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將魏晉文學上溯至漢末中原文學新風的興起,下延到晉宋之際江州隱逸文風的新變。全書分漢末、三國、西晉、東晉四個時段,對漢末魏晉時期不同地域文化對文學的影響、南北士人的文化交流與文學融閤、文化中心遷移對文風新變造成的影響等諸多問題進行較為係統的探討。通過對漢末魏晉時期不同地域文人群體、文學創作和文風特點及其文化成因的梳理,從地域文化視角揭示魏晉風度及文風演進的曆史進程。
作者簡介
宋展雲,1981年生,江蘇高郵人,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後。現任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魏六朝文化與文學研究,《文選》研究,《論語》研究等。曾發錶學術研究成果多篇。
目錄
緒 論
一 選題來源及其意義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三 漢魏六朝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述評
第一章 漢末文化中心遷移與文風演變
第一節 漢末文化中心遷移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一 文化中心遷移與地域文人群體的崛起
二 中原文化復興與漢末文化風尚的轉變
三 漢末文化中心遷移對文學的影響
第二節 汝潁文化興起與漢魏之際文風演變
一 “汝潁固多奇士”——汝潁士人群體的崛起及其成因
二 從“婞直之風”到“任情自適”——汝潁文化與漢末士風的演變
三 從“齊氣”到“逸氣”——汝潁習氣對漢魏之際文風的影響
第三節 漢末荊州流寓士人學術文化與文學考論
一 “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流寓士人與荊州文化的繁榮
二 “不循舊轍,多張新幟”——荊州學風與士風
三 “遭亂流寓,自傷情多”——“悲而不壯”的荊州文風
四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流寓士人的離散及其影響
第二章 三國吳蜀文化傳統與文學發展
第一節 孫吳文化與文學發展
一 漢魏時期吳地文化的發展
二 孫吳文學活動述論
三 孫吳文學之特色
第二節 蜀漢文化與文學發展
一 漢魏時期巴蜀文化述論
二 蜀漢文士的文質之爭
三 蜀漢文學之特點
第三章 西晉南北文化交流與洛中文壇興盛
第一節 三國歸晉與洛中文壇興起
一 西晉初年的文化政策與文學發展
二 從《思舊賦》到《三都賦》——洛下文人心態的變遷
三 張華與南北文學交流
第二節 “二陸”入洛與南北文學交流
一 南人群體的形成及其文學活動
二 南北文人交流與太康文學中興
三 陸機詩文中的南北意象特點及其成因
第四章 東晉文學地域分布與文學嬗變
第一節 東晉初期建康政局與中興文學主題的興衰
一 “東朝濟濟,遠近屬心”——東晉初期建康政局及過江士人心態
二 “揄揚風流,亦彼時之漢武”——中興文學主題之錶現
三 “長揖當途人,去來山林客”——從中興到遊仙
第二節 會稽僑寓士族與山水玄言詩的興盛
一 “入則談說屬文”——會稽玄談中心的形成
二 “即順理自泰”——“逍遙”新義與會稽僑寓士族閑適心態
三 “以玄對山水”——清虛簡淡的蘭亭詩境
四 “齣處同歸”——會稽僑寓士族離散與蘭亭文學的消退
第三節 江州隱逸文化與晉宋之際文風的演變
一 “懷仁山林,隱居求誌”——江州隱士群體的形成
二 “遺世棄榮”——江州隱士的隱逸心態及其成因
三 清俊脫俗、安貧樂道——江州隱士群體及其文學創作
四 江州隱逸文學與晉宋之際文風的演變
結 語 從地域文化視角看魏晉文學演進
一 漢晉地域文化差異與文學之關係
二 漢晉文化中心的遷移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三 漢晉文化交流與南北文風的融閤
參考文獻
附 錄 漢末魏晉文士地域分布及其著述統計
後 記
精彩書摘
《地域文化與漢末魏晉文學演進》:
會稽士人“即順理自泰”心態的形成與東晉永和政局、會稽僑寓士族的經濟條件及會稽山水氛圍頗有關係。田餘慶先生認為,永和政局是東晉南渡以來少有的安定時期,此種局麵的形成有其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內部條件是王、庾兩大傢族政治勢力相繼衰落,而桓氏的崛起尚有待時日。江左士族處於相峙局勢,因此永和政局呈現齣膠著狀態。外部條件為北方後趙石氏盛極而衰,對南方的壓力大減。永和七年(351),東晉收復洛陽,這對江左政治及士人心態影響頗大,給人以舊都可復,升平在望的假象。田先生指齣:“永和以來長時間的安定局麵,使浮沉於其間的土族名士得以遂其閑適。他們品評人物,辨析名理,留下的軼聞軼事,在東晉一朝比較集中,形成永和曆史的一大特點。”田先生所言“永和人物”中有不少都寓居會稽,他們偏安一隅,處江湖之遠,且少廟堂之憂,生活恬淡安逸、優雅閑適,由此形成瞭不同於西晉士人的心態。除瞭政治局勢相對安定外,會稽士族相對獨立的經濟條件也促成其高逸灑脫的生活情趣以及遊弋屬文生活方式的形成。東漢時期的公卿世傢、地域豪族等貴族階層即已開始發展莊園經濟,西晉石崇建立金榖園亦能滿足其物質及精神享樂之所需,東晉上等士族繼續發展莊園經濟以滿足生活需求。陳寅恪先生指齣:“新都近旁既無空虛之地,京口晉陵一帶又為北來次等土族所占有,至若吳郡、義興、吳興等皆是吳人勢力強盛之地,不可插入。
……
地域文化與漢末魏晉文學演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