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周宗奎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1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37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0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5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网络时代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需要心理学提供深入的理论解析和有效的实践指导。本书搭建了网络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吸收了传统心理学的理论精髓,探索网络空间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网络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入手,介绍了本领域基础研究的进展;探讨了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学习等个体心理现象;分析了网络空间中的交往、群集行为、消费与道德等网络群体心理现象;对网络成瘾和网络咨询等问题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
《网络心理学》架起了连接心理学与互联网的桥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时代的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全书以关于学科范畴的理论思考为指引,以实证研究为支撑,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激化思维,深入理解网络时代的个人和社会。

内容简介

《网络心理学》系统回顾了网络心理学领域研究的发展概况,建构了全书的基本知识框架。全书分为学科概论、网络个体心理、网络群体心理和特殊网络心理问题四个部分,论述了网络心理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梳理了网络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介绍了网络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总结了网络心理学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网络心理学的未来趋势及其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全书将理论探索建立在实证研究的扎实基础上,以实证结果的整合概括网络心理与行为的基本规律。全书关注网络时代重要而突出的个体和群体问题,透过繁杂现象,把握内在规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领略到网络世界与心灵世界的深度关联。

作者简介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领域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网络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长期研究关注的问题包括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与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发展等。

目录

前言1
1 网络心理学导论: 行为的重构
1.1 心理学与互联网
1.1.1 网络: 作为第三空间的存在
1.1.2 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 行为重构的基点
1.1.3 网络空间的行为维度
1.2 发展中的网络心理学
1.2.1 网络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2.2 网络心理学的现状
1.3 网络心理学: 机遇与挑战
1.3.1 网络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 生长与超越
1.3.2 发展性的网络心理学研究
1.3.3 网络心理学的瓶颈与创新
1.3.4 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积极还是消极
1.3.5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2 网络心理的理论研究
2.1 网络心理与行为: 功能视角
2.1.1 网络中的行为
2.1.2 网络行为的特征
2.2 替代还是补偿: 基本问题和争论
2.2.1 网络使用的替代假说
2.2.2 网络使用的补偿假说
2.2.3 网络使用假说: 整合的视角
2.3 网络心理的相关理论
2.3.1 网络行为的动机论
2.3.2 网络行为的过程论
2.3.3 网络行为的效应论
3 网络心理学研究: 方法与趋势
3.1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基础
3.1.1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概述
3.1.2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2 网络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验
3.2.1 网络调查的概述
3.2.2 网络调查和传统纸笔测验的比较
3.2.3 网络调查的实施过程
3.3 大数据与网络行为
3.3.1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3.3.2 大数据对网络行为的意义
3.3.3 网络行为中的大数据研究领域
3.4 社交网络分析
3.4.1 社交网络分析的概述
3.4.2 社交网络分析的基本思路
3.4.3 网络社会分析的角度
3.4.4 社交网络分析的常用软件简介
3.5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趋势
3.5.1 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拓展
3.5.2 研究方法和技术革新
3.5.3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密切结合
3.5.4 大样本长时程的追踪研究
3.5.5 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虚拟研究团队
3.5.6 网络心理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3.5.7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4 网络自我: 网络中的个体人格
4.1 自我探索的新方式: 网络中的自我呈现
4.1.1 网络自我呈现动机
4.1.2 网络自我呈现工具
4.1.3 网络自我呈现策略
4.1.4 网络自我呈现与现实自我呈现的关系
4.2 网络中的个体行为: 自我表露
4.2.1 网络自我表露的界定
4.2.2 网络自我表露的功能
4.2.3 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
4.3 网络使用对人格整合的影响
4.3.1 人格五因素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4.3.2 其他人格特质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4.3.3 网络使用对人格特质的影响
5 网络学习与认知
5.1 网络学习的特点
5.1.1 网络学习产生的背景
5.1.2 网络学习的界定
5.1.3 网络学习的特点
5.1.4 网络学习形式的发展
5.2 网络情境中的多媒体学习
5.2.1 网络情境中的多媒体学习
5.2.2 基于网络的动画代理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
5.2.3 基于网络的线索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
5.2.4 学习者知识经验在网络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
5.3 网络情境中的自我调节学习
5.3.1 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5.3.2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测量
5.3.3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
5.3.4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干预和促进
5.3.5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未来研究方向
6 网络中的社会交往
6.1 网络交往概述
6.1.1 网络交往形式
6.1.2 网络交往特性
6.2 网络交往的心理基础
6.2.1 网络信任
6.2.2 网络安全感
6.3 网络中的亲密关系
6.3.1 恋爱
6.3.2 友谊
7 网络集群行为
7.1 网络集群行为的界定
7.1.1 网络集群行为及相关概念
7.1.2 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
7.1.3 网络集群行为的分类
7.2 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7.2.1 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
7.2.2 网络集群事件的发展
7.2.3 网络集群事件的理论解释
7.3 网络集体智慧
7.3.1 网络集体智慧的定义与形成过程
7.3.2 网络集体智慧的影响因素
7.3.3 网络集体智慧形成的相关理论
8 网络消费心理
8.1 网络消费的个体特征
8.1.1 性别差异
8.1.2 消费者人格特质
8.2 网络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特征
8.2.1 产品特征
8.2.2 服务特征
8.3 网络消费的社交特征
8.3.1 社交行为
8.3.2 社会资本
8.3.3 社会规范
8.4 消费者知觉
8.4.1 价值知觉
8.4.2 信任知觉
8.4.3 风险知觉
8.4.4 创新知觉
8.5 网络广告
8.5.1 个体特征
8.5.2 广告特征
8.6 网络口碑
8.6.1 个体特征
8.6.2 网络口碑特征
8.6.3 社交特征
8.6.4 消费者知觉
8.7 展望
8.7.1 多感官交互视角下的网络消费心理
8.7.2 归因视角下的网络消费心理
9 网络道德心理
9.1 网络道德心理概述
9.1.1 道德心理研究背景
9.1.2 网络道德: 新的关注
9.1.3 网络道德的含义
9.1.4 网络道德的特点
9.1.5 网络道德敏感性
9.2 网络欺负
9.2.1 网络欺负的含义
9.2.2 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的比较
9.2.3 网络欺负的分类
9.2.4 网络欺负的特点
9.2.5 网络欺负的影响因素
9.2.6 网络欺负的发展趋势
9.2.7 网络欺负的相关研究
9.2.8 网络欺负的预防
9.2.9 网络欺负研究展望
9.3 网络亲社会行为
9.3.1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9.3.2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
9.3.3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征
9.3.4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9.3.5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9.3.6 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展望
10 网络中的性: 网络色情与性别认同
10.1 网络中的性信息传播: 对行为的影响
10.1.1 积极影响
10.1.2 消极影响
10.2 网络色情
10.2.1 网络色情的内涵
10.2.2 网络色情的接触与使用
10.2.3 网络色情成瘾与其影响
10.2.4 网络色情成瘾的预防与治疗
10.2.5 网络色情的治理
10.3 网络与性别认同
10.3.1 网络中性别呈现的特征
10.3.2 网络对性别认同的影响
10.3.3 融合网络与传统活动的性别认同
11 网络成瘾
11.1 网络成瘾的界定与测量
11.1.1 网络成瘾的界定
11.1.2 网络成瘾的测量
11.2 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
11.2.1 基于网络本身特征的理论
11.2.2 基于互动取向的理论
11.2.3 基于发展取向的理论
11.2.4 基于内在需求满足的理论
11.3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11.3.1 互联网使用的特点
11.3.2 环境因素
11.3.3 个体因素
11.4 网络成瘾的干预与预防
11.4.1 个体干预
11.4.2 团体干预
11.4.3 家庭模式的干预
12 网络心理咨询
12.1 网络心理咨询
12.1.1 网络心理咨询的定义及特点
12.1.2 适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法
12.1.3 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及效果研究
12.1.4 我国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主要服务方式
12.2 虚拟现实与心理治疗
12.2.1 计算机化心理治疗
12.2.2 严肃游戏
12.2.3 虚拟现实
12.2.4 应用
12.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12.3.1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12.3.2 网络自助团体、网络支持团体与心理健康教育
12.3.3 网络自杀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
12.3.4 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开展形式
12.3.5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问题
13 网络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13.1 网络对人类生理发展的影响
13.1.1 网络使用与肥胖
13.1.2 网络使用与睡眠
13.1.3 网络使用与生理唤醒及身体伤害
13.2 网络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3.2.1 网络与人际交往
13.2.2 互联网使用与自我认同
13.2.3 互联网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
13.2.4 互联网使用与欺负
13.3 网络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语言、记忆、空间认知
13.3.1 网络对语言的影响
13.3.2 网络对记忆的影响
13.3.3 网络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13.4 网络的进化意义

精彩书摘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着人类创造新的世界,也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行为。蒸汽机这一伟大的发明推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而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可以与蒸汽机媲美的互联网,更是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场影响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现实世界中,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将人类分隔在各自的时段和空间里,人们以不同的节奏和智慧改变着世界。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分隔,使得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行业领域的人随时进行联结成为可能。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延展和普及,人类发展历程中一个崭新的信息互联时代已经到来。
与任何一项新技术一样,互联网的出现也遭到了质疑,不少学者对网络在生活中的深层次渗透感到担忧。即便如此,互联网从产生到全球化商业化的广泛运用,仅用了50余年的时间。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再到社交媒体,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在个人生活、公共事业、商业活动、科学创造等领域,基于互联网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可谓日新月异,已经使互联网成为了以高创新和高潜力为标志的最具魅力的新行业、新工具、新思维和新动力。网络技术与生活内容的结合,使网络社交、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在线教育、网络医疗、网络游戏、网络婚恋等丰富多彩的网络行为方式得以出现。随着网络生活史的延续,互联网的大数据进一步改变着人类行为的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网络时代个人的自我表露、娱乐、休闲的方式更加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助的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人们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动更为自由,医疗卫生保健活动也更加自主……网络技术仍然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人们对技术改变生活的态度已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充满期待。
40年前,米尔格拉姆关于“六度分隔”的实验曾经让人们震惊于世界之小;如今,克里斯塔吉斯基于网络联结的大数据提出的“三度影响力”使人们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网络,更小的世界”。在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世界时,人类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是否会发生变化?成长中的“数字土著”一代是否会面临和“工业土著”相类似的发展难题?当人际关系变成可视的社交网络呈现时,人类的交往行为是否会表现出新的特性?广阔自由的网络世界,是否会诱发更多的自我探索和人格发展?
当无处不在的心理学遇到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势必会激发出超越想象的火花。

1.1 心理学与互联网
1.1.1 网络: 作为第三空间的存在
工具的使用对于人类进化的作用从来都是哲学家和进化研究者们在探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时最重要的主题。互联网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复杂、前景最广阔的工具,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对人类文明进化的影响已经让每个网民都有了亲身感受,但是这种影响还在不断地深化和蔓延,就像我们认识石器、青铜器、印刷术的作用一样,我们需要巨大的想象力和以世纪计的时距,才有可能全面地认识人类发明的高度技术化的工具——互联网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全面超越了人类传统的工具,表现在共享性、智能性和渗透性三方面。互联网的本质作用体现为个人思想和群体智慧的交流与共享;互联网对人类行为效能影响的根本基础在于其智能属性,它能部分地替代人类完成甚为复杂的信息加工任务;互联网对人类行为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正是由于其发挥作用的方式能够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在地渗透。
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其著作《技术与时间》中,从技术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假说:“在物理学的无机物和生物学的有机物之间有第三类存在者,即属于技术物体一类的有机化的无机物。这些有机化的无机物贯穿着特有的动力,它既和物理动力相关又和生物动力相关,但不能被归结为二者的‘总和’或‘产物’。”(贝尔纳?斯蒂格勒,2012)互联网正是这样一种“第三类存在者”。互联网当然首先依存于计算机和网络硬件,但是其支撑控制软件与信息内容的生成和运作又构成自成一体的系统,有其自身的动力演化机制。我们所谓的“网络空间”,也可以被看作是介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之间的“第三空间”。
与物理空间相映射,人类可以在自己的大脑里创造一个充满意义的精神空间,并且还可以根据物理世界来塑造这个精神空间。而网络是一个独特的虚拟空间,网络中的很多元素,包括个体存在与社会关系,都与个体在自己大脑内创造的精神空间相似。但是这个虚拟空间不是存在于人的大脑,而是寄存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物理系统之中。唯其如此,网络空间才成为了独特的第三空间。
网络心理学正是要探索这个第三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迅猛发展,网络心理学正处在迅速的孕育和形成过程中,并且必将成为心理科学发展的一个创意无限的重要领域。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网络空间从文本环境转变为多媒体环境,处于其中的交互模式也
从人机互动转变为社会互动,可以说,它已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将人们不同的思想与意图交织在一起,它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的机会,并且使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社会空间。在网络这个新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中,一定会衍生出反映人类行为方式和内心经验的新的规律,包括相关的生理反应、行为表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和网络覆盖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性,人们在深层的心理层面上很容易将网络空间看作是自己的思想与人格的延伸。伴随着网络互动产生的放大效应,人们甚至会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思想可以轻易相通,甚至可以混合重构为一体。个人思想之间的界线模糊了,融合智慧正在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新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而这也正在改写着人类的思想史。
伴随着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网络本身的进化,在人类众多生产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将会是持续不断的,这种改变会将人类引向何处?从人类行为规律的层面探索这种改变及其效果,这样的问题就像网络本身一样令人兴奋,同时又充满了挑战。

1.1.2 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 行为重构的基点
从“第三空间”这一基本概念出发,网络空间为人在其中的存在提供了一些独特的属性。作为新的行为发生发展的平台,网络空间展示出了与现实空间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表现(Piazza & Bering, 2009)。对于个体的心理活动来说,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体现为基本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人际特性和自我特性,分别对应的就是网络空间的跨越性、非同步性、匿名性和去抑制性。从人的行为的属性来说,这四个特性也是网络与人的结合带来的人的行为的新属性,是人在传统的环境和空间中所不具有的。网络空间的四大心理特性是心理学研究在网络环境下重新审视和分析人的行为结构的基点。
跨越性
网络的跨越性主要是指网络中的行为和事件对空间距离的跨越,地理空间距离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力在网络空间被大大减弱。网络提供的便利的多媒体传递和共享可以让人们跨越地理空间上的阻隔、物理实体的障碍进行互动和连接,包括信息分享和交换、商品交易和情感联结。网络的跨越性使得个体可以忽略地理距离及物理阻隔和远方的亲人朋友保持互动,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结识对于同一个主题或者事物具有共同兴趣的朋友。网络的跨越性带来的是沟通行为的便利性。只要个体连接进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联 网络心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网络心理学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网络心理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网络心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网络心理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