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史

中国民间故事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守华 著
图书标签:
  • 民间故事
  • 中国故事
  • 历史
  • 文化
  • 传说
  • 神话
  • 文学
  • 民俗
  • 传统文化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0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26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界泰斗钟敬文先生认定本书“作为系统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第*本著作,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评价其为“一部资料性与学术性并重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全书规模宏大,苦心经营8载完成,是作者从事故事学研究40多年的心血结晶。全书除绪论外,设12章(每章57节),分别论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以及佛教、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故事的交融。从材料的发掘、体系建构到文本论析,都具有原创性与开拓性,且内容宏富,资料翔实,出版后深受国内外学者好评,大陆及台湾各高校纷纷选用此书作研究生教材。


作者简介

刘守华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Contents

绪论...... 001

第一章 先秦两汉民间故事...... 022

第一节 古代民间故事的萌芽...... 023

第二节 先秦诸子寓言中的民间故事...... 030

第三节 《风俗通义》所载汉代民间故事...... 041

第四节 《列女传》中的“尧舜禅让”及其演变...... 049

第五节 《淮南子》中的“地陷为湖”及其演变...... 058

第六节 小结...... 067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民间故事...... 072

第一节 《列异传》...... 073

第二节 《搜神记》...... 080

第三节 《搜神后记》...... 090

第四节 《幽明录》...... 098

第五节 《异苑》...... 105

第六节 其他志人、志怪小说集中的民间故事...... 110

第七节 《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及其演变...... 126

第八节 《搜神后记》中的《蛟子》和龙母型故事...... 133

第九节 小结...... 140

第三章 隋唐民间故事(上)...... 149

第一节 戴孚的《广异记》...... 149

第二节 《酉阳杂俎》...... 159

第三节 句道兴本《搜神记》...... 171

第四节 《启颜录》...... 183

第五节 其他志怪、传奇集中的民间故事...... 189

第六节 变文中的《刘家太子传》及其他...... 201

第四章 隋唐民间故事(下)...... 207

第一节 《叶限》和灰姑娘型故事...... 207

第二节 《鲁般作木鸢》和木鸟型故事...... 213

第三节 《田章》和天鹅处女型故事...... 223

第四节 《望夫冈》和云中落绣鞋型故事...... 235

第五节 小结...... 242

第五章 宋元民间故事(上)...... 252

第一节 《夷坚志》...... 253

第二节 《青琐高议》...... 268

第三节 《稽神录》及其他...... 275

第四节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284

第五节 《艾子杂说》和《事林广记》...... 296

第六章 宋元民间故事(下)...... 304

第一节 “蛇妻”与《白蛇传》...... 304

第二节 《符离王氏蚕》与神蚕故事...... 311

第三节 《费孝先》与《斗谷三升米》...... 316

第四节 《卜起传》与子报父仇故事...... 322

第五节 宋元话本与民间故事...... 327

第六节 小结...... 333

第七章 明清民间故事(上)...... 339

第一节 《耳谈》...... 340

第二节 《聊斋志异》...... 351

第三节 《子不语》...... 366

第四节 《咫闻录》...... 374

第五节 《都公谭纂》、《夜谭随录》及其他...... 386

第六节 《笑府》、《笑得好》及其他...... 412

第八章 明清民间故事(下)...... 432

第一节 《辘角庄》和天婚故事...... 432

第二节 《宝应獭妖》和老獭稚故事...... 436

第三节 虎故事种种...... 443

第四节 “宝卷”、“善书”和民间故事...... 455

第五节 小结...... 463

第九章 佛教传播与中国民间故事...... 470

第一节 《经律异相》...... 471

第二节 《大唐西域记》...... 489

第三节 藏传佛教和《尸语故事》...... 504

第四节 《佛本生经》和阿銮故事...... 515

第五节 “端正王判案”在中国的流变...... 526

第六节 “商人赎龙女”与中国的“龙女报恩”...... 538

第七节 小结...... 546

第十章 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故事...... 551

第一节 《神仙传》种种...... 551

第二节 八仙故事的魅力...... 568

第三节 “许真君斩蛟”的源流...... 580

第四节 “仙乡奇遇”的构成与演变...... 586

第五节 小结...... 595

第十一章  20 世纪的中国民间故事(上)...... 599

第一节 从征集歌谣到采录故事...... 599

第二节 民间传说故事研究的开端...... 608

第三节 发掘利用民间文艺的新热潮...... 615

第四节 新中国的成立与民间文学事业的勃兴...... 618

第五节 五六十年代的民间故事采录...... 623

第六节 五六十年代的民间故事研究...... 632

第十二章  20 世纪的中国民间故事(下)...... 638

第一节 新时期的开始与民间文学事业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638

第二节 新故事与《故事会》...... 645

第三节 故事家和故事村的新发现...... 649

第四节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纂...... 662

第五节 小结...... 671

附录一 民间文化学研究的新成果...... 675

——评《中国民间故事史》(刘锡诚)

附录二 评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谭达先)...... 677

附录三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刘守华)...... 684

主要参考引用书目...... 694

引录故事篇目索引...... 701

初版后记...... 717

再版琐记...... 721


精彩书摘

  《中国民间故事史》:
  神怪故事和笑话的流行
  文学史家将中国古小说大致区分为志怪和志人两大系统,志怪小说又可以分为三类:专记鬼怪灵异之事的记怪类,专记山川地理、远方异物的博物类和专记成仙得道的仙人异人的神仙类。志人小说则可以分为笑话、琐言和轶事这三类。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是小说的重点和主流,呈现十分兴旺的景象。笑话和轶事小说也有很大发展。包容在其中的来自口头讲述的民间故事,一方面以内容的积极乐观引人注目,如《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在论及魏晋小说时,就称道其中来自民间的故事传说,往往通过鬼神形式,表达出一种积极的、进步的思想,如对暴政的反抗,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对美好品质的赞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反抗性和斗争性,是志怪小说的代表”。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艺术形式上也显露出民间故事题材的典型特征,使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叙事作品,同一般志人、志怪之作区别开来。
  这种典型特征的主要表现就是以不依附于特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泛指性的艺术虚构来编织故事。有的文学史家已经注意到这一重要变化,如胡邦炜、冈崎由美合著的《古老心灵的回音——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心理学阐释》-书,在论及志怪小说的叙述模式时,以《幽明录》中的《新死鬼》为例,认为它的叙述方法发生了“非同寻常”的转变,“既不明示地名、年月日,也不明示人物的姓名。这里只有一个赤身裸体的事件始末,即在客观上表示了‘不论他(她)是谁,也不论在何地方,是何年何月发生,反正有这样一件事就是了’。时间没有定名,空间和人物也没有定名,故事只有事件的始末而能生动地描述人物形象,进而得到丰富的故事性——这就是故事功能里潜在的本质”。该书还指出,这种叙述模式来自民间文学,“志怪小说逐渐记述近时的民间百姓的许多怪异体验,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谈风所致,而且还因为民间也喜欢讲故事”。
  史传性的记述和接近史传文学的民间传说,均以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和人物、事件为基础来展开叙述。中国的史传文学格外发达,对整个口头和书面叙事文学的影响深刻有力。寓言和笑话这两类小故事最先摆脱这种影响独立出来。到魏晋时期,许多神怪故事也以泛指性的叙述标志着民间故事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本时期的故事,可大体区别为属于志怪系统的神怪故事和属于志人系统的笑话这两类,而以神怪故事的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神怪故事,按20世纪80年代编纂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编码试行方案,又可以区别为幻想故事(童话)与鬼狐精怪故事两大类。后世流行于民间的许多神怪故事类型本时期均已出现,构成为一个内容与形式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在当时人们的想象中,世界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鬼怪精灵,不论有生命的鸟兽虫鱼、树木花草,还是无生命的金银财宝与日用家什(枕头、扫帚之类)均可成精作怪。郭璞《玄中记》称:“百岁鼠化为神。”“千岁之鼋,能与人语。”“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入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玉精为白虎,金精为车马,铜精为僮奴,铅精为老妇。”
  ……
《千年传唱:一部民族精神的史诗》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民间故事犹如璀璨的星辰,点缀着历史的夜空,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智慧与情感。它们如同无形的血脉,代代相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构筑起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本书《千年传唱:一部民族精神的史诗》并非一部冰冷枯燥的学术史,而是一次对这股源远流长的文化洪流的深入探寻,一次对隐藏在寻常巷陌、山川田野中的集体叙事的盛宴。 一、 故事的源头:远古的洪荒与创世的传说 故事的种子,早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便已播撒。当先民们仰望星空,感叹自然的伟力,他们开始用想象去解释世界的起源,用故事去安抚内心的敬畏。从盘古开天辟地的宏大叙事,到女娲补天的悲悯情怀;从后羿射日的英勇传说,到夸父逐日的执着追寻,这些远古的神话故事,不仅描绘了原始的宇宙观,更折射出先民们对生命、对自然的朴素理解与抗争精神。它们是人类童年最纯真、最激昂的歌唱,是理解我们民族性格的起点。 我们将追溯这些神话的起源,探究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部落中的演变痕迹,分析其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例如对牺牲奉献的赞美,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循环的独特体悟。这些古老的故事,虽然古老,却从未褪色,它们以最原始的生命力,回答着人类永恒的追问。 二、 英雄的传说:侠义、忠诚与家国情怀的涌现 随着社会的演进,故事的焦点逐渐从宏大的宇宙转向了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无数英雄人物的身影闪耀。民间故事中,那些慷慨激慨的侠客,他们的侠肝义胆,不畏强权,锄强扶弱,是普通民众对正义最朴素的向往。从梁山好汉的绿林传奇,到江南水乡的侠女风姿,这些故事塑造了我们心中理想的英雄形象,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是民族精神中“义”的具象化体现。 忠臣义士的故事,则承载着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以及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视死如归,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民间价值观的传递,强调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紧密相连。即便在战乱年代,民间故事也从未停止讴歌那些在黑暗中闪耀人性光辉的人物,他们可能是一介布衣,也可能是一方父母官,但他们共同点燃了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火,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英雄传说背后的社会背景,探究它们如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与民众诉求,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标准。这些故事,是民族精神中“忠”与“勇”的生动写照。 三、 智慧的闪光:智谋、幽默与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英雄的壮举,民间故事更闪耀着普通人生活的智慧与幽默。那些机智的农夫,聪慧的媳妇,狡黠的狐狸,它们的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了劳动人民在艰苦环境中保持的乐观与达观。诸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谚语故事,强调了集体智慧的力量;“武松打虎”固然英雄,但更展现了普通人在绝境中的求生意志与搏斗精神;而那些关于神仙、妖精、鬼怪的奇谈怪论,往往也蕴含着对现实的讽刺与调侃,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以及对社会不公的隐喻。 民间故事中的幽默感,是民族性格中最具韧性的一面。它让我们能够在苦难中微笑,在困境中找到乐趣。这些故事,往往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讲述深刻的道理,传递生活的经验,教导人们如何应对世事。我们将挖掘这些故事中的智慧元素,分析其叙事技巧,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民间教育的重要载体,传递着生存之道、处世之道。 四、 情感的寄托:爱情、亲情与人伦的温度 民间故事,更是情感的港湾,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守望。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是跨越生死、冲破世俗的浪漫传奇;牛郎织女的传说,则寄托了人们对坚贞不渝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家庭团聚的期盼。这些爱情故事,无论凄美还是圆满,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情感的珍视,对婚姻的期许。 亲情,更是民间故事中永恒的主题。孝子奉亲、手足情深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从“卧冰求鲤”到“郭巨埋儿”(尽管其伦理有争议,但反映了极端环境下家庭的考量),这些故事,无论其情节多么极端,都源于人们对血脉亲情的深刻体认,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担当。 同时,民间故事也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伦关系。邻里之间的互助,朋友之间的情谊,师徒之间的传承,都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得以展现。这些情感叙事,构成了民间文化中最温暖、最有人情味的部分,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体会到生活的多彩与温度。 五、 信仰的载体:神灵、道德与文化认同的构建 民间故事,往往与信仰紧密相连。灶王爷、土地公、妈祖等神灵的传说,反映了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对生活安宁与富足的祈求。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道德规范的传播途径。通过对善恶报应的描绘,对因果循环的强调,民间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民众的道德意识。 同时,许多民间故事也承载着地方特色与民族认同。不同地区的故事,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例如,关于龙的传说,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演绎,但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集体崇拜。这些故事,将分散的个体编织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 六、 传承的脉络:口述、书写与时代的变迁 民间故事的生命力,在于其传承的独特方式。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后来的文字记录,再到现代的影像传播,民间故事以不同的形式跨越时空,生生不息。我们将探讨这些故事在不同媒介上的演变,分析口述传统如何影响了故事的叙事结构与内容,以及文字记录又如何固定了某些版本,又如何为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但民间故事的价值依然不减。它们是理解我们民族文化根源的钥匙,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是滋养我们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源泉。本书《千年传唱:一部民族精神的史诗》的目的,正是要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这些古老故事的记忆,重拾那份与生俱来的文化情感,让这股奔腾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继续传唱。 本书并非要将所有民间故事一一罗列,也非要进行 exhaustive 的学术考证。它更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您与那些久远而亲切的声音,让您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曾间断的喜怒哀乐、智慧与梦想。这是一次关于我们自己,关于我们是谁的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民间故事只是单纯的口耳相传,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间故事背后的“学问”。它不仅仅是故事的集合,更是对中国民间故事“史”的追溯和研究。书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民间故事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演变和传播的。它涉及到了民间故事的起源、发展、传播途径、题材演变、艺术特色以及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朝代民间故事特点的分析,比如汉代的朴素,唐代的浪漫,宋代的市民化,明清的世俗化等等,这些细致的描绘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如何在民间故事中留下印记。而且,书中也探讨了民间故事与宗教、哲学、民俗、伦理等诸多方面之间的联系,让我看到了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本书的论述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资料翔实,语言生动,即便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浓郁的东方韵味,古朴的书法和写意的水墨画,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我并没有深入研究过中国的民间故事,但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用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了民间故事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集,更是民间智慧、情感和生活哲学的结晶。书中提到了从远古神话到近代的民间传说,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印记,这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比如,书中对早期神话的解读,是如何反映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故事来解释世界起源和社会秩序。那种朴素而又深刻的哲学思考,即便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启发性。再比如,书中对宋元时期说书人文化的描述,那种市井的喧嚣与故事的魅力交织在一起,让我仿佛能听到古老城镇里此起彼伏的说书声,感受到老百姓在茶余饭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不公现实的嘲讽。这本书的文字流畅优美,即便我不是学者,也能被深深吸引。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温度的文化叙事,让我看到了民间故事背后活生生的人们。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主流”部分很感兴趣,而民间故事无疑是其中最接地气、最鲜活的部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像是在寻宝。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民间故事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流变和融合的探讨。它并没有将民间故事简单地归类,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它们如何跨越山川河流,如何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结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书中对一些流传广泛的故事,如《白蛇传》或《牛郎织女》等,在不同地区的演绎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同一母题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土壤中绽放出不同的花朵。这种跨地域的比较视角,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还触及了民间故事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例如在某些时期,它们曾被视为“愚昧落后”而被压制,但在另一些时期,它们又被重新发掘和重视,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这种曲折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极具故事性,也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这本书让我看到,民间故事并非 static 的存在,而是 living and breathing 的文化现象。

评分

我之前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孩子们听的童话”这个层面,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深入挖掘了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让我意识到这些故事在过去承担了多么重要的角色。书中对民间故事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甚至是政治功能都有所涉及。例如,它探讨了如何通过民间故事来传承道德观念、伦理规范,以及如何借助故事来反映和批判现实社会中的不公。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忠奸善恶”等传统价值观念在民间故事中的体现,以及这些故事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故事,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文化解读,揭示了故事背后隐藏的象征意义、社会隐喻,甚至是对古代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折射。这让我觉得,民间故事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了解古代社会、理解古人心态的一扇窗口。这本书的论证方式严谨而不失趣味,它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但却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引人入胜。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民间故事发展脉络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罗列故事,而是从历史的纵深和文化的多维视角,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书中对民间故事的类型学划分、母题研究、叙事结构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民间故事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边缘化或被忽视的民间故事的关注,比如一些与特定行业、特定地域相关的谚语、传说等,这些内容往往最能反映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且,书中还探讨了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承、书面传播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绘画)的互动,展现了民间故事生命力的顽强。这种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让我对民间故事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民间”的,更是“中国”的,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非常好,信赖京东。囤货中!

评分

非常好,信赖京东。囤货中!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这书够厚,内容也很棒,就是不知道 什么时候看了。。。

评分

这个时候真的很不错。我很喜欢。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著名出版社编辑的经典书目,内容比较权威,读来深受启发,还会进一步延伸度的。

评分

钟敬文先生认定本书“作为系统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第*本著作,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