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希曼是当代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其著作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社会形势和人的理解。本书通过公众在私人领域的失望和公共领域的失望,解释了从私人参与到公共场所参与有回到私人参与的循环过程。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许多重要的问题。
《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现代政治经济学前沿译丛》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人们为什么有时候会积极参与像游行、示威、罢工这些公共活动,而有时候却把时间投入到私人事务中?他发现了这个在私人参与和公共参与之间的循环,即人们有时候会将几乎全部时间投入到私人事务中,有时候会拿出较多时间参与公共事务,并重点对原因加以解释。他给出了一个看上去简单,但却非常重要的解释:失望。赫希曼通过引入失望概念解释了私人一公共一私人的循环。
艾伯特.O.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1915年生于德国柏林。1941年移民美国,先后在伯克利、耶鲁、啥佛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74年加入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赫希曼一生著述颇丰,以英语出版的著作有14部,以其他语言出版的有10部,大多数著作被译成多国语言,如《经济发展战略》被译成十多国语言。
艾伯特·O.赫希曼和《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
序言:关于艾伯特·O.赫希曼《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出版20周年
前言
引言:私人一公共循环?
第一章 论失望
失望在偏好变化中的作用
严肃对待失望
第二章 消费者失望的各种类型
真正日用品的特权地位
耐用消费品
服务
第三章 对新增财富的通常敌视
来自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历史证据
反对新产品的多方面案例
第四章 从私人关注转向公共舞台(一)
对消费者失望的退出和呼吁反应
解释生活风格的变化:意识形态和二阶意志
第五章 从私人关注转向公共舞台(二)
集体行动和回应
为什么搭便车遭到唾弃?
第六章 参与公共生活的挫折(一)
我们想象力的贫乏
过度承担义务与沉溺
第七章 参与公共生活的挫折(二)
投票的参与不足
有关普选权起源的历史离题
第八章 私有化
腐败
暴露出来的公众德行
私人领域的吸引力
结论
术语与人名对照表
《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现代政治经济学前沿译丛》:
其他社会科学家已经对这种模型化人类寻找满足和幸福的方式提出了批评。首先,他们对把所有摇摆尾巴的动物都弄成狗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责难,这些经济学家将适合市场的分析拓展到了所有其他人类行为。他们的研究表明:“商品本身以及购买他们的收入,跟使人们幸福的东西——自治、自尊、家庭幸福、放松压力的闲暇、友情——只有非常弱的关联。”其次,货币和非货币需求不仅难以区分,而且社会安排通常只有特定的影响和大概的目的,像崇拜、悲恸、串门、参与公共事务(通过选举和其他方式)与创造收入的活动或消费活动不可比——确切地说,刚刚列出的这些非货币活动中的大多数是作为义务构造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社会安排中的大部分意味着预防下面的情形:满足在边际上的等值是从我们的不同活动中得出的,而这正是经济模型的症结所在。
根据我的观点,这种批评虽然有趣、贴切,但远远不够。它仍然是从欲望全面排列的前提下得出来的,所有的人都迫切需要立即得到满足。值得赞扬的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人类欲望——且p“幸福”的基本构成要素——实际上如何形成比经济学家要感兴趣得多。《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现代政治经济学前沿译丛》中,一般的程序是通过观察和反省来研究社会背景和人类行为,勾画出欲望构成的确切序列和层次,这些能够对幸福的感觉作出某些重要解释,包括从食物到友情和本质上值得的感觉,也包括从“拥有”(having)到“成为”(being)。许多对幸福构成的研究都是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的,特别是自从社会学家发现询问人们是否幸福(以及现在是否比以前幸福等)是可能的,这种发现不仅与收入还与大量的诸如自治、自尊等其他变量联系起来是可能的之后。
这些研究的麻烦在于,它们让人很接近经济学家的最初假定,即消费者自己具有大量的知道强度的欲望,而这些强度是他根据价格调整的。经济学家和研究幸福的社会学家们都按照追求一系列固定目标或者按照一系列他们知道的价值操作的个人来思考问题。现在,对我来说,这一点好像是男人和女人们行事方式的一种错误观念。在这《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现代政治经济学前沿译丛》中,我尽力解释的世界是这样一个世界,人们认为他们想得到某物,就可以得到它;使他们沮丧的是,发现他们不想要他们想的那么多或者一点也不想要,或者他们一点不知道的其他东西才是他们想要的。我们从来没有按照某些心理学家建立起来的欲望的综合层次行事,这些心理学家研究了人类的各种追求和“需要”,但是在我们现实存在的任何一点上——并且对整个社会通常也是正确的——我们追求一些可以被其他目标代替的目标。
这就是我在《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现代政治经济学前沿译丛》中使其尽可能可以理解的过程。我认为这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局限。在《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现代政治经济学前沿译丛》中,我只处理了从私人消费目标向为公共利益行动的转变,或者相反的转变。当然,还存在其他一些转变,比如从收入最大化到寻求不同形式私人幸福的转变,这些私人幸福是通过家庭和朋友的培育或者其他“后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15]实现的。但是,我有两个观点修正了把我自己限制在私人一公共一私人循环中的决定。首先,需要从某个地方开始进行;我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如此精妙和费劲,以至于我不能够从任何一个地方立即开始。
……
对像温度这类物理现象的估计,背景很重要。例如,哈瓦那的居民在11月份摄氏15度的日子会感觉非常寒冷;而同样摄氏15度对于2月份赫尔辛基的居民而言却是舒适的。当我们评价自己拥有的物品时,背景也同样重要。因此,140平米的房子对郊区最上层中间阶级的居民而言会小得不舒服,然而对相邻城市中的贫穷居民而言却异常宽敞。不按照这些方式理解“背景非常重要”的分析家会发现,要理解或解释许多普遍的行为是困难的。
批评家经常抱怨新古典经济理论完全忽视了社会背景的作用。作为回应,许多经济学家引用了博弈论的最新成果。在这些著作中,明确假定人们会对其他人将如何解释以及将如何作出反应进行预期,并且在他们自己做决策时考虑这些反应。实际上,这一步是对早期著作的一种完善,那些早期的著作假定决策者完全忽视其他人。即便如此,它仍然构成了社会相互依赖这一受到严格限制的概念。
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上,当主流理论家描述下面的两人博弈时,提供了其如何受限之一瞥。试验者给参与人A10美元,并且要求参与人A在两个提议中选择,在他自己和参与人B之间分享这10美元:(1)每人5美元;(2)自己9美元,参与人Bl美元。一旦参与人A作出了选择,参与人B要么选择接受,则博弈结束,每个参与人得到提议的份额;要么选择不接受,则两个参与人什么也得不到。发言者解释道,新古典经济理论预言参与人将提出9美元/1美元的分配方案,因为对参与人A而言9美元优于5美元;并且理性自利的逻辑将使他认为参与人B会接受这个提议,因为得到1美元将比什么也得不到要好。“实际上,大多数人不是会拒绝这样的单方提议吗?”坐在听众席上的一位研究生问道,他意识到对参与人B来说,1美元的吸引力要依据他所处的背景来决定。发言者回答道:“但那仅仅是个恶意的做法!”他明显感觉到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问题是在全世界的实验室试验中,参与人A很少会作出预测中的单方提议,并且当他真这样做时,参与人B通常会拒绝。
如果我们相信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自己动机的描述,那么像恶意这样的东西在他们的拒绝中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现在的年轻经济学家好像并未因这种动机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的可能性而感到震惊。相反,这群人中的某些聪明者——包括最近享有很高专业声望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正在尽力拓展理性经济模型以包含它们。
事情并不总是如此。20年前,经济学专业最有成就的一些成员勉强承认,人们在某种显著的程度上偏离了狭隘的理性选择模型的预期。
这本书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强迫我去质疑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作者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审视了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我之前一直认为,公共行动的根基在于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即使是那些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常常离不开对私人利益的巧妙利用和整合。这种“利益驱动的公共性”的观点,听起来有些颠覆,但细细想来,却又合情合理。它迫使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组织社会资源,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公共参与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道德呼吁的层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从“平面”进化到了“立体”,看到了更多隐藏的连接和互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并非某种颠覆性的新理论,而是它所提供的全新视角,让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之前被固化思维所阻碍的门。过去,我常常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视为截然对立的概念,认为前者总是高尚而无私,后者则总是狭隘且自私。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两者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作者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私人利益如何在不经意间汇聚成强大的公共行动,也揭示了在追求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如何巧妙地设计机制来激发和引导私人动机。这种 nuanced 的理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判断,也对那些在公共领域中积极行动的个体和组织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因为我知道,他们背后可能付出了远超想象的努力,并巧妙地平衡了各种复杂的利益考量。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得“心痒痒”的书。每读完一个章节,我总会忍不住拿起手机,搜索相关的案例,或者与身边的朋友讨论。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充满了矛盾,但也充满了可能性。他并非一个悲观的评论家,而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他试图理解,为何在资源有限、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类社会依然能够运转,甚至不断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激励机制”的探讨。它揭示了许多看似“无私”的社会行为,背后其实是精心设计的激励结构在发挥作用。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关键不在于改变人性的“善恶”,而在于如何构建一套有效的机制,让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这种 pragmatism 的精神,让这本书充满了现实意义,也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只不过这次的“罪犯”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而“侦探”则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观点,试图将它们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情况联系起来。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剖析那些看似混乱的社会现象。例如,当讨论到某些看似出于纯粹利他主义的公共行为时,我开始反思其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一些不易察觉的私人利益驱动,反之亦然。这种“拆解”和“重构”的过程,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社会动力学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使得其论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而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某种“透视眼”,能够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因果关系,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许多事情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不如说是一堂关于“人”的课程。作者以极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人类行为中最核心的驱动力——利益。然而,他并没有停留在对纯粹自私的指责,而是深入探讨了利益的多种形态,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被转化、被放大、被引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集体行动的逻辑”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即使拥有共同的利益,也可能因为协调成本过高而选择袖手旁观,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微小的个人努力却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洪流。这种对人类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刻剖析,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审慎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社会问题,也让我对“参与”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与他人协同合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