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

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丽莉 著
图书标签:
  • 交通事故
  • 车体痕迹
  • 鉴定
  • 车辆工程
  • 法医学
  • 事故重建
  • 车辆损伤
  • 痕迹学
  • 汽车工程
  • 交通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553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482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344
字数:4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对痕迹学与痕迹鉴定、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与车体痕迹鉴定以及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项目等内容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从鉴定工作的实际出发,就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复杂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对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进行说明。同时,结合相关鉴定依据和法律法规,《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就道路交通事故车辆属性鉴定、车辆轮胎鉴定以及事故当事人事发时的交通行为方式鉴定等内容在专门的章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目录

目录
Contents
前言
第一章 痕迹学
第一节 痕迹的概念 3
一、痕迹的定义 3
二、痕迹的要素 6
三、痕迹的分类 11
第二节 痕迹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5
一、痕迹学与自然科学 15
二、痕迹学与物证技术学 16
三、痕迹学与刑事科学技术学 18
四、痕迹学与法庭科学 20
第三节 痕迹鉴定 23
一、痕迹鉴定的含义 23
二、痕迹鉴定的内容 26
三、痕迹鉴定的过程 29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概述 37
一、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含义 37
二、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内容 41
三、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作用 44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过程 46
一、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依据 46
二、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方法 51
三、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意见 66
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扩展 71
一、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现状 71
二、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与其他技术鉴定的关系 74
三、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76
第三章 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的概述 87
一、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的含义 87
二、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的步骤 92
三、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的外延 98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的鉴定过程 105
一、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的鉴定依据 105
二、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的鉴定方法 108
三、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的鉴定意见 117
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的鉴定委托 126
一、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的委托事项 126
二、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计划的制订 128
三、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的实施步骤 135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与车体痕迹鉴定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概述 147
一、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含义 147
二、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要素 150
三、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特点 155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 164
一、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的方法 164
二、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的重点 169
三、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的记录 174
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与车体痕迹鉴定 180
一、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与车体痕迹鉴定的关系 180
二、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与车体痕迹鉴定的结合 182
三、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与车体痕迹鉴定的区别 188
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项目
第一节 引言 199
一、研究背景 199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9
三、研究的特点 200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200
五、研究进展 200
六、本研究组织结构 202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的项目风险管理 203
一、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项目风险管理 203
二、项目风险管理在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领域应用前景 210
三、小结 211
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风险识别 212
一、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项目概述 212
二、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立项中的风险识别 213
三、小结 220
第四节 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立项的风险统计 221
一、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立项的风险评估 221
二、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风险的模糊评价法 224
三、小结 227
第五节 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立项的风险应对与监控 228
一、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立项的风险应对 228
二、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立项的风险监控 231
三、小结 233
第六节 结论 234
附录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安全法》 239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安全法实施条例》 256
附录3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272
附录4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290
附录5 GA/T1087-2013《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 296
附录6 GA41-2014《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物证勘验》 303
附录7 GA49-2014《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 312
附录8 GA50-2014《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照相》 323
《无声的证词:汽车碰撞的物理学与法医学》 车辆,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在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潜藏着潜在的风险。当不幸的交通事故发生,每一辆车的车体上留下的痕迹,都仿佛是沉默的证人,无声地诉说着事故发生的真相。本书《无声的证词:汽车碰撞的物理学与法医学》,正是致力于解读这些“无声的证词”,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还原事故现场,探寻事实真相。 本书并非局限于简单的痕迹描绘,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痕迹产生的物理学原理。从牛顿定律在碰撞过程中的应用,到能量守恒在车辆形变中的体现,再到动量传递如何影响碰撞结果,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细致的理论阐述。读者将了解到,车辆在碰撞过程中,其结构材料的屈服强度、延展性以及吸能设计,都对最终的车体损伤形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将详细探讨不同类型的碰撞,如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和翻滚碰撞,并分析在不同碰撞模式下,车体不同部位会产生哪些特征性的损伤。例如,正面碰撞中,前保险杠、引擎盖、车架纵梁等部位的变形程度与碰撞能量的关系;侧面碰撞中,车门、B柱、C柱等结构的溃缩情况与入侵程度的关联;追尾碰撞中,后保险杠、后备箱等区域的受力分析;以及翻滚碰撞中,车顶、车柱的压溃和扭曲变形机制。 在物理学理论的基石之上,本书更进一步将其应用于法医学的实践。我们将详细介绍一系列用于分析车体痕迹的方法和技术。这包括但不限于: 损伤形态学分析: 细致观察和记录车体上的各种痕迹,如凹陷、划痕、撕裂、断裂、挤压变形、漆面损伤等,并根据其形态特征推断受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方式。例如,特定形状的凹陷可能指示撞击物体的类型和接触点,而漆面的剥落程度则能反映撞击的力度。 撞击点重建: 通过分析车体损伤的分布规律和变形程度,结合车辆的动力学模型,精确推断碰撞发生时的撞击点,以及碰撞发生时的车辆速度和角度。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精确复原车辆碰撞前的状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撞击点的推算。 碰撞能量估算: 基于车辆的质量、变形程度以及材料的力学性能,计算碰撞过程中能量的传递和消耗,从而估算出碰撞的能量等级。这将有助于判断事故的严重程度,以及车辆的抗冲击能力。 车辆动力学分析: 运用专业的软件和模型,模拟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的运动轨迹、速度变化和姿态调整,这对于理解事故过程的动态演变至关重要。例如,分析车辆在碰撞后的旋转、滑动或者翻滚,能够帮助还原事故发生的连续过程。 痕迹比对技术: 在涉及多车相撞的事故中,通过比对不同车辆上的痕迹,确定车辆之间的碰撞顺序和接触方式。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损伤的重叠度、变形的传递等特征,来判断哪辆车先撞击,以及碰撞发生时双方的相对位置。 辅助设备分析: 深入研究安全气囊、安全带、预紧器等安全装置在碰撞中的工作状态和作用效果,并结合其工作痕迹,为事故分析提供重要的佐证信息。例如,安全气囊的展开时机和程度,能够反映碰撞的激烈程度。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当前交通事故鉴定领域的一些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例如,利用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挖掘和模式识别,以发现新的规律和趋势。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痕迹分析的效率和精度。 《无声的证词:汽车碰撞的物理学与法医学》不仅适合交通事故鉴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交警、法医、保险理赔专家等阅读,也对汽车安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以及对交通事故处理和汽车安全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车辆碰撞的复杂性,掌握科学分析事故痕迹的方法,从而在维护交通安全、公正处理交通事故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连接物理学原理与法医学实践的桥梁,为追求事实真相、守护生命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了《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这本书,我的世界观都被刷新了。我一直以为交通事故鉴定就是看看撞击的部位,然后估算一下损失,没想到它竟然是一门如此精深的科学。书里关于“刮擦痕迹”的描述,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不同车辆在刮擦时,留在对方车体上的痕迹,其深度、宽度、形状,甚至细微的拉伸方向,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本书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痕迹的“层次感”来判断哪个是主责方,哪个是次责方,甚至能判断出碰撞的先后顺序。我特别惊讶于书中提到的“涂层转移痕迹”,也就是一方车漆、塑料件碎片等转移到另一方车体上的痕迹。这本书教我如何识别这些痕迹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痕迹的颜色、成分分析来确定车辆的品牌和型号,这简直就像是在为每辆车“画像”一样。我还学到了关于“挤压痕迹”的知识,当车辆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形,又会在接触面上留下什么样的印记。这本书的图例一定非常丰富,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那些细致入微的痕迹照片,以及专家们在照片上的标注和分析。我一直觉得,很多刑事案件的侦破都离不开痕迹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痕迹学在交通领域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能够“无中生有”地还原出事故发生的瞬间。

评分

我一直对《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这本书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它似乎是通往事故真相的“钥匙”。我总觉得,交通事故的发生并非偶然,背后总有迹可循,而这本书正是揭示这些“迹”的学问。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讲解“油漆和涂层痕迹”的。当车辆发生碰撞或刮擦时,车漆、清漆、以及其他涂层会发生转移、剥落、刮擦等现象,这些痕迹又会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分析油漆的颜色、层数、成分,甚至微观结构,来判断碰撞物体的来源,以及碰撞发生时的相对运动方向和接触压力。我还在想,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关于材料科学和化学分析的知识,比如光谱分析、显微分析等,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应用于油漆痕迹鉴定的。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痕迹的观察,更是关于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从这些微小的痕迹中提取出关键的信息,从而还原事故的真相。

评分

《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感觉它充满了“破案”的悬疑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从蛛丝马迹中还原真相的故事非常着迷,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本关于“车体痕迹侦探”的指南。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讲解“摩擦痕迹”的。例如,当车辆在侧滑或侧擦时,会在车体上留下什么样的痕迹?这些痕迹的深度、宽度、以及其中包含的微粒(比如砂石、尘土),又会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这本书会不会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案例,展示鉴定师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痕迹,判断车辆的运动轨迹、速度,甚至驾驶员的操作意图?我还在想,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关于材料科学的知识,比如不同材质的车身(金属、塑料、橡胶)在摩擦时会留下哪些不同的痕迹,以及这些痕迹的“解读”是否有共通的原则?我对鉴定师们如何从看似杂乱的痕迹中梳理出清晰的线索,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交通事故的调查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最微小的痕迹,也可能隐藏着至关重要的真相。

评分

《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关于“证据侦探”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那种能在细微之处发现真相的故事非常着迷,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书中关于“碰撞痕迹”的讲解,让我对交通事故的受力分析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仅仅是车辆表面凹陷的形状、裂纹的走向,甚至反光的角度,都可能成为判断事故发生原因的关键。这本书详细地描述了不同撞击方式,比如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会在车体上留下哪些独特的“签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从这些“签名”中解读出事故发生时的速度、方向、以及碰撞的能量。我还对书中关于“拉伸和撕裂痕迹”的描述感到好奇。当车辆在碰撞过程中发生形变时,金属材料会经历怎样的拉伸和撕裂,这些过程又会在车体表面留下什么样的痕迹,这本书一定会有详尽的图解和解释。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力学原理,比如材料的断裂韧性、应力集中等,并将这些原理与实际的痕迹分析相结合,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事故发生的过程。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它不只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评分

我一直对《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这本书充满好奇,因为它似乎揭示了交通事故背后隐藏的“密码”。我一直认为,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复杂的,而这本书就像是破译这些复杂性的工具。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讲解“碰撞变形痕迹”的。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车体表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形,这些变形的形状、程度、以及是否伴随有撕裂或断裂,都能提供哪些关于碰撞能量、方向和作用力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碰撞(例如,点碰撞、线碰撞、面碰撞)在车体上留下的典型变形痕迹,并解释这些痕迹的形成机制。我还在想,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物理学原理,比如胡克定律、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断裂强度,以及这些原理是如何应用于分析碰撞变形痕迹的。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痕迹的描述,更是关于如何理解这些痕迹背后的物理过程。我对鉴定师们如何将这些变形痕迹与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感到非常着迷。

评分

我一直对《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这本书充满了向往,因为它似乎是揭示交通事故“无声证词”的秘密宝典。我一直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就像一场无声的戏剧,而车体上的痕迹就是这场戏剧的“剧本”和“道具”。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讲解“车辆碎片痕迹”的。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碎片,比如塑料件、金属件、灯具碎片等,这些碎片的形状、大小、以及它们散落的区域,又会告诉我们哪些关于碰撞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碎片,判断碰撞的力度、方向,甚至碰撞物体的类型。我还在想,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关于材料力学和碎片动力学的知识,比如材料的断裂模式,以及碎片在碰撞后的运动轨迹。对我来说,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重新组合成一幅清晰的事故图景,从而揭示事件的真相。

评分

我一直对《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这本书充满期待,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领域。我总是觉得,交通事故的调查充满了技术性和专业性,而这本书似乎就是通往这个领域的钥匙。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讲解“接触痕迹”的。例如,当两辆车发生碰撞时,它们会相互留下什么样的“印记”?是不是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每辆车都会留下独一无二的痕迹?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如何从这些痕迹的细节,比如划痕的深度、宽度、方向,以及是否含有对方车辆的漆片或金属成分,来判断碰撞的性质和相对位置?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鉴定师是如何通过这些微小的痕迹,还原出事故发生的瞬间,比如车辆是如何接近、碰撞,以及在碰撞过程中是如何运动的。我还在想,这本书会不会讲解如何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和技术来捕捉和分析这些痕迹,比如显微镜、光谱仪,甚至是三维扫描仪。我对这些技术细节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代表了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交通事故鉴定背后所蕴含的严谨科学和精湛技术。

评分

《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车辆对话”的指南。我一直觉得,车辆在事故后会“诉说”出真相,而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倾听。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玻璃痕迹”的部分。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挡风玻璃、侧窗玻璃等会留下哪些独特的痕迹?例如,撞击点周围的放射状裂纹、沿着裂纹扩展的方向,以及玻璃碎片的大小和形状,又会告诉我们哪些关于碰撞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如何从玻璃痕迹中推断出碰撞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碰撞时的角度和力度。我还在想,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关于玻璃力学特性的知识,比如玻璃的脆性,以及不同类型玻璃(钢化玻璃、夹层玻璃)在破碎时会有哪些不同的特征。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提供的真实案例,展示鉴定师如何通过分析玻璃上的细微痕迹,准确还原事故发生的瞬间,甚至判断出是哪种物体撞击了玻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易碎的玻璃,也能成为可靠的“证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我一眼就吸引住了,《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性和神秘感。我一直对交通事故的成因和调查过程非常好奇,尤其是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线索,是如何被专家们挖掘出来,最终还原真相的。我脑海中想象着,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各种令人惊叹的案例,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刮擦事故,经过鉴定师的细致分析,竟然能揭示出车辆的行驶轨迹、碰撞角度,甚至可能包括驾驶员的操作习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讲解不同材质车身(比如金属、塑料、玻璃)在碰撞后会留下哪些独特的痕迹,以及这些痕迹在分析时的不同意义。是不是有些痕迹只能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显现?是不是有些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些我都想知道。另外,书中关于痕迹的测量、记录和比对的方法,也一定非常讲究。是不是有专门的工具和技术?比如,高精度相机、三维扫描仪,还是其他什么我闻所未闻的设备?我甚至在想,会不会涉及到一些痕迹学的原理,比如“痕迹守恒定律”在车体痕迹鉴定中的具体应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讲解,更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真实的鉴定现场,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那些“无声的证人”是如何开口说话的。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如何从车体痕迹中推断出事故发生时的速度、转向、制动等关键信息的内容,这对于理解交通事故的动态过程至关重要。

评分

《道路交通事故车体痕迹鉴定》这本书,简直是一本“车体解剖学”的圣经。我一直觉得,车辆在事故后就像是被“解剖”了一样,而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解读这些“解剖”结果。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讲解“轮胎痕迹”的。虽然书名是车体痕迹鉴定,但我猜想轮胎痕迹也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刹车痕、转向痕、侧滑痕,这些痕迹的长度、宽度、形状、以及是否含有轮胎橡胶碎屑,又会告诉我们哪些关于车辆行驶状态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大量的实景图片和案例分析,展示鉴定师如何通过分析轮胎痕迹,判断车辆的制动距离、转向角度、以及事故发生时的速度。我还在想,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关于轮胎材料和抓地力原理的知识,以及这些原理是如何影响轮胎痕迹的形成的。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看似普通的车轮印记,转化为还原事故真相的有力证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