柔
因为是你,孩子才放心脆弱
第二章 每个决定都关乎如何选择
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选择设计师”
让孩子决定交什么朋友
感兴趣的,未必就是天赋
是协助孩子,还是借机控制?
观看事情的角度,是可以选择的
有些事,其实父母别无选择
让孩子做决定就是自由吗?
第三章 开启对话的钥匙
──尊重与同理
借由重要的小事,展现真正的尊重
跟孩子说真话的沟通艺术
为何你的孩子不讲道理
“用说的都不听”的背后真相
守规矩反而会吃亏,怎么办?
什么是真正的礼貌?
用礼貌传递正面信息
第四章 环境给我们的教养挑战
反悔,可以吗?
说一套做一套的生活教育
有比较才有进步吗?
从输赢中,孩子可以学到什么?
妈!我觉得不公平
孩子,你不必那么完美
用Line沟通的后遗症
第五章 永无止境的学习之路
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成功标准
是学习,还是“集点活动”?
别急着给,当“够好的妈”就已足够
我只能跟你一起伤心
谁说一定要笑?哭也很有力量
转换身份,让孩子学习接受批评
别让“有用”毁了阅读的乐趣
她只是不知道她办得到
人生很宽阔,不急着“专精”
居住在都市里的生活形态就是越夜越热闹,一开窗总是飘进各式各样的声音:炒菜声、吵架声、打骂孩子的哭声、卡拉OK的欢唱声……不只楼上楼下的生活了如指掌,几间隔壁大楼相近楼层的声音在夜里也很清楚。
有阵子不知怎么地,大家都叫孩子学乐器去了。一会儿是这家的孩子吹笛子,一会儿是哪家孩子开始练琴,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假日早上吹着小喇叭,但是让我们困扰的倒不是孩子们的练习曲,而是伴着音乐断断续续的责骂声。
我们侧耳一听,猜测应该是某家孩子不想练琴,却被妈妈指责半途而废、不肯吃苦,接下来每天的某个时段便能听见亲子间大声叫嚣,刚开始孩子还保持沉默,最后终于大吵一架,从此琴声也没再出现了。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学琴生涯。以前家境不算好,妈妈好不容易存到一笔钱,竟然希望我去学琴,搞不清楚状况的我傻愣愣地去上课,喜欢唱唱跳跳的我哪里静得下来,没多久就遇到瓶颈,直嚷着不学了。没想到意志坚定的处女座妈妈更加认定学琴是训练耐心、定力的好方法,不仅不收手,甚至加码买台钢琴回家请家教,才好就近管理盯着练习。
我永远记得那台黑麻麻的钢琴来家里那天,必须动用吊车才能吊进在五楼的房子,窄小巷子里邻居们一边看热闹,一边还说我命好;自知不是固执妈妈对手的我,发展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对应模式,表面上照表上课应付过去,但每天规定练琴的一小时里,我坐在琴椅上仍然双脚乱动、屁股乱扭,弹卡农嫌无聊、弹小奏鸣曲嫌复杂,只有难得遇见喜欢的曲子才有办法安静下来;就这样我一路学琴到小学六年级,直到国中(初中),妈妈更重视课业,才放我一马。
孩子会放弃,背后有许多原因
现在回想起来,天底下妈妈们的理由似乎没有太多变化,好比“想让孩子拥有一个陪伴自己的嗜好”“培养孩子耐心”等等;不少家长会鼓励孩子选择个乐器学学,孩子一开始尝鲜不反对,但中后期想放弃时,难免一番天人交战:
是孩子遇挫折想逃避?
前面学的不就白费力气?
一定是难度增加、需要付出的时间更多而不想继续?
说不定只是惰性太强,逼一下就过去了?
老实说,以上每种因素都有可能,但父母若能先撇开不甘心、好可惜的情绪,同时也问问下列问题,说不定答案会更清楚:
孩子当初无法判断所以才答应尝试,但真的缺乏热情难以支撑下去?
孩子尝试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不擅长,因此也没有动力克服困难?
当初引导孩子学习的理由有没有把自己也骗了过去,但其实包藏着其他小小的期待?
还是孩子发现更感兴趣的事情呢?
父母抉择,无意间形塑了孩子
多年后和妈妈聊天,她依旧自豪地说:“那个年代能学琴的不多,你还记得你有次去百货公司里弹钢琴吗?好多人围在你旁边,多羡慕你啊。哪有人得了便宜还卖乖,到现在还一直抱怨学钢琴的。”
我没有接话。从学钢琴这件事里,我深刻感受到母亲的付出与爱,但我想问的是:要是那时候做了别的选择呢?要是那时候花时间在我喜欢的事情上呢?
没有人知道后来结果会如何发展,这么问对我的母亲当然不甚公平;这样的疑问不是质问、不是挑战,而是当自己身为母亲的此时此刻,对比过去经验时,能有机会反省这中间的决策过程,我有没有机会做得更好,让孩子跟我同样享受最后的决定?
孩子成年之前的人生,有很大一部分依赖父母代替做选择,即使随着年纪长大对生活细节可以发表意见,但不可否认,没有经济能力、交通能力甚至是完整的判断能力的孩子们,父母的影响和安排仍是形塑孩子童年生活的主要关键。因此,身为父母,替孩子安排活动、做任何选择都必须更谨慎小心,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孩子花时间在这项活动上?孩子的反应是什么?我说得出什么意义、想要传达什么讯息吗?
即使说得出学习目的或某种意义,那么,对孩子而言有更好、更适合的选择吗?
这里的“更好”指的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思考方向,倾听孩子的说法,但并非完全听孩子的意见;孩子们没有太多生活经验可以提供比较基础,嘴里说的好或不好、要或不要,很可能只是当下情绪的反应,需要进一步讨论厘清。也因此,如何寻找更好的选择,关键因素在于父母是否够了解孩子的特质和反应。
或许是小时候的经验,我对时间的本质特别敏感——时间不等人地流逝,而且具有排他性。举例来说,周六下午去喝下午茶,那就不可能同时间去剪头发;就算上班时同时开五个窗口工作,也是被绑在计算机前面,不可能去爬山踏青。因此当孩子必须花时间投入某个选择的时候,别忘了背后放弃的可能是打球、下棋、看漫画、做陶艺、种花草……等等其他各式各样的可能。宽阔的领域尚未探索,我们对孩子的反应也全凭想象,又如何知道孩子最适合哪样嗜好呢?
让孩子更广泛地探索未知
说起来严肃的道理,执行起来却非常容易。其实童年时期甚至是求学阶段,未必是需要立刻做选择的时机;孩子的生命一直往前迈进,他们会在未来遇见未知的新事物,那是生命的欣喜、也是上天给孩子尝试人生的权利,任谁都没有资格剥夺。一个适合孩子的选择很容易辨认,我们会看见像是推骨牌似的,在过程中哗啦啦地勾起更多面向的好奇心。
关于“专精”还是“广泛”的大问题,将会一直延伸到大学,甚至往后的人生。我们可以举出日本、德国的达人专家证明专精的优势,也能举出美国、法国博学通广的整合能力,事实上我们都需要这样的人,而这样的角色也各自有不同特质的人担任。
当然,若孩子拥有明显兴趣或特殊天赋的,则不受限于此,否则不如先让孩子宽阔地东碰碰、西瞧瞧,也许现阶段尚未领悟兴趣,但不断让孩子累积各种经验值,借此摸索出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培养内在学习的动机,“路遥知马力”说的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家长的日常反思
?我们真的能确定什么是自己的兴趣吗?
?会不会因为某些事情做得比较好、比较容易有成就感,而觉得自己比较喜欢呢?还是不顾一切、不论成败就是想做的事情,才叫兴趣呢?
世上没有理想的父母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世上没有理想的父母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世上没有理想的父母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