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归途》是《福阿德·提克里利全集》的第一卷,1993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次印刷。该书描写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期伊拉克政情重大转变时期。1958年7月14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费萨尔王朝,建立伊拉克共和国,他出任首届总理兼国防部长和武装部队总司令。1963年2月8日,伊拉克复兴党发动政变,推翻卡塞姆政权。翌日,卡赛姆被处决。《遥远的归途》这部小说以这一时期的伊拉克社会为历史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遇,描述了伊拉克民众的苦难生活。
作者简介
福阿德·提克里利,伊拉克现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福阿德·提克里利全集》。
译者简介
杨孝柏(1937—2015),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也门萨那技校、也门模范中学、埃及艾因·舍姆斯大学,并在艾因·舍姆斯大学任多名博士生导师。为中国学生讲授阿拉伯语的同时,也为阿拉伯学生讲授汉语,积累了五十余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已发表译作、专著共数十种,其中有《阿拉伯古代诗文选》《中国古代诗文选》《圣裔的王冠》《大学阿拉伯语》等。
……
米德哈特打开大门上的电灯,努莉娅立刻看到了他那张消瘦、僵硬、表情紧张的脸。他们离大门还有几步时,狭窄的走廊里又传来了急剧敲门声的回响。米德哈特喊道:“谁啊?”
阿卜杜勒·凯里姆的声音立即答道:“是我,凯里姆!”
听到二儿子的声音,努莉娅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才道:
“凯里姆,这么晚了还来吓唬我们,你这开的是什么玩笑啊?”
米德哈特忙着打开门闩,什么话也没说。暗淡的灯光下,努莉娅看见了他消瘦的双肩,心中不禁涌出对儿子的万般疼爱。虽默然无语,可她心里是多么地爱他们啊!
当见到凯里姆时,她并未察觉儿子有什么异样。凯里姆歉然道,他把钥匙给丢了。随后,便越过他们身前向里走去。他的声音十分沙哑,有些语不成句。不知为什么,步子迈得很快。
努莉娅跟在他的身后,米德哈特留下锁门。努莉娅跟他说,让他走慢些,可凯里姆似乎没有听见。努莉娅在光线幽暗的院子里几棵小树旁停住了脚步,倾听着阿卜杜勒·凯里姆走上楼梯的声音。有一两次,或两三次,他好像是绊倒了。当米德哈特默默地走近时,她没有把这告诉他。
两人穿过院子,走上幽暗的楼梯。努莉娅使劲儿让自己的腿迈得快些,好赶上凯里姆。米德哈特明白她的心思,在走到自己房门前时,对母亲道:“妈,您去瞧瞧他这是怎么啦,可能他跟您说更方便些。”
努莉娅点了点头,便朝隔壁阿卜杜勒·凯里姆的房间走去。房间里灯火通明,把洁白的四壁照得很亮。阿卜杜勒·凯里姆已脱去外衣,坐在床上,迷惘讶然地盯着自己的裤子和双手。努莉娅一走进屋,他就抬头看着母亲,目光中流露出内心的极度纷乱和不安。他惊慌失措、忐忑不安、渴望救助。努莉娅在他裤子的上端和白衬衣的下部看到一片暗红色的斑渍。凯里姆的目光和脸上的表情使她觉得害怕,她赶紧过去,扑倒在儿子身旁:“凯里姆,我的儿,你怎么啦?宝贝儿,你这是怎么啦?”
凯里姆的两只手在抖,在颤抖,他喊道: “血,这是福阿德的血!妈,
这是福阿德的血!”
接着,他又像疯了一般地嘶叫道:“福阿德,是福阿德的血!”
努莉娅下意识地把凯里姆两条发抖的腿搂在怀里,然后便大声地
呼叫着米德哈特……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坐上了一列没有明确终点的火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时而明媚,时而阴郁,你不知道下一站会遇到谁,会发生什么。它最成功的一点是营造了一种持续不断的悬念,但这种悬念并非简单的“谁是凶手”,而是更深层次的“他们为何会变成这样”。作者对环境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无论是天气变化还是建筑物的细节,都与人物的情绪状态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信任的脆弱性”的探讨,书中几位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一次看似坚固的联盟,都可能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谎言而分崩离析。这种对人与人之间连接本质的拷问,让我感到既不安又着迷。这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近乎完美,让你时刻保持警惕,生怕错过任何风吹草动。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带着一种古典文学的韵味,但叙事结构却又非常现代和破碎,这种结合创造出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它不像传统的故事那样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反而更像是在拼凑一幅残缺的壁画,需要读者主动去填补空白。我尤其佩服作者对“无声的对话”的描绘,很多时候,角色们什么都没说,但他们眼神中的交锋、肢体语言的细微变化,却比任何长篇大论都更具杀伤力。关于时间线的处理也是一大亮点,过去、现在、未来在叙事中不断交织,像河流分叉又汇合,将整个故事的维度拉伸得非常开阔。这本书让人深思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作者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观,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精妙至极。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好像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智力探险。
评分我很少对一本书有如此强烈的“沉浸感”,拿到它之后,几乎是废寝忘食地读完了。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人性复杂面的描摹,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困境中挣扎求生,做出难以评判的选择。那种灰色地带的描写真切、有力,让人不禁反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情节设计上,作者展现了惊人的布局能力,那些看似零散的线索,最终汇集成一张宏大而严密的网。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命运的不可抗力”的展现,那种宿命感让人感到无力,却又不得不为角色们在绝境中的反抗而喝彩。而且,这本书的场景转换极其流畅,无论是喧嚣的都市街景,还是幽静的乡村小路,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着读着,我仿佛真的穿越到了故事发生的那些地方。读完最后一页,我长长地呼出一口气,那是一种如释重负,又带着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很久都无法从那种情绪中抽离出来。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微高了一些,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稍有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但正是这种对读者的“要求”,才造就了它非凡的深度。它的叙事视角切换非常巧妙,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睛去看待同一个事件,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多棱镜般的效果,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含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通过大张旗鼓的戏剧性爆发,而是通过人物之间微妙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张力积累,最终导向一个必然的高潮。这种内敛而爆发力十足的叙事技巧,实在是高明。关于社会结构和阶层固化的一些隐喻,处理得非常含蓄,没有说教的意味,却能让你在心底激起强烈的共鸣和思考。这绝对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并值得反复推敲的佳作。
评分这本小说读起来就像是陷进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人欲罢不能。故事的开端铺陈得极为精巧,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琐事,其实都像是埋下的伏笔,细思极恐。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大师级的,每一个角色的挣扎、犹豫和最终的抉择,都真实得让人心疼。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缓慢而坚定的叙事节奏,它不急着抛出所有的谜团,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开表象下的真相。每一次转折都恰到好处地踩在了我的预期之外,那种被“欺骗”的感觉,非但没有恼火,反而带来了一种智力上的快感。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值得称赞,尤其是在描绘环境和氛围时,那种沉郁、略带压抑的笔触,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尘土和潮湿的气味。特别是其中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探讨,引发了我对自我认知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本书绝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快消品,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对话,会持续在你脑海中回响很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