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杂志2017年全年典藏版包含12本当年期刊,每期包括以下板块内容:动物世界,化学实验,博物广知,博物新闻眼,博物餐桌,博物高考题,古史传说,地球村公民,天文天象,奇妙博物馆,娱乐底片,建筑文明,文化文明,生活百科,石头记,自然地理,自然探奇,自然摄影,草木庄园,诗词演义,读心术,读编互动,酷玩意儿等。
许秋汉,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曾为校园民谣歌手。2006年至今担任《博物》杂志主编。《博物》杂志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广泛,涉猎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博物》杂志现已拥有众多忠实读者,微博账号粉丝680万,微信公众号粉丝40余万。
第01期:厉害了我的鸡
第02期:嗑,嗑,嗑瓜子
第03期:博物画
第04期:化石法医
第05期:青蛙与蟾蜍
第06期:太阳系
第07期:要有光
第08期:拍案“鲸””奇
第09期:“魔”菇
第10期:花园解密
第11期:“薯”天下英雄
第12期:人类进化起源
集体生活的代价
文章出自:博物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冉浩
“它社会”栏目开到今天,一直都在讲群居动物的故事。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群居动物,所以很清楚集体生活的好处:同伴们互帮互助,一起警戒危险、分享食物、抚养后代……不过大自然并没有免费午餐,在享受群居便利的同时,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也要付出一些代价。
来自同类的“压迫”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实动物世界也差不多:一群苍蝇可以各叮各的,而在比较稳定的动物群体中,必定会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也往往要分个高低等级出来。等级高的那几位自然好处多多,而落得混迹底层的个体,过得就比较惨了。
在动物群体里,位置高低的体现,主要是交配权、进食权这两样。比如在狼群中,占据首领地位的是一对雌雄头狼,只有它们有权生儿育女,捕到猎物之后也总是它们先吃。而其他成年狼只是头狼夫妻的帮手、下属,不但在头狼夫妻面前要低头哈腰表示服从,还要帮着喂养它们生的小狼。这些狼相互之间也会排座次,从副手老三到老四、老五、老六……地位最低的狼总是被欺负,分到的食物也少,往往最后实在混不下去了,只好离群出走。
至于蜜蜂、蚂蚁、白蚁等社会性昆虫的群体,更是赤裸裸的阶级社会。工蜂、工蚁和兵蚁从一孵出就被剥夺了生育能力,长大后只能为大我奉献小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繁育后代则是少数繁殖蜂、繁殖蚁(包括蜂后和雄蜂、蚁后和雄蚁)的特权。
不过,被同类“剥削”的动物个体们,留在群体里还是划算的:狼群里的弱势狼哪怕天天受气,但靠着狼群的庇护,能比独闯天下活得更久。而且它们往往就是头狼夫妻的孩子,照顾基因相近的弟妹也不算吃亏。而工蜂、工蚁虽然无法生育,它们跟群体内的年轻蜂后、蚁后更是基因相同度高达3/4的“超级姐妹”(雄峰、雄蚁是未受精卵发育成的单倍体,因此后代的父系基因完全相同),只要努力建设自己的族群、养活更多的繁殖蜂、繁殖蚁,它们自己的基因就有更高的概率传播下去。
……
2015年3月号《博物》,曾介绍过中国神话里掌管春花的神灵。本期介绍的景观植物中,不少种类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这些花神的故事,为本身就很美丽的花朵,又增添了几分浪漫气质。
古罗马的花仙子
西风之神爱上了一位花之精灵,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姑娘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落荒而逃。西风神穷追不舍,终于将她紧紧抱住,在他的怀抱中,精灵开始吐出鲜花,落在身上,变成一件锦衣,周围的土地也瞬间开满各式各样的鲜花——她变成了百花之神,拥有一个全新的名字:芙洛拉。
古罗马神话中这个“烈女怕缠郎”的故事,实际上是自然现象的投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秋天才会刮起西北风,但对地中海沿岸的古罗马来说,西风却是春天的盛行风。所以,这个故事其实是“春风催开百花”的神话演绎版。
芙洛拉作为花神,掌管着所有开花植物,是园艺的守护神,也象征青春、智慧和美丽。2000多年前,意大利人会在每年4月28日到5月3日庆祝花神节,此时正值春花盛开,人们用鲜花装饰街道,举行盛大的集会,载歌载舞,彻夜狂欢。到了18、19世纪,现代植物学发展起来,芙洛拉的名字(Flora)被赋予了“植物群、植物志”的含义。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植物学被认为是最适合女性学习的科学之一,所以也有学者用花神来比拟热爱植物学的女性,将她们统称为芙洛拉。
洋水仙·风信子:花儿与少年
古希腊、古罗马所在的地中海地区,气候非常适合宿根花卉生长。今天城市花坛常用的植物中,有不少都是原产于那一带的宿根花卉,比如洋水仙和风信子。在古希腊人眼中,它们都是美少年的化身。
水仙之神叫做纳西索斯,他一出生就被预言:若他看到了自己的脸,就无法长寿。所以父母从来不让他照镜子,使他对自己的长相一无所知。纳西索斯平安长大,帅得惊天动地,受到无数少女的爱慕追求,他却非常高冷,从来不为所动。
仙女厄科也沉迷于他的美貌,一片痴情不得回应,便伤心地化作了山谷间的回声。这可惹怒了复仇女神,她决定替那些爱而不得的少女惩罚纳西索斯,便设法让纳西索斯在一次打猎途中,通过湖水看到了自己的脸。结果,纳西索斯对自己的倒影一见钟情,终日徘徊水边,最终憔悴而死。在他死去之处,就长出了洋水仙。因为这个神话,纳西索斯的名字既被当做水仙属植物的拉丁学名,又是英文中“自恋、自我陶醉”这个词的词根。
另一位死后成为花神的少年,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友人雅辛托斯。某天,这对好朋友一起掷铁饼,阿波罗掷出的铁饼被一阵强风催动(一说是西风神出于对二人友谊的嫉妒,故意操纵了风),不幸砸到了雅辛托斯身上。他倒地身亡,血液漫过地面,开出了紫色的风信子。所以,紫色风信子在西方往往象征不幸与悲哀。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人民,为了纪念雅辛托斯,会在每年5月末举办为期三天的“风信子节”。第一天是庄重的“悲哀日”,人们举办没有鲜花和赞歌的祭典,沉痛哀悼雅辛托斯。而从第二天起,节日气息大变,人们开始欢歌笑语,迎接风信子的萌发,并认为这象征着雅辛托斯的复活。
这次入手这套《博物杂志2017年典藏》,对我来说,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其在“动物行为学”方面的深入挖掘。我一直对动物的交流方式、繁殖策略以及社会结构非常感兴趣,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一需求。我记得有一期详细介绍了“蜂群的社会秩序”,文章不仅解释了工蜂、雄蜂和蜂后的不同职责,还生动地描述了它们之间是如何通过信息素、舞蹈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协作的。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原来一个小小的蜂群,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的社会分工和组织能力。不只是昆虫,关于“哺乳动物的迁徙之谜”的报道也让我大开眼界。文章以非洲角马大迁徙为例,详细阐述了它们迁徙的原因、路线以及面临的各种危险。作者们还采访了一些在野外追踪动物的科学家,分享了他们在恶劣环境下进行研究的艰辛与乐趣。这种将科学研究与人性化的故事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吸引力。此外,杂志还探讨了一些动物的“情感”,比如母爱、友谊,甚至是一些动物的“智慧”和“学习能力”。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动物的关系,意识到它们并非是简单的生物机器,而是同样拥有复杂情感和独特生存智慧的生命。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科学普及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读者的科学思维。《博物杂志2017年典藏》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物理学中的趣味实验”的几期内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定理,而是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实验,来展示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我记得有一篇文章介绍了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比如气球、塑料瓶,来模拟“反作用力”的原理,这个实验非常有趣,也让我对牛顿第三定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只是基础物理,关于“化学反应的魅力”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文章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比如“自制火山爆发”、“彩虹雨”,来展示化学反应的奇妙之处。作者们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实验背后的化学原理,比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这让我觉得,化学并非是实验室里冰冷而抽象的学科,而是充满着惊喜和创造力。此外,杂志还探讨了一些关于“光学”和“声学”的有趣现象,比如光的折射、声音的传播等,并提供了许多可以自己动手操作的简单小实验,让我觉得科学探索的乐趣,就在我们身边。这套书让我觉得,科学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是《博物》杂志的忠实读者,几乎每一期都会收入囊中,但说实话,真正坐下来,一篇篇精读,还真没多少时间。这次趁着年前大扫除,整理书架时,意外发现了这套《博物杂志2017年典藏(套装共12本)》。原本只是随手一翻,没想到却彻底地被它吸引住了。套装里的每一本,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微型世界,承载着那一整年的奇妙探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隐秘的生物多样性”的那几期,作者们深入到那些人迹罕至的角落,用文字和图片为我们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却又无比珍贵的生命形式。例如,有一篇详细介绍了生活在深海热液喷口附近的管状蠕虫,它们的生存方式简直像科幻小说里的场景,没有阳光、没有氧气,却能依靠化学能自给自足,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文章不仅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还生动地讲解了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关系,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揭开它们神秘面纱的。读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地球上隐藏着如此多的生命奇迹,它们默默存在,却又如此顽强而充满智慧。而且,这套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知识罗列,它还充满了人文关怀。在介绍濒危物种时,作者们并没有仅仅罗列数字和原因,而是通过讲述科学家们为了保护这些物种所付出的努力,讲述当地社区如何参与到保护工作中,甚至讲述一些古老的传说和原住民对这些生物的敬畏之情,让整个故事更加有温度,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它让我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的义务。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杂志,不仅仅是记录当下,更能引领思考。而这套《博物杂志2017年典藏》,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其中关于“未来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专题,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文章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未来科技的畅想,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科技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伦理挑战以及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我特别喜欢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的讨论,作者们从不同角度剖析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比如自动化生产对就业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文章还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的哲学思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多了一份审慎。不只是人工智能,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文章详细解释了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以及它在疾病治疗、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基因伦理”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复杂的社会和伦理问题,需要我们去审慎地权衡和抉择。这套书让我觉得,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了解它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它“应该”做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和驾驭它,从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科普读物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且提供一个深入了解的入口。《博物杂志2017年典藏》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其中关于“植物的奇妙世界”的专题,彻底颠覆了我对植物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植物就是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进行光合作用,但杂志却向我展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植物王国。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捕蝇草的捕食机制”的详细介绍,文章不仅描述了捕蝇草叶片上的感应毛如何触发叶片闭合,还深入探讨了捕蝇草的消化过程以及它为何会选择特定大小的猎物。这种精妙的设计,让我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关于“食虫植物的生存策略”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们如何在营养贫瘠的环境下,通过捕食昆虫来获取所需的氮素,从而得以生存。杂志还介绍了许多其他令人惊叹的植物,比如能够通过模仿昆虫气味来吸引传粉者的“尸花”,以及能够储存大量水分以应对干旱的“多肉植物”。作者们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如药用植物的开发,以及如何利用植物来改善环境。这让我意识到,植物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食物,更是我们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天文爱好者,每年都会关注各种与宇宙相关的资讯,而这套《博物杂志2017年典藏》绝对是我今年的一大收获。其中关于“宇宙的奥秘”的几期内容,简直让我爱不释手。我尤其喜欢关于“系外行星的探索”的那部分,作者们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如何探测那些遥远行星的存在,以及我们是如何通过光谱分析来推测它们的大气成分和潜在的生命迹象。我读到关于“凌日法”和“径向速度法”的介绍时,觉得科学家的智慧真是令人惊叹,他们能够通过微小的光线变化或者恒星的“摆动”来发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且,杂志还讨论了当前一些热门的系外行星,比如“超级地球”和“海王星大小的行星”,它们是否存在液态水?是否可能孕育生命?这些问题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不只是系外行星,关于“黑洞”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文章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黑洞的形成机制、霍金辐射理论,以及目前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观测黑洞周围的物质运动来间接证明它的存在的。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还在不断地刷新和拓展。这套书让我感觉,宇宙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冰冷空间,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充满了未知与探索的可能。
评分我是一位对地理和地质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所以当我看到《博物杂志2017年典藏》中有关于“地球的奇迹地貌”的专题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展示了一些壮观的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地貌形成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喀斯特地貌”的介绍。文章从广西的桂林山水讲起,详细阐述了石灰岩在地下的溶解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溶洞、天坑、石林等各种奇特的形态。作者甚至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地居民如何与喀斯特地貌和谐共生的故事,比如他们如何利用溶洞作为地下水库,或者在石山上开辟梯田。这让我觉得,地理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图表,而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另外,关于“火山”的那几期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火山喷发只是单纯的灾难,但杂志却展示了火山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比如火山灰如何成为肥沃的土壤,温泉如何孕育出独特的生物圈。作者们还采访了一些在火山研究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分享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进行科考的经历,让我对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这套书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敬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评分这次入手这套《博物杂志2017年典藏》,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在“人类学与文化”方面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演变以及文化传承非常感兴趣,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其中关于“世界各地的节日庆典”的几期内容,简直让我爱不释手。文章不仅仅是介绍各个节日的基本信息,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节日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以及社会功能。我读到关于“亚马逊雨林原住民的传统习俗”的介绍时,才真正了解到,原来在现代文明的边缘,还存在着如此独特而神秘的文化。作者们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了原住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于生命、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不只是远方的文化,关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文章详细阐述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比如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指南针的早期应用,以及针灸疗法的起源。这让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套书让我觉得,人类文明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宝库,而每一次的深入了解,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这次入手这套《博物杂志2017年典藏》绝对是个惊喜!我平常虽然喜欢自然科学,但总是觉得很多杂志的报道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有些费劲。但《博物》在这方面做得真的太好了,它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呈现出来,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小白”也能轻松get到重点。举个例子,有一期专门讲了“城市里的野生动物”,我一直以为城市里除了麻雀和流浪猫狗,就没什么别的野生动物了。结果翻开杂志,才发现原来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竟然隐藏着那么多惊喜!文章详细介绍了城市里常见的几种鸟类,比如喜鹊、乌鸦,它们的聪明才智在与人类的互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乌鸦如何利用交通信号灯来砸开坚果,看得我目瞪口呆,简直太有意思了!不只是鸟类,杂志还讲了在城市绿地、公园甚至居民楼里,可能隐藏着一些小型哺乳动物,比如刺猬、野兔,甚至还有一些我们可能都没注意到的昆虫。作者们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观察技巧和方法,鼓励读者去发现身边的“野生朋友”。这让我突然觉得,原来生活在城市里,也能有机会接触到如此丰富的自然世界,让我对“自然”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原始森林,而是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用心观察和体会。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套《博物杂志2017年典藏》最初是抱着一种“看看当年有什么有趣的内容”的心态,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毕竟,一本杂志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很多内容可能很快就会过时。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套书,尤其是其中关于“古生物的未解之谜”的那几期时,我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套书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绝对是值得收藏的。文章不是简单地罗列恐龙的名字和年代,而是深入探讨了一些关于古生物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那些至今仍困扰着科学家的未解之谜。例如,有一篇详细讨论了“羽毛的起源”这个问题,结合了大量的化石证据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层层剥茧,展示了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推断出恐龙与鸟类之间的演化关系的。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学术理论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时空隧道,与那些早已灭绝的生物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还特别喜欢里面关于“三叶虫的灭绝”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分析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可能的生物入侵等多种因素,描绘了一幅宏大的生命演化画卷。这套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科学探索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修正的过程,即使是已经过去了几亿年的生命,依然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想象。
评分挺好的,价格合理,整套容易收集。
评分博物订了很多期了,17年断了一段时间,这次买了全年的,虽然有几期买过了,但还是觉得很值得,全家都涨知识!
评分是正版的东东,纸张印刷都不错买全套挺值的,推荐
评分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
评分包装精美,排版到位,期待下一次买整年刊
评分长知识的书,买给儿子看的,自己也喜欢,大千世界很多东西不学习永远不知道
评分不错,物流快,书好,这种杂志过刊还是很值得读的
评分(* ̄rǒ ̄)抠鼻屎
评分值得有用,年年都买,内容吸引人,纸质很好!画面精美!物流也很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