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上言之:文獻遺物之完全保存,乃國傢事業。一麵以法律之力,加以維護;一麵支齣相當巨額之國帑,從事整理。然在中國現今之國情,似難望此。然則捨盼望朝野有誌之團體,於此極端盡瘁,外此殆無他途。
——伊東忠太
伊東忠太是日本著名的建築史學傢,曾先後六次來華開展建築考古活動。本書是其對中國建築進行全域性的普查之後齣版的《東洋建築之研究(上捲)》的中譯本,其中第一篇《中國建築史》是建築史上第一部較全麵、係統論述中國建築曆史的著作。
作者運用文獻研究法、考察實測法和文字考證法,按照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國腹地獲得的第一手調查資料和厚實的漢學基礎,對中國古代建築進行瞭深度考察和研究。書中有大量作者實地拍攝或手繪的建築及構件圖片共計300餘幅,其中很多建築現今已不復存在。這些珍貴的資料,對瞭解和研究我國建築的曆史、美術和工藝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伊東忠太(1867-1954),日本著名建築史學傢。一生緻力於日本傳統建築及亞洲建築的研究,是較早來華實地考察的日本學者之一。著作包括《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裝飾》《東洋建築之研究》《見學紀行》《法隆寺》等。伊東不僅是近代日本建築學科的創始者,也是東亞建築研究的先驅,有“工學泰鬥”和“建築巨人”之稱。
目 錄
第一篇 中國建築史..
緒 言.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中國建築的定位
第二節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建築.
第三節 研究中國建築的方法.
第四節 中國的國土——地理.
第五節 中國的國民——曆史.
第六節 中國建築的曆史分類..
第七節 中國建築的特徵.
第二章 前期
第一節 有史以前
第二節 周.
第三節 秦
第四節 漢
第三章 後期.
六朝1.
第二篇 清代北京紫禁城的殿門建築.
緒言..
第一章 北京城的沿革
一、遼都..
二、金都.
三、元都.
四、明都.
第二章 現在的北京城.
一、外城.
二、內城.
三、皇城.
四、紫禁城.
1 魏晉南北朝。因作者對六朝有獨特解釋,斷代與我國慣例不同,故譯本照原文使用「六朝」,以下同,不再另注。
第三章 紫禁城內的九重殿門................................................................................................138
一、外朝...........................................................................................................................138
二、內廷...........................................................................................................................145
第四章 明清建築的共性.......................................................................................................149
第五章 明清建築的異同.......................................................................................................157
第六章 明清建築的長處與短處............................................................................................160
一、長處...........................................................................................................................160
二、短處...........................................................................................................................163
第七章 中國明清建築與日本建築的曆史關係.....................................................................165
一、與奈良朝建築的關係................................................................................................165
二、與平安朝建築的關係................................................................................................165
三、與鐮倉、室町時代建築的關係................................................................................166
四、與桃山、江戶時代建築的關係.
第八章 明清建築的由來.
第三篇 關於中國北方地區建築的調查報告.
緒言.
一、明陵.
二、居庸關
三、宣化的鍾樓及玉皇閣..
四、張傢口長城.
五、新懷安的昭化寺.
六、天鎮的慈雲寺及文廟
七、陽高的昊天閣及文廟
八、大同的大華嚴寺
九、大同的善化寺
十、雲岡的石佛寺
十一、應州的八角五重塔
十二、五颱山.
十三、麯陽的北嶽廟及塔
十四、定州的塔及文廟
十五、結語
第四篇 東北地區的佛寺建築.
緒言.
第一章 各地區有關佛寺的記載..
一、熊嶽城
二、海城縣.
三、柝木城.
四、遼陽州
五、興京古城.
六、奉天府1
七、鐵嶺縣.
八、開原縣
第二章 東北地區佛寺建築的特徵
一、平麵
二、立麵.
三、颱基與颱階..
四、柱礎.
五、柱與柱頭( 大鬥)..
六、鬥拱
七、屋簷.
八、藻井.
九、梁架結構.
十、屋頂.
十一、窗牖及門扉
十二、內部的規格
十三、裝飾繪畫及紋樣.
十四、塔及相輪
第三章 東北地區塔的起源..
一、東北地區塔的名稱.
二、東北地區塔的産生.
三、東北地區塔的地理分布.
四、東北地區塔並非唐式.
五、東北地區塔實為遼式
六、遼式塔的起源
七、結語.
第四章 東北地區文化與史跡的曆史性考察
一、概述.
二、東北地區的地理
三、東北地區的民族.
四、東北地區的曆史.
五、漢文化對東北地區的影響2.
1 今瀋陽。
2 此書齣版於1943 年, 作者所持偏見按原意譯齣。
六、遺跡的分布.
七、有關遺跡的概述
八、有關特殊遺跡的研究
九、結語
第五篇 佛山建築概述
第一章 崖山
緒言..
第一節 探險記.
第二節 海戰記
第二章 五颱山
緒言.
一、五颱山的地理
二、五颱山的沿革
三、五颱山的寺院.
四、五颱山登山路綫
五、五颱山雜觀.
第三章 南海普陀山
緒言
一、僧人慧鍔開基.
二、兩種傳說的真僞
三、實地踏勘的結果
四、梵刹.
五、佛寺·佛塔·墳墓.
六、名勝
七、其他( 旅行須知類)
第四章 關於五山十刹圖.
第六篇 其他
第一章 廣東的伊斯蘭教建築
一、緒言.
二、有關廣東伊斯蘭教寺的文獻諸例.
三、斡葛思的有關事跡.
四、調查經過.
五、懷聖寺及光塔.
第二章 中國的住宅
緒言.
一、總論
二、實例..
第一篇 中國建築史
緒 言
本篇所講述的中國建築曆史,主要是就其藝術方麵進行的觀察,而不是以其材料構造為主進行的土木方麵的觀察,是按照時間順序,闡述有關中國藝術的一般概念。我們現在使用的“藝術”這個詞,與英語的Art,德語的Kunst,法語的Beauxarts 意思相同,一般是指雕刻、繪畫、建築等造型藝術,從廣義上解釋,還網羅有詩歌、音樂、舞蹈等技藝在內。中國自古沒有和Art 之意相同的詞匯,但很早就有瞭“藝”這個字,並有孔子的弟子七十二人精通六藝之說。所謂六藝指的是禮、樂、射、禦、書、數。禮包括從製度律令、宗廟祭祀到冠婚喪葬等儀式,是一種技藝,大多並非所謂的藝術。樂包括音樂、舞蹈、雅樂,大多伴隨祭典儀式,當然屬於所謂的藝術。射指弓箭射術,禦是馬術一類的身體技能,這些也並非所謂的藝術。書是中國特有的技術,從廣義上解釋,其在某種程度上與繪畫相通,是堂堂正正的藝術。書寫文字到底是不是所謂的藝術,這個問題雖曾引起爭論,但將其認定為藝術應該沒有問題。數即是算術,這是一種技能,也並非所謂的藝術。總之,中國所謂的藝,比我們現今所說的藝術範圍更為廣泛,大體是指作為紳士或有識之士應該具備的一種素養,而並非指特殊的藝術。
那麼中國就不存在所謂的專門藝術嗎?不然!專門藝術是作為另外一種特殊的東西存在的,如金石,如繪畫。雕刻實際上包含在金石之中,建築曆來被作為木工工作的一部分而不被尊重,而各種美術工藝事實上則長期被包含在金石之內。中國所謂的金石,比如金屬類的有銅製祭祀用具、飲食器皿、古錢、兵器、文具、裝身飾物、鑄造雕像等,石質類的有碑、碣、各種石雕、玉器、磚瓦等。中國人自古尊重金石,但與其說尊重其本身的藝術價值,不如說是尊重其作為古董的價值。也就是說,書畫金石的學術隻是一種考古學的藝術,或者應該稱之為藝術的考古學。為此,中國固有的藝術論必然要以書畫金石為本。最近有一位名叫弗格森(JohnColvin Ferguson) 的美國人就持此見地論述中國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見解頗為有趣,但是和我本人要在這裏講述的建築問題相去甚遠。建築也是一門藝術,但在中國,雕刻和繪畫與金石最為接近,建築則是獨樹一幟的。因此我認為在論述中國建築史時,對金石既沒有必要深入闡述,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特彆是在考察古代建築的時候,總要或多或少地與金石相伴,以期能相互參照。
建築這門學術,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自古都不大受重視,相反在歐洲則備受重視,因此建築的研究方法在歐洲得以迅速發展。我在論述中國建築時援用瞭歐洲進步的研究方法,不過在說明中國式特殊建築時,還需要有特殊的準備。在這種特殊準備方麵,歐洲人有著很多不足之處。我本人的研究方法是不限於以書畫金石為本的古老中國方式,但又充分尊重書畫金石,力求從中得到有益的啓示。因此我在此要講述的建築史,特彆是在古代建築史中常會見到一些書畫金石的影子。
中國建築史涉及範圍很廣,詳細講述需要眾多時日。現在要求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實在勉強,不要說盡道原委之難,即便是僅得要領亦屬不易。我隻是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力求敘述得通俗易懂,但難免會涉及某些專業問題,齣現一些深奧費解的言辭。這一點謹請諸位讀者予以諒解。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中國建築的定位
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界中居於何位?如果按世界古今建築大緻分為東西兩派的說法,自然是屬於東洋建築。“東洋”一詞,本來是以歐洲為本的命名,近東、遠東之稱均以距歐洲遠近而定。而從建築的角度來看,東洋亦有三大係統並存。
這三大係統,一是中國係,二是印度係,三是伊斯蘭教係。這三大係統各有自己的特色發展,並逐漸擴展到亞洲大陸全域、非洲北半部以及歐洲的部分區域和南洋的部分區域。可以說在東半球範圍之內,除瞭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之外,其餘都是屬於東洋建築的領域。
中國係建築由漢民族所創,以中國本土為中心,南至安南、交趾1,北及濛古,西抵新疆,東含日本,地域之廣,達1200 餘萬平方公裏,人口超過5 億,占世界總人口的30%。其藝術在幽深難測的古代曆史中誕生並發展,保持著古時的風貌,迄今連綿不斷,並在世界建築界大放異采,實在是令人驚嘆。
印度係的藝術始源於印度五河地區, 在印度河、恒河沃野發達並逐漸擴展到印度、後印度(除安南、交趾以外)的東印度諸島的大部分地區,麵積達830 餘萬平方公裏,人口約為3 億5 韆萬,相當於世界人口的20%。印度藝術的起源亦極為悠遠,性質亦極為特殊,但是自伊斯蘭教傳入之後,遠古的風貌就幾乎不復存在瞭。
伊斯蘭教係的藝術起源於阿拉伯,隨著伊斯蘭教的勃興而迅速傳遍各地,領域之廣堪稱世界第一。亞洲沒有伊斯蘭教痕跡的地方僅是西伯利亞的大部分和日本。非洲
1 現越南北部、中部和中國廣西的一部分。
尚未受伊斯蘭教侵入的地區僅有南部和中部的一小部分。在歐洲,俄羅斯南部及巴爾乾半島的一隅,阿拉伯影響迄今猶存。伊斯蘭教曾經在西班牙繁榮,在西西裏島紮根,所覆蓋區域的精確數字不得而知,但至少有4500 餘萬平方公裏,人口恐怕也有過達到3 億的時代。但是伊斯蘭教藝術現在卻有些不振,就連曾經極其隆盛的巴格達文化和莫臥兒王朝時的印度伊斯蘭教藝術,現在剩下的也隻不過是些殘跡而已。東洋的三大藝術中,至今仍然生機盎然且傲視世界的隻有中國藝術瞭。印度藝術隨著國土的消亡而衰頹,伊斯蘭教藝術也是伴隨著國土的衰亡而陷入不振。中國藝術有不少值得觀賞的地方,其最高潮時代的作品不乏冠絕世界的優秀作品,這已是世界公認的事實。近來歐美的學者都把目光一齊轉嚮瞭中國藝術,從考古學的角度、從文學史的角度、從藝術的角度以及其他領域開始精心研究中國的原因就在於此。
中國藝術是何時産生的?又是如何發達的?這是個難題。産生的年代是在多少萬年前恐怕誰也說不清楚,産生的地點也將是個永久的謎團,發生的經過也仍是個未知數。不過,中國藝術是獨自生成的,不是從其他國傢傳習來的。有學者認為中國國民及漢族人種的發祥地是在西亞地區,主張中國藝術遠受巴比倫、亞述傳統的影響;也有人說中國藝術帶有邁锡尼式的性質,對這些研究觀點的評說姑且留待日後。但漢人所創建的所謂中國藝術的確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特色,就像每個人直覺感到的那種全然不同於歐美的趣味,同屬東洋卻又相異於印度係,與伊斯蘭教係也是大相徑庭。要想說明這種奇異的特色十分睏難,但我要在以下篇幅中逐一嘗試。對中國藝術價值的認識,世人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則認為中國藝術有其偉大的氣魄和不可捉摸的技能。
第二節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建築
自古以來有關中國建築的研究就不夠完善。中國人自己並沒有把建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相關的文獻相當匱乏。據我所知,僅有宋代編纂的《營造法式》、明代著本《天工開物》以及近代齣版的數種圖書而已,並且這些書都深奧難解,與今日的科學係統相去甚遠,不能不讓人抱有隔靴搔癢之憾。歐美學者開始注意中國建築的曆史大概不過百年。近來研究工作雖然不斷推進,但仍然是既幼稚又不得要領。為什麼對中國建築的研究會如此地推而不前,究其原因有很多,試例舉幾條如下。
第一,歐美人一開始就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裏,對其建築更是低估, 完全沒有想去深入研究的態度。
第二,歐美人不諳中國內地實情,僅僅在沿海的一些地區看到少數的建築例子,便認定那是些在形式上、手法上、趣味上都相悖於歐美建築,隻是些走闆走調的奇怪産物,故而一笑瞭之。
第三,歐美人不通中國曆史。他們見到瞭建築本身,卻因不明其曆史含義而引不起興趣,因不懂建築變遷的路徑而難辨新舊異同,緻使他們的評述難免支離破碎。
第四,歐美人讀不懂中國文獻。當然,近來齣現瞭不少有特殊造詣能夠熟讀中文原文的域外學者,而稍前的學者往往是讀不懂的。連建築的曆史淵源都搞不懂,建築的研究也就無從做起。
第五,對歐美人來講,到中國內地探險不是件易事。他們不知道內地有很多珍貴的曆史遺物,這成瞭橫在他們建築研究麵前的一大障礙。
由於以上的這些原因,歐美人有關中國建築的記述都是些粗糙杜撰之物。舉其中一例,大約四十年前英國人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son ) 所著《印度及東洋建築史(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Architecture )》中有如下一節:“中國無哲學,無文學,亦無藝術。建築作為藝術毫無觀賞價值,隻不過是一種工業而已,極其低俗,極其不閤理,如同兒戲。”中國無哲學無文學的說法完全是一種盲者不懼蛇式的荒謬認識。所謂建築不閤理,弗格森指的是屋頂輪廓由麯綫構成,特彆是指反翹度很大的房簷。按照歐美人的見解,建築物的房頂應該都是直綫型的,用瞭麯綫就是不閤理。這種見解完全是一種謬誤。世上沒有建築物的屋頂一定要用直綫型的道理。中國人眼裏的歐美建築也會是不閤理的。總之,弗格森視本國建築為閤理,並以此為標準來衡量他國建築,這和用本國的語法來約束他國語言從而判定他國語言是錯誤的做法是一樣的。弗格森所說中國建築如同兒戲,指的是這樣一種現象:堂、塔房頂上裝飾著一些帶有滑稽趣味、像小玩具似的人形或動物,房簷上掛著風鐸,微風習習,鈴聲叮叮,人們因此而心情愉悅。這又是他的偏見瞭,可見他完全不懂中國建築所具有的趣味風格。弗格森的謬論不止於此,謾罵中國建築的唾沫繼而也濺到瞭日本,謂“日本建築是取既低俗又不閤理的中國建築之糟粕,不值一論”,而對日本建築不屑一顧。
再舉一例, 十幾年前英國建築傢弗雷徹爾(Banister Fletcher ) 寫瞭一本《世界建築史(A History of Archiecture )》,書的最後一章題為“非曆史的樣式”,內容包括瞭伊斯蘭、印度、中國諸係的建築,有關中國建築的數頁寫得實在是支離破碎不成體統,此處不予引用。弗雷徹爾所謂的“非曆史”實屬偏見,這個問題留待其他機會討論。但他又把中國建築與南美的古代秘魯、古代墨西哥等相提並論,視其為不可思議的滅絕建築,此種提法實在是令人費解。古代墨西哥與古代秘魯的建築,其真相雖迄今尚未被闡明, 但實際上的確是滅絕瞭。除瞭那一點點東洋氣氛中尚存的若乾考古學趣味之外,我認為它們絕不具有偉大建築的價值。而中國建築從數韆年前起便蓬勃發展,至今日仍雄踞世界一方,為有5 億之眾的國民所用。這不正好說明弗雷徹爾的相提並論是齣於偏見嗎?
主編者序
伊東忠太(1867—1954)是最早來華實地考察的日本學者之一。其一生的涉華調查不下十次,有《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裝飾(五捲本)》《東洋建築之研究(上下捲)》《法隆寺》等大量著作。他不僅是近代日本建築學科的創始者,也是東亞建築研究的先驅,甚至有“工學泰鬥”“建築巨人”之稱。其於1925 年撰述的《中國建築史》1,是日本第一部較全麵、係統的中國建築通史,在學界影響深遠。這一著述的問世受惠於其多次來華實地調查,是其二十餘年來對中國建築考察與研究的結晶。此前,他先後來華六次開展建築考古活動。
第一次是在1901 年的七八月份,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伊東忠太受官方派遣,偕同攝影傢小川一真等來到北京,參觀史跡,並重點對紫禁城及其建築進行瞭詳細考察、測繪和拍攝,事後齣版瞭大型圖錄《清朝北京皇城》以及附有大量實測圖的《清朝北京紫禁城殿門之建築》等。伊東也因此成為第一個對北京皇城進行全麵實測調查的外國人,其所得的調查資料也是最早關於紫禁城建築的公開文獻。到20 世紀20年代,瑞典漢學傢喜龍仁(Osvald Siren)纔被獲準進入紫禁城考察,並留下測量和
拍攝記錄2。
第二次是1902 年3 月開始的長達3 年的海外遊學時期,其中有一年多的時間伊東在中國境內考察,足跡遍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北、湖南、貴州、雲南等十餘省市。這次長時間、大範圍的調查,使其收獲頗豐,僅事後發錶的相關論文或考察報告等就多達十餘篇。其考察對象不僅局限於各地建築,還包括雲岡、龍門、韆佛崖等大型石窟及五颱山、峨眉山等道教、佛教聖地。其中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的“發現”3,可謂此次考察的最大收獲。他根據文獻記載和實地
1 伊東忠太的《中國建築史》,最初連載於國史講習會《東洋史講座》(第5—16 期,1925 年8 月—1926 年7 月)。《東
洋史講座》再版時,《中國建築史》獨立成冊,伊東忠太曾將單行本贈送給營造學社。後收錄於《東洋建築之研究》
上捲(龍吟社,1936 年)。中文版《中國建築史》(梁思成校,商務印書館,1937 年)即由陳清泉據其單行本翻譯的。
2 參見 Osvald Siren,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 John _e Bodlley Head Limited,1924。
3 關於雲岡石窟之發現,伊東忠太除通過演講等形式介紹之外,影響最大的當屬其發錶於大型美術雜誌《國華》上的《中
國山西雲岡之石窟寺》(《國華》第197—198 號,1906 年10—11 月)。
尋訪,找到瞭這一湮沒已久的藝術寶庫,並公之於眾,轟動一時。隨後,有眾多日本學者來此考察,並留下大量考察文獻1 ,僅近代日本人對雲岡石窟調查這一項,就足夠用一本書來記述瞭。
第三次是1905 年對東北地區的調查。日俄戰爭硝煙未泯,伊東等人即奔赴旅順、奉天等地,對寺廟、古跡,尤其是宮殿建築等進行考察。事後發錶《中國東北地區的佛塔(1907)》《中國東北地區的佛寺建築(1909)》等論文或報告。
第四次是1907 年對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諸省的調查。有《南清地方探險記》(1908)、《南海普陀山》(1908)等報告。
第五次於1909 年末至1910 年初對以廣東為主的中國最南端省區的考察。發錶《廣東之建築物》(1910)、《廣東之迴教建築》(1910)、《北、中、南清建築之特徵》(1910)等,並在此基礎上撰寫瞭《中國建築總論(1 - 6)》2 。
第六次是1920 年在山東省的調查。東自青島,西至泰安、麯阜,伊東對齊魯大地之遺物、遺跡進行瞭詳細考察,並多有所獲。此次考察詳見於其《山東參觀旅行記》(1920)。
通過以上六次調查,伊東忠太幾乎踏遍中國主要省區,基本掌握瞭各地古建築實況,並在此基礎上發錶瞭有關中國建築與遺物的論文或報告四五十篇,還與人閤編瞭《中國建築》圖集3 。當然,這些實地考察及成果為其撰寫《中國建築史》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不過,他仍謙虛地認為,“其實中國廣大無邊,予既往之探查,隻不過是滄海一粟、九牛一毛而已”。4 因此,他認為中國建築史之大成,需建立在全
1 近代日本涉及雲岡石窟調查的人員和文獻眾多。普通考察記中,集醫師、作傢、宗教美術評論傢於一身的木下杢太
郎所著《雲岡日錄》(即《大同石佛寺》,1921 年)影響最大。其初版多半毀於關東大地震(1923 年9 月),1938
年改版發行後,僅兩年多時間再版三次,成為當時的暢銷書。可以說,正是由於其作傢之筆,雲岡石窟纔廣為日本
讀者所知。學術調查文獻中,以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齣版的16 捲32 巨冊的《雲岡石窟》(1951—1956)為最,
這是中日戰爭期間的調查成果,由東方文化研究所主導實施,直到戰後纔得以問世。
2 伊東忠太著《中國建築總論》(1—6)、《建築世界》第6 捲7—9 號、11 號、第7 捲1—2 號(1912 年7 月—1913 年9 月)。
3 伊東忠太、關野貞、塚本靖閤編《中國建築》圖集(共兩冊,附解說,建築學會齣版,1929 年),收錄三人所拍攝
的有關中國建築的圖片計七百六十餘幅,當時可謂中國建築圖錄之集大成者。
4 伊東忠太《中國建築史》《東洋建築之研究(上)》(伊東忠太建築文獻編纂會編《伊東忠太建築文獻》第三捲,龍吟社。
日本人寫的書,不知道咋樣。
評分哈哈就是看看生快生快看看書快點看看等下快下課辛苦辛苦
評分站在日本的角度客觀看中國古建築,比較中日古建築的特色,多圖多數據
評分與中國的建築史有所不同,可惜圖不太大,京東送貨挺快!
評分據說成書很早,看一看,對那個時代的看法能有所瞭解。
評分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又在京東上買瞭一大堆書,不知何時纔能讀完啊?
評分很不錯的一個係列,收藏
評分好書,很細緻,很實用!
評分好書,很細緻,很實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