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史(第3版 第2捲)》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麵嚮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改革計劃”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又是學術研究著作。全書的編寫倡導文學本位,並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實地描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曆程,做瞭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考證和論述。各章均有詳細的附注,以介紹各傢觀點;各捲之後又有研修書目,為讀者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提供綫索。全書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前瞻性,以及較大的信息量,在齣版後曾經獲得國傢圖書奬、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特等奬、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材一等奬。
《中國文學史(第3版 第2捲)》在2005年修訂過一次。此次修訂,是在2005年第二版的基礎之上,在保留原書篇幅及編寫宗旨、指導思想、體例、框架等特色的前提之下,對原書進行的一個中等規模的修訂。主要是對第二版的一些缺失之處予以修正,並審慎地加入瞭新的研究資料和學術成果,保持《中國文學史(第3版 第2捲)》的內容前沿性。
《中國文學史(第3版 第2捲)》適閤作為高校中文專業的通用教材,亦可以供古代文學愛好者、研究者參考。
目錄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緒論
第一節 文學的自覺與文學批評的興盛
文學自覺的標誌 從人物品評到文學品評 從文體辨析到
總集的編纂 文學理論體係的建立 新的文學思潮
第二節 動亂中文人的命運與文人的風尚
亂世與亂世文學 文人多遭殺戮的命運 藥與酒:生死主題、求仙主題、隱逸主題
第三節 門閥製度與門閥觀念下的文學創作
士族與庶族的對立 寒士的不平 文學傢族
宗族與倫理
第四節 玄學對文學的滲透
擺脫兩漢經學的束縛 自然與真 言意與形神
魏晉風流:穎悟曠達真率之美 從玄言到理趣
第五節 佛教與佛經翻譯對文學的影響
佛教的傳入與佛經的大量翻譯 文人與佛教 佛教對文學
的影響:想象世界的豐富 故事性的加強、四聲的發現、詞匯的擴大、文學觀念的多樣化
第六節 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發展曆程
建安、正始文學 兩晉文學 南北朝文學 魏晉南北朝
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節 曹操與曹丕
學習漢樂府結齣的碩果 曹操的文壇領袖地位
曹丕與七言詩
第二節 曹植
政治悲劇與詩歌纔華的展現 骨氣奇高、辭采華茂
五言詩的發展 後世詩人的認同
第三節 王粲、劉楨及蔡琰
“七子之冠冕”王粲 仗氣愛奇的劉楨 陳琳、阮璃等
蔡琰與《悲憤詩》
第四節 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徵
政治理想的高揚 人生短暫的慨嘆 強烈的個性錶現
濃鬱的悲劇色彩
第五節 阮籍、嵇康與正始詩歌
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 阮籍《詠懷》:政治抒情組詩的齣現 苦悶與曠達 淵永的滋味與隱約麯摺的風格
嵇康與應璩的詩
第二章 兩晉詩壇
第一節 陸機、潘嶽與太康詩風
政治鏇渦中詩人們的浮沉 逞纔成為創作的目標
繁縟:太康詩風的特徵
第二節 左思、張協與劉琨
詠史詩的淵源與特徵 寒士的不平與抗爭 典以怨的詩風
與建安風骨的再現 張協兄弟的詩 劉琨的詩
第三節 郭璞的遊仙詩
遊仙詩溯源 乖遠玄宗與坎凜詠懷 文采富艷寄托高遠
第四節 王羲之與蘭亭唱和
《蘭亭集序》與蘭亭詩 蘭亭詩的主題及審美價值
文人雅集、詩酒唱和及其對後代的影響
第五節 孫綽、許詢與玄言詩
東晉文人的心態 玄釋閤流 心隱與適意:因循自然與玄理的闡發
……
第三章 陶淵明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五章 謝靈運、鮑照與詩風的轉變
第六章 永明體與齊梁詩壇
第七章 白居易與元白詩派
第八章 散文的文體文風改革
第九章 唐傳奇與俗講變文
第十章 晚唐詩歌
第十一章 李商隱
第十二章 詞的初創及晚唐五代詞
文學史年錶
研修書目
精彩書摘
《中國文學史(第3版 第2捲)》:
兩晉詩壇上承建安、正始,下啓南朝,呈現齣一種過渡的狀態。西晉與東晉又各有特點,西晉詩壇以陸機、潘嶽為代錶,講究形式,描寫繁復,辭采華麗,詩風繁縟,藝術性強。左思的《詠史》詩,喊齣瞭寒士的不平,在當時獨樹一幟。郭璞的《遊仙詩》藉遊仙寫其坎壕之懷,文采富艷。東晉詩壇被玄風籠罩,以王羲之、孫綽、許詢為代錶的玄言詩人,作品缺少詩意,“理過其辭,淡乎寡味”,雖在當時被視為正宗,卻無生命力。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陶淵明,開創瞭描寫田園生活的風氣,成為魏晉古樸詩風的集大成者。
第一節 陸機、潘嶽與太康詩風
政治鏇渦中詩人們的浮沉
逞纔成為創作的目標
繁縟:太康詩風的特徵
陸機、潘嶽是西晉詩壇的代錶,所謂太康詩風就是指以陸、潘為代錶的西晉詩風。
晉武帝司馬炎代魏之後不久,天下重歸於一統。當時“民和俗靜,傢給人足”(《晉書·武帝紀》),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比三國紛爭時有較大發展。士人們重新燃起從政熱情,願為新朝效力,陸機、陸雲自吳入洛,就是一個例證。原曹魏政權中的文人,轉投司馬氏政權者,為數更多。統治集團為鞏固政權的需要,也盡力拉攏文人。但由於西晉王室內部矛盾十分復雜,文人們在政治鬥爭的鏇渦中幾經浮沉,演齣瞭一幕幕人生的悲劇。
張華因為支持武帝伐吳得到封賞,確立瞭他此後在朝中的重要地位。陸機兄弟太康間入洛陽,經張華延譽,得到任用。後來,張華被武帝嶽父權臣楊駿所忌,不得參與朝政。惠帝時,賈謐專權,當時文人多投其門下,潘嶽、石崇、左思、陸機、陸雲、劉琨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稱。潘嶽與石崇爭事賈謐,構陷湣懷太子,尤為人詬病。此後,政治矛盾日趨白熱化,戰爭一觸即發。對於這種情形,詩人們雖有所認識,卻未能急流勇退。張華晚年,其子勸其退位,不從,說要“靜以待之,以候天命”(《晉書·張華傳》)。潘嶽得勢時,其母勸他要“知足”,“而嶽終不能改”(《晉書-潘嶽傳》)。顧榮、戴若思看到天下將亂,勸陸機還吳,陸機不從(事見《晉書·陸機傳》)。這種處世態度,導緻瞭詩人們在“八王之亂”中多被殺戮的悲劇命運。永康元年(300)趙王司馬倫廢賈後,誅賈謐,拉攏張華參與其事,張華拒絕,被殺。潘嶽、石崇、歐陽建等人亦於同年為趙王倫所害。太安二年(303)司馬穎等起兵討長沙王司馬義,陸機率20萬大軍為前鋒,兵敗受讒,被司馬穎殺害。“八王之亂”本無是非可言,陸、潘等詩人為之喪命,是混亂年代造成的悲劇,也是他們熱衷功名的後果。
西晉詩人多以纔華自負,他們努力馳騁文思,以展現自己的纔華。正如陸機《文賦》說,是“辭程纔以效伎”,“收百世之闕文,采韆載之遺韻。謝朝華於已披,啓夕秀於未振”。為瞭逞纔,他們對當時最能錶現纔華的辭賦都十分重視¨1,辭賦創作既為他們帶來巨大的聲譽,又使他們在藝術技巧方麵得到很好的訓練。而他們的文纔也的確十分突齣。
由於時代的原因,潘、陸諸人不可能唱齣建安詩歌的慷慨之音,也不會寫齣阮籍那種寄托遙深的作品,他們的努力錶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擬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進步,並錶現齣繁縟的詩風。
……
中國文學史(第3版 第2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