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挑戰篇)》

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挑戰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賽西·高夫,[美] 戴維·托馬斯 著,劉華,陳立,高源 譯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傢庭教育
  • 心靈成長
  • 自我成長
  • 教育方法
  • 兒童心理
  • 溝通技巧
  • 情緒管理
  • 原生傢庭
  • 育兒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1226925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9258
品牌:陽光博客(sunnbook)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45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齣於害怕。”我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綫上,所以各種營養品、興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卻忘記瞭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賦,就像每顆種子都有不同的花開時間;我們怕孩子走錯人生路,所以一門心思的指導孩子、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瞭親子關係重要的元素,就是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同成長。

  ★“我們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療自己童年的傷;當父母對孩子發火時,有沒有問過自己,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瞭事而沮喪,還是自己本來就很煩?因為人們常常把這兩種情緒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們去書寫他們的人生,而是為瞭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隻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父母成長瞭,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於“如何做纔會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養兒育女讓我們發現瞭未知的優點,我們竟然願意為某個人傾盡全力,做到許多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麵,我們也發現自己比任何時候都要自私,甚至産生過一些令自己恐懼萬分的念頭。

  做父母的就要敢於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嚮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挑戰篇)

※暢銷書《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孩子》(挑戰篇)

  "我們之所以被孩子擋在門外,是因為我們太小看孩子,以為年長是足以應對孩子的利器。在當今這個充滿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時代,如何與孩子站在同一軌道,並保持相同速率,這也是為人父母極大的挑戰。"


※找到錶達彼此的語言

  龍應颱: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錶達卻沒有語言。

  楊瀾:成年人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也讓這一代中國孩子疲於奔命、迷失方嚮。錶麵上,是因為大傢的手頭有錢瞭、選擇增多瞭、視野全球化瞭;深層裏,是對待人生、看待世界的價值觀或是評價體係在劇烈轉變中,尚未完成。許多曆史遺留的、集體無意識的沉澱,反過頭來糾纏我們,讓我們進退失據、左右為難。

  威廉·西爾斯:我們慢慢認識到,孩子不應該控製父母,父母也不應該控製孩子。然後,父母的確必須控製局麵,沒有任何限製的傢庭生活會是災難。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孩子》曾獲:

  o中國教育新聞網2014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

  o中國好書榜·生活類TOP100(2014)

  o豆瓣讀書2014年度好書(教育類)

內容簡介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國教育專傢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因為愛,而是齣於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這些怕與愛,讓傢庭教育陷入誤區。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再如,大多數父母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瞭親子關係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根據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作者指齣,要解決女子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纔是重要的。正如書中所言:“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瞭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隻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們去書寫他們的人生,而是為瞭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隻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父母成長瞭,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於“如何做纔會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養兒育女讓我們發現瞭未知的優點,我們竟然願意為某個人傾盡全力,做到許多跨越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麵,我們也發現自己比任何時候都要自私,甚至産生過一些令自己恐懼萬分的念頭。

  做父母的就要敢於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嚮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挑戰篇)

  不可否認,和上一代相比,我們所處的育兒環境更加復雜。

  在我們還沒來得及學會怎麼處理垃圾信息的騷擾,就驚恐地發現孩子的手機裏已經有瞭我們不想看到的畫麵。

  我們極力想教導孩子我們堅信的為人之道,卻沮喪地發現:孩子的世界我們無法涉入,更不要說教導瞭。

……

  美國傢庭教育專傢賽西·高夫和梅麗莎·切瓦特桑認為:我們之所以被孩子擋在門外,是因為我們太小看孩子,以為年長是足以應對孩子的利器。在當今這個充滿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時代,如何與孩子站在同一軌道,並保持相同速率,這也是為人父母極大的挑戰。

  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挑戰篇)中,兩位作者給齣瞭解決之道:我們不會永遠跟得上孩子成長的腳步,但我們可以不斷優化自己,永遠具備認識和錶達彼此的意願和能力。

  本書從八個層麵講述瞭影響孩子內心的力量——同情心、寬恕、感恩、正直、責任心、耐心、自信、禮儀,讓我們帶著更多的自由為人父母。

作者簡介

  賽西·高夫,教育學博士,心理輔導師、執業谘詢師,“明日之星”青少年谘詢部主任。曾多次受電颱邀請在節目中擔任嘉賓,是各類親子活動以及教師培訓項目中廣受歡迎的主講人。

  梅麗莎·切瓦特桑,教育學博士,"明日之星"創始人及執行主任,教授過研究生課程,曾在國內多所社區和學校做專題講座,並受邀在多傢美國及加拿大電視颱和電颱擔任嘉賓,其講座在傢長、教師以及不同齡段兒童中廣受歡迎。

  賽西和梅麗莎閤著有多部作品,其中《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中文版上市以來廣受好評,曾獲——

  中國教育新聞網2014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

  中國好書榜·生活類TOP100(2014)

  豆瓣讀書2014年度好書(教育類)心、耐心、自信、禮儀,讓我們帶著更多的自由為人父母。

內頁插圖

目錄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前 言 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 4

第1章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 1

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瞭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隻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第2章 父母心中的愛與怕 / 21

養育兒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會體驗這兩種感情,一舉一動有時是因為愛,更多的則是齣於害怕。


第3章 有什麼樣的童年,就會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 39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


第4章 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 / 57

父母可以問問自己,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瞭事感到沮喪呢,還是本來就比較心煩,因為人們常常把這兩種情緒搞混淆。


第5章 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 / 73

可以說,焦慮感是孩童時代的通病,所以可預見性和堅持原則對孩子們來說至關重要,這樣可以創造一種安全感。


第6章 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 111

那些妨礙父母與孩子一起玩耍的原因,多半都是些埋藏於心底的擔心和害怕。


第7章 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 / 125

大多數父母都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瞭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第8章 永遠不要貶低你的孩子 / 147

真正的鼓勵不是一種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種展露在外的修養,隻有那些對孩子保持足夠的敏感和愛的人纔能擁有。


第9章 愛的邏輯與謊言 / 165

父母成長瞭,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於“如何做纔會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第10章 心智成熟的旅程 / 193

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嚮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挑戰篇)

親愛的讀者

前言

第一部分 不一樣的世界——現代傢長的睏境

第1章 匿名時代:現實感的缺失

這一代的孩子更習慣和適應於充滿文字和按鍵的二維世界,而不是三維空間裏帶著情感和理性與他人交往。

第2章 警惕的世界:安全感的缺失

這個問題需要從父母開始——麵對這個充滿警惕的世界,你自己覺得安全嗎?

第3章 權利感的問題:金錢造就的世界

這一代的孩子被賦予瞭權利感,認為他們值得他們所擁有的,並且還要索取更多。

第4章 尊重的缺失:底綫必須存在

倘若沒有尊重的底綫,一切事物都會崩塌。這一條對所有年齡的孩子都適用。

第5章 情緒的海洋:苦苦掙紮的孩子

作為曾經與孩子在一起工作瞭好多年的谘詢師,我們相信情緒上的問題正在集中地睏擾著我們的孩子們。


第二部分 傳統價值觀——影響孩子內心的力量

第6章 同情心:讓孩子自發地錶達感情

記住,同情心一直都在那裏。它隻是被一些青春期的障礙所掩蓋住瞭。

第7章 寬恕:如何迴應冒犯與傷害

青少年需要理解一些概念,諸如寬恕與和解的區彆,和解是怎樣的,如何在原諒某人的同時依然維護自己的權利

第8章 感恩:讓孩子擁有更多自主權

擁有更多自主權的孩子往往能夠更加感恩。

第9章 正直:學會以愛的方式迴應彆人

一直被批評的孩子很難做到正直,因為他們極度渴望自己能夠討人喜歡。

第10章 責任心:教會孩子做正確的事情

責任心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在我們如今所處的社會文化生活裏,會有太多的忙碌、繁瑣的事情要去處理。

第11章 耐心:如何迴應成長中的苛責與衝動

當你自己還在大吼大叫的時候,要教育你的孩子"有耐心"是很難做到的。

第12章 自信:如何迴應孩子的自我懷疑

父母從幼年期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青春期的時候則要去保護它。如果說自信心有需要被保護的時期,那就一定是青春期瞭。

第13章 禮儀:培養孩子對他人的感知能力

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裏,傢長們對於自我錶達的看重程度會勝過其他一切,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暢所欲言,不用管付齣什麼代價。


第三部分 優化內在,成就完美親子關係

第14章 你可以給孩子的最大禮物

如果你不能把你自己和你的生活從育兒過程中撤離齣來,那些在你屋裏跺腳的孩子們就不可避免地讓你生氣,引發你的痛苦、你的罪惡、你未曾愈閤的童年傷疤。

第15章 擁有一個孩子之外的世界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在你孩子的生活中失去瞭你自己的生活?

第16章:學習有愛的生活

事實如此。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重要。你並不能直接影響到你孩子的內心。

精彩書摘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1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女兒齣生的那天,我和親友們在産房外的過道裏一起分享快樂,誰會想到,幾個月之後,我們卻抱著女兒踏入瞭範德比爾特兒童醫院的大門。孩子嬌嫩的身體插滿瞭管子和綫頭,一旁的監視屏上顯示著她的心跳和脈搏。我躺在女兒身旁,心裏在想,這纔幾周大的女兒啊,要是有個三長兩短,那我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上課的時候,我會經常問班上的傢長們類似的問題。其實跟他們一樣,那時的我並不知道自己付齣瞭什麼,也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為什麼會走上這條人生之旅,要承擔何種義務和責任。至於以後應該做什麼,人生有何轉變,未來的生活會有哪些波摺,我沒有絲毫概念。《在養兒育女中長大》一書的作者丹·阿蘭德說得很好:

  “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高貴、最令人欣然為之付齣的事物,地球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與之相比。此外,為人父母也比世界上任何一種角色更加矛盾,它讓我們時而充滿希望,時而又害怕希望,時而執拗地堅守自己的立場,時而又敞開心扉嚮他人求助。養兒育女令人全身心投入,充滿激情,有些父母可以將美好的人性發揮得淋灕盡緻,也可以錶現得像個十惡不赦的魔鬼。”

  做瞭父親之後,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瞭前所未有的優點,發現自己竟然願意為瞭某個人傾盡全力,做到許多超越常人的事情——比如說,我可以連續3個晝夜不閤眼,可以反復給自己的孩子注射藥物,也可以淩晨2點鍾從睡夢中醒來,打掃孩子嘔吐的汙物。記得有一次半夜醒來,懷裏摟著女兒——當初醫生把她送到我懷裏的時候,小姑娘是多麼可愛乖巧啊!可是那天晚上,小傢夥因為病毒感染而劇烈腹痛,半夜醒來便開始嘔吐,小床上到處都是她吐齣來的髒東西,連頭發裏都有,睡衣也濕透瞭。我趕緊給她洗瞭個溫水澡,梳理她那濕漉漉的頭發。把裏邊的嘔吐物清理掉,妻子趕緊給她換上乾淨的床單。可是沒過多久,小傢夥又吐瞭,早上5點前又吐瞭3次,於是洗澡、洗頭、換床單,兩三個小時裏我和妻子就重復瞭3次相同的動作!(要知道,一晚上能替一個人打掃那麼多次,是需要真正的愛的付齣的。)

  作為父親,我一方麵心甘情願奉獻自己,但另一方麵,我也發現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自私。為人父母也讓我看到瞭自己最壞的一麵,甚至産生過一些令自己感到恐懼萬分的念頭,正如安妮·拉模特在描述自己做母親的經曆時說的那樣:“那時候,心裏的一些想法太可怕瞭,要是說齣來,估計耶穌都會氣昏過去。”至於我那時,情況就更糟瞭,所有的負麵情緒——憤怒、睏惑、怨恨、刻毒、羞恥,在我身上都有,而且遠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時錶現得強烈。養兒育女令我們身上的優缺點暴露無遺,父母們可以錶現得至善至美,也可能搖身一變,化作凶神惡煞的魔鬼。

  2父母心中的愛與怕

  我是戴維。幾年前,我曾經和一個小夥子談話。我和小夥子認識多年,第一次見麵是他上初中的時候,他上高中的幾年我們也一直保持聯係。後來小夥子上瞭大學,第一學期剛過一半,他就打電話迴傢,問媽媽是否可以跟我預約一下,等放假迴來跟我麵談。小夥子的媽媽心裏想,兒子是不是齣什麼狀況瞭,不過還是答應瞭兒子,給我來瞭電話,定好時間見麵。

  感覺不錯,又一次見到瞭年輕的朋友,聽他說說如何從高中過渡到大學,聊聊第一次獨立生活的印象。新的學校大多瞭,小夥子正在努力適應大學一年級的新環境。跟所有的新生一樣,生活翻開瞭嶄新的一頁,小夥子正在盡量調整自己。

  聊著聊著,小夥子提到瞭父母送他去學校的事情。我問小夥子是否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對於每一位大學新生來說,這都是意義重大的一刻),小夥子沉默下來,呆呆地,然後慢慢迴憶說:

  “戴維,那天我爸爸哭得好厲害,我從來沒有見過他那樣。”迴想起和爸爸分手的情景,小夥子動容地說。很明顯,雖然已經過去好幾個月瞭,但當時的情景依舊曆曆在目。“爸爸都有點語無倫次瞭。”小夥子接著說,“嘴巴裏就不停地念叨著,‘我愛你’,說瞭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說‘我好愛你’。”

  我沒插話,好讓小夥子多品味一下父親說過的那句話。過瞭一會兒,我問他:“那你媽媽呢,她怎麼樣?”小夥子錶情立刻不一樣瞭,嘿嘿笑著說:“她就說瞭幾句,大概就是,‘我把牛奶放你的小冰箱瞭,彆忘記啊,最多隻能保存一個星期。’”

  他繼續模仿著母親的腔調說:“‘還有,記得隨時上網查查飯卡裏有多少錢,要是身上的現金用完瞭,就得去自助餐廳吃飯,到時候想去彆的地方買飯菜可就不行瞭啊。’”說完我倆都笑瞭。最後,小夥子說:“後來就是要和爸媽說再見的時候瞭,爸爸轉過頭去,流著眼淚,最後跟我又擁抱瞭一次,媽媽也過來抱瞭抱我,然後兩個人上瞭車。齣發前,媽媽搖下車窗大聲喊,‘不要喝酒啊!很危險的!’”

  這就是小夥子爸爸媽媽當時說的最後一句話。說著,小夥子又笑瞭,我也跟著笑瞭起來。

  小夥子的媽媽我瞭解,是個心地善良的母親。跟兒子告彆時所說的那些話很正常,每一對父母都會這麼做,根本的原因嘛,就是害怕。

  讀到這裏,大傢或許會想起送孩子上大學時的情景,也或許這一天很快會到來。也許你的孩子纔兩歲,上大學還是很遙遠的事,所以壓根就沒去想過那一天。不過,隻要是做瞭父母的人,不管是哪個階段,都能或多或少在上麵這位母親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換句話說,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大傢之所以采取某一種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於害怕。

  梅麗莎、賽西和我有時候會說起那些我們輔導過的傢長,其中就有這類父母。他們教育孩子,不是因為愛,而是齣於害怕。梅麗莎說的很有道理,她覺得,如果父母因為害怕而教育子女,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孩子從傢長身上學不到多少好東西,傢長也起不到示範作用。齣於害怕而教育孩子的父母就是被動型傢長。

  我們的目標是引導傢長從被動型轉變為主動型,培養有心、用心、聰明且富有智慧的父母,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傢長的積極意識,使他們對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始終與孩子保持強大的情感紐帶。相反,假如傢長一味采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態度,那就很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也就變成瞭被動消極的個體,很難做到防患於未然瞭。

  在我看來,前麵這位父親就是“主動型”的典型例子。這位父親清醒地認識到,兒子已踏上人生的一段新的旅程,做爸爸的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嗬護和照顧他瞭。當他凝視兒子的臉龐時,不由得迴想起過去的那些歲月—兒子如何從繈褓裏的嬰兒開始,一天天長大,教兒子打球、騎車、背誦九九乘法錶、颳鬍子、開車、打領帶、邀請女孩子一起跳舞……那些情景,可以說是曆曆在目,父親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內心深處,這位父親對兒子充滿瞭愛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於父愛的。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挑戰篇)

倘若沒有尊重的底綫,一切事物都會崩塌。這一條對所有年齡的孩子都適用。


  "我愛我的父母親。他們都是很好的傢長,他們也竭盡所能把最好的一切帶給我。我尊重他們,但我很想要逃跑。"一個青少年在幾年前的谘詢會上對我(梅麗莎)說瞭這些話。"我尊重我的父母親,但我想要逃跑。"在某種程度上,這裏的尊重似乎有些變味……變成瞭不被尊重。這也是父母最常問我們的話題之一:

o "我應該如何讓我的孩子尊重我呢?"

o "我女兒嚮我翻白眼時我應該怎麼做呢?"

o "我兒子對我說話老頂嘴。我該怎麼辦?"

o "我的孩子們錶現地仿佛我開瞭傢旅館。他們需要錢或者搭車的時候纔跟我說話。甚至是到瞭那個時候,纔告訴我他們要做什麼,而不是徵詢我的意見,問我這件事能不能做。"

o "如果我像我兒子對我說話那樣跟我父母說話,他們早就煩透我瞭。"


  聽起來很耳熟吧?尊重在你周圍是不是已經成瞭一個問題……或者更應該說,是對尊重的缺乏?如果說目前還沒有成為一個問題,那麼未來在你孩子生命中的某個時點可能會變得如此。他們會翻著白眼,大聲嚷嚷,頂嘴,較常發齣"爸""媽"這樣的音節,可能還會說"隨便你","閉嘴"或者"我討厭"這樣的話。

  我們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11歲大的兒子在最近和傢人的一次公路旅行中用到瞭下麵這些不怎麼恰當的詞匯話語。


  我已經不記得這是如何開始的瞭。他嚮他妹妹嚷嚷,還是煩到她瞭,她喊他住手……這是每天都會在車裏發生的日常場景。因此我的丈夫拿走瞭兒子的DS玩具,他便徹底崩潰瞭。他朝著他爸爸嚷嚷,"把我的DS還給我!還有彆的!"當我的丈夫看著他說,"現在,你覺得還可能嗎?"事情就開始惡化瞭。兒子持續地咆哮,直到我們把車停到麥當勞門口吃午餐。當我們下車時,兒子還在停車場裏大聲吼著。丈夫抓著他的肩膀,堅定地說,"你以後絕對不能再這樣對我說話瞭。"我們去餐廳吃飯之前,一輛警車停瞭下來。餐廳裏有人喊瞭警察,因為他們覺得我的丈夫要做什麼傷害孩子的事情。警察走過來,問瞭事情的緣由,兒子說道,"我恨我的爸爸,我要殺瞭他。"所幸,警察對我們的反應很快速,強烈,富有同情心……和我們對兒子的態度相比。"孩子,你有傢嗎?傢裏有暖氣嗎?你的父母一日三餐喂飽你嗎?你覺得他們愛你嗎?"兒子用微弱的"是"迴答瞭這些問題,警察接著說,"那麼你擁有的已經比我看到的很多這個年紀的孩子擁有的多多瞭。你應該尊重你的父親,我也不想再次看到你瞭。"


  尊重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問題瞭——甚至是一個難題——對於如今的孩子來說,比以往愈發地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與我們說話的方式,我們都不敢想象對自己的父母這樣做會怎樣。我們無法想象——大部分是因為,我們即便這麼做瞭,我們的父母也不能理解。如果碰到今天的孩子這樣對有父母親不尊重的一絲情況,他們會拿齣軟鞭,或者輕擊,或者敲打,或者禁閉我們。可能,對於我們來說,背後最大的動因是恐懼而不是尊重。而這任意一種動因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都不復存在瞭。

  那麼,作為現代的傢長,你應該怎麼做呢?你一定不僅僅希望在傢裏能教育孩子,還能讓他們尊重你吧?威廉姆·格拉瑟,一位精神病專傢、作傢,以及著名的理論傢,列齣瞭下麵學習金字塔的理論:


o 通過閱讀方式學習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o 用耳朵去聽講授學習到的內容,可以保留20%;

o 通過親眼所見學習,知識可以保留30%;

o 視聽結閤的方式,知識可以保留50%;

o 通過與他人小組分組討論,知識可以保留70%;

o 親自操作實踐,知識可以保留80%;

o 通過教會彆人,知識可以保留95%。


  這張列錶挑戰瞭許多我們對於教育方法的傳統觀點,尤其是教育孩子的觀點。如果你留意到,一些我們更常用的教育方法,比如指責,責罵,批評,都不在上述的列錶裏。根據格拉瑟的觀點,通常來說,我們作為傢長能夠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幫助他們去體驗,甚至能給他們機會去教導彆人。在這個章節,我們會分成四個部分,分彆從兒童和青少年的角度來探討下列這些類彆在他們的生活中是怎樣的:教導,贏得,以身作則,獲得尊重。

前言/序言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這本書寫的東西我的確很喜歡,不過我更想瞭解的是,怎樣纔能把孩子(不是我自己)培養成積極嚮上、全麵發展而且心靈純潔的人。”說這話的是一位父親,是專程上門來對我們說這番話的。這位父親最近參加瞭我們舉辦的一次傢長座談會,話中提到的,正是我們當時在撰寫的新書,也就是現在各位手中的這本——《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我們知道,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以後,許多傢長會跟這位父親一樣,有類似的想法。

  我們3個人上班的地方全名叫“明日之星輔導中心”,是一所“傢長谘詢”機構,專門針對那些關注子女成長但又滿腹疑問的傢長。比如說,最近中心就來瞭一對夫妻,滿麵愁容,在我們麵前一坐下來,丈夫便開口說道:

  “我們傢女兒10歲,是那種比較難對付的小孩。每次隻要我們沒滿足她的要求,她就開始大喊大叫,凡事都要按她的想法去做,否則就把傢裏鬧個天翻地覆。我們帶她去看過兩個心理輔導師,還做過專業治療,不過今天就我倆過來,因為我真的覺得,以前我倆是在把責任往外推,老想著找個人管管女兒,管好瞭再還給我們。現在看來,我們倆可能也需要幫助瞭。我自己嘛,已經很不耐煩瞭,老對她發火,其實不應該的。我是這樣想的,假如我們做父母的能改善改善,女兒大概就不會這麼過分瞭。”

  在我們中心,像這樣的父親可以說是越來越多瞭;他們都明白孩子在跟父母對抗,也知道孩子逆反是有原因的,父母自身也是問題的一個方麵。的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方麵的問題——也許後者纔是更重要的環節。

  最近我們算瞭一下:3個人加起來,我們已經在傢庭教育這行做瞭75年。不過,戴維和賽西總是說,這些年的事大多是梅麗莎做的,她是我倆的老闆。1985年,梅麗莎創辦瞭“明日之星”,之前她在納什維爾的一所學校裏乾瞭好多年,一直負責青少年指導工作和心理谘詢。至於戴維,1995年以來就一直負責男孩的心理輔導工作;賽西呢,則是從1993年開始負責中心的女孩心理輔導工作。

  大傢也許聽說過“明日之星”吧。這是位於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一傢心理輔導機構,中心主要針對5–18歲的少年兒童,為孩子們提供單獨和集體形式的心理輔導,同時也定期針對青少年舉辦一個名為“希望之城”的夏令營活動。“明日之星”有彆於其他的心理谘詢機構,有何區彆呢?這裏轉述一名孩子的話,他是這樣說的:“我不是去‘明日之星’接受輔導的,我是去跟他們討論問題的。”

  我們經常在國內的教堂和學校巡迴演講,每次一開場,總要給聽眾講清楚——我們並非是什麼專傢,每天能和各種年齡段的孩子以及傢長們坐在一起,是我們的榮幸,因為我們也從孩子和傢長身上學到瞭很多,經過反省、經過思考,我們纔能將學到的東西反哺給聽眾。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發現,今天的父母正在經曆一些改變,他們不再總是一門心思地想要改變子女,他們開始認識到自身也需要學習和改變,父母需要與孩子共同成長。正如美國最有名的女人希拉裏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我們有理由認為,本書的讀者也是這樣的傢長,因為無論如何,大傢選擇並閱讀瞭這本書。作為心理輔導師,我們相信,今天的傢長身上所發生的變化將會給他們的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

  其實,我們真正想做的,就是和父母一道坐下來,共同傾聽他們及其子女的故事。我們希望各位父母走入我們的辦公室,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我們3個人的辦公室各有不同:梅麗莎坐的是一把安樂椅,房間裏的色調是黃藍搭配,既讓人眼前一亮,又令人放鬆和寬心;戴維坐的是一把真皮椅子,已經陪伴他好多年,房間的陳設富有陽剛之氣,給人強烈的安全感;賽西的辦公室光綫充足,紅色和黃色的格子印花布構成瞭房間的主色調,讓人倍感溫馨和鼓舞。

  如果您願意,就請選擇一間辦公室,拖把椅子過來,和我們一起坐下,說說您為人父母的那些事兒吧。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挑戰篇)

  根據格拉瑟的觀點,隻有20%的學習知識來源於兒童直接所聽到的。但是,至少在他們早年的時候,這20%還是很關鍵的。你可能教導過尊重以及如何與彆人討論你想要的東西,但你的兒子還是可能打開祖父母送的聖誕禮物大聲嚷道(帶著埋怨),"哇哦,這不是我要的禮物。"你必須直接教育他。或者你的女兒,看到你無數次對她使眼色後纔說齣,"很高興見到你,"但還是很不情願或者看到另一個年長的人問候她時這麼迴應。她需要你幫助她學會如何尊重他人。

  在青少年的早年時期,必須有人來直接教育他們。他們需要我們用言語來教導他們該有的行為模式。"在史密斯女士跟你說話的時候要看著她的眼睛",或者,"如果你說'請'字我會樂意幫你係好鞋帶"。作為傢長,你不僅僅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老師,對於任何事情,包括尊重。

  當我們開始寫這個章節的時候,我們曾和一位朋友一起吃飯,她還處於育兒之旅的早期階段,有兩個三歲以下的兒子。我們問她,想要在這本育兒書裏閱讀到哪些有關尊重的內容。她的迴答簡單而深刻:"我怎樣能讓我的兒子尊重我?"直接進行教育,尤其在早期,是這個答案的關鍵所在。所以她要如何……或者說你要如何教會你的孩子尊重你呢?

  o 從一些基本的用語開始。讓他們學會使用禮儀用語,比如"請","謝謝",和"是"而不是"耶。"讓他們稱呼成年人的時候用上抬頭稱謂比如先生(Mr)和女士(Mrs)。如果你居住在和我們類似的文化中(南部)並且不覺得這些有什麼冒犯性,那麼"先生(Sir)"和"小姐(Ma'am)"這些詞也可以用來作為教育孩子嚮彆人展現尊重的方式。

  o 堅持使用這些基本用語。作為傢長,和孩子一起決定你想要實行的一些主要的禮儀尊重上的原則,比如說眼神交流,使用"請"和"謝謝",詢問而不是要求。集中於某些觀念,幫助你的孩子記住這些觀念,而不是讓他們覺得你"總是"在指導他們或者他們"總是"有問題。

  o 通過不斷的重復和反饋來強化這些用詞。說類似"當你說'請'字的時候我會更願意為你做某些事"這樣的話能夠作為你教導孩子尊重的很好方式。

  o 在傢裏和外頭都要保持一緻性。有時我們在教育孩子尊重傢庭成員上做得很好,並且甚至是陌生人也能像父母一樣教會孩子尊重我們。隨著孩子接近青春期,你將會是他們的第一個開始測試尊重限度的人。從你傢庭內部開始建立良好的根基,那麼到瞭孩子的青春期動蕩時期,這個根基就會已經存在於你們麵前瞭。

  o 幫助他們找到錶述性的詞匯。你孩子說齣來的話聽起來很不尊重人,可能隻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用什麼其他的詞匯來錶達他們的感受。他們會獨自咕噥,翻白眼,或者聽起來很生氣,是因為他們缺乏一個更佳或者更友善的選擇。你可以幫助他們把禮儀性的話語放入他們的感受裏。"我知道你現在一定對我感到很沮喪。你可以受挫摺,但是你不能錶現地不尊重。"或者你可以簡單地說,"你可以用更友善的方式再說一次嗎?"或者是"再嘗試一次"直到他們學會禮儀地錶達他們的感受。

  o 對他們的過激反應,不要反應過度。情緒隻會産生更多的情緒。如果他們的情緒升級瞭,而你給齣瞭憤怒的迴應,他們隻會更生氣,更加不尊重你。反而,你可以用平靜而鎮定的聲音說,"我們不應該用這種方式在傢跟對方說話。"

  o 退齣不尊重的模式。允許他們一次說一些不同的話,如果他們繼續有不尊重的行為,讓他們離開屋子或者你自己離開。不要用你的時間和注意力來強化他們的不尊重。剋萊因和費伊提倡在這種情況下給予他們選擇。"你可以迴自己的屋子或者待在客廳,直到你能夠學會帶著尊重說話,"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你還擁有最終的控製權,就讓他們作齣選擇。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