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选题策划到成书印刷完成历时两年,从图片筛选到文字斟酌都尽精尽微,书中诸多书法名品系国内首次出版,面世后即获得书法专业人士的好评。出版方希望通过精心的编撰,发挥先贤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的社会价值,为当今书法艺术的弘扬和发展,起到绵薄的推进作用。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少、诠理*深奥微妙的经典。全经仅二百六十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也是大乘佛教智慧的核心,蕴含着精进修持的法门和无上的人生智慧,被誉为『经中之经』。对世俗文化*有影响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出自本经。由于经文短小,便于抄写及持诵,从六朝以后,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本着祈福、报恩、布施等愿望而进行的一场全民书写活动,成为我国历史上持续近两千年的一道文化景观。
本书精选精选了王羲之、欧阳询、苏轼、赵孟頫、吴镇、文徽明、董其昌、傅山、弘一法师、沈尹默、溥心畬等二十位名家所书写《心经》,包括篆书、小楷、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评鉴了每幅作品的作者简况、历史评价、创作背景等,重点融入作者对各种书体艺术风格及艺术价值的评述,具有专业的学术水平。
晋 王羲之 一
唐 欧阳询 九
唐 张旭 一七
唐 佚名(敦煌写经) 二九
宋 苏轼 三三
元 赵孟頫 三九
元 吴镇 四五
明 沈度 五七
明 文徵明 六三
明 董其昌 六七
明 张瑞图 七五
明 傅山 九九
明 八大山人 一〇七
清 玄烨 一一七
清 刘墉 一二五
清 邓石如 一三三
近代 吴昌硕 一三七
近代 弘一法师 一四五
近代 沈尹默 一五五
近代 溥儒 一六一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全经仅二百六十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也是大乘佛教智慧的核心,蕴含着精进修持的法门和无上的人生智慧,被誉为『经中之经』。对世俗文化最有影响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出自本经。由于经文短小,便于抄写及持诵,从六朝以后,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本着祈福、报恩、布施等愿望而进行的一场全民书写活动,成为我国历史上持续近两千年的一道文化景观。
源于无数书家承前启后,对汉字书写艺术的不懈追求,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书法家作品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位名家《心经》作品,汇编成册,以书体的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从中可窥见书法艺术进程的发展脉络。多样的书家风格,愈加显示出汉字无穷的生命力。这些优秀的『知行合一』的书法家,是中国人『澄怀味象』、寓哲理于诗性的艺术实践者,从东晋王羲之到民初溥心禽,他们汇成的这条书法之河印证了中华文化漫长悠远的文脉。
为了便于读者学习与品鉴,本书在艺术鉴赏方面做了恰当点评。同时,我们遴选底本,精心校核,并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印刷技术,原色印刷,修旧如旧,如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精准地体会与欣赏,得窥学习书法的门径。
披览全帙,思接千载,我们希望通过精心的编撰,发挥好先贤留下的这份伟大遗产的社会价值,为当今书法艺术的弘扬和发展,尽到绵薄之力。
这部《历代心经书法名品集》真是让人流连忘返,里面的选材角度相当独特,完全跳脱了我们传统认知中对佛经书法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部跨越时空的艺术品鉴赏录,而非单纯的法帖汇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编排上的匠心独运,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书家作品并置,却又巧妙地用一种内在的、精神性的脉络串联起来。比如,初唐的严谨工整,到了宋代那种“意在笔先”的文人气质,再到明清时期那些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怪才”之作,每一个转折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 重点是,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谁写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书法背后的时代精神与个体心性。每一篇赏析都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书家在抄录《心经》时,其心境、其学养、其对佛理的理解是如何渗透到笔墨之间的。特别是那些罕见的碑刻拓本或绢本墨迹的清晰复刻,使得即便是隔着千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笔触的力度与呼吸感。这对于研究中国书法史,特别是探讨“宗教情怀”如何塑造“艺术形态”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料。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去理解何为“书为心画”,而《心经》的精炼与哲思,正好成了检验这种心性流转的绝佳载体。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临摹”层面,它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对话”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简直像一部精心打磨的音乐奏鸣曲,层层递进,高潮迭起。它没有采取按时间顺序的平铺直叙,而是根据书法的“意境”和“笔法特质”进行了分组。比如,有一个章节专门汇集了那些追求“瘦硬遒劲”风格的作品,笔法犀利如剑,读来让人心神为之一振;紧接着,又转入到那些以“圆润浑厚”著称的大家手笔,墨色饱满,气韵生动,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弛对比。 这种对比性的陈列手法,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感官刺激和理解深度。通过并置不同书家对同一部经典的诠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个性”如何在“共性”的框架内得到极致的释放。我过去在看一些零散的字帖时,总觉得缺乏一个宏观的比较视角,但有了这本集子,那种“取法乎上”的视野立刻就被打开了。它像一把标尺,让我们能更精准地衡量每一种风格的优劣和局限。此外,书末附带的那些关于历代纸墨材质对书法风格影响的简短论述,虽然篇幅不长,但提供了非常扎实的材料学支撑,让那些纯粹的“审美感受”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依托。这是非常高明的处理方式。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厚厚的画册时,内心是有些许抗拒的,总觉得“心经”这个主题太过严肃,可能会让人在欣赏时感到压力。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惊喜恰恰在于它的“轻盈感”和“现代性”。它并没有用那种老旧的、过度考据的腔调来束缚我们对作品的欣赏。相反,它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着你轻松地穿梭于历史的画廊中。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纸张的选取和印刷的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略带洇损的草书作品,其墨韵的层次感也得到了极好的保留。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书写瞬间”的探讨。书法,尤其是这种带有强烈个人修持色彩的作品,其魅力往往在于一气呵成的那一刻。这本书通过一些精妙的文字引导,让我们去想象书家执笔时的那种专注与忘我,仿佛时间在那一刻凝固了。读着那些对作品结构布局的分析,我开始意识到,这些大师们不仅仅是在抄写文字,他们是在用笔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与宇宙对话的精神空间。这种将艺术鉴赏与哲学思考完美结合的方式,让我对阅读书法作品这件事产生了全新的体验。它不再是枯燥的技法分析,而是一场关于“存在”和“无常”的视觉冥想。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害怕传统文化过于晦涩的年轻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非常友好的桥梁。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编辑团队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学术严谨性与大众普及性的完美平衡。它既满足了专业研究者对于版本校勘和细节考证的需求,同时也兼顾了普通爱好者对于“美”的直观追求。每一个版本的收录,都附有详尽的出处、流传经过乃至鉴定意见,这使得整本书的可靠性极高,完全不是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翻印本可以比拟的。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古代碑帖的人来说,能看到那些罕见、甚至一度失传的书法真迹的高清影像,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解读时,并没有陷入过多的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来描绘书法的“气场”。比如,形容某位书家的笔锋犹如“蜻蜓点水,却能激起千层涟漪”,这种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作品的神韵,让一个初学者也能立刻产生共鸣。它成功地去除了经典作品的“距离感”,让《心经》这部经典,仿佛重新焕发出它诞生之初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提醒我们,书法绝非僵死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表达。这本书,与其说是本“集子”,不如说是一部“心法”的视觉传记。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层感受,是关于“时间性”和“精神延续”的宏大叙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代名作,而是构建了一个精神流动的长河。当你翻阅到一张宋代文人的洒脱之作后,紧接着可能就是明代某个隐逸高僧的沉静手卷,这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对话,令人震撼。它让我体会到,历代书家在面对同一部伟大的文本时,尽管时空背景迥异,但他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却是相通的,这种“同声相应”的感觉,超越了文字本身的力量。 我注意到,编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安排了一些“错位”的对比,比如将一位唐代宫廷书法的工整对仗,放在一位宋代民间书写的朴拙旁边,这种并置立刻凸显了“宫廷的规范”与“民间的自由”之间的微妙张力。这种安排绝非偶然,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不同时代的书风?是政治环境,是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还是个体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叩问?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提供了足够的视觉证据和背景线索,让读者自己去进行思辨和构建。可以说,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每一次都会有新发现的艺术史诗,它用笔墨记录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关口上的精神坐标。
评分宝贝很喜欢
评分宝贝很喜欢
评分高端大气上档气
评分非经折装,不太好。
评分书挺好,都是名家,印刷质量一般,没关系,关键是字真好内容也好
评分内容和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读书让人快乐
评分书挺好,都是名家,印刷质量一般,没关系,关键是字真好内容也好
评分真的很好,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