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第2版)(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第2版)(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琳,林驰,王雷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网络安全
  • 网络安全
  • 无线安全
  • 信息安全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工程
  • 21世纪教材
  • 无线通信
  • 安全技术
  • 协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782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1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字数: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注重区别不同无线网络各个方面及应用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无线局域网安全、无线广域网安全、传感网络安全、车载网络安全、社交网络安全等部分。启发读者体会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以及应对这些安全威胁的一般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教材除了在介绍以上知识点时,并注重以下内容:
(1)知识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融合相关科研领域*新发展和成果的介绍
(2)理论和实践联系,以实际应用案例来阐述相关知识模块
(3)注重安全协议设计中普遍问题和解决方法的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对无线信息安全涉及的各个层面知识进行了梳理和论证,并讨论了与安全技术和产品相关的内容,介绍了信息安全领域的*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结构上每章先进行安全协议的分析,然后是实践案例的设计,*后是情景分析运用。本书共分为9章,从不同层面介绍无线网络安全相关内容。第1章概要介绍了无线网络及无线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 第2章介绍无线局域网的安全内容; 第3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安全; 第4章介绍移动用户的隐私与安全; 第5章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 第6章介绍移动Ad Hoc网络设计的安全问题; 第7章介绍车载网络中面临的安全问题与保护机制; 第8章介绍社交网络中面临的安全威胁与社交网络安全机制; 第9章介绍容迟网络设计的安全问题。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同时可供对无线网络安全感兴趣的开发人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目录



第1章无线网络导论

1.1无线网络概述

1.1.1无线网络的历史背景

1.1.2无线网络的分类

1.1.3无线网络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1.2无线网络安全概述

1.2.1无线网络的安全要求

1.2.2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区别

1.2.3无线网络安全威胁

1.2.4无线网络安全研究现状

1.3本书结构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无线局域网安全

2.1无线局域网基本概念

2.2WEP分析

2.2.1WEP原理

2.2.2WEP安全分析

2.3IEEE 802.1x协议分析

2.3.1IEEE 802.1x协议原理

2.3.2IEEE 802.1x安全分析

2.4WAPI协议分析

2.4.1WAPI协议原理

2.4.2WAPI安全分析

2.5IEEE 802.11i协议分析

2.5.1IEEE 802.11i协议原理

2.5.2IEEE 802.11i安全分析

2.6IEEE 802.11r协议分析

2.6.1基于IEEE 802.11r的快速切换方案

2.6.2IEEE 802.11r安全分析

2.7IEEE 802.11s协议分析

2.7.1IEEE 802.11s协议原理

2.7.2IEEE 802.11s安全分析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移动通信安全

3.1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3.2GSM系统安全

3.2.1GSM系统简介

3.2.2GSM安全分析

3.2.3GSM系统的安全问题

3.3GPRS安全

3.4UMTS系统的安全

3.4.1UMTS系统简介

3.4.2UMTS安全分析

3.5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

3.5.1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3.5.2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分析

3.6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

3.6.1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3.6.2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分析

3.7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

3.7.1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3.7.2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分析

3.8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展望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移动用户的安全和隐私

4.1移动用户面临安全问题概述

4.2实体认证机制

4.2.1域内认证机制

4.2.2域间认证机制

4.2.3组播认证机制

4.3信任管理机制

4.3.1信任和信任管理

4.3.2基于身份策略的信任管理

4.3.3基于行为信誉的信任管理

4.4位置隐私

4.4.1基于位置服务的位置隐私

4.4.2位置隐私保护举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

5.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5.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5.1.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威胁

5.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目标

5.2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协议

5.2.1安全路由概述

5.2.2典型安全路由协议及安全性分析

5.3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及认证机制

5.3.1密钥管理的评估指标

5.3.2密钥管理分类

5.3.3密钥管理典型案例

5.4无线传感器网络认证机制

5.4.1实体认证机制

5.4.2信息认证机制

5.5无线传感器网络位置隐私保护

5.5.1位置隐私保护机制

5.5.2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位置隐私保护方案

5.6入侵检测机制

5.6.1入侵检测概述

5.6.2入侵检测体系结构

5.7节点俘获攻击

5.7.1模型定义

5.7.2基于矩阵的攻击方法

5.7.3基于攻击图的攻击方法

5.7.4基于最小能耗的攻击方法

5.7.5动态网络攻击方法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移动Ad Hoc网络安全

6.1移动Ad Hoc网络概述

6.1.1移动Ad Hoc网络特点

6.1.2移动Ad Hoc网络安全综述

6.1.3移动Ad Hoc网络安全目标

6.2移动Ad Hoc网络路由安全

6.2.1路由攻击分类

6.2.2安全路由解决方案

6.3移动Ad Hoc网络密钥管理

6.3.1完善的密钥管理的特征

6.3.2密钥管理方案

6.4入侵检测

6.4.1入侵检测概述

6.4.2传统IDS问题

6.4.3新的体系结构

6.5无线Mesh网络安全

6.5.1无线Mesh网络概述

6.5.2Mesh安全性挑战

6.5.3Mesh其他应用

小结



精彩书摘

第3章
移动通信安全




随着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应用。1978年,美国芝加哥开通第一台模拟移动电话,标志着第1代移动通信的诞生。1987年,我国首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1993年,我国首个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建成开通,这使我国进入了第2代移动通信时代。2001年前后,多个国家相继开通了3G商用网络,标志着第3代移动通信时代的到来。
3.1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从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来看,移动通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与其相关的技术发展和人们需求增长的基础上的。第1代移动通信是在超大规模模拟集成电路的发展基础和人们对移动通话的需求上发展起来的。第2代移动通信是建立在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技术和微计算机技术以及人们对通话质量的需求基础上。第3代移动通信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人们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基础上。第4代移动通信是建立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人们对多媒体需求的基础上。
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移动通信中的安全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移动通信中的信息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全威胁产生的原因来自于网络协议和系统的弱点,攻击者可以利用网络协议和系统的弱点非授权访问和处理敏感数据,或是干扰、滥用网络服务,对用户和网络资源造成损失。主要威胁方式有: 窃听、伪装、流量分析、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拒绝服务、否认、非授权访问服务和资源耗尽等。
第2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的安全机制都是基于私钥密码体制,采用共享秘密数据(私钥)的安全协议,实现对接用户的认证和数据信息的保密,在身份认证及加密算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例如网络间的密钥是明传的; 加密未达核心网络,导致部分网段有明文传输; 对信道的保护依赖于加密技术; 未提供数据完整性认证; 升级改善安全功能无灵活性等。
随着第3代移动通信(3G)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功能的增强和移动业务应用内容的丰富,各种无线应用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将为国家信息化战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因而网络安全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3.2GSM系统安全
GSM原意为“移动通信特别小组”(Group Special Mobile),是欧洲邮电主管部门会议(CEPT)为开发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系统而在1982年成立的机构,开始制定适用于泛欧各国的一种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规范。1987年,欧洲15个国家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在哥本哈根签署了一项关于在1991年实现泛欧900M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标准的谅解备忘录(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MOU)。随着设备的开发和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建立,GSM逐步成为欧洲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代名词。后来,欧洲的专家们将GSM重新命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即“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前言/序言



前言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安全已变得至关重要,信息安全已成为信息科学的热点课题。“无线信息安全”是信息安全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及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讲解各种无线网络中的安全问题及其基本对策,内容全面,包括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无线个域网、无线车载网等。本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无线安全协议方面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第1章概述无线网络的历史、分类、未来发展和挑战,对无线网络的安全也进行了概要介绍。第2章主要介绍无线局域网安全的内容。其中主要分析了无线局域网中常见的WEP与WAPI协议,以及这两种协议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 另外也介绍IEEE 802.1x的协议原理以及其中的一些安全问题。第3章主要介绍了移动通信安全。本章开篇详细列举出了移动通信网络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让读者对当前的通信网络安全情况有很好的了解; 而后详细介绍了UMTS系统的安全情况、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概况以及现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热点,即第4代、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机制。第4章主要介绍了移动用户的隐私与安全。本章开篇概括了移动用户目前面临的安全问题,让读者对当前移动用户的安全情况有所了解; 然后详细介绍移动用户间的实体认证机制、信任管理机制以及移动用户的位置隐私保护。第5章主要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详细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络中的几个主要安全问题,包括密钥管理、认证机制、安全路由以及隐私问题等,最后介绍了节点俘获攻击的主要机制。第6章主要介绍了移动Ad Hoc网络设计的安全问题,并介绍了该网络的特点、安全问题和安全目标。然后分别从安全路由协议、密钥管理、认证机制和入侵检测等几个方面对移动Ad Hoc网络涉及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第7章主要介绍了车载网络中面临的安全问题与保护机制,对车载网络的特点、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安全目标进行了介绍。然后分别从路由安全与隐私保护两个方面对车载网络涉及的安全问题以及相应的安全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第8章主要介绍了社交网络中面临的安全威胁与社交网络安全机制,介绍了社交网络的发展历史、特点、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安全目标。然后分别从路由安全与隐私保护两个方面介绍了社交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第9章主要介绍了容迟网络设计的安全问题,介绍容迟网络的特点、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安全目标,并分别从路由安全、密钥管理机制、网络认证机制、数据隐私保护、位置隐私方面介绍了容迟网络安全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容迟网络中一种较好的路由方式——机会网络的路由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本书的内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672129,61402078)部分研究成果的体现。在项目研究和本书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辽宁省泛在网络与服务软件重点实验室相关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支持。特别要感谢徐遣、宋奇、张天宇、张家宁、何丹阳、傅曼青、万柳夥等为本书撰写和收集资料、编写程序、文字校对等方面的贡献。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在书中尽量注明和列出,再次向相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姚琳林驰王雷
2017年4月于大连理工大学


《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第2版)》图书简介 一、 核心价值与定位 《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第2版)》是一本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权威教材。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当前无线网络面临的严峻安全挑战,并系统性地介绍了解决这些挑战所需的关键技术、原理及实践方法。它不仅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读物,也是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安全工程师以及致力于提升无线网络安全水平的 IT 专业人士的宝贵参考。本书的第二版在继承前一版经典内容的基础上,紧密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加入了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安全防护策略,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体系。 二、 内容架构与深度解析 本书内容体系庞大,结构严谨,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构建起全面而扎实的无线网络安全知识框架。 1. 无线网络基础与安全模型: 无线网络概述: 本章首先为读者构建了对无线网络技术的基本认知。详细介绍了无线网络的工作原理,包括各种无线通信标准(如 Wi-Fi 家族的 IEEE 802.11 系列标准)的演进历程、关键技术参数(如频段、信道、调制解调方式、传输速率等)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场景。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深入探讨安全问题的基石。 无线安全模型与威胁分析: 随后,本书系统性地剖析了无线网络固有的安全脆弱性。通过引入经典的安全模型(如CIA三要素: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帮助读者理解安全防护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无线网络面临的典型威胁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类,例如: 监听与嗅探: 攻击者如何截获无线传输的数据包,获取敏感信息。 非法接入与欺骗: 冒充合法用户或接入点,窃取凭证,进行恶意操作。 拒绝服务(DoS)攻击: 通过各种手段干扰无线网络的正常运行,使其无法提供服务。 恶意软件与病毒传播: 利用无线网络作为传播途径,感染终端设备。 中间人攻击: 截获并篡改通信双方的数据。 会话劫持: 冒充合法用户,非法控制通信会话。 物理安全威胁: 例如对无线设备进行物理破坏或盗窃。 本书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场景分析,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无线网络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从而激发其学习和掌握安全技术的动力。 2. 无线局域网(WLAN)安全技术: Wired Equivalent Privacy (WEP): 虽然 WEP 已被证明存在严重安全漏洞,但本书仍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旨在让读者了解其原理、设计缺陷以及被破解的原因。这有助于读者吸取历史教训,理解为何需要更先进的安全协议。 Wi-Fi Protected Access (WPA) 与 WPA2/WPA3: 这是本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WPA/WPA2: 详细讲解了 WPA 和 WPA2 相较于 WEP 在加密算法(如 TKIP、AES)、密钥管理和认证机制上的重大改进。重点阐述了 WPA/WPA2-Personal(PSK)和 WPA/WPA2-Enterprise(802.1X)两种模式的配置、工作流程和安全优势。深入分析了其破解方法(如暴力破解、字典攻击等),以及如何通过加强密码策略和配置来提高安全性。 WPA3: 作为最新的 Wi-Fi 安全标准,WPA3 的引入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详细介绍了 WPA3 在安全性上的进一步提升,包括更强的加密算法(如 SAE 状态交换认证),更安全的公钥加密,以及对开放网络的保护(Opportunistic Wireless Encryption, OWE)等。通过对比 WPA2,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 WPA3 在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方面的优势。 802.1X 认证机制: 深入解析了基于 IEEE 802.1X 的认证框架,包括其工作流程、关键协议(如 EAP, RADIUS)以及在企业级无线网络中的应用。讲解如何配置和管理 RADIUS 服务器,以及与各种认证方法(如 PEAP, EAP-TLS)的结合使用,以实现对接入用户的精细化控制和身份验证。 3. 无线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WIDS/WIPS): 工作原理与架构: 本章介绍了 WIDS(Wireles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和 WIPS(Wireless 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的概念、功能和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 WIDS/WIPS 如何通过监控无线信道、分析流量模式、识别异常行为来检测潜在的安全威胁,以及 WIPS 如何在检测到威胁时采取主动防御措施(如隔离、阻止等)。 常见攻击的检测与防御: 结合具体的攻击场景,讲解 WIDS/WIPS 如何检测和防御各种无线攻击,例如: Rogue AP 的检测与处置: 如何识别未经授权但对外提供服务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如何对其进行隔离或移除。 DoS/DDoS 攻击的识别: 如何通过流量统计和行为分析来发现针对无线网络的拒绝服务攻击。 非法客户端的侦测: 如何识别未经验证或携带恶意软件的客户端。 欺骗攻击的预防: 如何通过认证和监控来防范假冒的接入点或客户端。 部署与实践: 提供了 WIDS/WIPS 的部署策略、配置要点和性能优化建议,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实际环境中构建有效的无线入侵检测和防御体系。 4. 无线接入点的安全配置与管理: 安全加固的最佳实践: 本章提供了无线接入点(AP)安全配置的详细指南。涵盖了从初始设置到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 修改默认管理员密码: 强调使用复杂且唯一的密码。 禁用不必要的服务: 如 Telnet、SSHv1 等。 固件更新与补丁管理: 及时更新 AP 固件,修复已知漏洞。 网络隔离与 VLAN: 将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进行隔离,使用 VLAN 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划分。 MAC 地址过滤(局限性分析): 讨论 MAC 地址过滤的原理、作用及其易被绕过的弱点。 SSID 隐藏(局限性分析): 分析隐藏 SSID 的实际安全效果,以及为何它不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措施。 物理安全: AP 的物理位置选择和防破坏措施。 无线网络访客访问控制: 提供了如何安全地为访客提供无线网络访问的方案,包括使用独立的访客网络、设置访问时限、带宽限制以及内容过滤等。 5. 新兴无线技术与安全挑战: 物联网(IoT)无线安全: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爆炸式增长,其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本书重点关注物联网设备中常用的无线技术(如 Zigbee, Bluetooth Low Energy, LoRa 等)的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设备认证、数据加密、固件安全和访问控制等。 5G 网络安全: 深入探讨 5G 网络架构下的新型安全挑战,包括网络切片安全、边缘计算安全、海量设备接入安全等,以及 5G 标准中为应对这些挑战所引入的安全机制。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无线安全中的应用: 介绍了 SDN 和 NFV 如何为构建更灵活、更智能的无线安全防御体系提供新的可能性,例如通过集中控制实现动态安全策略部署、异常流量快速响应等。 无线安全攻防新技术: 跟踪最新的无线攻击技术和防御策略,包括针对新协议的漏洞分析、新型加密技术的安全性评估、以及对抗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策略等。 6. 实践与案例分析: 安全评估与审计: 提供了进行无线网络安全评估和渗透测试的常用方法和工具介绍。指导读者如何识别无线网络中的安全漏洞,并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真实案例分析: 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无线网络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剖析,让读者学习经验教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实战能力。 安全策略与合规性: 强调建立健全的无线网络安全策略的重要性,并介绍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 三、 技术前沿与实践导向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高度重视技术的实践应用。书中穿插了大量实际操作指导、配置示例和工具使用说明,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从 Wireshark 等网络抓包工具的应用,到各种安全扫描和渗透测试工具的介绍,再到具体设备的配置步骤,都力求做到详细、清晰、易于理解。 四、 教学方法与学习支持 《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第2版)》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技术细节。每章都配有知识点总结、思考题和实验练习,有助于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为从事无线网络建设、管理和安全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五、 总结 总而言之,《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第2版)》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系统性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无线网络安全知识体系,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无线网络的安全原理、威胁与防护技术,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的出版,必将对提升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推动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的进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设计相当考究,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我非常看重书中对无线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整体性论述。它是否会从宏观层面,阐述一个完整的无线网络安全防护框架?这个框架是否包含了物理安全、网络接入安全、数据传输安全、应用层安全等多个维度?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安全策略和技术手段,并说明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构建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例如,在讲解网络接入安全时,它是否会涉及MAC地址过滤、WPA/WPA2/WPA3的配置、RADIUS认证等内容?在数据传输安全方面,是否会深入剖析TLS/SSL协议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和篡改?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展示在实际部署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安全技术和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无线网络的整体安全性。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来源,更是实践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却透出一股扎实严谨的气息,正如我翻开第一页时感受到的。我一直对无线网络安全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手机、智能家居、甚至汽车都在享受无线带来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如影随形。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无线网络是如何工作的,从最基础的物理层到更高层的应用层,其中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尤其关心那些常见的攻击手段,比如伪造AP、中间人攻击、DDoS攻击等等,它们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技术上的漏洞可以被利用?更重要的是,书里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攻击的原理,并提供与之对应的防御策略?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技术名词,而是能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甚至配合生动的图示,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也能逐步掌握。这本书的定位是“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规划教材”,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相信它能够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我理清无线网络安全的脉络,为我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技术的核心。

评分

作为一名对网络技术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一直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我知识体系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无线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希望它能够覆盖当前最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比如Wi-Fi(802.11系列)、蓝牙、NFC等,并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安全特性和潜在威胁。我尤其关心那些关于数据传输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核心安全机制的阐述。书中是否会讲解不同安全协议的握手过程?它们又是如何抵御常见的窃听和篡改攻击的?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详尽的图示和流程图,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交互过程。此外,书中对新兴的无线安全技术,比如5G网络安全、物联网(IoT)无线安全等,是否有深入的探讨?这些内容将极大地帮助我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对未来的无线网络安全格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独特,它不落俗套,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不失生动的文学色彩。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解读方式,能够用贴切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晦涩的技术术语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介绍加密算法时,它可能不会直接列出一堆公式,而是会用一个生动的“信息传递”的比喻,来解释公钥和私钥的作用,以及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各自优势。书中可能还会穿插一些关于无线网络安全发展历程的 anecdotes,或者对一些经典安全事件的剖析,这些内容不仅能够拓宽读者的视野,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鼓励我去思考,去质疑,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应该能激发我主动去探索无线网络安全领域中那些尚未被揭示的秘密,去思考未来无线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让我沉浸其中,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悄悄地掌握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内容非常“接地气”,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某个安全协议时,不仅仅是介绍其标准规范,而是会深入剖析其设计思路、潜在的弱点以及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讲解WPA3时,它并没有停留在对新特性的描述,而是详细分析了WPA2的局限性,并用清晰的逻辑解释了WPA3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的,包括SAE握手过程的安全性增强,以及GCMP模式的应用。书中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实际的攻防案例,通过模拟真实的攻击场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安全威胁的严峻性,并学习如何利用工具进行漏洞探测和防御。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指南,比如如何配置安全的Wi-Fi网络,如何使用一些常用的安全审计工具,以及如何对无线流量进行分析。这样的内容不仅能够加深理论理解,更能提升动手能力,让我在面对实际的无线网络安全挑战时,能够有章可循,游刃有余。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是一个能带我“实战”的导师,而不是一本只会“纸上谈兵”的说明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