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欣赏

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欣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欣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改编
  • 外国文学
  • 电影
  • 名著
  • 艺术
  • 文化
  • 影评
  • 经典
  • 影视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7821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27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欣赏》是一本欣赏性质的电影参考性书籍,选择了20部外国文学名著和20部电影作为欣赏对象。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一批典范作品,文学名著既有小说也有戏剧,既有长篇也有中短篇,既有悲剧也有戏剧。
  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欣赏》,可以加深读者对电影的认识和对原著的兴趣,从而能够普及这些文学经典,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欣赏与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王欣(1973-),男,浙江温岭人,现为台州学院副教授,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与文化、影视与文学经典改编。
  在《外国文学研究》《文艺争鸣》《光明日报》等学术报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参与出版《欧美自然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外国文学教程》等各类专著及教材10多部,多次获得省厅科研成果奖。
  曾主持完成浙江省教育厅项目“欧美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像改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目前正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影像阐释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塔度夫》(1925)
第二章 《金钱》(1928)
第三章 《乡村一日》(1936)
第四章 《简·爱》(1943)
第五章 《江湖侠侣》(1944)
第六章 《雾都孤儿》(1948)
第七章 《朱丽小姐》(1951)
第八章 《钦差大臣》(1952)
第九章 《红与黑》(1954)
第十章 《梅丽小姐》(1955)
第十一章 《白痴》(1958)
第十二章 《汤姆·琼斯》(1963)
第十三章 《贵族之家》(1969)
第十四章 《十日谈》(1971)
第十五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974)
第十六章 《铁皮鼓》(1979)
第十七章 《斯万的爱情》(1984)
第十八章 《亚伯拉罕山谷》(1993)
第十九章 《威尼斯商人》(2004)5
第二十章 《别碰斧子》(2007)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欣赏》:
  关于小说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海明威小说的创作数量开始减少,虽然在1936年发表了他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乞力马扎罗的雪》,但大部分时间他只是以一名艺术家或者是冒险家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直到1939年在哈瓦那农场里创作的关于西班牙内战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问世。因此,评论者较少关注这一期间海明威的其他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1937)。可能是西班牙内战爆发的缘故,投身其中的海明威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统稿,结果《有钱人和没钱人》这部作品在体例和风格上显得不太协调。也有一些评论者认为海明威在尝试改变风格,涉足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在小说中,海明威努力把对于普通人生活状态的描绘和哈里·摩根个人的不幸经历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20世纪30年代色彩对比强烈的加勒比海风情画。
  海明威最初以短篇形式开始创作《有钱人和没钱人》,然后将其发展成长篇小说。小说以海明威于20世纪20、30年代在基韦斯特的生活为主要素材,例如他驾驶自己的渔船“栋梁号”在海上的遭遇,加上他的其他经历,构成了他最初几部短篇小说的灵感。其中的《过海记》(1934)和《买卖人的归来>(1936)两篇是这一时期其个人生活经历的真实反映,只是哈里·摩根近乎窘迫的生活处境,跟海明威的状态、跟海明威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均相去甚远。这两部小说成了后来长篇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中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主要内容,也是1944年电影《江湖侠侣》改编剧本的主要来源。
  当故事的核心内容发生在加勒比海时,海明威摇身一变成了一位渔民,不过这位渔民不会是古巴渔村浑浑噩噩的麻木者,他有思想,有头脑,能挣钱,在周围的圈子里有一定威信,最重要也最可怕的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的同情心会时不时地泛滥,而这恰好要了他的命。海明威喜欢用干净利落的方式展现人生,当哈里·摩根铤而走险运送中国劳工的时候,他只是因为预感不妙就杀死了辛先生。也许在他的内心,只要时机允许,他总想着正正当当赚钱,但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总得先考虑自己的安危。
  ……

前言/序言

  把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是一种特殊的创作过程。从性质上看,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表达,电影则通过摄影机进行记录;在文学作品中,叙事语言被用来描述个人感觉和经历,足以表达人类的心灵世界,但摄影机却并不善于表现人类的思想。因此,将一部伟大的小说或戏剧改编成电影往往需要借助电影语言来表达生活的动态。但差异性的存在,让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经常会面临两难的处境,想要在银幕上原原本本地再现文学作品全貌几乎不可能,更何况会遇到难以改编的文学名著,尤其是一些鸿篇巨制和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D.W.格里菲斯在谈到舞台艺术和电影的区别时说,“我千方百计想要做的工作,首先就是要让你看得满意”。简单地说,通过电影,文学名著中的很多内容都被形象化了,至于这种特殊的创作是否富于说服力,就要看在把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的特殊过程中能否正确认识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差别,同时能在多少程度上忠实于原著,这些内容已成为判定这一类电影作品优劣的重要的出发点。
  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是对文学传统的一种延续。“文学传统是带有某种内容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连续体。这些内容和风格体现了沉淀在作者的想象力和风格中的那些作品之特征。”名著改编电影的素材来源是文学经典,在改编过程中往往会保留某些作品特征,这就成为电影与名著之间联系的纽带。改编作品可视为文学传统以不同方式在电影时代为观众所接受,尤其是被阅读过名著、具有文化素养的读者(观众)所接受的过程。作为电影导演,不可能真正地将一部作品本身搬上银幕,只能把他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搬上银幕,但这已经足够了。今天,在阅读经典并不盛行,众多文学名著被人遗忘的时候,电影以其充满弹性的形式和直接诉诸大众的交流手段依旧吸引着大批观众。
电影艺术的百年回响:银幕上的文学经典之旅 一册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广阔天地,剖析文本到影像的转化艺术,品味不同时代对不朽故事的全新诠释。 引言:文本的跃迁与视觉的重生 文学经典,犹如深埋地下的矿藏,蕴含着人类经验、哲思与情感的丰富宝藏。当这些文字被搬上银幕,它们便经历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跃迁”——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转变为集光影、音效、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本书并非旨在重述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是聚焦于“如何讲述”以及“为何改编”这一核心命题。我们将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好莱坞乃至全球电影工业如何撷取文学的精髓,又如何在时代语境的熔炉中,重新塑造角色的灵魂与主题的深度。 我们将避开对原著的逐页复述,转而专注于电影改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取舍、侧重与创新。每一部伟大的改编作品,都是一次对原著精神的致敬,同时也是对电影媒介特性的充分利用。 第一部:经典重塑的张力——忠实与叛逆的边界 文学与电影的对话,往往充满了紧张的张力。忠于原著的改编,如同一座精心修复的历史建筑,力求还原每一个细节;而大胆的重构,则像是从古老蓝图上汲取的灵感,构建出截然不同的现代视野。 一、 叙事结构的高度适应性挑战 长篇小说的复杂叙事弧线、内心独白以及多线索结构,如何适应电影时长限制下的线性叙事?本书将剖析那些成功地将内在冲突外化为视觉冲突的案例。例如,如何将福克纳笔下盘根错节的时间线,转化为希区柯克式的悬念驱动?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剪辑节奏的取舍,以及如何通过蒙太奇手法来承载原著中大段的哲学思辨。 二、 角色形象的视觉化与心理深潜 文学角色是读者在脑海中构建的“私人肖像”。一旦被演员饰演,便成为了集体经验的一部分。本书将深入分析那些极具争议性的选角决策。是视觉形象的贴切更重要,还是对角色核心精神的精准把握更关键?我们将对比分析同一角色在不同导演手中的演绎,例如,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的心理刻画,如何从文字的“意识流”转译为镜头下的面部特写与肢体语言。这不仅是演员的功力,更是导演对原著潜台词的深度挖掘。 三、 时代语境的置换与主题的更新 文学名著往往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刻,其批判锋芒指向彼时的社会弊病。电影改编则必须回答:这部作品在今天依然重要吗?如果重要,其核心主题如何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我们将探讨那些将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困境,无缝对接至现代社会异化主题的改编案例,以及那些故意将故事背景抽离原著时代,以凸显普世人性的“去地域化”尝试。 第二部:媒介转换的艺术——从文字到光影的魔法 电影作为一种感官的艺术,其表达工具与文学截然不同。成功的改编,在于找到了文学意境与电影语言的完美契合点。 一、 环境与氛围的构建:场景设计的“文学注解” 狄更斯笔下的伦敦雾霾,是如何通过摄影机的灯光和色彩方案被“书写”出来的?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如何在布景、特效和摄影机的运动中找到视觉的等价物?本书将详细拆解关键场景的视觉设计,分析布景、服装和摄影指导如何协同工作,将文学描述转化为可感知的、具有强烈情感导向的银幕空间。我们关注的不是“场景是否还原”,而是“场景是否传达了原著的氛围核心”。 二、 声音的叙事功能:配乐与音效的文学补偿 文学依靠文字的节奏和韵律来构建情绪的起伏,电影则依赖音乐和音效进行补偿和强化。我们将审视那些巧妙利用原创配乐来代入原著中缺失的内心独白或背景史诗感的案例。音乐不再是背景,而是叙事的一部分,它填补了文字中那些无法直接描绘的宏大或微小的情感波动。 三、 视角与叙事焦点的弹性运用 文学叙事视角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可以轻松切换至任何一个角色的意识内部。电影在这一点上受制于镜头所能捕捉的范围。本书将分析导演如何通过主观镜头(POV shots)、画外音(Voice-over)的节制使用,或巧妙的场景调度,来模拟或取代原著中的特定叙事视角。当多视角的叙事被压缩为单一的银幕焦点时,哪些被保留,哪些被牺牲,以及这种牺牲对主题的影响是什么。 第三部:电影改编的“再创作”——解读的权力与影响 改编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它是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再创作”。每一次成功的改编,都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公众对原著的理解。 一、 颠覆性的解读与后现代的对话 有些改编,选择的是与原著进行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它们可能颠覆原著的道德判断,挑战既定的英雄形象,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走向。我们探讨这些“颠覆性”改编如何利用电影这一媒介的即时性和震撼力,对原著中已显陈旧的观念进行猛烈的冲击和更新。这种改编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它迫使读者/观众重新审视经典。 二、 对特定文化影响力的评估 电影改编往往拥有比原著更广泛的受众基础。它们的成功,直接影响了文学名著在流行文化中的生命力与形象固定。本书将分析一些改编作品如何成为特定文学作品的“事实标准版本”,即便是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也会将银幕形象等同于文字形象。这种固化现象带来的益处与局限何在? 三、 经典回归与新一代读者的桥梁 对于年轻一代的观众而言,一部优秀的改编电影,常常是他们接触经典文学的第一个入口。我们考察那些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前提下,成功地以现代电影语言(如快节奏剪辑、高概念设定)吸引了新观众的案例。这种桥梁作用,是文学经典得以在数字时代持续呼吸的关键。 结语:永不终结的对话 本书通过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名著改编案例的细致考察,旨在展示电影艺术在面对不朽文本时所展现出的无限创造力与深刻反思能力。改编的本质,是两个伟大艺术形式之间永不疲倦的对话,是文字对光影的邀请,也是光影对文字精神的再次阐释与升华。我们希望读者在合上书卷之后,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熟悉的文学故事,并意识到,每一次银幕上的重现,都是对人类想象力的一次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类将宏大叙事进行“微观切片”的改编非常感兴趣。这部电影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场景和道具的考究程度,简直到了偏执的地步。服化道团队显然下了血本,每一个布料的质感,每一件家具的摆设,都散发着那个时代的真实气息,让人感觉每一帧画面都可以直接拿去做历史研究的插图。然而,最绝妙的地方在于,他们并非只是简单地复原历史,而是将这些极度写实的元素,作为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的载体。比如,主角房间里那面老旧的镜子,它不仅仅是一个反射影像的工具,更像是一个观察者,记录着人物在不同阶段的自我认知变化,那种细微的光影变化,微妙地暗示了人物心态的转变。这种将细节打磨到极致,并赋予其深层象征意义的处理手法,是很多肤浅的商业改编望尘莫及的。它告诉我,真正的尊重不是照搬,而是用匠人的精神去重新构建一个可信的、有灵魂的世界。

评分

坦白说,这部作品的改编角度相当“刁钻”。它没有去选择原著中最宏大、最戏剧性的高潮部分作为主体,反而将笔墨着重放在了人物关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决定一切的“灰色地带”。导演似乎对人物的“动机”比对“事件”本身更感兴趣。电影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绘两位主要角色之间那种爱恨交织、互相折磨却又无法割舍的复杂情愫,那种微妙的权力拉扯和情感上的相互依赖,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物心理幽微之处的捕捉,使得角色摆脱了脸谱化,变得无比真实和可信。很多场景的对白极其精简,很多关键的交流是通过肢体语言和眼神完成的,这要求演员必须有极强的爆发力,而这部电影的演员们做到了,他们用沉默的力量,构建了一座情感的迷宫,让观众在其中徘徊,体会那种成年人的无奈与挣扎。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影迷,我通常对那些“大制作、重场面”的改编不以为意,总觉得它们是文学性的牺牲品。但是这部电影,在处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大场面”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克制和诗意。它没有去堆砌廉价的特效或者夸张的动作戏来取悦大众,而是将史诗感内化到了叙事结构和意境的营造之中。比如,书中描写的几次重要的战役或者社会动荡,在电影中几乎都被淡化处理,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远景镜头中模糊的人群剪影,或者一段长镜头里飞舞的尘土和飘落的信件来暗示。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反而让观众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去脑补那场宏大冲突背后的个体命运的悲剧性。这种高级的电影语言,让我想起了欧洲艺术电影的一些处理方式,它超越了简单的“还原”,而是在进行一种深层次的哲学对话,非常值得反复观看和品味。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部改编作品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文学巨著在银幕上“失真”的例子太多了。但这部片子,尤其是它在叙事节奏上的处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过去与现在,甚至加入了象征性的梦境片段。这种非线性的结构,起初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了平铺直叙的观众感到些许困惑,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就会发现这种处理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它不再仅仅讲述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或者社会批判,而是将时间的流逝、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渺小感,通过这种碎片化的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探讨。音效设计也是一大亮点,那些时断时续的古典乐章,时而烘托出浪漫的氛围,时而又像鬼魅般萦绕在耳边,极大地增强了心理悬疑感。看完后,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它留给我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正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

评分

这部电影改编自XX(假设一部文学名著),导演的功力真是令人叹服。他对原著精神的把握恰到好处,既保留了故事的核心冲突和人物的复杂性,又通过影像语言进行了巧妙的转译。比如,书中那段关于主角内心挣扎的漫长独白,在电影中被处理成了一系列快速闪回的蒙太奇镜头,配上极具张力的环境音效,那种压抑和绝望感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具穿透力。演员的选择也极其精准,特别是饰演女主角的那位新秀,她的眼神里仿佛藏着整个时代的哀愁与隐忍,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能精准地牵动观众的情绪。而且,这部影片的摄影风格极其突出,大量运用了低饱和度的冷色调,营造出一种疏离而又古典的美学氛围,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完电影后,我甚至产生了重温原著的冲动,想再去细细品味那些被电影浓缩和升华的情感细节。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二次创作”,它没有沦为原著的附庸,反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为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不熟悉原著的观众也能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