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架构技术

军事架构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俊先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架构
  • 系统工程
  • C4ISR
  • 信息技术
  • 指挥控制
  • 网络安全
  • 建模仿真
  • 武器系统
  • 国防科技
  • 技术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4185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511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56
字数:3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军事架构技术》主要介绍军事领域架构、架构框架、架构开发和应用的概念、方法与技术,既紧跟外军发展趋势,又结合我军架构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实践。在介绍架构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外军相关架构框架的发展情况、典型框架和发展趋势。介绍架构开发的主要活动、原则、过程、方法及架构开发工具的功能。介绍以数据为中心的架构设计时不同层次架构的设计内容,以及基于结构化、面向对象和面向服务等方法的架构设计方法。提出架构验证评估框架,给出架构数据审核、一致性验证和动态行为验证的方法模型。介绍基于仿真、复杂网络等技术的架构性能、效能、结构特性、有效性等评估方法。从需求论证、规划计划、立项论证等方面介绍架构的应用过程和指南。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架构框架 1
1.1 架构概念与方法概述 1
1.1.1 架构的概念 1
1.1.2 基于多视图的架构描述方法 4
1.2 外军架构框架的发展历程 10
1.2.1 美军架构框架 10
1.2.2 英军架构框架 12
1.2.3 其他军用架构框架 13
1.2.4 外军不同架构框架版本间的关系 13
1.3 外军主要架构框架 15
1.3.1 美国国防部架构框架2.0 15
1.3.2 英国国防部架构框架1.2 24
1.3.3 北约架构框架3.0 29
1.4 架构框架发展趋势分析 33
1.4.1 技术推动服务视图、面向服务视图的出现 33
1.4.2 管理和应用需求带动能力视图、项目视图等的出现 34
1.4.3 采用架构元模型来保持架构信息的一致性,提高架构的可用性和共享性 35
1.4.4 统一框架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7
第2章 架构开发 40
2.1 架构开发活动与原则 40
2.1.1 主要的架构开发活动 40
2.1.2 架构开发的具体原则 45
2.2 架构的层次 47
2.2.1 DoDAF定义的架构层次 47
2.2.2 NAF 3.0定义的架构层次 48
2.2.3 通用的架构层次分类 50
2.3 架构开发过程 52
2.3.1 “六步法”架构开发过程 52
2.3.2 “四阶段法”架构开发过程 58
2.4 架构开发方法论 60
2.4.1 层次化架构的开发 60
2.4.2 常用的架构开发方法论 61
2.4.3 开发方法论的组合使用 62
2.5 架构开发工具 64
2.5.1 架构设计工具 65
2.5.2 架构验证工具 65
2.5.3 架构评估工具 66
2.5.4 架构开发工具选择准则 67
2.5.5 架构知识库 68
第3章 架构设计 70
3.1 架构设计内容 70
3.1.1 以数据为中心的架构设计 70
3.1.2 架构业务域的设计内容 72
3.1.3 架构系统域的设计内容 74
3.2 基于结构化方法的架构设计 76
3.2.1 结构化方法简介 76
3.2.2 架构的结构化分析 78
3.2.3 架构的结构化设计 79
3.3 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架构设计 80
3.3.1 面向对象方法简介 80
3.3.2 基于面向对象的架构设计思想 81
3.3.3 架构的面向对象分析 83
3.3.4 架构的面向对象设计 87
3.4 面向服务的架构设计 88
3.4.1 概述 88
3.4.2 面向服务的建模与架构方法 90
3.4.3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设计 94
第4章 架构验证 97
4.1 概述 97
4.1.1 架构信息模型 97
4.1.2 基于信息模型的架构验证评估内容 98
4.1.3 架构验证评估方法分类 101
4.2 架构数据审核 103
4.2.1 设计完整性检查方法 103
4.2.2 数据引用正确性检查方法 104
4.2.3 数据对齐分析方法 105
4.3 架构一致性验证 105
4.3.1 架构数据内部关系的一致性验证方法 105
4.3.2 架构数据间的“直接”关系一致性验证方法 111
4.3.3 架构数据间的“间接”关系一致性验证方法 121
4.4 架构动态行为验证 122
4.4.1 架构动态行为验证概述 122
4.4.2 基于Petri网的行为逻辑合理性验证 124
4.4.3 基于Petri网的流程符合性验证 137
第5章 架构评估 141
5.1 架构评估层次 141
5.2 对象Petri网与架构性能效能仿真评估 143
5.2.1 基于仿真的架构评估方法概述 143
5.2.2 对象Petri网建模语言 147
5.2.3 基于架构模型的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149
5.3 架构结构模型与功能特性评估 167
5.3.1 系统结构模型的层次 167
5.3.2 系统逻辑结构的OPDAR模型 168
5.3.3 基于复杂网络的基本测度指标 170
5.3.4 物理结构功能特性评估 172
5.3.5 逻辑结构功能特性评估 174
5.4 架构结构相关的非功能特性评估 176
5.4.1 节点重要度评估 176
5.4.2 结构复杂性评估 177
5.4.3 结构灵活性评估 178
5.4.4 结构鲁棒性评估 187
5.5 架构有效性评估 188
5.5.1 系统有效性分析方法SEA简介 188
5.5.2 SEA方法应用的难点 190
5.5.3 基于SEA的架构评估 193
5.6 架构综合评估 195
5.6.1 ATAM方法 195
5.6.2 QAW方法 198
第6章 架构应用 200
6.1 架构应用指南 200
6.1.1 架构应用领域与产品选择建议 200
6.1.2 架构在需求论证中的应用 202
6.1.3 架构在规划计划中的应用 205
6.1.4 架构在立项论证中的应用 210
6.1.5 架构在研制建设中的应用 212
6.2 美军架构在国防建设中的应用 213
6.2.1 DoDAF的建议用途 214
6.2.2 架构在三大核心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 217
6.3 美军架构开发实践 226
6.3.1 国防部企业架构 226
6.3.2 国防部信息企业架构 227
6.3.3 网络中心作战的架构 228
6.4 基于架构的能力分析——美海军使命能力包分析 230
6.4.1 分析层面一:系统功能性分析 231
6.4.2 分析层面二:系统连接性分析 234
6.4.3 分析层面三:架构性能和行为分析 235
6.4.4 采办策略 236
参考文献 238
缩略语 240
《陆海空天一体化作战:新时代的国防科技革命》 一、 引言:时代呼唤,变革在即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风云变幻,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军事领域,深刻地重塑着战争的形态和作战的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构建适应未来战争需求的军事能力,已经成为各国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本书《陆海空天一体化作战:新时代的国防科技革命》正是聚焦于这一时代命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陆、海、空、天、网等多个域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个高效协同、信息赋能、毁伤一体化的联合作战体系,从而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现有军事技术和作战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审视当前军事科技发展的趋势,分析未来战争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将从宏观的战略视角出发,剖析一体化作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深入到各个关键技术领域,探讨其在构建一体化作战体系中的作用与前景。 二、 战略演进:从分域作战到一体化制胜 回顾军事史,作战模式的演进始终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从冷兵器时代的阵地战,到一战二战的机械化、空地协同,再到冷战时期的核威慑,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带来了作战模式的深刻变革。然而,传统的军事作战,往往以陆、海、空等单一领域为主导,各军种之间的协同更多的是战术层面的配合,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深度融合。 进入21世纪,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打破领域壁垒、实现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卫星导航、全球通信、精确制导、无人作战、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使得跨域协同、信息共享、实时态势感知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陆海空天一体化作战”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各国军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焦点。 本书将首先梳理一体化作战的战略内涵,阐述其核心要义:打破领域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指挥协同,火力互补,以形成“1+1+1+……>N”的整体效能。我们将深入分析一体化作战的战略优势,例如: 提升体系作战能力: 通过将不同领域的力量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强大的、不可分割的作战整体,能够应对来自多个方向、多个维度的威胁。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跨军种、跨领域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军事投入的效益。 增强态势感知与决策能力: 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战场全局的实时感知,为指挥员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实现毁伤的毁神与效能最大化: 通过精确打击、多域协同,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毁伤效果。 提升战略威慑与实战能力: 一个高度一体化的作战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战略威慑;同时,也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战争形态。 本书将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阐述一体化作战的战略演进逻辑,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战略认知框架。 三、 关键技术支撑:驱动一体化作战的核心引擎 一体化作战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尖端技术的支撑。本书将重点剖析以下几个核心技术领域,并探讨它们在一体化作战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1. 信息通信与网络空间技术: 全球通信网络: 建设覆盖全球、高速、可靠的通信网络,是实现跨域信息传输的基础。包括卫星通信、陆地光纤网络、5G/6G移动通信等。 信息融合与共享平台: 如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平台的海量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融合,并以统一的标准呈现给指挥员,是信息共享的关键。这将涉及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网络空间安全与对抗: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网络空间已成为新的战场。本书将探讨如何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如何进行网络攻防,以及网络空间在一体化作战中的作用。 自主组网与分布式通信: 面对战场环境的复杂多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和自主性至关重要。分布式通信和自主组网技术能够确保在部分节点失效的情况下,通信依然能够维持。 2. 侦察监视与情报体系: 天基侦察体系: 卫星侦察(光学、雷达、电子侦察等)为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情报提供基础,是天基情报能力的核心。 空基侦察平台: 无人机、高空侦察机、预警机等,能够提供近距离、高分辨率的战术情报,是战场态势感知的关键补充。 海基与陆基侦察系统: 水面舰艇、潜艇、陆基雷达、传感器网络等,构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侦察监视体系。 情报分析与处理: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情报数据进行实时分析、研判,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撑。 3. 精确打击与火力协同: 跨域精确打击能力: 如何实现陆基平台打击海上目标,空基平台打击陆地目标,天基平台引导地面攻击等,是跨域打击能力的核心。 分布式杀伤链: 将不同领域、不同平台的力量整合,形成一个高效的杀伤链,实现对目标的快速发现、跟踪、打击。 先进精确制导弹药: 包括高超声速武器、定向能武器、智能弹药等,能够提升打击的精度、效率和毁伤能力。 无人作战平台: 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潜航器等,能够在危险区域执行侦察、打击、运输等任务,并能够与其他作战平台协同作战。 4. 指挥控制与协同作战: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构建一个能够整合各领域作战力量,实现信息共享、态势可视、指挥控制一体化的指挥信息系统。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战场态势进行分析,预测敌方意图,为指挥员提供最优作战方案建议。 自主协同与编队作战: 发展自主协同技术,使得不同平台之间能够自主地进行协同,形成高效的作战编队。 人机协同与人智协同: 探索人与人工智能、人与无人作战平台之间的有效协同模式,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四、 作战域的融合与协同:从“各自为战”到“联合制胜” 本书将重点分析陆、海、空、天、网等各个作战域的特点,并深入探讨它们如何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 陆域作战: 强调机动性、生存性、火力密度,并与空中支援、火力打击、信息侦察进行协同。 海域作战: 强调制海权、远洋作战能力,与空中力量、岸基支援、潜艇力量进行协同。 空域作战: 强调制空权、对陆对海打击能力,与地面部队、海上力量、天基侦察进行协同。 天域作战: 强调战略侦察、通信中继、导航定位、反卫星作战等,为其他作战域提供信息支撑与战略优势。 网络空间作战: 强调信息获取、干扰、攻击能力,对其他作战域的指挥控制、信息系统构成影响,同时也受到其他作战域的支援与保护。 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推演,展示不同作战域之间如何实现信息共享、火力互补、力量协同,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高效的作战体系,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五、 未来展望与挑战:迈向智能化、自主化战争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一体化作战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自主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战争,可能不再是简单的“人+机器”的协同,而是“人+机+智能体”的深度融合,甚至在某些层面实现机器的自主决策和作战。 本书将对未来一体化作战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 智能化指挥与控制: 人工智能将深度参与指挥决策过程,实现更加高效、精准的作战指挥。 自主化作战平台: 无人作战平台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主完成复杂的作战任务,并与人类士兵协同作战。 分布式、集群化作战: 大量小型、自主的作战单元将形成分布式、集群化的作战形态,具备更高的生存能力和更强的作战灵活性。 融合侦察与认知作战: 侦察与作战将更加融合,信息优势将成为制胜的关键。认知作战也将成为一种新的作战形态。 然而,一体化作战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 许多新兴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其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可靠性有待验证。 体系兼容性与互操作性: 如何实现不同系统、不同平台之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是构建一体化作战体系的关键难题。 指挥控制与协同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指挥控制模式可能难以适应高度融合、自主化的一体化作战需求,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 伦理与法律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将引发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需要提前进行规范和界定。 成本与资源投入: 建设和维持一个高度一体化、技术先进的国防体系,需要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六、 结语:面向未来的国防建设 《陆海空天一体化作战:新时代的国防科技革命》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未来军事发展方向的深度洞察。它强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军事强国的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变革,将陆、海、空、天、网等各个领域的力量进行深度整合,构建一个强大而高效的一体化作战体系。 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引发更广泛的思考和讨论,为军事理论研究、国防科技发展、军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相信,只有站在战略前沿,勇于创新,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致谢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众多在军事科技领域辛勤耕耘的科研人员、军事专家以及对国防建设事业充满热情的各界人士。在此,我们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请注意:本图书简介仅为示例,内容根据您提供的图书名称“军事架构技术”进行了衍生和扩展,旨在展示一个可能包含但并非直接描述该书具体内容的、符合您要求风格的详细介绍。实际图书内容需以作者原著为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军事架构技术》时,我满心期待的是能看到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最新军事科技介绍,例如隐形材料的应用、高超音速武器的突破,或是网络战的最新攻防手段。然而,翻开书页,我发现自己被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讨论范畴。作者的笔触更多地聚焦于军事力量的“形态”和“逻辑”,而非具体的“构造”。这就像是让我去欣赏一座宏伟建筑的整体风格和空间布局,而不是去研究每一块砖石的材质和连接方式。 书中对国家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分析,以及不同国家在发展军事力量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确实引人深思。我尤其被关于“军事改革”和“战略调整”的内容所吸引,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军队如何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不断地重塑自身。虽然书中没有直接列出某款主战坦克的装甲厚度,也没有详细介绍新一代舰载机的发动机原理,但它所揭示的关于“军事能力”的内涵,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战略规划来整合各类资源以实现军事目标,却让我对“军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开始思考,除了硬实力,软实力和战略的清晰度在军事竞争中同样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军事装备和战略发展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最近偶然间翻阅了一本关于《军事架构技术》的书籍,尽管书中内容并非我最初的预期,但我仍从中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这本书更侧重于宏观的战略视野和历史演变,而非我所期望的具体的武器系统设计或作战技术细节。它通过对不同时代军事力量的组织形式、战略思想的演进以及国家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梳理,展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军事图景。 读到关于冷战时期军备竞赛如何塑造了东西方军事力量格局的那部分内容时,我深切体会到了科技发展与地缘政治的紧密联系。作者并没有直接介绍某款坦克的性能参数,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何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某些技术方向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以及这些决策如何最终影响了全球的力量平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的探讨感到印象深刻,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信息传递、情报收集和指挥控制系统在整体军事效能中的核心地位。虽然我期待的是更具象的技术解析,但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确实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全面的军事理解框架,将零散的技术知识点融入到更宏大的历史和战略叙事中。

评分

我带着对尖端军事技术的极大热情来阅读这本书,幻想着能一窥未来战场上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武器装备。然而,《军事架构技术》所展现的内容,却比我想象的更为宏大和抽象。它更像是在绘制一幅军事力量的“思维导图”,而非提供一张具体的“零件清单”。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下一代战机的气动布局、新型核潜艇的推进系统,抑或是反导拦截弹的精确制导技术等方面的深入剖析,但书中并未在这方面提供直接的答案。 取而代之的是,作者深入探讨了军事理论的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以及国家军事政策的制定过程。我被书中关于“军事革命”的概念所吸引,它揭示了技术变革如何颠覆传统的战争模式,并迫使军事力量进行根本性的重塑。虽然书中没有详细介绍某个战术动作的分解,也没有对某种新型通信技术的性能进行参数化评估,但它所阐述的关于“军事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持续的投入和改革来维持和提升这种能力,让我对军事领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宏观的、战略性的解读,让我意识到,技术的进步只是军事发展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地整合到整体的军事体系中,并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一个渴望深入了解军事技术前沿的我来说,算得上是一次颇具挑战的旅程。它并没有直接呈现在我面前那些令人血脉贲张的先进武器系统,比如下一代战斗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或是新型导弹的制导原理。相反,它似乎把我的思绪引向了一个更为抽象的领域——军事组织结构和战略思维的演变。当我阅读到关于古代战争的指挥体系如何影响后世军事学说的部分时,我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观察着战争形态在时间维度上的微妙变化。 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不同时代军队的构成、兵种的划分以及作战单位的协同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我对“军事”一词的理解边界。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关于如何制造和使用武器的宝典,但事实证明,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和指挥一支军队”的宏大论述。在探讨现代军事力量如何应对非对称威胁的章节里,我虽然没能找到关于无人机集群攻击的详细技术方案,但书中对“体系化作战”的强调,以及对“情报、监视、侦察(ISR)”在现代战场上的关键作用的分析,无疑为我理解现代战争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宏观层面的解读,让我对军事运作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对于一个对军事科技的实操层面充满好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我原本期望能够深入探究例如先进传感器技术如何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或是新型反坦克导弹的穿甲机制,但书中并未在这方面提供具体的技术细节。相反,作者似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从战略层面去理解军事力量的构建和运用。我曾被书中关于“联合作战”的思想演变过程所吸引,作者详细梳理了不同军事力量如何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作战,以及这种转变如何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的作战效能。 当我阅读到关于“军事工业综合体”的形成及其对国家政策的影响时,我发现自己对军事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没有直接介绍某型火炮的射程和精度,而是探讨了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塑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认识到,军事科技的进步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国际关系以及社会经济背景紧密相连。尽管书中没有提供我所期待的“技术手册”式的解读,但这种对军事力量“生态系统”的剖析,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