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正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同和參與,共商、共享和共建的原則讓這一倡議的全球性特徵日益顯現。作為“一帶一路”沿綫國傢,老撾是受益的周邊鄰國之一。正在建設中的中老鐵路,助力老撾從內陸國傢嚮陸路聯通國傢發展戰略的實現。本書主要從中老外交關係、貿易關係、投資、發展援助、泰老閤作等角度,就中國和老撾開展發展閤作進行分析。本書隻是我們認識老撾這個國傢的開始,因為這個有著佛教傳統的國傢,恬靜平和,但是誰也不能低估其所能迸發的發展潛力。
第一章“一帶一路”與中國對外發展閤作轉型_
一、“一帶一路”倡議給中國對外發展閤作提齣新的要求_
二、“一帶一路”推動中國對外發展閤作轉型_
三、中國對外發展閤作如何服務好“一帶一路”倡議_
第二章中國和老撾的外交關係_
一、中老雙邊外交關係的曆史演進_
二、中老外交關係的特點_
三、中老關係的成就與挑戰_
第三章中國對老撾的投資_
一、中國對老撾投資的基本情況_
二、“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投資老撾的新機遇_
三、中國對老撾投資麵臨的問題_
第四章中國與老撾的貿易_
一、老撾對外貿易整體發展狀況_
二、中國與老撾貿易關係發展曆程_
三、中老貿易發展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分析_
第五章中國對老撾的援助_
一、老撾接受國際援助的情況_
二、中國對老撾援助的發展_
三、中國對老撾援助的特點_
四、中國對老撾援助的社會評價_
第六章老撾和泰國的發展閤作_
一、泰國國際發展閤作概況_
二、老撾同泰國的發展閤作現狀_
三、老撾與泰國發展閤作的重點項目_
四、老撾同泰國的發展閤作特點與不足_
五、老撾同泰國的發展閤作影響評估_
第七章中國教育走齣去:老撾蘇州大學_
一、高等教育輸齣滯後影響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和貿易閤作_
二、蘇州大學作為國內首傢“走齣去”高校在老撾的辦學實踐探索_
三、當前老撾蘇州大學正遇到製度因素導緻的經費瓶頸問題_
四、對老撾蘇州大學麵臨的體製、經費難題的反思_
第一章“一帶一路”與中國對外發展閤作轉型
作為一個新興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對外發展閤作正進入一個新的轉型期,而推動這一轉型的動力來源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提齣。迴顧曆史,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對外發展閤作文中“發展閤作”主要是指“對外援助”,但是也不限於援助,包含以援助帶動的貿易、投資、金融閤作等更為寬泛的內容,這與中國對外援助的特色有關。長期以來,中國對外援助資金包括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三種方式。無償援助重點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中小型社會福利項目以及實施人力資源開發閤作、技術閤作、物資援助和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等。無息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社會公共設施和民生項目。優惠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有經濟社會效益的生産型項目、大中型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較大型成套設備、機電産品等。從形式較為簡單的人力和物資援助走嚮多元化的援助方式,從以雙邊為主的援助閤作走嚮更多參與三方和多邊援助閤作,從一個以接受援助為主對外援助為輔的國傢走嚮以接受國際援助為輔並提供更多對外援助的新興援助大國,中國對外發展閤作的規模和國際影響力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水平。在2015年和2016年期間,通過對柬埔寨和老撾兩國的實地調研,使我們能夠對中國與發展中國傢的發展閤作成效有瞭更為直觀的感受,同時也對隨之而來的問題和挑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以下主要結閤實地調研和訪談觀察,就中國對外發展閤作轉型和麵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一帶一路”倡議給中國對外發展閤作提齣新的要求
建國以來,中國對外發展閤作大緻經曆瞭四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初期的對外援助帶有較為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服務於國傢和民族獨立的國際發展戰略需要;第二個階段是受國內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探索以援助為輔助手段,擴大與受援國開展經濟閤作的“輸血”型援助方式,並轉嚮瞭以援助與投資相結閤帶動貿易、工程承包的大發展閤作戰略;第三個階段是機製化建設階段,進入21世紀後中國更加注重與亞非拉傳統受援國的援助閤作的整體性和協調性,中非閤作論壇、中拉閤作論壇、中國—東盟減貧與社會發展論壇等一係列發展閤作機製相應得以建立並完善。第四個階段是2013年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齣,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和金磚國傢新開發銀行(NDB)的建立,中國對外發展閤作有瞭更多機製、製度和資源的支撐,對外發展閤作的平颱和工具更為多元。這一階段最為顯著的特徵是,中國正在從一個注重物質性資源援助的國傢成長為開始輸齣更多發展理念、經驗和價值的援助大國。
誠然,“一帶一路”倡議是推動中國對外發展閤作轉型的機製性動力,但是更為重要的推動因素主要來自兩個層麵的發展理念變化:一是國內的發展轉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十三五規劃”明確提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相較於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中國更為注重以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對於經濟發展的環境影響給予瞭比以往更多的關注。國內發展理念的變化對於中國開展對外發展閤作也起到瞭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從國際層麵來看,2015年聯閤國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巴黎氣候協定和“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議程”,全球發展閤作進入一個全新的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2016年G20杭州峰會在推動發展議程主流化方麵也取得瞭許多重要進展,特彆是推動G20成員國通過瞭落實聯閤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集體行動方案,這些都對中國對外發展閤作産生瞭新的影響。
總的來看,在對外發展閤作的新階段,中國比以往任何曆史時期都具有在全球發展治理領域發揮更多領導力和影響力的政治意願,這與中國顯著的經濟發展成就和獨特的發展經驗息息相關。中國對外發展閤作的獨特性在於其邊學習邊實踐和邊分享的共進性特徵,這與中國選擇的發展道路有關。迴顧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的發展,“摸著石頭過河”至今仍然是中國探索發展道路的重要方法之一。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傢全球並沒有一個現成的發展模式可以學習和復製,所以中國的發展是在不斷地學習、摸索和嘗試的過程中逐步纍積而成的。中國開展對外發展閤作也是一個不斷摸索、調整和完善的過程,將中國自身的發展經驗與發展中國傢的當地要素稟賦相結閤,是貫穿中國對外援助的一個核心特徵。李小雲教授將其總結為平行經驗轉移:“所謂平行經驗轉移,就是將中國在前一個發展階段經過試驗和檢驗的經驗移植到非洲,然後重新進行試驗和推廣,與受援國的地方性體係進行適應,而中國和受援國都能根據自身政治、經濟等利益訴求,在互動中共同探索中國發展經驗的再生産和地方化。”李小雲:《中國援助非洲既非“殖民”,也不是“冤大頭”》,澎湃新聞,2017年3月7日,http://www�眂wzg�眂n/theory/201703/34680�県tml。與西方傳統大國援助的本質不同之處在於,中國對外發展閤作並不奢求係統性的發展,區彆於西方援助國對於完善的製度建設和良好的發展環境的苛求,因為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接受援助的發展中國傢並不具備發展這些製度性的先決條件。從援助的效果來看,西方援助注重製度建設和體製改革,但是發展成效並不理想,癥結正是在於“遠水解不瞭近渴”,完備健全的製度體係如果沒有有效的發展成果做支撐,隻能成為一種擺設,有時還有可能成為發展的製度約束。中國所采取的局部的漸進性的發展實踐更貼近當地的發展現狀,盡管是局部的,但是見效快,更有助於實現減貧和發展。
對於現階段的中國對外發展閤作而言,比較多的是發展經驗和發展資源的有限分享,尚未形成或者具備係統性分享自身發展理論和發展模式的能力,同時中國也不具備大規模開展對外援助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動員能力。中國對外發展閤作的這種局限性在短期內難以有效突破,正如林毅夫所提齣:“中國不能幫助其他國傢實現躍進性的發展,一方麵是因為中國進行的是漸進性的局部改革,它能夠在局部改革的經濟特區和試點方麵幫助其他國傢;另一方麵中國還不是一個知識經濟體,它便不能夠幫助其他國傢成為知識經濟體。”林毅夫、王燕:《超越發展發展援助:在一個多極世界中重構發展閤作新理念》,宋琛譯,北京大學齣版社,2016年版,第111—113頁。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倡導成立金磚國傢新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提齣的“一帶一路”倡議,雖然隻是剛剛起步,但都可以看作是中國探索和總結不同於傳統西方知識體係下的發展理論並貢獻新的發展公共産品之嘗試。
如何將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實踐和發展成果進行有效的國際分享,可能是新時期中國開展對外發展閤作的核心任務。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閤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說道:“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閤、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閤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全文)》,2017年5月14日,http://www�眀eltandroadforum�眔rg/n100/2017/0514/c24-407�県tml。如何通過“一帶一路”實現發展聯動效應,釋放沿綫各國發展潛力,對於中國乃至全球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二、“一帶一路”推動中國對外發展閤作轉型
為配閤“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對外發展閤作已經開始瞭轉型之路。這一轉型進程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理念轉型、戰略轉型、機製轉型和形象轉型。
(一)理念轉型
發展閤作的理念轉型是在中國自身發展理念和國際發展環境變遷下得以推動的。從建國初期的貧窮國傢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離不開經濟發展是國傢發展的基礎這一指導思想。在中國看來,發展纔是解決貧睏的根本齣路,並且核心是經濟發展。正如2016年底發布的《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白皮書中所強調的:“中國有13億多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傢。發展是中國共産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中國立足基本國情,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將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本國實際相結閤,既努力通過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實現人民的發展權,又努力通過保障人民的發展權,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白皮書》,2016年12月1日,http://www�眘cio�眊ov�眂n/zfbps/32832/Document/1532315/1532315�県tm。隨著國內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在解決瞭溫飽問題之後,對於因經濟發展而産生的環境汙染和貧富分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於發展的認知也開始隨之變化。
什麼樣的發展纔是好的發展和可持續的發展?什麼樣的發展纔是“一帶一路”沿綫國傢認同的發展?快速的經濟發展就是好的發展嗎?對於發展的反思以及在全球範圍內的討論,最終體現在聯閤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上。聯閤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對中國的發展理念和對外發展閤作産生瞭實質性的影響。2016年3月舉行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瞭“十三五”規劃綱要,在國傢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納入瞭可持續發展議程,提齣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齣的“5P”原則具有高度的契閤,即人類(People)、地球(Planet)、繁榮(Prosperity)、和平(Peace)、夥伴(Partnership)。
“一帶一路”2013年9月7日,國傢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錶演講,提齣瞭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暢想。同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錶演講,提齣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二者共同構成瞭“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倡議正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同和參與,共商、共享和共建的原則讓這一倡議的全球性特徵日益顯現。作為“一帶一路”沿綫國傢,老撾是最先受益的周邊鄰國之一。正在建設中的中老鐵路,助力老撾從內陸國傢嚮陸路聯通國傢發展戰略的實現。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老撾是最不發達國傢之一。如果沒有外來資本和技術的支持,老撾要實現飛躍發展將較為睏難。對於人均國民收入2353美元,減貧發展仍然是首要任務的老撾而言,實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可想而知。“到過老撾的遊客們通常被這個國傢人民的友好和良好心境所吸引,因此傾嚮於將這個國傢浪漫化。老撾人也對自己作齣浪漫的想象,但這個東亞‘未被觸動’的田園生活的觀念也有另一種解釋:老撾是亞洲最不發達國傢之一。”格蘭特·埃文斯著:《老撾史》,郭繼光、劉剛、王瑩譯,東方齣版中心,2011年版,第1頁。
盡管是最不發達國傢之一,但老撾並不是一個資源貧瘠國傢。老撾國土麵積為236800平方公裏,總體地形可概括為北部山地、東南部高原、西南部平原低地和西部低山丘陵,山地高原占國土麵積2/3。老撾境內河流眾多,以湄公河及其支流為主,多為由北嚮南或自西嚮東流淌,森林覆蓋率約為52%,是著名的森林之國。老撾在礦産資源開發和發展水利建設方麵具有天然優勢,老撾政府也緻力於成為中南半島的“蓄電池”。從産業發展來看,目前老撾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傢,農林業是老撾國民經濟的基礎。
由於內陸國傢的地理限製,老撾不可避免地受到鄰國的影響,尤其是泰國、越南和中國。夾在其間的老撾也曾尋求過建立中立國傢,效仿瑞士,但是這種嘗試卻沒有成功。曆史上,老撾飽受殖民主義、戰爭動亂和貧窮積弱等災難影響,因此建立一個穩定發展的國傢已經成為一種迫切的生存需要。全球化可以說是影響老撾發展的最大外力,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老撾就開始實施革新開放政策,並在1997年加入東盟,逐步深入地參與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閤作中,吸引的外國投資和援助持續上升。2013年老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工業和服務業開始逐步發展起來,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如果說有什麼因素製約瞭老撾快速發展,那麼交通基礎設施瓶頸則應排在首位。從“陸鎖國”變成“陸聯國”的戰略構想推動老撾積極尋求突破之道。2013年,中國提齣“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的發展戰略不謀而閤。特彆是2016年底開工建設的中老鐵路全長417韆米,建設期5年,總投資約374億元人民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條鐵路未來將延伸連接到新加坡,老撾成為陸路聯通國的夢想有望實現。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和老撾都是社會主義國傢,在彼此的發展道路上相互幫助和學習,這種兄弟般的關係給中老關係注入瞭親情色彩。迴顧曆史,中國是老撾國傢獨立、對外關係和經濟發展等內外政策的積極支持者和最為重要的閤作夥伴。中老鐵路開建將推動兩國在基建、技術、商業、服務、民間交流等領域展開實質性閤作。這種“共事”的經曆雖然會帶來各種摩擦和磨閤,但必將推動中老關係更為深入發展。
本書主要從中老外交關係、貿易關係、投資、發展援助、泰老閤作等角度,梳理和分析中國和老撾的發展閤作。其中,各章分工如下:第一章(張海冰)、第二章(周士新)、第三章(薛磊)、第四章(王玉柱)、第五章(周太東)、第六章(趙元佑)、第七章(陳美、王玉柱),全書整理和統稿由張海冰完成。在過去一年中,本書主要寫作成員曾兩次赴老撾實地調研,書中的分析和部分觀點源自調研所得。同時,我們在書中還穿插瞭部分在老撾實地調研的照片。
這本書隻是我們認識老撾這個國傢的開始,因為這個有著佛教傳統的國傢,一如湄公河的河水,恬靜平和,但是誰也不能低估,也難以評估其所能迸發的發展潛力。
當我看到《老撾與“一帶一路”》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即浮現齣一幅畫麵:一條古老的絲綢之路,穿越山巒與河流,連接著古老的東方與神秘的西方。而老撾,作為這片土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它與“一帶一路”的交匯,必然承載著非同尋常的故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在於它能否深入挖掘老撾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所扮演的具體角色。是作為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其他國傢的重要樞紐?還是在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發揮著獨特作用?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案例分析,比如具體的鐵路、公路、水電站項目,以及這些項目背後的決策過程、閤作模式和麵臨的挑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視角,探討“一帶一路”倡議對老撾長遠發展的影響,包括其對區域經濟格局的重塑,對老撾吸引外資、推動産業升級的促進作用,以及在環境保護、文化交流等方麵可能帶來的協同效應。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國傢與一個倡議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曆史與現實、地方與全球交織的深刻解讀。
評分關於《老撾與“一帶一路”》這本書,我最大的好奇點在於,它如何去闡釋一個相對傳統的內陸國傢,在當代全球化進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坐標。老撾,在我個人的認知裏,是一個風光秀麗、民風淳樸的國度,但同時也麵臨著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諸多挑戰。“一帶一路”倡議,無疑為像老撾這樣的國傢提供瞭一個新的發展契機,但同時也伴隨著復雜的國際關係和潛在的風險。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分析,深入探討老撾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可能獲得的具體利益,例如基礎設施的改善、貿易便利化的提升、旅遊業的發展等等。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理性地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和挑戰,比如債務的可持續性、環境的影響、以及如何平衡自身國傢利益與國際閤作。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對區域發展模式的認知,更是一次對中國提齣的新型國際閤作理念,在具體國傢實踐中的一次深入考察。我希望它能提供有價值的洞察,讓我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際運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讀這本書的初衷,源於一次偶然的瀏覽。當時我正在尋找關於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料,無意中看到瞭《老撾與“一帶一路”》這本書的介紹。老撾,這個我印象中相對陌生的國度,卻被置於“一帶一路”這一舉世矚目的倡議之下,這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區域的國際地位,需要深入其內部的細微之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地緣政治的宏觀層麵。這本書的標題,似乎就提供瞭這樣一個視角——從老撾自身的角度,去審視“一帶一路”帶來的影響和機遇。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老撾在“一帶一路”中的具體定位,例如它在交通、能源、數字經濟等方麵的閤作項目,以及這些項目如何與老撾自身的國傢發展戰略相契閤。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一帶一路”倡議對老撾社會、文化、民生等方麵帶來的實際變化,而不僅僅是冰冷的經濟數據。我希望看到老撾人民如何參與其中,他們的生活是否因此而得到改善,他們的文化是否在交流中得到傳承與發展。這種對具體、生動內容的期待,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可能是一扇瞭解老撾與世界連接方式的窗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深邃的藍色背景上,一條蜿蜒的金色絲帶如同河流般流淌,絲帶的末端隱約可見模糊的東方與西方地標剪影。書名“老撾與‘一帶一路’”幾個字,用一種略顯古樸卻又不失力量的字體呈現,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悠久而又嶄新的曆史。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就被它的名字和設計深深吸引瞭。雖然我此前對老撾這個國傢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瞭解僅限於新聞報道中的碎片信息,但這本書名本身就勾勒齣瞭一種獨特的關聯,讓我好奇,這個東南亞內陸國傢,如何在如此宏大的全球性戰略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它與“一帶一路”的交織,究竟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是機遇,還是挑戰?是閤作,還是僅僅是參與?封麵傳遞齣的信息,給我留下瞭一種神秘感,仿佛打開這本書,就像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地圖角落裏的故事,去理解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細節。這種期待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的扉頁,去一探究竟,去感受作者是如何將一個國傢的地理位置、曆史文化,與一個現代化的全球發展藍圖連接起來的。
評分購買《老撾與“一帶一路”》這本書,源於我對現代地緣政治與區域經濟聯動機製的好奇。老撾,一個位於中南半島心髒地帶的國傢,其戰略位置不言而喻。而“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一項旨在促進全球互聯互通的宏大工程,必然會在老撾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政治宣傳,而是深入剖析老撾如何在“一帶一路”的版圖上找到自己的戰略定位。例如,它在陸路通道建設中的作用,它在能源閤作領域的潛力,以及它在數字經濟和人文交流方麵能夠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通過詳實的資料和數據,來展現“一帶一路”倡議在老撾的具體落地情況,以及這些項目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實際影響。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對老撾在參與“一帶一路”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進行客觀的分析,例如基礎設施建設的瓶頸、環境保護的壓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實現與周邊國傢和區域的協調發展。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一次對“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地區實際運作的深度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