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本书以改革开放为历史起点,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目标、要求、特征、方法、领域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简介
王维平,经济学博士,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兰州大学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中心主任。多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三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一、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
四、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改革的重要文献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的首要举措
三、全面深化改革与以往改革相比的新特点
第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一、目标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目标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形成新的社会共识
第四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一、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全面”
三、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深化”
四、全面深化改革要敢啃硬骨头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征
一、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二、各领域改革和党建改革相交融
三、制度自信和体制改革相配合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
一、人民主体性和党的领导方向性相统
二、问题倒逼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
三、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相统
四、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
五、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
六、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
七、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相统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域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
四、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化
五、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六、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深化
后记
精彩书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十题》:
(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面依法治国保驾护航
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明确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人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①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中,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体现了以领导人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治理的理性思考和治国理政的现代理念。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制度文明的精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制度和价值层面更为完善的发展。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规划中,法治占据着突出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缺失的深刻教训启示我们,法治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建立健全法制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由于受历史与时代局限,当年的法治与法制还属于“粗放型”,其表征作用或象征意义大于法律意义。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法治与国家治理关系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至2010年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但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司法无力等新问题又纷至沓来,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党中央已经意识到,司法体制改革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司法体制改革,治理司法腐败、增强司法公信力,对于小康社会的建成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需要战略思想和具体举措的调整和创新。
……
前言/序言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继承和发展几千年历史思想巨人的思想,拨开唯心史观导致的错误迷雾,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唯物史观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给我们揭示并描绘出人类社会内部结构的框架,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总和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样一个人类社会的三层楼结构,并向我们指出了这两对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经纬线,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它把事物在联系中的发展看作是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为事物的运动发展提供条件,事物的运动发展又紧紧依赖于事物间的联系。自然事物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自我封闭,必定失去活力,失去运动发展的条件。开放是一个社会制度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一个社会制度发展的条件。
恩格斯晚年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固化、僵化、神化到改革、创新、开放的历史过程。曾有一段时间,我们误判社会矛盾,疏离客观规律,故步自封、思想僵化,几乎忘记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产生的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在历经磨难、坎坷、损失之后,才开始拨乱反正,回归真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翻开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我们从僵化走向改革,从封闭走向开放。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集中精力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总量一举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由于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实际上也是一场革命。所以不是一劳永逸、不是一帆风顺、不是皆大欢喜。由于几千年封建社会传统的影响还未最终消除,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无古人,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由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问题的顽固性,由于法制社会建设任务的艰巨性,由于党的建设存在的很多问题,由于改革开放出现的两极分化、精神生活缺失、腐败现象严重,从而使人们开始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改变。其实,这些矛盾不是发展本身带来的,这是改革开放不彻底的结果,而是既发展又不发展的状态带来的。正如亚当·斯密在两百多年前揭示的:停滞是悲哀的状况,只有发展才是各阶层人民兴旺幸福的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提出了“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不仅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还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十题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