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族法研究

清代宗族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勇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宗族
  • 法律
  • 社会史
  • 家族研究
  • 传统社会
  • 文化史
  • 政治史
  • 制度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
ISBN:97875197097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3400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14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朱勇教授博士毕业论文,本书以清代宗族法为对象,通过对宗族法的典型形态——清代宗族法的分析、研究,考察了宗族法与国家法律在功能上的分工与衔接等问题。

目录

壹引言
贰清代宗族法的基本内容
维护血缘、经济、政治关系三重标准的等级身份制
调整宗法性财产关系
保护宗法性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
维持宗法性社会秩序
推行尊祖教
宗族机构的产生及其职责
叁清代宗族法的制定与执行
宗族法的指导思想
宗族法的制定
宗族法制定技术的发展
宗族法的执行
肆宗族法的法理学反思
农业社会的二元法律结构
宗族法的地方特色
宗族法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
伍清代宗族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宗族法与国家法律的内容比较
国家统治者对宗族法的态度
陆清代宗族法的社会作用
促进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阻抑资本主义萌芽
维持地方治安稳定社会局势
宣传封建文化禁锢异端思想
附录
《李氏家法》
《鲍氏户规》
资料来源及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前言/序言


张晋藩
中国古代国家在其形成过程中,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组织形式。氏族组织中显贵家族的首领,逐渐转化为奴隶主贵族,参与国家管理,掌握国家权力。奴隶主贵族还利用宗法血缘关系,强化其政治统治。因此,从夏朝开始,中国社会就具有明显的宗法性特征。西周时期,“家国一体”、“亲贵合一”,统治者确立以血缘亲疏划分政治等级的宗法制度。秦汉以后,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的政治制度,但其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却在封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被保留,并不断发展、深化。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性特征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的法律。宗族法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形式,通过调整宗族关系、维持宗族秩序,起到维护和加强国家统治的作用。宗族法与国法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为治,构成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封建社会,宗族法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由汉迄唐,宗族组织主要以讲究身份门第的门阀世族和割据一方的宗法豪强势力两种方式存在,与国家上层统治力量联系较紧,因此,宗族法在内容上更多地直接来源于国家法律。宋代以后,中国社会在结构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庶族地主取代豪族地主,形成地主阶级的主体;个体小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另一方面,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统治阶级更加需要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因此,在国家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植下,宗族组织于各地普遍建立,扎根于乡里基层。宗族之长基于维持宗族内部秩序的目的,参照国家法律、礼教纲常以及地方习惯,制定出各具特色的宗族法。宋以后宗族法在总的精神、原则和主要内容上与国家法律完全一致的同时,又具体而微地从某些细小方面约束宗族成员的言行举止,由下而上地维护封建统治。
清朝时处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制度本身的诸多弊病充分显露,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一起,各种新的社会力量对旧制度不断发起冲击。国家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手段是多方面的,充分利用遍布于社会基层的宗族组织及宗族法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清代宗族法集中国古代宗族法之大成。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尤其是宋、元、明各代的发展,清代宗族法的内容更加完备,调整范围涉及宗族内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宗族法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可以说是国家权力在宗族内的延伸,因此,其法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强。从清朝的社会实际来看,宗族法承担了对宗族内部各种社会关系,包括财产关系、婚姻关系、继承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绝大多数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调整的主要任务,在很多方面起到了国家法律难以起到的作用。清代宗族法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清以前各代,很值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予以分析、总结。
《清代宗族法研究》是朱勇同志的博士论文。作为可贵的尝试,朱勇的论文寓论于史,资料丰富,方法新颖,观点鲜明,称得上一篇博士之作。余欣闻该论文已编入《博士论丛》,故为之序,以示砥砺。
1987.6.20
宗族、法律与社会变迁:清代法律文化中的制度互动与社会实践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清代法律文化的核心议题,聚焦于国家法律体系(律例)与民间社会组织形态——宗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将重点考察清代社会结构、地方治理以及法律实施的微观机制,而非直接聚焦于《清代宗族法研究》这一特定主题本身所涵盖的宗族法典编纂或内部习惯法的细致分析。本书的视角更宏大,侧重于理解制度的生成、法律的渗透与社会对法律的回应。 第一部分:清代法律体系的结构与理念基础 清代法律体系是儒家正统思想与历代王朝法律实践的集大成。本部分将首先梳理清朝中央法律的构建逻辑,阐明其如何以维护“礼”为核心指导思想,构建出一套具有鲜明伦理色彩的刑法与民事规范框架。 一、 律例体制的运作机制与权威性构建: 我们将分析《大清律例》的权威来源及其在不同社会层级中的效力差异。重点探讨“律”与“例”之间的动态关系——律为不变之体,例为随时之变。这种结构如何允许地方官在特定情境下进行“依例处理”,从而体现出法律的灵活性与保守性之间的张力。本书将审视清廷如何通过律例的颁布与解释权来巩固其意识形态上的统治正当性。 二、 儒家伦理在司法中的渗透: 清代法律深受儒家“五伦”观念的浸染。本研究将考察“孝”、“悌”、“忠”、“信”、“礼”等伦理规范是如何被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条文或司法裁量标准的。例如,强调“义不容辞”的家庭责任在财产继承和损害赔偿中的体现。我们将分析“情”的概念在量刑中的作用,以及司法实践如何试图在冰冷的律条与温情的社会期待之间寻求平衡点。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罗列,更是对一种以血缘和差序格局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法律化重构过程的考察。 三、 地方治理中的法律实践与国家权力的边界: 清代的国家权力在广大乡村地带呈现出“有限穿透”的特征。本章将探讨州县官作为“天下父母官”的角色,他们如何在执行中央律例的同时,积极或消极地吸纳和整合地方性的社会规范。我们将研究官方文书、判词以及地方志中记载的司法案例,揭示国家法律在基层社会中被解释、被选择性采纳或被规避的具体路径。这有助于理解国家法与民间社会规范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地带。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地方权威与法律的张力 本部分将视线从中央法律条文转向社会现实,探讨清代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社会组织形态——如何影响法律的实际效力,以及地方精英在法律执行中的中介角色。 一、 乡绅士绅的法律角色与“治道”的延伸: 乡绅作为受过教育的士人阶层,在清代社会中扮演着连接国家与民众的关键角色。本书将考察他们如何在地方纠纷的调处、法律知识的传播以及对基层司法活动的参与中发挥作用。乡绅的介入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训诫色彩,这使得法律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化”所覆盖。我们将探讨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其社会资本,在不直接诉诸官方司法的情况下,解决大量涉及财产分割、婚姻纠纷及轻微侵犯行为的案件,从而削弱了律例的直接作用。 二、 经济活动与法律规范的适应性: 清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既有的财产法和契约规范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将分析与土地买卖、借贷关系、商业合伙等新兴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适用情况。考察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契约时,国家法律是僵硬地恪守传统定义,还是被地方的商业惯例所驱动,从而发展出新的司法解释或容忍既有的商业习惯。这部分内容关注法律的经济功能及其在社会变迁面前的适应性。 三、 族群关系、区域差异与法律的变异: 清代的法律效力并非铁板一块,它受到族群身份(如汉族内部的地域分支、满汉差异)和地域性差异的深刻影响。本章将比较分析不同地域(如江南富庶地区与边远山区)在处理相同性质的法律纠纷时可能出现的处理差异。重点分析国家法律对少数族群的特殊规定,以及这些规定在地方社会中如何被具体化和地方化。法律的“地方变异”现象,揭示了国家统一性叙事下的社会多元性。 第三部分:法律观念的形成、传播与法律文化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关注法律观念的形成过程,即社会成员对“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合法”的集体认知是如何被塑造和维护的,以及法律文化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传递方式。 一、 口头传统与法律知识的下行: 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不识字的背景下,法律知识主要通过口头宣讲、戏曲故事、民间判例的流传以及地方教化文书来传播。本章将分析这些非正式渠道如何将复杂的律例条文“翻译”成易于理解的道德教训和行为准则。我们将探讨民间对“青天大老爷”的想象,以及这种想象如何塑造了民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 二、 法律行动的选择:诉讼策略与非诉讼的偏好: 诉讼被视为成本高昂且风险巨大的行为。本书将系统考察清代百姓在面临权益受损时,倾向于采取何种法律行动。分析“打官司”的各种动因和制约因素,包括时间、金钱成本、社会压力以及对判决结果不确定性的担忧。同时,深入探讨非诉讼途径(如调解、仲裁、符咒)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些民间救济方式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张力与互补性。 三、 法律文化中的“人情”与“法理”的交织: 清代法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情”与“法理”的长期共存。本书旨在论证,在清代的司法实践中,单纯的“法理”裁断往往难以被社会整体接受。真正的司法智慧或曰“法律文化”,在于如何通过精妙的司法艺术,将“人情”的考量合理地纳入到对律例的解释与适用之中,从而实现一种符合当时社会伦理的“可接受的公正”。 本书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深入剖析,旨在描绘一幅清代法律文化的全景图景,揭示国家制度、地方社会结构、经济变迁以及民众观念在法律实践中的相互作用,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国家权力、社会秩序与法律运作提供一个立体的、非线性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严谨,层层递进,仿佛是在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宗族法的世界。从理论的源头,如儒家思想对宗族伦理的塑造,到宗族法的具体条款,再到宗族法在现实中的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阐述得鞭辟入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宗族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对立或服从,而是揭示了两者之间复杂而动态的相互影响。有时,宗族法会受到国家法律的规训;有时,国家法律又会借鉴甚至采纳宗族法的原则。这种“亦此亦彼”的辩证关系,正是理解清代社会治理复杂性的关键。此外,书中对大量史料的运用,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也让论述更加真实可信。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仿佛与作者一起,在历史的海洋中探索,一点点揭开宗族法的面纱。

评分

这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剖析了清代宗族法的形成、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作。作者旁征博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宗族法的条规、判例以及官方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并结合社会史、文化史的视角,展现了宗族法如何渗透到家庭伦理、财产继承、婚姻嫁娶、甚至族人之间的纠纷解决等方方面面。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宗族法仅仅视为一套僵化的法律条文,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它在具体情境下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例如,在处理财产纠纷时,宗族内部的调解往往比官府诉讼更受欢迎,这背后体现了宗族作为社会稳定器和互助网络的功能。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宗族在法律实践上的差异性也进行了有趣的对比,揭示了地域文化和经济状况对宗族法的影响。读者可以从中窥见清代社会权力结构的运作,理解宗族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家族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解读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框架;对于普通读者,也能从中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是如何通过一套不成文却又切实有效的“法”来维系的。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新颖,也极具挑战性。作者在梳理清代宗族法时,并没有回避其可能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比如,对妇女权利的限制,对个体自由的压抑,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族人间的冤屈。然而,他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看待。在分析宗族法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时,作者同样不遗余力。他提出,宗族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法律的空白,尤其是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甚至大胆地将宗族法与现代法律体系中的某些理念进行对比,探讨其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现实意义。这种宏观的视角和深度的思考,让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研究,更具有思想的启发性。读完这本书,你会对“法”的理解产生更广阔的视野,认识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以及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适应与演变。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法律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这本《清代宗族法研究》真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清代社会生活画卷,让人得以一窥那古老宗族制度下的种种微妙与复杂。作者的笔触细腻,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故事性。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年代,看到了族长如何主持族会,如何调解妯娌矛盾,如何分配族田,如何惩处不孝子孙。书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层面,更深入地挖掘了宗族法背后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情世故的考量,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实际执行差异。比如,对于贫寒家庭的族人,宗族可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情感支持,而对于富裕家族,宗族则更像是一种维护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的工具。书中对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尤为精彩,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宗族法是如何在实践中被“解释”和“运用”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情法结合”的现象,这种对法律背后人性的洞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梳理了清代宗族法的脉络,更让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从过去的宗族经验中汲取到一些有益的借鉴。

评分

读完这本书,脑海中涌现出许多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问题。作者通过对清代宗族法的细致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清代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独特视角。他并没有满足于描述性的陈述,而是深入探究宗族法背后所蕴含的权力逻辑、经济基础以及文化观念。例如,在分析族产继承问题时,作者揭示了男性长嗣在宗族法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如何与宗族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声望紧密相连。同时,他也关注到了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如女性、庶子等,他们在宗族法中的遭遇和权益的缺失。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方法,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态度,避免了简单地贴标签或进行道德评判。这本书让我对清代社会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