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从朱自清1921年至1948年创作的7本散文集中,甄选55篇传世美文,按主题精心分辑,再现经典的魅力与时代的印记;
2.唯美古朴的插画与素朴缜密的文字相得益彰;
3.沈从文:“佩弦(朱自清)先生人如其文,可爱可敬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文章还重要。”郁达夫:“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内容简介
这本《朱自清散文精选》收录了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品。比如《匆 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女人》《白种人 ——上帝的骄子!》《背影》《阿河》《哀韦 杰三君》《飘零》《白采》《荷塘月色》《 一封信》《怀魏握青君》《儿女》《旅行杂记 》等作品。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他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散文素朴缜密,清丽隽永,感情浓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天地间至情文学”,是白话美文的典范。代表作品有《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目录
踪迹
匆匆/003
歌声/005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007
温州的踪迹/014
航船中的文明/020
背影
女人/025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030
背影/033
阿河/035
哀韦杰三君/042
荷塘月色/045
一封信/048
怀魏握青君/051
儿女/054说梦/060
海行杂记/063
欧游杂记
威尼斯/071
佛罗伦司/075
罗马/079
滂卑故城/085
瑞士/088
荷兰/093
莱茵河/098
西行通讯/101
你我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111
扬州的夏日/131
看花/134我所见的叶圣陶/138
论无话可说/142
给亡妇/144
你我/148
谈抽烟/160
冬天/162
择偶记/164
说扬州/167
南京/170
潭柘寺戒坛寺/175
伦敦杂记
文人宅/181
博物院/186
公园/192
加尔东尼市场/198
吃的/200
乞丐/204
语文影及其他
说话/209
沉默/212
撩天儿/215
如面谈/222
人话/230
论废话/233
很好/236
是喽嘛/240
不知道/243
话中有鬼/248
正义/251
论自己/254
精彩书摘
论自己
翻开辞典,“自”字下排列着数目可观的成语,这些“自”字多指自己而言。这中间包括着一大堆哲学,一大堆道德,一大堆诗文和废话,一大堆人,一大堆我,一大堆悲喜剧。自己“真乃天下第一英雄好汉”,有这么些可说的,值得说值不得说的!难怪纽约电话公司研究电话里最常用的字,在五百次通话中会发现三千九百九十次的“我”。这“我”字便是自己称自己的声音,自己给自己的名儿。
自爱自怜!真是天下第一英雄好汉也难免的,何况区区寻常人!冷眼看去,也许只觉得那枉自尊大狂妄得可笑;可是这只见了真理的一半儿。掉过脸儿来,自爱自怜确也有不得不自爱自怜的。幼小时候有父母爱怜你,特别是有母亲爱怜你。到了长大成人,“娶了媳妇儿忘了娘”,娘这样看时就不必再爱怜你,至少不必再像当年那样爱怜你。——女的呢,“嫁出门的女儿,泼出门的水”;做母亲的虽然未必这样看,可是形格势禁而且鞭长莫及,就是爱怜得着,也只算找补点罢了。爱人该爱怜你?然而爱人们的嘴一例是甜蜜的,谁能说“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真有那么回事儿?赶到爱人变了太太,再生了孩子,你算成了家,太太得管家管孩子,更不能一心儿爱怜你。你有时候会病,“久病床前无孝子”,太太怕也够倦的,够烦的。住医院?好,假如有运气住到像当年北平协和医院样的医院里去,倒是比家里强得多。但是护士们看护你,是服务,是工作;也许夹上点儿爱怜在里头,那是“好生之德”,不是爱怜你,是爱怜“人类”。——你又不能老呆在家里,一离开家,怎么着也算“作客”;那时候更没有爱怜你的。可以有朋友招呼你;但朋友有朋友的事儿,那能教他将心常放在你身上?可以有属员或仆役伺候你,那——说得上是爱怜么?总而言之,天下第一爱怜自己的,只有自己;自爱自怜的道理就在这儿。
再说,“大丈夫不受人怜。”穷有穷干,苦有苦干;世界那么大,凭自己的身手,哪儿就打不开一条路?何必老是向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愁眉苦脸不顺耳,别人会来爱怜你?自己免不了伤心的事儿,咬紧牙关忍着,等些日子,等些年月,会平静下去的。说说也无妨,只别不拣时候不看地方老是向人叨叨,叨叨得谁也不耐烦的岔开你或者躲开你。也别怨天怨地将一大堆感叹的句子向人身上扔过去。你怨的是天地,倒碍不着别人,只怕别人奇怪你的火气怎么这样大。——自己也免不了吃别人的亏。值不得计较的,不做声吞下肚去。出入大的想法子复仇,力量不够,卧薪尝胆的准备着。可别这儿那儿尽嚷嚷——嚷嚷完了一扔开,倒便宜了那欺负你的人。“好汉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为的是不在人面前露怯相,要人爱怜这“苦人儿”似的,这是要强,不是装。说也怪,不受人怜的人倒是能得人怜的人;要强的人总是最能自爱自怜的人。
大丈夫也罢,小丈夫也罢,自己其实是渺乎其小的,整个儿人类只是一个小圆球上一些碳水化合物,像现代一位哲学家说的,别提一个人的自己了。庄子所谓马体一毛,其实还是放大了看的。英国有一家报纸登过一幅漫画,画着一个人,仿佛在一间铺子里,周遭陈列着从他身体里分析出来的各种原素,每种标明分量和价目,总数是五先令——那时合七元钱。现在物价涨了,怕要合国币一千元了罢?然而,个人的自己也就值区区这一千元儿!自己这般渺小,不自爱自怜着点又怎么着!然而,“顶天立地”的是自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也是自己;有你说这些大处只是好听的话语,好看的文句?你能愣说这样的自己没有!有这么的自己,岂不更值得自爱自怜的?再说自己的扩大,在一个寻常人的生活里也可见出。且先从小处看。小孩子就爱搜集各国的邮票,正是在扩大自己的世界。从前有人劝学世界语,说是可以和各国人通信。你觉得这话幼稚可笑?可是这未尝不是扩大自己的一个方向。再说这回抗战,许多人都走过了若干地方,增长了若干阅历。特别是青年人身上,你一眼就看出来,他们是和抗战前不同了,他们的自己扩大了。——这样看,自己的小,自己的大,自己的由小而大。在自己都是好的。
自己都觉得自己好,不错;可是自己的确也都爱好。做官的都爱做好官,不过往往只知道爱做自己家里人的好官,自己亲戚朋友的好官;这种好官往往是自己国家的贪官污吏。做盗贼的也都爱做好盗贼——好喽啰,好伙伴,好头儿,可都只在贼窝里。有大好,有小好,有好得这样坏。自己关闭在自己的丁点大的世界里,往往越爱好越坏。所以非扩大自己不可。但是扩大自己得一圈儿一圈儿的,得充实,得踏实。别像肥皂泡儿,一大就裂。“大丈夫能屈能伸”,该屈的得屈点儿,别只顾伸出自己去。也得估计自己的力量。力量不够的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得寸是寸,得尺是尺。总之路是有的。看得远,想得开,把得稳;自己是世界的时代的一环,别脱了节才真算好。力量怎样微弱,可是是自己的。相信自己,靠自己,随时随地尽自己的一份儿往最好里做去,让自己活得有意思,一时一刻一分一秒都有意思。这么着,自爱自怜才真是有道理的。
1942年9月1日作。
原载1942年11月15日《人世间》第1卷第2期
《人间四月天:朱自清散文的温柔与深情》 一部关于生活细微之美与生命哲思的经典,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盛宴。 翻开《人间四月天》,如同推开一扇通往朱自清先生内心世界的窗。这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份他对生活、对自然、对亲情、对故土的深沉告白。在这里,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如何用他那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寻常日子里的不凡光景,将最朴素的情感升华为永恒的艺术。 一、 笔尖下的风景:描摹生活细微处的光影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他不是在记录,而是在“看见”。那些被我们匆匆掠过、习以为常的景象,在他笔下却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荷塘月色》: 这篇脍炙人口的篇章,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夏夜。月光如水,倾泻在碧绿的荷塘之上,勾勒出摇曳生姿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朱自清先生用极富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荷塘的静态之美——“层层的叠叠的绿,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以及月光下荷叶的动态之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他不仅描绘了景,更重要的是,他融入了情。在这片月色中,他感受到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种淡淡的孤独与超然,也正是这种情感的注入,使得这片荷塘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成为一种心境的象征,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他笔下的月光,不是冰冷的,而是温润的;荷叶,不是静止的,而是呼吸着的。这种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夜晚的微风,闻到那淡淡的荷香。 《春》: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系列鲜活的动态。他细致地描摹了春风吹拂下的草芽,它们“钻”出泥土,带着一股蓬勃的生机;他描摹了桃花,粉红的花瓣点缀着枝头,仿佛“少女的脸庞”;他描摹了溪流,叮咚作响,带着春天的活力向前奔涌。他不仅仅是列举春天的景象,更重要的是,他捕捉到了春天所带来的整体感受——“一切都像是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种“欣欣然”的生命力,弥漫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喜悦和希望。他通过对“吹”、“冒”、“漾”、“胀”等动词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四射,仿佛春天就在眼前,就在耳畔。 《绿》: 如果说《荷塘月色》描绘的是夜的静谧,《绿》则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绿意。在山阴道上,一位衣着素净的少女,如同“一枝绿色的竹子”般,跃入了作者的眼帘,也跃入了读者的心中。这片“绿”,不单单是少女的衣衫,更是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纯洁、清新、生机勃勃的气质。朱自清先生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这令人难忘的“绿”的意象。他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让这片“绿”成为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注脚。这种“绿”的出现,如同一道亮光,瞬间照亮了整篇文章,也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 情感世界的潮汐:亲情、友情与乡愁的交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情感的百科全书。他将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融于平淡的文字之中,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背影》: 这篇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也是无数读者心中关于父爱的永恒印记。作者以极其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父亲在车站送别他时,那蹒跚而笨拙的背影。父亲为了给他买橘子,不顾年迈,艰难地爬上站台,身影在站台上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人群中。这个“背影”,不仅仅是身体的衰老,更是父亲沉甸甸的爱。那“瘦弱的,苍老的手”;那“肥胖的,身躯”;那“四规四规地在站上走”的动作,无不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作者在描写父亲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锥心,句句动情。他写出了自己“眼泪直流”的真实感受,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那份深沉的父子情。这不仅仅是作者对父亲的回忆,更是对天下所有父爱的致敬,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珍视身边最亲近的人。 《儿女》: 在这篇作品中,朱自清先生展现了作为父亲的另一面。他以一种温和而充满智慧的笔触,描绘了他与孩子们的日常互动。他细致地观察着孩子们的天真与纯粹,记录着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他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平等的朋友,用心去倾听,用爱去回应。他将对孩子们深厚的爱,融入到对生活琐事的描绘中,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幸福。这种平凡的幸福,在乱世之中显得尤为珍贵。 《怀念》: 乡愁,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重要主题。在《怀念》等篇章中,他以深沉的笔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他怀念家乡的山水,怀念故乡的人情,怀念那片承载着他童年记忆的土地。这种乡愁,不是简单的漂泊之感,而是对根的追寻,对生命源头的眷恋。他用质朴的语言,将这份复杂的情感娓娓道来,让每一个身处异乡的游子都能感同身受。 三、 思想的底蕴:理性与诗意的完美融合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除了优美的文笔和真挚的情感,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他以理性的视角审视生活,以诗意的笔触表达哲思,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对人生的思考: 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朱自清先生常常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思考。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描摹,引人深思。例如,在《桨声灯影里的联欢》中,他描写了夜游长江的情景,在如梦似幻的桨声灯影中,他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宁静与美好,也引发了他对人生短暂与永恒的思考。他没有回避生活的艰辛,但总能在困境中发现希望,在平凡中体味诗意。 对社会现实的关照: 尽管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描绘生活之美著称,但他并非闭门造车。在一些作品中,他也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时代的脉搏,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关照。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黑暗与不公的隐晦批评。他的爱国情怀,同样体现在他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之中。 对语言的极致运用: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堪称中文散文的典范。他的文字,干净、纯粹、准确,又充满着音乐的节奏感和画面感。他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他追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但其内在的精炼与深邃,却足以震撼人心。他的语言,如同他的人一样,温文尔雅,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人间四月天:朱自清散文的温柔与深情》,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带领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它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去珍视那些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它启迪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读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文字,更读到了他那颗敏感、善良、热爱生活的心。这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都将永远闪耀着智慧与温情的光芒,如四月的天空,澄澈而美好,温暖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