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

醉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嘉柯 著
图书标签:
  • 古诗词
  • 诗歌
  • 文学
  • 传统文化
  • 人生哲理
  • 雅集
  • 情感
  • 艺术
  • 经典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115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949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生是一场雅集——世间醉美古诗词

旧词?新说

全新解析古诗词

欧阳修嗜酒/李白、汪伦赠诗情/白居易爱照镜子/苏轼爱吃肉

一首歌,一阙词,道破历代风流文豪的小心事

藏在字里行间的小乐趣,每一处都是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沈嘉柯别出心裁,自由心证,精心遴选出古代诗词经典佳作,逐一解读那些古诗词里的浩叹和哀愁,无限幽微的心事和美感。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册在手,不只是朗读,更带你读懂古诗词,得到受用一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学顿悟。

作者简介

沈嘉柯,著名文学家、评论家。

从1999年起,写作大量的古典诗词赏析文章,发表于全国各大报纸文学副刊。

已出版《你值得拥有这世界的美好》《你好,我的粗茶淡饭》等50多本散文集、长篇小说和杂文随笔集。作品畅销百万册。蝉联2015年、2016年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序:道破心境


第一章

荷叶生时春恨生

一生一代一双人

周邦彦的心

请看石上藤萝月

我来问道无馀说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今夜扁舟来诀汝

谁写中秋算第一

——聊聊《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中秋》

大诗人的小童心

弹指三生断后缘


第二章

道破心境是李煜

陶渊明的房子

独上高楼

谁是千载赏花人

人生在世数蜉蝣

江南可采莲

且听雷声

红红翠翠,脉脉依依

对照记

海上生明月

当爱情白发苍苍

将船买酒白云边


第三章

莲花灯下莲花落

照镜子的人

幸有荼?与海棠

笔头风月过

司空曙的白头吟

尔从山中来

相思深不深

醉醺醺的欧阳修

愿我如星君如月

若有人知春去处

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四章

陆游的剪影

写诗的乐趣

中国人取名字

纸折扇

温故也知心

松花酒和春水茶是不朽的

待到山花插满头


第五章

才子之恨

此功名非彼功名

平淡是真

今人多不弹

枕上诗词闲处好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情之人

幸运的柳永

炎夏白雪

欲买桂花同载酒

蒋捷的三段论


后记:先懂人生,后懂诗词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荷叶生时春恨生

都说李商隐写这首《暮秋独游曲江》是悼念亡妻的。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的诗,缠绵悱恻,扑朔迷离,从来都是言语深沉,说不清道不明。让人惆怅,不知道如何是好。像一个深不见底的谜。

唯一可以参考的背景是暮秋,一个人,游曲江。时间是清楚明白的,地点是清楚明白的,人物也是清楚明白的。但是时空交替了。

千年来曲江有多大的变化,很难厘定,但是我去游过现在的曲江,曲曲折折,蜿蜒流淌,很多石块矗立在江面。绝对不会有长江那般的楚天开阔的观感。

他看见的是秋天荷叶枯萎,心中秋恨最为浓重的时刻。所以他是在倒推,是在忆往昔。秋恨凝结而成之前,那是春恨,是荷叶正在茂盛生长时分。所谓春恨,看似幽怨,实则欢喜,口是心非,用来形容热烈深厚的爱。

一瞬间走神恍惚,回忆从前。良久才回到眼前,一片枯枝败叶,残破不堪,物是人非,人都不在了,除了看着江头,任凭一声声江水声冲刷心境,什么都做不了。

从前写小说的时候,我引用过这几句诗。写一对男女的别离和悲哀。此时此刻再看这句子,忽然顿悟。

李商隐这一刻的心情,是接受生死的。

他已经完全接受了荷叶自然有春生秋枯,他也完全明白人只要开始动情,就必然会有恨。因为一旦拥有,接下来必然是失去。

他也隐约觉得自己此身将不在了。

李商隐在公元858年去世,这诗很多人推算是他在公元857年写的。

“身在情长在”。

我马上想起的是,身不在了呢?情还在吗?

等到他自己也不在人世的时候,这深情,不管是悼念妻子,还是悼念自身,也都彻底不在了。李商隐出身贫寒,夹杂在党争里,也没有超拔的政治成就,一生的不幸太多。

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才子,郁郁哀婉。他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狂热野心了。

我们来人世游荡一回,无非是爱我们的人,记得真实的我们。仅此而已。

如此洞彻世事,又如此孤独的李商隐,他或许已经有了大限将至的预感,一切尽皆逝去。这真是让读到的人,椎心一般难过。

到了无可言说的境地,剩下的意思,就不必明说了。

那就慢慢听着江水声,直至日暮黄昏彻底天黑,独自归去。

一生一代一双人

纳兰性德的《画堂春》说:“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纳兰性德这词里的故事,并不复杂,是带着我们重温了最古老的两出爱情悲剧。

李商隐的《嫦娥》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里记录:“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见浮槎去来,不失期。多赍粮乘槎而往。十余日至一处,遥见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其人还,至蜀问严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一个是嫦娥奔月,一个是牛郎织女。

这两个故事最令人黯然神伤的是别离。别离是因为理想与人生的背叛,是因为身份与地位的不匹配。

嫦娥忍受不了人间的平凡生活,舍弃了后羿。抛弃了伴侣,得到了不死之身,却后悔了。

织女动了凡心,来到人间,与清贫的牛郎苦恋,触犯天条,被罚回到天上,不能跟牛郎相见。鹊桥一年一见,相思太苦。

一个是主动选择,一个是被迫分开。但共同的结局都是分离和爱情的哀伤。

文学是有母题的,所有的故事结构和源泉都来自千年前的传统,我们只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一再想起,一再表达,一再叹息。

后世的我们,读到的时候,忍不住扪心自问:我们来人世间一回,所求为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唐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写道“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然后就笔头一转,“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原来,渴求丈夫飞黄腾达,只不过是虚荣心作祟。男女都一样,女人也渴望争荣夸耀,只不过在古代,男尊女卑,限制女人发展,于是乎女人竞相晒老公。自己苦守闺中,指望着男人为自己增光添彩。丈夫封侯了,自己就是公侯夫人。

人性有追逐虚名的一面,也有真情流露寂寞感伤的一面。大好春光,她化好了妆,而心爱的人不在身边。

嫦娥也一样,她以为自己得以长生不老,会开心快乐,但当她于广寒宫中冷清秋,无人陪伴,寂寞之际,才深感追悔莫及。

真心水落石出,虚荣自然就被打败了。闺中少妇后悔了。原来她真正想要的,是她的男人陪她一起,看陌头的杨柳青青,卿卿我我恩恩爱爱。

爱情的动人,恰恰在于经历再多的惊心动魄后,在尘世间迷途,被障眼法蒙骗,还是要还原到生活中,体察那些静默细微的真心。

纳兰性德写情之销魂,最终落脚在家常的语句,“相对忘贫”。

两个人在一起,忘掉贫贱夫妻百事哀,也好过各自为生。

我们的一生中,总希望有一个人来分担我们的欢喜和忧愁,悲伤和喜悦,一生一代一双人,即可。


前言/序言

序:道破心境

人生就是不断复习的过程。

中国文字千百年,你心中所有经历的,尽皆被写出来过。

于是你复习冠盖满京华,复习斯人独憔悴,复习花开花落两由之,复习西出阳关无故人,复习月落乌啼霜满天,复习碧云天黄叶地,复习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复习镜里形骸春共老,复习最是人间留不住。复习欣喜若狂,也复习悲从中来……

诗词应该是讲意境的。

我们小时候背诗词,是为了长大后有了体会感受,在心中重逢对照。有了年纪阅历之后,再读古人的那些诗词歌赋,常常一不小心就潸然泪下。当时只道是寻常,后来怕翻词与诗。

诗词有何用?只不过是帮我们道破心境罢了。

大部分人看了喜欢的句子感动的故事美丽的风景,想说出那份感动又表达不出来,心里憋得慌。诗词恰能准确说出来那些感受,所以我们尊其为才华。

有的人浮沉飘零一生,涓滴积累,到老方悟;有的人少年天分,刹那洞明。李贺只活了二十六岁,也说出了类似的话,“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读古诗词,你会发现那些最美好最厉害的句子,绝大部分是作者们二三十岁的时候写出来的。多少人虚度光阴年岁,活了一把年纪,也只知道照本宣科,不懂得其中的曲折心窍,又好比牛嚼牡丹,煮鹤焚琴。

所以,我愿以心证心,撇开那些俗套腔,分享一点点私人的新鲜感受,别样解读。

一首诗,一阕词,千世百世都传诵,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令我们心动,令我们顿悟。

沈嘉柯

二零一七年 夏末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醉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醉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图书简介 引子:穿越时空的吟咏 自古以来,诗词便是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理解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它们承载着历史的烟云、个人的悲欢,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与这些经典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它们常常被束之高阁,成为遥不可及的“高冷”艺术。 《醉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诗词选本或晦涩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真诚的邀请——邀请每一位读者,与我们一同走进那方由诗词构建的雅致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怀,去体会诗句中蕴含的生命哲思。我们相信,人生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纷呈的“雅集”,而诗词,则是这场雅集里最动人的乐章。 第一篇章:风雅开篇——初识诗词的温柔 本书的开篇旨在打破读者对古诗词的畏惧感。我们深知,许多人对古诗词的印象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因此,我们选择从最富有人文温度的篇章入手。 一、意境的初探:山水间的留白艺术 我们将带领读者领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感受禅意与自然的和谐;到谢灵运笔下的壮丽山河,我们探讨古人如何将个人情怀融入自然万物,而非仅仅是客观描摹。在这里,诗词不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对光影、声音、气息的捕捉,是对东方审美中“气韵生动”的追求。 二、情致的共鸣:五感的诗意捕捉 我们深入分析诗词如何调动读者的五感。例如,通过李清照的词句,我们能“听”到雨打芭蕉的清冷、“看”到黄花堆积的孤寂。我们会细致剖析那些看似寻常的意象,如“春风”、“残月”、“孤舟”,它们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如何被赋予千般情愫,引发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我们不是在讲解典故,而是在重温那些被时间洗礼却依然鲜活的情感体验。 第二篇章:人生浮沉——诗词中的生命轨迹 古人以诗言志,以词抒怀。本书的中间部分,将聚焦于诗词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深刻描摹,这也是“人生是一场雅集”的核心体现。 一、少年意气与豪迈:初入世间的激情 从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到苏轼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看到了古典文学中对理想主义的最高赞颂。这一部分,旨在激发读者对抱负的珍视与追求,理解那些狂放不羁背后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探讨豪放派如何通过宏大的气势来表达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盛唐气象对后世精神的深远影响。 二、羁旅漂泊与思乡:流转中的坚守 离别、思乡、漂泊,是古代文人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主题。从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到柳永笔下那曲曲缠绵的都市离愁,我们不仅关注诗人身处的地理位置,更关注他们内心深处对“根”的眷恋。我们会以小见大,探讨在任何时代,人类对于归属感与团圆的永恒渴望。 三、迟暮豁达与哲思:看淡风云的智慧 人生的下半场,往往伴随着对得失的重新审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杜甫晚年“茅屋已摧残,面对风雨”后的坚韧,都展现了生命沉淀后的哲思。这部分侧重于探讨古人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优雅,如何在“雅集”接近尾声时,依然能从容自得地品味生活的回甘。 第三篇章:雅集成趣——诗词中的生活美学 “雅集”不仅指文人墨客的聚会,更代表了一种精致而有格调的生活态度。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聚焦于诗词如何渗透到古人的日常细节之中,将生活过成一首诗。 一、宴饮酬唱间的风流 探讨古代文人如何饮酒、如何赋诗助兴。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到苏轼“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潇洒,我们解析饮酒在古代并非单纯的放纵,而是一种触发灵感的仪式。我们也将重温那些描绘宴会场景的佳作,感受那种“高朋满座皆雅士”的欢愉氛围。 二、闺阁情思与细腻感知 诗词的世界并非只有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它也深入闺房,描绘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我们不会将女性诗词简单归类为“伤春悲秋”,而是深入挖掘李清照、薛涛等女性词人,是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展现那个时代女性对生命、对爱情、对自我价值的独特表达。她们的文字,是生命中一抹柔和却坚韧的色彩。 三、寻常巷陌的人间烟火 并非所有的好诗都诞生于名山大川或贵族府邸。本书也收录了描写市井生活、田园风光的篇章。白居易的《悯农》背后是对黎民疾苦的深切同情;那些关于“早市”或“夜归”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普通人的生活图景。这部分强调,真正的“雅集”是全民参与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诗意地记录和品味。 结语:与诗词共饮,与生命对饮 《醉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将这些千古名篇融入自己的呼吸之中。我们提供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情感的共振。当你合上书卷时,希望你不再觉得古诗词是遥远的古董,而是你人生这场雅集里,随时可以取用的那一壶陈酿。让我们放下浮躁,拿起诗篇,去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光,去体会那份跨越千年的从容与雅致。人生本是一场短暂的聚会,何不让它成为一场永恒的、醉美的诗意之约?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在那些经典著作中寻找关于“当下”和“自我实现”的探讨。这本书我拿到后,虽然没仔细看诗词内容,但我被它引用的那些文人笔记和序言深深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句,更像是串联起了一个个古代士大夫的生活片段和精神世界。比如,其中有一段关于宋代理学家的生活场景描述,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们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安排一天的起居,那种对简单生活的极致追求,让人不禁反思现代生活的忙碌与浮躁。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个时间胶囊,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伟大灵魂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如何通过对日常细节的打磨来达成内在的和谐。这种生活哲学的渗入,远比单纯的文学赏析来得更有力量和启迪。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能静下心来看完一本厚厚的书,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让你在阅读时不会感到压迫。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背景信息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功力。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会通过某个小人物的视角,或者某件不为人知的小典故,来侧面烘托出宏大的时代背景。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那些原本抽象的历史名词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因为某个突然冒出的有趣典故而停下来,上网搜索一番,然后带着更深的理解回到文本中。这种主动探索的乐趣,是很多教科书式介绍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让人惊喜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一抹沉静又不失华贵的深蓝色吸引住了,封面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微微闪烁,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内页的纸张选得也极佳,触感温润细腻,拿在手里阅读时,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仿佛瞬间把我带到了一个充满书卷气的幽静之地。排版布局上看得出设计者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让整体视觉效果显得疏朗有致,绝非那种把内容硬塞满页面的普通诗词集能比拟的。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页,常常配有一些写意的古代纹饰小插画,寥寥数笔,意境悠远,让人在换章时能有一个短暂的心灵休憩。这本书的实体品质,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即便是摆在书架上,它本身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体现了对传统美学的尊重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或解读部分处理得极为克制和精准,这是我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最欣赏的一点。很多诗词鉴赏类书籍,要么是过度解读,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拔得太高、太玄乎,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直白,失去了诗词本身的韵味。但这本书的解读,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学识渊博但又极其谦逊的长者,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讲解,他点到为止,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你自己去体会和感受。他提供的注解和背景知识,就像是一双隐形的眼镜,帮你把模糊的意象看得更清晰,但绝不会替你做出最终的判断。这种“留白”式的引导,让我感觉自己参与了创作和理解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评分

我最近在尝试培养一种更慢、更注重质感的阅读习惯,所以对那些能提供完整体验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似乎是精心设计了一条“精神漫步”的路线图。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强硬分类,而是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雅集,将不同风格、不同心境的作品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内在的对话。比如,前一刻你可能还在品味雄浑激昂的边塞之音,下一页转入的可能就是闺中低语的婉约哀愁,这种情绪上的张弛有度,让人在短时间内体验到人生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这种编排的艺术,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情绪的调节和精神的冶炼,让人在合书之后,感到一种被净化和重塑过的平静感,而不是信息过载后的疲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