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书可视为自成一派的“经济学入门”。“自成一派”指的是,通过聚焦于“制度”,试图去理解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方式。然则,为何理解“制度”对经济学如此重要呢?
哲学被称为科学女王,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塞尔(John Searle)教授位列该学科的*前沿。他曾说:“‘制度’在经济学的商品、市场、货币、对外收支等现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制度经济学却常常不被视为经济学的主流和中心,确实有些令人惊讶。”“对于近来制度经济学传统的重要复兴,我本人表示热烈支持。若仅表示欢迎,未免有失重视。”(Searle,2005)我在本书第4章第1节中会谈到,对于塞尔的哲学制度论我并不完全认同,却甚是赞同他关于经济学的制度中心论。
并非“失去的20年”,而是“变迁的30年”
尽管如此,在这本入门书中,我将制度作为焦点的理由并非仅是因为经济学的“制度中心论”。不惟经济学,诸学科之所以对制度抱持极大关心,或许是因为我们想通过现在的世界去更深入地理解未来。确切而言,制度论的终极目标是现状分析和政策分析。但是,若基于现实关联性的分析不囿于缺乏实效性的单纯时政批判,就必须以深刻理解制度的本质为前提。本书将要阐述相关制度概念,与那些单纯通过政策和立法就能改变的制度无关,它试图捕捉的是那些作为社会基础结构的制度。正是透过这些制度,可以洞见日本过去这20年,与其说是被世人广泛认为的“失去的20年”,不如说是正处于制度体系“变迁的30年”之中。如果一定要说失去了什么,那就是高速增长时期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有效制度体系。关于这一思考,我在大概10年前出版的《变迁的10年——静止的视角》一书中已有阐述。遗憾的是,这一基础性论述并未得到广泛传播。然而,我一直认为,仅追踪政局变化和经济波动的表象,无法得出有关日本现状和未来的洞察。唯有回归制度论的基本面,方可获致对这一问题的准确把握。
作为学术桥梁的“制度论”
进言之,本书阐述的制度论,*初源自经济学中比较成熟的博弈论这一概念性分析框架。但是,古典博弈论显然并未给制度论提供完整的框架。不过,尽管古典博弈论以行为主体的完全理性这一非现实的假定为前提,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无论是经济事务、社会关系还是政治,行为主体都是基于对其所在组织范围内其他人的行为预测而采取行动的。正是在此意义上,如亚当·斯密(1969)早年所强调的,社会并非机器,终究还是博弈!
尽管如此,本书并不会像博弈论专家那样进行严密的数理分析,对于不太熟悉博弈论的读者,我们将尽量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去探求它的内涵。随着讨论的推进,揭示契约、公司等经济制度与*,我则与以前在研究所共事的通产省、经济产业研究所的同事们,共同讨论如何将这场灾难转变为产业改革的契机。
事实上,这些专家在之后的东京电力组织改革和《电气事业法》修正案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之下,自然印象深刻。另外,这一节也成为此后发表于《能源政策》(Energy Policy)的论文(Aoki and Rothwell,2013)的概要,该文是与全美原子能发电的经济分析*罗斯威尔博士共同撰写的。
第4章中新撰写的第1节“拓宽制度论的视野——围绕政策、认知、法律、文化预期与历史而展开”,试图进一步探讨迄今尚未得到完整阐述的一些制度论观点。
首先,将这些论点纳入分析框架,可以将制度论的分析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制度的本质论、制度的比较与历史形态论、制度的政策设计。意识到彼此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全面而清晰地描述和理解制度的作用与政策的有效性。
“制度的本质论”这一观点将回顾第2章引入的制度过程概念,旨在为扬弃“内生均衡”与“外生规则”对立的制度概念铺平道路。
主要观点是,制度过程的稳定性是社会博弈的认知状态与个体参与人的预期和评价等认知活动以外在构造物(如法律、习惯、组织等)为媒介的线性回归。透过这些必要的理论阐述,不难看出博弈论的制度观与哲学、法学、认知科学等邻近领域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然而,法律、文化与政治领导力等对制度形成与变化的作用,还必须通过更具体的历史考证及比较分析来确认。第4章第1节第7小节以案例的形式讨论了日本与中国的现代经济发展,比较了被视为两国现代经济发展*阶段起始点的明治维新和辛亥革命。
本书的多主题性质决定了该节内容在“入门书”中显得有些曲高和寡。希望本书的讨论能激起读者对制度论或经济学的兴趣,并将其作为进一步阅读和自身研究的“导论”。
本书从广义层面将两个章节的制度论串联起来。第4章第2节“资本主义的未来”记录了1990年1月我与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教授的对话。
作为占据20世纪经济学半壁江山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教授常常被反对派戏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但是,在这次对话中,他对支撑市场的“制度”的重要性做了清晰论述,虽然事过境迁,考虑到这次对话仍能表明制度论视野的拓展,我还是将其收录于本书。弗里德曼教授与我的分歧,只体现在政治“制度”设计与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上。
*后,本书以第4章第3节“城市现代化与卓越团队的竞争——面向2020年东京奥运会”结尾。这是应日本经济新闻“经济教室”之邀,就面向东京奥运会的“日本的前路”专题所撰写的稿件。在“变迁的30年”落幕之际,希望读者能将其作为揭示政策层面的制度论来阅读。
各节首次刊载的出处在书后的“出处一览”中标明,第2章至第4章基本上是根据执笔的时间顺序排列。本书收录时,既删除了重复的段落,也有如第3章第2节将前文已经出现的内容作为有用信息再做扩充说明,主要是文字或措辞的变化。
至此,称本书为“新书”很可能被认为是挂羊头卖狗肉。本书的优势在于,沿着我的思维脉络,读者可以事后查证过往的时局讨论,据以判断制度分析对现状把握的准确性。
话虽如此,本书难免有重复之处。加之对话、演讲稿、论文、报刊文摘、新写内容等文体不尽相同,对此深表歉意。
有关制度论的主要参考文献,本书尽量以注释的方式提供,书后所列参考文献,也可作为制度论课程的阅读清单,供大家参考使用。
最近翻阅了一些关于“公共物品”的资料,让我对“免费搭车者”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公共物品,顾名思义,就是非竞争性(一個人消费不會減少其他人對該物品的消費)且非排他性(人們很難被排除在消費之外)的物品。比如,国防、灯塔、清新的空气,都是典型的公共物品。问题在于,因为人们消费时不会减少别人的份,而且很难阻止别人消费,这就导致了“免费搭车者”的问题。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去支付公共物品的成本,而自己却可以免费享用,结果就是,即使这个物品对社会整体非常有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支付机制,往往会导致供给不足。比如,一个人不会因为自己看不到海上的船只,就愿意去支付建造和维护灯塔的费用,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不付钱,船只的船长们也能享受到灯塔的光芒。这显然是一种低效率的资源配置。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政府的税收是解决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税收,政府强制所有人都承担一部分公共物品的成本,从而解决了“免费搭车者”的问题。但我有时候会想,在非政府领域,比如一个社区,如果大家能形成一种强烈的集体认同和互助精神,是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个问题?比如,大家自愿出资维护社区公园,或者共同出资建设公共设施。这其中涉及到集体行动的逻辑,以及社会规范和信任在其中的作用,让我觉得经济学不仅是关于数字和公式,更是关于人性和社会互动。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制度经济学入门》,但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外部性”这个概念的一些个人思考。我一直对经济学中那些看不见的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很感兴趣。比如,大家都知道污染是外部性的一种,工厂排放废气,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但这个成本却不会体现在工厂的生产成本里。这导致了资源的错配,工厂会过度生产污染性产品。那么,如何才能让这种外部性内部化呢?政府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解决,也就是让工厂为每单位的污染付费,这样工厂就会权衡成本,减少污染。或者,政府可以设定排放上限,并允许企业之间进行排放权的交易,这也就是“卡尔道尔定理”的体现。但我总觉得,这只是解决了“负外部性”问题,那“正外部性”呢?比如,一个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仅他自己受益,整个社会也因为他的贡献而进步。这种正外部性,我们又该如何鼓励呢?政府的补贴,比如教育补贴,算是一种方式,但这是否能完全捕捉到其全部价值呢?我有时候会想,是不是社会文化和集体意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鼓励正外部性的作用,比如,人们更愿意为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买单,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正外部性的激励。这些思考让我对经济学模型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更有效率、更公平的社会有了更多的想象。
评分说起来,我最近对“信息不对称”这个经济学概念真是深有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买家和卖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如,二手车市场,卖家当然比买家更清楚这辆车的真实状况,包括它有没有出过事故,或者发动机有没有隐患。这就导致了“逆向选择”,那些质量差的车反而更容易在市场上流通,因为价格低廉,能吸引那些不在乎车况的买家。而质量好的车,因为卖家想卖个好价钱,但买家又无法确定其质量,所以也不敢出高价,最终导致好车被挤出市场。这种现象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比如保险市场,知道自己更容易生病的人会更倾向于购买高保额的保险,这也会推高保费。那么,如何才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呢?市场机制本身也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比如,第三方鉴定机构的出现,就是为了提供更可靠的信息,降低买家的风险。品牌效应和口碑传播,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息差。商家通过建立信誉,让消费者更愿意相信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我最近在考虑,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强,这是否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是说,信息过载反而会让辨别真伪变得更加困难?这其中涉及到信息甄别成本的问题,以及平台责任等更复杂的议题,让我觉得经济学的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总是充满了动态的博弈和演变,值得我们不断去观察和思考。
评分我最近对“委托-代理问题”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观察一些大型企业和组织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简单来说,委托-代理问题就是当一个人(委托人)委托另一个人(代理人)为自己办事时,由于代理人拥有的信息可能比委托人多,并且代理人的利益可能与委托人的利益不完全一致,从而产生的潜在冲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股东(委托人)和公司经理(代理人)之间的关系。股东希望公司盈利最大化,而经理可能更关心自己的薪酬、权力或者公司的规模,即使牺牲一部分股东利益。这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比如,房东(委托人)把房子租给租客(代理人),租客可能会因为不是自己的财产而不够爱惜,或者在合同期内占用资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理论,比如,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让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尽可能一致,例如,给经理股票期权,或者对租客收取押金。但即便如此,完全消除这种冲突也是非常困难的。我最近在思考,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更透明的监控系统,或者更高效的信息披露机制,来更好地约束代理人的行为?或者,社会上对于诚信和责任的强调,这种文化层面的约束,是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委托-代理问题?这让我觉得,经济学理论的背后,其实是对人性弱点和权力分配的深刻洞察,也促使我们不断去探索更优化的管理和治理方式。
评分说起来,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市场失灵”这个概念,特别是关于“寻租”的现象。寻租,简单来说,就是指为了获得某种超额利润,而通过非生产性的手段(例如游说、关系等)来影响政策或法规,而不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或创新来获得利润。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当寻租行为盛行时,资源就会被浪费在不产生价值的活动上,而不是投入到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福利的生产性投资中。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政府的某些优惠政策或特批许可,会花费大量的资源去进行“公关”活动,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研发新产品或者改进生产工艺。这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些真正有创新能力、能创造价值的企业,反而可能因为无法与那些善于“寻租”的企业竞争而处于劣势。而政府为了获取租金,也可能制定一些不合理的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扭曲。那么,如何才能遏制寻租行为呢?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政策制定和审批机制,减少人为干预的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寻租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更重要的是,要倡导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实干的社会文化,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财富增长来自于生产力的提升,而不是对现有利益的掠夺。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是否能够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力量,来限制寻租行为,从而促进更健康的经济发展。
评分制度经济学入门制度经济学入门制度经济学入门制度经济学入门
评分对其中日中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很感兴趣。
评分制度经济学必读 挺实用的 看完有启发
评分4313646865356794646131346565988989764313
评分权威书籍,经典必读,不容错过
评分9.08755558523366999.88
评分制度经济学入门制度经济学入门制度经济学入门制度经济学入门
评分权威书籍,经典必读,不容错过
评分价格合适 质量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