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译释

神农本草经译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瑞贤,张卫,刘更生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本草学
  • 神农本草经
  • 中医经典
  • 古籍
  • 药物学
  • 养生
  • 传统文化
  • 医学史
  • 中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82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3667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9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学生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首批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一次相对全面系统地总结,被誉为中药学经典之著作,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共同被看作中医四大经典。

内容简介

  

《神农本草经译释》的编写是在广泛参考历代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和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注释部分,是从整体上对《神农本草经》的解读。首先是《神农本草经》的原文、注释、译文和按语”部分:该部分《神农本草经》原文系重新辑佚而成,以《证类本草》为底本,参照以往多种版本;注释力求简要而不繁琐考证;译文尊重经典,以直译为主;按语在序录部分主要为提纲挈领,在药物部分主要为名实考证。其次分别从药物的历代名医汇讲、现代认识、民俗文化等几个部分对《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365种具体药物进行论述,也是首次对《神农本草经》药物进行的一次相对全面的总结和研究。第二部分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研读部分,主要从《神农本草经》其书、《神农本草经》和汉代文化、《神农本草经》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神农本草经》的传承、中药药性理论发展概况、本草考证的历史、意义和方法”7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作者简介

张瑞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编辑出版分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史文献分会委员等,《中国中药杂志》《中医药文化》等4家杂志编委。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委员、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专家等。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项目1项《走进〈本草纲目〉之门——中药的发现》,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项目1项(汤剂制剂标准),国家科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项(《龙门药方释疑》、《〈神农本草经〉研究》),参加主持的子课题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一项(20世纪北京市中医史——科技史),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中药饮片用法与用量的标准研究分课题——中药用量用法历史演变的文献学研究,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药材标准及相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药区划。

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进步奖(著作类)、(国家出版总署)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1次,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评选二等奖1次,获中国大学版协中南地区年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1次,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期刊优秀期刊奖三等奖、二等奖各1次。2001年康莱特杯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专著20余部。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部分《神农本草经》原文译释1
第一部分说明2
药物目录4
卷第一7
序录7
卷第二15
上品药15
卷第三205
中品药205
卷第四382
下品药382
第二部分《神农本草经》研读533
第一章《神农本草经》其书534
一、 《神农本草经》的时代534
二、 《神农本草经》问世前后其他书籍对药物的记载544
第二章《神农本草经》与汉代文化556
一、 儒家思想对《神农本草经》的影响557
二、 神仙方士对《神农本草经》的影响563
三、 阴阳五行学说在《神农本草经》中的体现571
四、 巫术与《神农本草经》573
五、 小结574
第三章《神农本草经》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576
一、 临床药学理论577
二、 基础药学理论592
第四章《神农本草经》的传承605
一、 《神农本草经》的问世及宋以前的传承605
二、 两宋《神农本草经》的流传615
三、 宋以后《神农本草经》的传承623
第五章中药药性理论发展概况632
一、 理论奠基期——宋代之前632
二、 药性理论的爆发与创新——宋金元639
三、 药性理论的回归性研究——明清645
第六章本草考证的历史、意义和方法651
一、 本草考证的概念652
二、 本草考证的历史654
三、 本草考证的意义671
四、 本草考证的方法674

前言/序言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一次相对全面系统的总结,被誉为中药学经典之着作,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共同被看作中医四大经典。全书共四卷,第一卷为序例,是全书的总论部分,后三卷为药物的各论。总论部分归纳了若干条药学理论,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首次提出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并明确了药物的毒性;首次提出了关于药物的配伍理论,即“七情”理论,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首先指出了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丸、散、汤、膏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或病症,违背了这些,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等。《神农本草经》总论中所提出的这些理论或原则一直为后世药学专着以及临床医家在临床用药时所遵循,可以说,《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各论部分共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6种,动物药64种,矿物药45种
  其中龙骨(动物化石)归类为矿物药;冬灰(草木灰)归类为植物药;乌韭、药实根、别羇不详所指,根据位置归类为植物药。。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和主治病症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同时对药物相互配合应用、简单制剂也做了概述。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都证明《神农本草经》中所载药物的疗效确切,其中许多药物至今仍然在临床广泛应用,主治疾病的种类也非常广泛,至今约有200余味仍在应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
  由于《神农本草经》的重要学术地位,自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编着的《本草经集注》开始,除了主流的本草类文献如《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类书、方书如《太平御览》《经典释文》《艺文类聚》《医心方》等多种古代文献均对《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有着或略或详的引录。因此,虽然该书原书早佚,但其中的内容则通过这些文献保存下来,自南宋以后开始有《神农本草经》的辑佚本,比较有代表性的辑佚本有卢复的《神农本草经》(1616年)、清代孙星衍等《神农本草经》(1799年)、日本狩谷望之志《神农本草经》(1824年)、清代顾观光《神农本草经》(1844年)、日本森立之《神农本草经》(1854年)、日本森立之《本草经考注》(1858年)、清代黄奭《神农本草经》(1865年)、清代王闿运《神农本草经》(1885年)、清代姜国伊《神农本草经》(1892年),进入民国,有刘复的《神农古本草经》(1942年)等。明代后期自缪希雍《本草经疏》开始,又掀起了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热潮,代表性的着作如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半偈》,张志聪、高世栻师徒二人合着的《本草崇原》,张璐《本经逢原》、姚球《本草经解要》、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黄元御《长沙药解》《玉楸药解》、陈修园《本草经读》、仲昴庭《本草崇原集说》、黄宫绣《本草求真》、邹澍《本经疏证》、周岩《本草思辨录》、田伯良《神农本草经原文药性增解》等,林林总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神农本草经》的辑佚和研究继续深入。辑佚方面,出现了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点》(1981年)、曹元宇《本草经辑注》(1987年)、王筠默等《神农本草经校证》(1988年)、尚志钧《神农本草经》(1994年)、马继兴等《神农本草经辑注》(1995年)、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2008年)、尚志钧《神农本草经辑校》(2014年);研究方面,出现了王家葵、张瑞贤《〈神农本草经〉研究》,张瑞贤、张卫《带你走进〈神农本草经〉》,朱燕中《〈神农本草经〉觉悟之旅》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神农本草经》的研究性文章在期刊上发表。
  中国中医科学院“神农本草经教研室”成立于2009年,由本草文献研究室研究人员组成,挂靠中药所,由科教处管理,负责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神农本草经》研究”课程的教学工作。经历了6年的教学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摸索了一定经验,逐渐探索出必需讲授和学生渴求掌握的内容,越来越感觉到需要编写一部相对固定,以利于研究生课前预习、复习和自学,利于教师交流、教授的试用讲义。在编写了初步的《神农本草经》研究教学大纲与内部教材的基础上,又经过不断的修订与完善,内部讲义逐渐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同行工作者的认可。鉴于此,今年院所两级管理机构为教研室配套了出版资金,鼓励并资助该教研室完成本书的正式编着与出版。
  本次编着《〈神农本草经〉译释》是在广泛参考历代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和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本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注释部分,是从整体上对《神农本草经》的解读。首先是《神农本草经》的原文、注释、译文和按语部分:该部分《神农本草经》原文系重新辑佚而成,以《证类本草》为底本,参照以往多种版本;注释力求简要而不繁琐考证;译文尊重经典,以直译为主;按语在序录部分主要为提纲挈领,在药物部分主要为名实考证。其次分别从药物的历代名医汇讲、民俗文化、现代认识等几个部分对《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365种具体药物进行论述,也是首次对《神农本草经》药物进行的一次相对全面的总结和研究。第二部分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研读部分。“《神农本草经》其书”部分:该部分从“神农”“本草”和“经”三个关键词入手,探讨了《神农本草经》是怎样一部着作,以及它的产生时代,并探讨了《神农本草经》产生前后文献中对于药物的认识和使用变革,从而客观地展现了该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学术成就。“《神农本草经》与汉代文化”部分:该部分从儒家思想、神仙方士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和巫术思想四个方面探讨了《神农本草经》是汉代文化温床下孕育的产物,为更好地理解该书的编写框架和生僻内容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部分:该部分主要探讨了该书“序例”中所归纳的若干条药学理论,如“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药物的毒性;“七情”理论,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等。指出这些理论或原则一直为后世药学专着以及临床医家在临床用药时所遵循,《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的传承”部分:该部分立足于文献,探讨了作为中药“元典”着作的《神农本草经》扑朔迷离的流传过程;“中药药性理论发展概况”部分:该部分简要地梳理了在医药临床实践与哲学的临床思维相互验证的过程中,中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中药五味理论,中药四气理论,中药毒性理论,中药升降沉浮理论,中药归经、引经理论,中药运气药性理论及系统性药性理论等,以期读者能够循着药性理论发展的脉络,看出《神农本草经》在药性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探讨药性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本草考证的历史、意义和方法”部分:该部分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本草考证的学术发展史,并对本草考证的学术意义和具体药物品种考证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论述。
  本书编写分工情况大致如下:第一部分编写工作分工,原文侯如艳、王嘉伦;注释张瑞贤;译文梁飞;按语张瑞贤、赵海亮、王嘉伦;现代认识李健;历代名医汇讲、民俗文化侯如艳、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赵翔凤、相光鑫等负责文献的考查。
  第二部分编写分工,第一章张瑞贤;第二章张卫;第三章张瑞贤;第四章张瑞贤、李健;第五章张卫;第六章张卫。
  综合以上各篇构成了本书的全部内容。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可以说该书是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对《神农本草经》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成果总结,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我们将其付梓,希冀同道中人能够多提宝贵意见,以求对该书加以改进、完善。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药研究所神农本草经教研室
  20161025


《神农本草经译释》:中华医药瑰宝的智慧传承与现代诠释 《神农本草经》,这部古老而璀璨的医学巨著,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智慧与生命哲学。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更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然而,古文的晦涩、时代背景的差异,使得这部经典在流传过程中,对许多普通读者而言,如同藏在深闺的宝藏,可望而不可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神农本草经译释》应运而生,它以现代人的视角,结合深厚的学术功底,对这部传世之作进行了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读,旨在让更多人能够跨越时空的鸿沟,理解并运用其中蕴含的宝贵医药知识。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神农本草经》原文的忠实与严谨。译者并非简单地将古文译成白话,而是力求在理解原文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药学、植物学、矿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对照与阐释。对于书中记载的每一种药物,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包括其正名、别名、形态特征、生长环境、采集炮制方法等。许多在古代文献中难以辨识或描述不清的药物,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实地考察,得以清晰呈现,大大提升了原著的可读性与实用性。例如,对于书中一些描述较为笼统的植物药,本书会提供其现代植物学分类、详细的图文识别指南,以及与古代文献描述相符的地域分布信息,让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辨认药材。 其次,《神农本草经译释》在“释”这一环节,展现了其非凡的学术深度和创新性。本书并未止步于对药物名称和性味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药物的内在品质、功效机理、配伍禁忌以及临床应用。在解释药物的“性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时,本书会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其可能对应的化学成分和生理作用,从而为理解药物的药效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比如,对于具有“辛散”之性的药物,本书会探讨其是否与现代医学中的“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机制相关联;对于具有“甘缓”之性的药物,则会分析其是否可能具有“缓解肌肉痉挛”、“保护胃黏膜”等功效。这种古今对照式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书中对于药物的“主治”部分,则更加侧重于其临床应用的阐释。译者会根据《神农本草经》原文记载的症候,结合后世医家对这些症候的理解和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进行细致的分析。这不仅是对古代临床经验的传承,更是对其在现代医学框架下的有效性验证。例如,当原文记载某种药物能“主治风寒邪气”,本书会结合现代对“风寒感冒”的认识,分析该药物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来驱散风寒、缓解症状。同时,书中也会适时引用大量后世经典医籍,如《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对同一药物的不同论述进行梳理和比较,展现了药物知识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也使得译释更加全面而立体。 《神农本草经译释》的一个重要亮点在于其对“毒性”的辨析。古人对药物的“毒”有其独特的理解,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毒副作用”,而更多是指药物的峻烈程度、适应症的局限性以及配伍不当可能产生的 adverse effects。本书在解释“毒”时,会结合药物的现代药理毒理学研究,分析其潜在的毒性成分、靶器官以及毒性产生的机制。这种严谨的态度,既尊重了古人的智慧,又符合现代科学的严谨性,为读者安全用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于一些具有较强毒性的药物,本书会特别强调其炮制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确保读者能够理性认知和使用。 此外,本书在论述过程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神农本草经》作为一部经典的医药著作,其背后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生命、健康的深刻思考。本书译释者在解读药物时,也常常会引申至相关的哲学理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帮助读者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宏观体系和思维方式。这种人文的维度,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药物学工具书,更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生命智慧的探索之旅。 《神农本草经译释》的读者群体非常广泛。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而言,本书是学习和研究《神农本草经》的绝佳参考资料,能够帮助他们扎实掌握基础理论,提升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对于广大医学爱好者和养生实践者而言,本书则是一扇了解中华医药宝库的窗口,能够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健康信息中,找到回归经典的智慧。通过本书,普通读者可以学习到如何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合理选择和使用天然药物,达到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排版和装帧上,本书也力求精益求精。清晰的章节划分、规范的术语使用、精美的药材插图(如果书中包含),以及舒适的阅读字体,都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体验。书中可能还会附录相关的参考文献、索引等,进一步方便读者查阅和深入研究。 总而言之,《神农本草经译释》并非仅仅是对一部古籍的简单“复述”,而是一次创造性的“再激活”。它以现代的语言、科学的分析、深厚的学养,将这部承载着民族生命密码的经典,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它不仅是对《神农本草经》原文的“译”,更是对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的“释”。它如同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那些古老而鲜活的生命之声,得以穿越历史的尘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这本书是对中华医药文化的致敬,更是对生命科学的深入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读者,在阅读中医古籍时,常常会对一些模糊不清的描述产生疑问。《神农本草经译释》这个名字,给了我一种能够解答这些疑问的希望。我理解《神农本草经》作为一部开山之作,其内容必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深入挖掘。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解释《本草经》中一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描述。比如,对于某些药物的“主”,是说主要功效,还是指其最擅长的治疗领域?对于“治”,是指治疗某种疾病,还是指缓解某种症状?这些细微之处的准确把握,对于理解药物的真实效用至关重要。如果这本书能够对这些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并提供相应的例证,那将是对我理解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巨大帮助。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药材的实际应用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书籍。《神农本草经译释》这个书名,让我对其抱有很高的期望。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古籍原文的翻译和注释上,更会深入地探讨这些经典药物在历代医家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被现代医学所认知和验证。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临床案例,哪怕是引述古代名家的医案,来佐证药物的功效。更进一步,如果能结合一些现代的药理学、化学成分分析等,来解释这些药物为什么会产生某些功效,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价值。比如,对于某些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我希望书中能介绍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以及作用机制,这对于理解“药性”的物质基础非常有帮助。

评分

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对传统医学经典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神农本草经》更是其中绕不开的巨著。虽然市面上流传着不少版本,但真正能让我深入理解其精髓的,却屈指可数。最近接触到一本名为《神农本草经译释》的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从初步翻阅的感受来看,它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和解读方式。 首先,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原文罗列出来,然后附上浅显的注释,而是似乎将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与古代医家的一些经典论述、后世的临床应用案例,甚至是一些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都进行了巧妙的融合。这种多维度、跨时空的呈现方式,无疑能让读者更立体地认识一味药物,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文字层面。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一些“古今异义”的药名或剂量用法的解释,这往往是初学者最容易混淆的地方。

评分

我对《神农本草经译释》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承诺的“译释”二字。很多时候,古籍的语言晦涩难懂,即便是查阅了部分释义,也常常感到意犹未尽。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真正有深度、有洞察力的解读,将《本草经》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过来,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 我希望这本书在翻译原文时,能够精准地传达其原意,同时在释义部分,能够结合现代的医学知识,对药物的功效进行更科学的阐释。例如,对于一些历代医家争论不休的药物功效,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的形成、演变以及现代医学的佐证进行分析。这样,读者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某种单一的解读。

评分

对于《神农本草经译释》这本书,我个人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且易于理解的中药学知识体系。我经常在阅读一些中医药书籍时,感觉知识点零散,难以融会贯通。如果这本书能够在我理解《神农本草经》原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将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那我将受益匪浅。 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中药学发展的脉络,比如,在介绍一味药物时,不仅提及《神农本草经》的记载,还能追溯其在后世本草著作(如《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中的发展和演变,甚至涉及一些地方性本草的特色。这样的梳理,能够帮助我了解中医药学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而不仅仅是学习一些孤立的知识点。

评分

不错不错,正版书,京东自营店,送货也快

评分

配送快

评分

京东的包装越来越不走心了,就一个塑料袋连发泡膜都懒的放了。收到袋子都破了。换一次还是一个袋子过来。边角一样碰变形裂了。哎!

评分

学习伤寒必备,经典好书,包装好,到货完美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有参考价值。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学习本草很有价值的书!很好!

评分

苏州望电的装帧非常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