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玉米的人生分为两部分,结婚前和结婚后。
结婚前的玉米是傲气的,充满炙热能量的,哪怕和她写信的人远隔“千里之外”,人们也能感受到那些“白纸黑字”里汹涌澎湃的爱情。
结婚后的玉米是低微的,委曲求全的,她的身后拴着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姊妹,权力的欲望浸蚀人心,消耗飒爽。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源于那个稻草飘香的夜晚,玉米、玉秀、玉秧,王家庄里的三个姐妹的人生从这里发生了突变。
这是三个中国大地上普通的女人,她们忠于爱、失去爱、痛恨爱。
这是三个逃离他人目光审视的故事,她们挣扎、破灭、沉溺。
有多少时刻,我们向往一个没有窥探的世界?
有多少时刻,我们渴望一个没有束缚的自己?
《玉米》对“W革”时期中国家庭和乡村生活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探索,作家在一个扣人心弦的家庭冲突和爱情故事中,天衣无缝地游走于史诗般的宏大叙述和深入细腻的描写之间,既气势磅礴又精妙细微,不仅勾勒出个体的生活,同时还呈现了整个社会的全貌。
——2011年度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授奖辞
尽管存在着残酷与苦难,毕飞宇的这部书中也有希望,这种希望主要在于三姐妹对于生活的贫困的蔑视,以及她们反抗各种势力、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未来的决心。在这个意义上,她们C越了自己身处的压抑环境,并最终鼓舞了读者。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毕飞宇这本书英文名是《三姐妹》,我觉得他在书中对人性认识的严肃程度让我联想到一位严肃的俄罗斯作家——同样创作了戏剧《三姐妹》的契诃夫。
——David Parker,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董事会主席
玉米、玉秀还有玉秧,她们是集权命运下面的三姐妹,三个没有权利的人。
——毕飞宇,作家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
这三个女人属于过去时代,那个时代塑造了她们的命运;但她们又属于现在和未来,因为她们来自“中国经验”中Z令人伤痛、Z具宿命意味的深处——在古老乡土和现代进程之间、在历史和生活之间,“个人”何以成立?她(他)的自由、她(他)的道德责任何以成立?
——李敬泽,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从《玉米》中的玉米和玉秀两位姑娘身上,我也看到了我村上邻居姑娘的影子。每个农村姑娘都有一个嫁给自己梦寐以求男人和更好家庭的梦想,但大部分农村姑娘最后都梦想破灭读《玉米》,我有点读出《红楼梦》的感觉,如桃花般鲜艳的女性生命,从盛开到飘零,从干净如露到浸染如墨,最终如烟如土消融在凡俗的人间。
——俞敏洪,企业家、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
【书摘】
相关的细节还是事后回忆起来的。王连方拿起了《红旗》杂志,开始回忆,后怕了。那是中午,他怎么突然起了这份心的?一点过渡都没有。女会计大他十多岁,长他一个辈分,该喊她婶子呢。女会计从地上爬起来,用搌布擦了擦自己,裤子提上来,系好,捋了捋头发,前前后后掸了掸,把搌布锁进了柜子,出去了。她的不动声色太没深没浅了。王连方怕的是出人命。一出人命他这个全公社最年轻的支书肯定当不成了。那天晚上王连方在村子里转到十一点钟,睁大了眼睛四处看,竖起了耳朵到处听。第二天他一大早就到大队部去了,把所有的屋梁都看了一遍,没有尸体挂在上面。还是不放心。大队部陆续来了一些人,到了九点多钟,女会计进门了,一进门客客气气的,眼皮并不红肿。王连方的心到了这个时候才算放下了,发了一圈香烟,开始了说笑。后来女会计走到了他的身边,递过一本账本,指头下面却压着一张纸条。小纸条说:“你出来,我有话说给你。”因为是写在纸上的,王连方听不出话里话外的语气,一点好歹都没有,刚刚放下来的心又一次提上去了,还咕咚咕咚的。王连方看着女会计出门,又隔着窗棂远远地看着女会计回家去了。王连方很不安。熬了十几分钟,很严肃地从抽屉里取出《红旗》,摊开来,拉长了脸用指头敲了几下桌面,示意人们学习,出去了。王连方一个人来到了女会计家。王连方作为男人的一生其实正是从走进女会计家的那一刻开始的。作为一个男人,他还嫩。女会计辅导着他,指引着他。王连方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好光景,他算什么结了婚的男人?这里头绪多了。王连方和女会计开始了斗争,这斗争是漫长的、艰苦卓绝的、你死我活的、危机四伏的,最后却又是起死回生的。王连方迅速地成长了起来,女会计后来已经不能辅导了。她的脸色和声音都很惨。王连方听到了身体内部的坍塌声、撕裂声。
在斗争中,王连方最主要的收获是锻炼了胆量。他其实不需要害怕。怕什么呢?没有什么需要害怕的嘛。就算她们不愿意,说到底也不会怎么样。女会计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批评过王连方,女会计说:“不要一上来就拉女人的裤子,就好像人家真的不肯了。”女会计晃动着王连方裆里的东西,看着它,批评它说,“你呀,你是谁呀?就算不肯,打狗也要看主人呢,不看僧面看佛面呢。”
长期和复杂的斗争不只是让王连方有了收获,还让王连方看到了意义。王连方到底不同于一般的人,是懂得意义和善于挖掘意义的。王连方不仅要做播种机,还要做宣传队,他要让村里的女人们知道,上床之后连自己都冒进,可见所有的新郎官都冒进了。他们不懂得斗争的深人性和持久性,不懂得所有的斗争都必须进行到底。要是没有王连方,那些婆娘这一辈子都要蒙在鼓里。
关于王连方的斗争历史,这里头还有一个外部因素不能不涉及。十几年来,王连方的老婆施桂芳一直在怀孕,她一怀孕王连方只能“不了”。施桂芳动不动就要站在一棵树的下面,一手扶着树干,一手捂着腹部,把她不知好歹的于呕声传遍了全村。施桂芳十几年都这样,王连方听都听烦了。施桂芳呕得很丑,她干呕的声音是那样的空洞,没有观点,没有立场,咋咋呼呼,肆无忌惮,每一次都那样,所以有了八股腔。这是王连方极其不喜欢的。她的任务是赶紧生下一个儿子,又生不出来。光喊不干,扯他娘的淡。王连方不喜欢听施桂芳的干呕,她一呕王连方就要批评她:“又来作报告了。”
……
这本书的结构美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是一个对故事节奏和结构有极高要求的人,通常很多作品在后半段都会出现松懈或虎头蛇尾的情况,但这部作品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严密性。每一个场景的切换,每一次视角的回溯,都像是精密钟表中的齿轮咬合,没有一丝多余或错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构建悬念方面的技巧已经出神入化。它不是靠突兀的反转来吸引人,而是通过不断累积的、细微的信息差,让读者始终处于一种“我好像知道什么,但又不完全明白”的微妙状态。这种“渐进式揭示”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我特别喜欢它对空间感的处理,书中描写的许多场景,比如那座被遗忘的灯塔,或者那条永无止境的地下通道,都不仅仅是背景,它们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叙事功能。读完全书,我甚至想找一张纸,把自己对故事脉络的理解画成一张思维导图,以充分感受作者布局的精妙与宏大。这是一部需要被细细品味、反复揣摩的文学巨著。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情感冲击力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大张旗鼓地渲染悲伤或喜悦,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描绘了角色生命中那些最脆弱、最真实、也最令人心碎的瞬间。我看到一位评论者说这本书是“关于失落的史诗”,我觉得非常贴切。它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失去”的各种形态——失去亲人、失去信念、失去自我认知。尤其是书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那几章,看得我心头一阵阵发紧。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创伤时,如何构建一套自我保护的叙事体系,多么的脆弱又多么的坚韧。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小说范畴,更像是一部人类情感的田野调查报告。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提供安慰剂,而是勇敢地直视了生活的残酷面,但恰恰是在这种直面中,我们找到了某种微弱但真实的光亮。适合在安静的夜晚,泡一杯热茶,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攀登,但山顶的风景绝对值回票价。说实话,开头几章的节奏把握得略显缓慢,大量的环境描写和角色介绍,让人一度想把它束之高阁。我差点就错过了这部佳作!但一旦度过了那个“爬坡期”,故事的张力就开始像被压缩的弹簧一样猛烈释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冲突的铺陈,那不是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矛盾爆发。它探讨了权力、欲望与救赎之间的微妙平衡,每一次抉择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有些段落我不得不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它拒绝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你,让你自己去寻找回响。这本书的章节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高潮部分往往戛然而止,那种被吊着胃口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不得不熬夜追读。它成功地在保持叙事推进的同时,没有牺牲文学性,这在当今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实属难得。如果你喜欢那种需要你动脑筋去“解码”的故事,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天呐,我最近沉迷的这本小说简直是神作!它的叙事手法极其新颖,采用了多条时间线交织推进的方式,初看时可能会有些许困惑,但随着情节的层层展开,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最终都精准地契合到了宏大的主题之中。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主角在面临道德困境时的挣扎与抉择,那种细腻到令人窒息的内心活动,完全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我记得有一个情节,主人公在雨夜中独自行走,那段景物描写,雨水打在破旧的伞面上发出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的潮湿与腐朽的气息,仿佛一下子把我拽进了那个阴冷的场景里。更绝的是,这本书的世界观构建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它并非仅仅提供一个故事背景,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且自洽的社会体系,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信仰和运行法则。很多硬科幻或者架空历史作品容易陷入设定的堆砌,但这本却巧妙地将设定融入到日常叙事中,不着痕迹地展现了那个世界的复杂与迷人。读完之后,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消化那些复杂的意象和留白,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恐怕很久都不会消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深度思考和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某种文学类型的固有认知。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套路化的情节推进,但事实是,它充满了惊人的文学反叛性。作者似乎并不在乎读者的接受度,而是专注于表达自己内心最原始的冲动和思考。书中的许多对话设计堪称一绝,它们不是用来推进情节的工具,而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达,充满了隐喻和诗意。有几段对话,我甚至可以想象它们被搬上舞台,单独成为一段精彩的独白。另一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是其非线性叙事的运用。故事并非从A到B的直线移动,而是如同迷宫般在你面前展开,过去的片段、未来的预感、当下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阅读体验。这种手法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力,但我享受这种被作者“掌控”的感觉,仿佛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参与一场精心编排的思维游戏。这本书读完后,感觉脑子里被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格式化”,重新认识了一些看似熟悉的概念。
评分每月就等勋章券!给力!实惠,正版好书!
评分嗯,其实老毕的这篇小说,做成毕飞宇集里的那样最好了。
评分朋友推荐的书,趁着京东有活动,很划算~
评分毕飞宇的书我都喜欢,感谢京东活动价入的。
评分很好,值得推荐购买。包装印刷都很棒
评分书包装的很好,封面特别美,很好看的书,推荐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说啥那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