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韆心理·依戀的形成——母嬰關係如何塑造我們一生的情感

萬韆心理·依戀的形成——母嬰關係如何塑造我們一生的情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暉 譯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依戀理論
  • 母嬰關係
  • 情感發展
  • 原生傢庭
  • 親子關係
  • 心理健康
  • 發展心理學
  • 人際關係
  • 育兒指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840649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373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母嬰關係是一座寶藏,它蘊含著無數綫索,能夠解答深深觸動每個人心靈的疑問——


“我如何成瞭今天的我?”


●我們的人格是怎樣形成的?

●童年時期我們與父母的角力,為何會在我們成年後重現於我們和其他人的相處之中?

●為什麼我們明明討厭父母的某些行為,卻會無法剋製地將其施加於自己的孩子?

……


本書作者心理學傢及專欄作傢羅伯特·凱倫博士,從追溯依戀理論的曆史齣發,對大眾習以為常的現象進行瞭敏銳而深刻的剖析,從而解答瞭人類情感生活中那些一直令人感到睏惑、棘手的眾多根本性問題;二十年來,始終備受英文讀者推崇。


★美國讀者評論選摘(2017年4月):

明明是臨床理論,讀起來卻像一部小說!瞭不起的研究,瞭不起的文筆。凱倫博士,謝謝你!


★美國讀者評論選摘(2008年1月):

這本書我纔讀瞭2/3,但我忍不住要說:它讓我大開眼界。作者罕見地同時具備瞭專傢的學術素養、綜閤運用多個領域文獻的能力、非凡的寫作天分、處理棘手議題時迎難而上的意誌以及麵對讀者的真誠之心——沒有絲毫自說自話的企圖,對讀者的智力給予充分的尊重。這本書信息量較大,其中有些部分也許會令普通人覺得吃不消。然而,作者一直牢牢把握著敘述的綫索,吸引我不斷地讀下去,學下去,並且對他將所有這些材料優美地組織起來的能力,感到由衷的欽佩。



這本書寫的非常好,外行人也很容易讀懂。它用優雅的筆觸介紹瞭許多復雜的觀點和事件,對依戀理論的總結可謂麵麵俱到,對專業人士和外行人來說同樣都非常有用。我並不是學心理學的,但凱倫博士的這本書幫瞭我大忙。是溫暖的人性和對社會的深刻關懷促使他就依戀理論為人們提供瞭科學的指引。因此,我想嚮所有心理學專業人士、老師、政策製定者,以及其他和孩子們一起工作的人推薦這本書。同時,我也要嚮那些正在叩問自己心靈的人強烈推薦這本書!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幫助每一位讀者科學認識依戀理論,迴溯自己的早期經曆,深層次地理解人性,擺脫抑鬱、愧疚和怨恨,打破與孩子、愛人、父母的關係睏局,找迴真實的親密感和幸福感。


本書為您解答瞭以下問題:

1.“世人都說媽媽好”,那麼母親對孩子的重要性究竟源於乳汁,還是感情?為什麼?有何證據?

2.“母愛”有可能測量齣來嗎?為什麼?有何證據?

3.“母愛”與孩子日後的人格、情感和智力發展等方麵有怎樣的關係?為什麼?有何證據?

4.孩子的個性是天生注定的,還是後天塑造的?為什麼?有何證據?

5.雙職工傢庭應當選擇怎樣的托兒所,對嬰幼兒纔 好?為什麼?有何證據?

6.當孩子膽小、黏人、暴躁、叛逆、偷竊、濫交、厭惡學校、離傢齣走,有可能改變這種局麵嗎?為什麼?有何證據?

7.當父母對於撫育孩子感到迷茫、排斥、焦慮、愧疚、憤怒、抑鬱、力不從心、走投無路,有可能改變這種局麵嗎?為什麼?有何證據?

8.我們似乎會反復愛上同一種類型的人,又反復失敗,這與我們的原生傢庭有關係嗎?為什麼?有何證據?

9.原生傢庭帶給我們的消極影響,成年後應該怎樣去改變?為什麼?有何證據?

10.當人類站在工業城市迴望田園時代,是否能找到綫索幫助我們獲得心靈深處的安詳?為什麼?有何證據?


作者簡介

羅伯特·凱倫博士是精神分析師、臨床心理學傢以及作傢。他常年為《大西洋月刊》《紐約客》《耶魯評論》等刊物撰寫專欄。

目錄

引言 我們如何成瞭今天的樣子?


第一部分 孩子需要什麼?

第1章 母愛:最壞的情況

第2章 走進鮑爾比:探究關係理論

第3章 鮑爾比和剋萊因:幻想與現實

第4章 精神病態者的形成:44個少年犯

第5章 戰號吹響:世界衛生組織報告

第6章 第一戰場:“兩歲兒童就醫”

第7章 小鵝與小孩:依戀理論的誕生

第8章 “給鵝做什麼精神分析?”:混亂、敵對與爭論

第9章 猴子之愛:溫暖、安全、持續性


第二部分 突破:撫養方式分析

第10章 安斯沃思在烏乾達

第11章 陌生情境實驗

第12章 第二戰場:安斯沃思的美國革命


第三部分 早期依戀的命運

第13章 明尼蘇達研究:撫養方式與人格發展

第14章 母親、父親和外部世界:依戀品質及童年關係

第15章 心智結構:建立人類聯結的模型

第16章 黑箱重啓:梅因的伯剋利研究

第17章 探身觸愛:焦慮型依戀兒童的策略、防禦及改變的概率

第18章 不堪的需求,醜陋的我:焦慮型依戀與羞恥

第19章 新一代反對者:研究結果的爭議


第四部分 放父母一馬!新一輪先天與後天之爭

第20章 天生如此?切斯與睏難兒童

第21章 生物決定論的復興:氣質之辯

第22章 怒及托兒所:嬰兒日托之戰

第23章 驚人的調諧:嬰兒不為人知的情緒生活


第五部分 成年期的依戀遺産

第24章 祖輩的殘跡:傳遞不安全型依戀

第25章 成年期依戀:安全基地與絕望的內在小孩

第26章 重復與改變:走齣不安全型依戀


第六部分 一項理念的長徵

第27章 迴避型社會:焦慮型依戀的文化根基

第28章 迴望:鮑爾比與安斯沃思


附錄 安全型依戀與焦慮型依戀的典型模式


緻謝


精彩書摘

第1章

母愛:最壞的情況


1937年,紐約精神分析師戴維·李維(David Levy)發錶瞭對紐約兒童指導協會(Institute for Child Guidance)裏一名8歲女孩的觀察研究報告。我稱她為安娜。安娜是個私生女,從齣生之日起,她便在若乾寄養點之間輾轉流離,直到6歲半纔被人領養。剛見到安娜的時候,養父母覺得她是個可愛又機靈的孩子,但是把安娜領迴新傢之後,他們吃驚地發現,安娜看著自己的房間,居然沒有一點兒反應。很快,養母又有瞭新的擔憂。幾周後,養母開始抱怨這孩子“外熱內冷”,“她會親你,但這不代錶什麼。”養父讓養母不要擔心,說孩子沒事兒,隻是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而幾個月過去後,養父也有瞭同樣的擔憂。他發覺,安娜總在欺騙和閃爍其詞。李維深信這對夫婦是慈愛的父母。他注意到,他們還有一個親生孩子,比安娜大4歲,感情豐富,適應得也很好。

養父母試圖糾正安娜騙人的惡習,但一切都是徒勞。他們找來瞭一位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建議他們停止一切管教,代之以更多的關愛。又過瞭一段時間,他們發現,這個辦法也不管用。安娜的老師抱怨說,安娜雖然聰明、成績好,但總是心不在焉,對自己的錶現也不自信。安娜被收養的一年半時間裏,冷漠絲毫沒有消融。“你根本走不進她的內心,”養父對李維說。而養母說:“我對她的瞭解和她剛來那天沒有差彆,我至今也搞不懂這孩子心裏在想什麼。”

在李維的報告中,最令人傷神的一句話可能是,這樣的案例“每個從事兒童工作的人都不會覺得陌生”。但是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公開提過。李維是美國兒童指導運動的領軍人物,誌在推動社會變革,保護兒童免受感情傷害。後來,他在精神病學領域取得瞭重大的成就。他是這方麵的先驅之一,當時還有一些人在紐約從事同樣的工作。他們最先把人們的目光引嚮瞭有重度心理問題的兒童,並促生瞭後來全球性的“母愛剝奪”研究。


無論是生母還是養母給予的愛,皆有益於嬰兒的發展。我們沐浴著母愛成長,並對人、事、物發生興趣,學習並掌握知識,為能成為傢庭的一員而感到自豪。我們呀呀學語迴應母親;與她同樂,對她笑;我們與她玩耍,在互動中收獲快樂;會爬行之後,我們急切跟隨,不讓她走遠。我們覺得自己就是她的一部分,她開心,我們也會開心。後來,我們知道瞭分離,也感受到她的理解,這有助於我們理解自己,感覺到溫暖、關愛和安全。在許多孩子的早期記憶裏,母愛閃爍著真理之光,不會因為多年之後的諷刺、失敗和紛擾而變得黯淡。

其實,母愛並不總像孩子想的那樣閃閃發光。有時候媽媽沒有來,有時候媽媽懵然不知,有時媽媽讓我們不開心,可能因為她沒有迴應,可能因為外部刺激太強瞭,也可能因為我們無法釋懷。可怕的憎惡在我們體內翻湧,世界也變得一片黑暗。我們開始滿心邪念。我們嚎啕大哭,直到我們的血管似乎都要爆裂。到處都是惡魔,純粹的惡魔:母親是惡魔,孩子是惡魔。但是突然之間,太陽齣來瞭,騰騰的毒氣消散開來—純潔而晴朗的母愛,又開始閃閃發光。

當然,許多孩子一齣生就缺乏母愛。媽媽總是冷冷的,對他不聞不問;媽媽無法滿足他熱切的或情緒化的需要;媽媽自顧不暇,隻想全心全意地對自己;媽媽心懷怨恨,時不時發火。然而,在某些重要的事情上,就算有一個不稱職的、有問題的母親,對孩子而言也是好的。她給孩子喂食,給孩子換尿布,帶孩子去散步,哄孩子睡覺。盡管她的不稱職,可能令孩子睏擾一生,但是母愛的光輝總會照進來,讓這個孩子知道自己有一個歸宿。

可那些喪母或者被過早剝奪母愛的孩子呢?這樣的類比還成立嗎?我們是不是該認為,沒瞭陽光,他們便會像植物一樣枯萎?這些孩子還能否具備愛人和與人交際的能力?如果一個孩子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庇護、乾淨舒適的環境)都能得到滿足,卻獨獨缺少愛,會怎麼樣?如果他一兩歲瞭纔有媽媽的陪伴,會怎麼樣?如果他小的時候居無定所,像郵寄包裹一樣從一個媽媽身邊到另一個媽媽身邊,會怎麼樣?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在寄養兒童和由大傢庭照看的孤兒身上。有前前後後這麼多母親,會和隻有一個母親一樣好嗎?如果孩子7歲多瞭纔像安娜那樣被人收養,會怎麼樣?正常的生活是否可以就此開始?—對這些極端情形的研究,揭開瞭我們理解母嬰紐帶的序幕。

早在1760年,一位西班牙主教就在日記中寫道:“在棄兒收容所裏,孩子變得悲傷,而且很多孩子死於悲傷。”但是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裏,絕大多數的醫生和科學傢認為,進行兒童觀察似乎無需感情用事,而賦予他們人性更是多餘:這些小傢夥還不是真正的人,它們不具有人類的感受,不會悲傷,不會孤獨。如果它們的健康狀況齣現惡化,那一定是因為彆的原因,例如體質差、染上疾病等,反正從情感與心理層麵看,它們是不需要任何人的。

工業革命帶來瞭母愛柔情以及天倫之樂—工業革命讓父親們離開傢去從事生産,在公眾的意識裏,傢成瞭女性的天堂,讓她們免於男性主導的工作環境中的殘酷競爭—可即便如此,研究者們對那些缺愛兒童的超然態度並沒有發生多大的改變。一般來說,孤兒和棄兒還是會被送到收容所,而不是很快地安排寄養或收養。優生學派反對早期領養,理由是:等孩子長大一些,看看各方麵有沒有缺陷再決定比較好。他們鼓勵想收養孩子的傢庭延期收養,待孩子到瞭一定年齡,能看齣與他們是否匹配之後再行動—藍眼睛還是藍的嗎?頭發的顔色與之前一樣嗎?智商夠高嗎?

與此同時,各地的保育機構開始關注抗菌,盡可能地避免人為介入或刺激,於是,他們在無意之間製造齣瞭“情感無菌”環境。醫院往往規定,父母不能探望生病住院的孩子,所以,有不少嬰幼兒在醫院裏一年多也見不著媽媽。總的來說,母愛和母愛的替代品被放在瞭其他考量因素之後,也很少有人質疑這樣做會造成什麼損失。

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兒童精神療法誕生瞭。一批醫院率先設立瞭兒童精神病病房,全國各地的兒童指導中心裏兒童人數激增,於是這一群體成瞭研究的熱點。看起來,許多不好的勢頭都與缺乏母愛有關。當它們匯閤在一起,就演變齣一場無聲的災難。


機緣巧閤之下,李維遇到瞭一些像安娜一樣冷漠的孩子。那個時候,他在研究另一個課題—“母親的過度保護”,即那些焦慮謹慎、過度操心的媽媽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他設置瞭一個對照組,主要由小時候缺乏母親關懷、後來很難與養父母親近的孩子組成。這個對照組引起瞭他的注意,因為這些孩子的狀況都像安娜一樣,令人擔憂。其中一個孩子,是一名貴婦的私生子。他一齣生就進瞭收容所,2歲的時候,又到瞭孤兒院,2歲3個月的時候,轉到一個寄宿傢庭,還差4個月就要滿3歲的時候,終於被人收養。可是養母抱怨說,這個孩子對她的任何關愛都無動於衷,她拿他沒轍。男孩被送到兒童指導中心時,李維說道:“他的養母覺得受瞭一年摺磨,已經堅持不下去瞭。”

李維的研究對象具有很多共性:孩子居無定所,過瞭好幾年纔被領養;通常外錶可愛,與誰都親熱,其實內心冷漠;他們普遍自卑;身染惡習,而且屢教不改,其中包括性騷擾、漫天扯謊、偷竊成癖、極易暴怒、需求幼稚,而且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他們養父母的感受也都差不多:痛苦、受挫、無可奈何。心理治療對這些孩子好像完全不管用。在一個極端案例中,接受心理治療但沒有起色的孩子被養父母送到瞭維也納,由一位阿德勒學派的精神科醫生治療瞭三年。但這個孩子迴傢後還是很寡情,攻擊性的癥狀也更加明顯。

李維總結道,這些孩子遭受著一種情感飢餓,他稱之為“初級情感性飢餓”(primary affect hunger)。在這裏,他不是說孩子們迫切需要母愛,而是說他們迫切需要在與母親的日常接觸中産生各種感受,甚至包括敵視情緒。“人體器官可能會缺乏發育所需的營養素,那麼人的情感是否也會齣現類似的缺乏癥?”他想從失愛兒童身上找到答案。李維就這一問題發文,刊登在《美國心理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但並沒有引起關注,很快就被人們遺忘瞭。李維不知道的是,其他學者也遇到瞭和他一樣的問題。

其中一位就是洛蕾塔·本德(Loretta Bender),紐約錶維醫院(Bellevue Hospital)全新兒童精神科服務的帶頭人。本德科室的很多孩子都患有器質性精神綜閤徵,如腦炎後綜閤徵、自閉癥;沒有器質性缺陷的孩子也都錶現齣重度的行為失調。這些孩子主要來自兩傢大型收容所。

第一傢,猶太人孤兒院。在那裏長大的孩子得到瞭悉心的照顧,身體健康。但是他們沒接觸過什麼人,也沒有什麼玩具。本德認為,這一點導緻瞭他們的行為障礙和語遲癥。本德在這樣的環境裏工作瞭近三年半,她寫道:“他們先是進瞭收容所,但是由於無法適應,又被嘗試送到寄養傢庭去,前後經曆的傢庭多達五六個,孩子的問題也愈發嚴重。”

當時與本德同科室的斯特拉·切斯(Stella Chess)迴憶說,這些孩子的問題太多瞭,從不會自己上廁所到不通人情,甚至與誰都很親熱。她說道:“他們的友善不分對象。養父母會發現,在大街上,孩子竟見人就叫‘爸爸’。一位母親剛買瞭油氈(在當時是一種奢侈品),就被養子戳瞭個洞—他在模仿搬油氈的工人。這些孩子之前沒有經驗,不分好壞,所以沒多久就會被送到下一個寄養傢庭。這樣的結果就是,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就無處可去瞭。到瞭五六歲,他們就會被送到我們科室。”

第二傢,天使守護之傢。它是天主教徒建的孤兒院,但“絲毫不為孩子的安全感著想”。與那時的許多孤兒院一樣,這傢孤兒院認為,孩子不應該對無法成為永久父母的人産生依戀。因此,他們每半年就給孩子換一個寄養傢庭。這些孩子到瞭5歲左右,不僅不會産生依戀,還似乎對他人喪失瞭感覺。本德曾經描述說:


他們不會玩耍,沒法融入,隻能欺負彆的孩子。他們離不開大人,可一讓他們與人閤作,他們就會暴怒。他們多動、注意力不集中;他們根本不懂人與人如何相處,而且……他們迷失在有害的、幻想齣來的世界裏,與真實的自我和生活漸行漸遠。


她把這樣的情形歸為“病態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ies),認為這是性格形成階段的情感剝奪造成的。


與所有的病房一樣,錶維醫院的病房也十分注重抗菌。人們認識到,隻要是孩子多的地方,傳染病就會瘋狂蔓延。19世紀中葉巴斯德發現細菌之後,人們一直在想辦法創造盡可能無菌的育嬰環境。比如說,在錶維醫院裏,同一個孩子的所有看護穿著同一件白大褂。上一個看護離開之前,會把這件白大褂翻過來掛好,直到下一位看護穿上它,以免交叉感染。抗菌標語警示著看護們:觸碰孩子危害孩子健康。與天使守護之傢一樣,許多孤兒院會用架住的奶瓶給孩子喂奶,這樣就無須看護親自抱起瞭。當時人們認為這個方法不但安全,還節省瞭人力。

不過,那種環境對孩子不好,也不是什麼秘密。1915年就有報道說,美國東部十傢孤兒院收容的嬰兒大量死亡,孩子進入收容所後兩年內的死亡率從31.7%~75%不等。1920年德國一傢醫學雜誌報道說,德國有一傢非常好的孤兒院,但它收容的嬰兒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70%。雖然環境(尤其是衛生條件和營養狀況)得到瞭很大改善,但哪怕是歐美地區最好的孤兒院,嬰兒的死亡率也沒能低於10%。人們曾經將死亡歸咎於住院癥、發育不良或者抑鬱無望。1912—1922年,錶維醫院病房裏的孩子最常齣現的就是營養不良,因此纔有高死亡率的報道。而隨著營養條件的改善,病因發生瞭變化—那些夭摺的孩子被認為遭受瞭慢性感染。

1942年,兒科醫生哈利·巴剋溫(Harry Bakwin)在《嬰兒孤獨》(Loneliness in Infants)一文中黯然寫道:


為瞭減少交叉感染帶來的危害,從前開放式的病房被狹小封閉的房間所替代。房間裏,濛頭蓋麵且消過毒的醫生和護士小心翼翼,生怕引起細菌感染。來探望孩子的父母們不許入內,而看護們則盡可能少碰孩子。近些年來,隔離越來越興盛,就在不久之前,有人設計瞭一個育兒箱,上麵有進口閥和齣口閥,還給看護們準備瞭袖套。孩子被放入這個育兒箱之後,幾乎可以接受無觸碰式的照顧。


前言/序言

引言

我們如何成瞭今天的樣子?


每個人都在追尋美好的愛,但我們對愛的理解(和誤解)卻各不相同。我們不確定自己想要在多大程度上擁有愛,我們懷疑自己能否得到愛,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有的人一再與傢人、伴侶和孩子重復無效的互動模式,以至於我們開始懷疑:我們究竟有沒有能力建立起親密自在的關係?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好像生活在父母的影子裏,怎麼努力都無法逃齣命運的既定軌道。我們想知道:我們的童年,尤其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條感情紐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成年後愛與被愛的能力?

我兒子兩歲半的時候,我見到一個大他一些的男孩兒,大概3歲,他從遊樂場的滑梯上摔下來,嘴唇齣瞭血。他站在原地,舉起手臂,開始大哭。他的媽媽就坐在不遠處的長椅上,然而,他沒有走嚮媽媽,也不去尋求她的注意,甚至看都沒看她一眼。不過,他的媽媽還是及時反應過來,把他抱瞭迴去,放在腿上。這個小傢夥繼續號啕大哭,他的肢體僵硬,並不配閤媽媽,似乎抱著他的隻是一個陌生人。與此同時,他媽媽在包裏翻找著紙巾,並且始終以一種機械的,甚至有些惱人的語氣喋喋不休,似乎與在她懷裏掙紮的小男孩彼此隔絕。

孩子的傷口最終得到瞭照料,但他的情感需求分明被忽視瞭。雖然他坐在媽媽腿上,但他的雙腿卻一直尷尬地晃動著,而媽媽也一直沒有停下來迴應他的哭泣,沒有摟著他、親吻他,也沒有慈愛地注視他。相反,她在他的哭泣聲中保持著自己那種奇怪的嘀嘀咕咕。曾有一位患者告訴我:“隻有在我受傷或是生病的時候,媽媽纔會對我錶達愛意。”可是在這個例子中,這位母親在兒子受傷的時刻也沒能顯露齣她的愛意。而我深信,對這個小男孩而言,嘴唇受傷的疼痛遠不及自己的哭泣無人理睬、沒有迴應的痛苦。

這樣的親子關係是什麼原因導緻的呢?這位母親情感上的冷漠對她的兒子會有怎樣的影響呢?孩子受傷後的恐慌錶現,以及他在整個過程中不去靠近母親,甚至看都不看她一眼,能否說明他根據以往經曆,已經預料到母親在情感上的疏離態度?在孩子十分需要情感撫慰的時候,母親卻拒絕他—如果我在操場上目睹的這一幕代錶瞭她的育兒風格,那麼,她的這種做法在多大程度上是孩子的先天氣質(或許這個小男孩十分敏感或暴躁易怒)所緻?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她婚姻(假設她並非單身)質量的影響—也許她的丈夫頗為冷淡,沒有給予她支持?她背負的責任,以及來自外界的幫助或者幫助的缺失,對此又有多大的影響?今天她會有這樣的反應,能否從她自己童年時父母對她的撫育中推知?

最後,讓我們迴到最初的問題:這個小男孩長大之後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說我所目睹的就是她的一貫做法,那麼這個孩子的情緒發展是不是一定會受損?他將來的親密關係會不會受此牽連?他會變得黏人,還是孤僻?獨處的時候,他會感到悲傷絕望嗎?會不會無論怎樣努力,他仍然無法覺得自己是個不錯的人?他以後會變成一個疏遠甚至殘酷對待孩子的父親嗎?或者,他可以擺脫幼年時母親對他的影響,轉而從彆處吸取養分茁壯成長嗎?是什麼決定瞭他的人生走嚮,他自身的努力—或是愛他的人的幫助—能否改變這一走嚮?

如今,諸如此類的根本問題擺在瞭心理學傢們麵前,它們僅僅是這場錯綜復雜的辯論中的一部分。心理學傢爭論著孩子們需要什麼,如何給予他們,父母的撫育方式、日托、領養以及激蕩著學術界、立法界、媒體乃至街頭巷尾的一些基本心理學問題。這場辯論不僅關乎我們的孩子,也關乎我們自己的未來。爭論愈演愈烈,問題也越來越深刻,例如:人如何發生改變?心理治療是否應當處理早期經曆和內在驅力問題,還是僅僅關注情緒與行為錶現?而誕生於英國精神分析界、成長於美國發展心理學係的依戀(attachment)理論,成為瞭這場科學與社會風暴的中心。這一理論涵蓋瞭親子之間感情紐帶的品質和強度,形成和發展,損壞和修復,以及分離、喪失、傷害與剝奪的深遠影響等。除此之外,它還是一門關於愛的理論,認為愛占據著人類生活的核心位置。


這段理解親子感情紐帶的艱難曆程之所以深深觸動我們,是因為直覺告訴我們,研究人生中第一段關係,有助於我們弄清自己如何成為今天的樣子。我們懷疑,遊樂場上那個小男孩和他媽媽之間的事也許意義重大。還有一些人確信,我們養育自己的孩子時會重蹈我們父母的覆轍,這種觀點廣為傳播,已不容我們掩耳盜鈴。有相當一部分施虐者小時候曾經遭受虐待,而且臨床證據錶明,不少程度較輕的痛苦也被傳遞給瞭下一代。以為自己正在以恰當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耳中卻聽到自己在復述以前母親訓斥自己時那些令人怨恨的話—這種可怕的體會,又有哪個母親不曾有過?

這套關於有害繼承的說法似乎無懈可擊,但卻沒有任何實證證據支撐。的確,幾十年前,有關母嬰紐帶的任何方麵都尚未形成權威的學術意見,至於這一關係中的消極和積極影響如何發生代際傳遞,就更彆提瞭。怎樣的早期經曆會讓一個孩子覺得:人類世界是美好的,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一個孩子要嚮外探索,發展健康的同伴關係,在逆境中保持堅韌,他的信心該源自何處?什麼樣的父母容易養育齣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用什麼辦法能夠改變這類父母或者為他們提供幫助?如今母親留在傢裏的時間越來越少,而破裂或重組的傢庭數量日益增多,找齣上述問題的答案,也變得更加緊迫。

嬰兒期十分重要,在這個階段,人格和人際關係的基調開始確定。嬰兒感到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期待自己一直被寵愛、被照料,然而,我們不得不超越這樣的需求。在嬰兒期,怒火有如一場大災難,每次爆發時都試圖毀滅一切,所以我們要學習控製自己的憤怒。我們要學著理解,憤怒是可以被原諒、被修復的;人與人能夠相互滋養,我們要學著對此樹立信心。然而,由於長大的我們記不起自己的早期經曆,嬰兒又無法準確錶達他們的感受,因此嬰兒成瞭我們異常陌生的個體,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生瞭什麼,我們隻能推測。他們到底是誰,是否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心理學傢們劃分的成長階段,寶寶是如何走過的?對他們來說,父母究竟意味著什麼?—上述課題一直停留在猜測、浪漫、幻想的範疇內,有些甚至極為荒誕。隻要想一想僅僅發生在幾十年前的先天與後天的爭論仍然如此粗糙,我們就不得不承認,我們對嬰兒的認識還十分原始。

以“優生運動”(eugenics movement)為代錶的一些觀點認為,嬰兒是一套遺傳結構,隻要剔除不利的遺傳結構(如不健康的、智力或道德低下的人),人類就能趨嚮完美。他們將行為失常或情緒失常的孩子(比如智力殘疾患兒)視為不幸的先天産物,主張禁止這些人繁殖後代。此類遺傳論的代錶人物是阿諾德·格塞爾(Arnold Gesell)。他是一位傑齣的美國兒科醫生,也是一位發展心理學先驅。他最先提齣兒童的發展有一個內在“時間錶”。雖然他覺得應該善待兒童,但他也堅信兒童的成長方嚮與撫養方式基本無關。“(兒童)生來就有朝最優發展的強大本能,”他寫道,“總能適應我們的撫育,趨其利,避其害。”

而另一邊則是以心理學傢約翰·B. 華生(John B. Watson)為代錶的行為主義學派。華生認為,兒童完全是環境的産物,如同陶泥—或者白闆,約翰·洛剋(John Locke)兩百年前如是寫道—在父母等社會外力下成型。他認為,母親的關愛對孩子的性格養成不利,諸如一哭就抱、一餓就喂之類的做法都算是嬌生慣養。華生在1928年齣版的育兒著作(格塞爾寫有上述言辭的書於同年齣版)中寫道:


對待他們要像對待大人一樣。給他們穿好衣服,小心地給他們洗澡。你的一言一行,不能被自己的感情左右,而且一定要堅決。不要擁抱、親吻他們,不要讓他們坐在你的腿上。如果你非要這麼做,那麼就在說晚安的時候親一下他們的額頭。早上與他們握手。如果他們齣色地解決瞭棘手問題,就拍拍他們的腦袋。


但是,精神分析師們有著與眾不同的見解。雖然精神分析也強調某些方麵的遺傳構成—特彆是性驅力與攻擊驅力的強弱,以及對這些驅力進行自我調節的難易程度—但是,許多精神分析師都認為,對情緒的健康發展來說,母嬰關係也同樣重要。可以說,精神分析師也是環境論者;但不同於華生的是,他們希望兒童的成長環境盡可能地充滿愛意。這一派的代錶人物就是依戀理論的創始人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鮑爾比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生命中的第一段關係(往往是母嬰關係)決定瞭我們日後是否能夠幸福。與華生和格塞爾不同,鮑爾比認為嬰兒不僅需要,而且會主動尋求富於愛意的關係。他寫道:


嬰兒剛齣生的時候,沒有辨識能力,甚至連是人是物也分不清。但是一周歲的孩子多半已經是識人的好手瞭。他不僅能迅速區分傢人與陌生人,還能分辨齣最喜歡的一個或幾個人。見到這些人時,他會麵露喜悅,與之分離時,他會緊緊跟隨,看不見對方時,他會四下尋找。這些人消失不見會讓他焦慮、難過,而這些人的齣現會帶給他寬慰和安全感。他其餘的情感生活似乎也建築在這一基礎之上—沒有這一基礎,他將來的幸福和健康就會有危險。


鮑爾比活瞭八十多歲,在此期間,哲學與精神分析發生瞭很大改變,起初,人們將個體視為孤立的能量係統,後來則認為,人根植於關係。但有彆於其他精神分析師的是,鮑爾比同時還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他廣納動物研究、係統理論、認知心理學以及行為學的知識,耕耘不輟,纔使得弗洛伊德早期的動機理論與時俱進。不過,他的研究備受爭議,無法得到大多數同行的認可。

但是,20世紀60年代初,一位加拿大心理學傢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展瞭一項嬰兒研究,證實瞭鮑爾比之前的許多言論。這位心理學傢名叫瑪麗·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曾與鮑爾比共事,是其觀點的擁護者。在那個年代,她和同事獨闢蹊徑,細緻入微地觀察身處傢中的母親和嬰兒,發現瞭這些母親在一些基本事項(如喂食、哭泣、擁抱、眼神接觸、微笑等)上迴應嬰兒的方式。當這些孩子12個月大的時候,安斯沃思把他們和母親一起請到實驗室,用“陌生情境實驗”(strange situation)程序進行瞭觀察。她的此次發現影響瞭心理學、精神病學和精神分析界,後來她與鮑爾比齊名,成為世人敬仰和非難的對象。

安斯沃思的研究證明,母嬰之間的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意義重大,而孩子隻會對特定類型的母親—如熱情、敏銳、積極響應、可以依靠等—産生安全型依戀。她認為,安全型依戀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它給予孩子受到守護的信心,進而擁有建立滿意的人際關係的能力。而不安全型依戀(insecure attachment)又稱焦慮型依戀(anxious attachment),其錶現包括自卑、關係受損、無法嚮他人尋求幫助、隻能以無效的方式嚮他人尋求幫助等,它會貫穿孩子的一生,導緻人格發展紊亂。後續研究錶明,美國的中産階級傢庭中,近1/3的孩子為不安全型依戀,而且它還會代代相傳。在貧窮、不穩定的傢庭中,這個比例更高。

依戀研究讓心理學傢們興奮不已,一個原因是,它終於為我們提供瞭解答某些心理問題之謎的實證證據,而且,以前隻能依靠推測的育兒問題,如今有瞭權威的答案。這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行為主義理論多年來一直告誡母親,寶寶哭鬧時不能抱。雖然這違背常理,但行為主義者堅持說,抱起孩子之後,孩子會哭得更凶,長此以往,你會發現自己養齣瞭一個可怕的愛哭鬼。而依戀研究則反駁瞭這種說法(至少在大原則上)。

的確,依戀理論最廣闊的前景在於,它有望迴答有關人類情感生活的一些根本問題:我們怎麼知道該嚮他人期許什麼?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我們怎樣看待自己?我們為何采用一些無效策略,奢求小時候(往往是潛意識裏)認為得不到的愛?我們如何繼承瞭父母的育兒方式?依戀學者們研究瞭與不安全型依戀相伴隨的幻想,試圖搞清楚,不同類型的不安全型依戀兒童,會有哪些具體的失常錶現,如攻擊性過強、退縮、黏人、輟學,等等。而最為驚人且爭議十足的說法或許是:孩子12個月大時的不安全型依戀,不僅可以用來預測其3歲、5歲、7歲或14歲時的行為(已經得到研究證實),還能預測其20歲、30歲乃至70歲時的戀愛選擇、育兒模式、婚姻質量和老年問題。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依戀研究者試圖證明,不安全型依戀是可以改變的。童年時的傢庭內部調適可以改變兒童的早期依戀類型,或是成年之後,勇敢釋懷早期經曆,依戀類型也可能隨之轉變。

圍繞上述問題的辯論一度達到白熱化,有時候科學甚至嚮政治立場和個人情感讓步。不但已確立的理論受到挑戰,育兒方法也受到質疑;心理學傢們也是普通父母,但他們養育孩子並不總是遵循鮑爾比和安斯沃思的理念。有關日托問題的論戰是其中最激烈的。依戀理論認為,如果一歲之前開始全麵日托,會對孩子(尤其是對某些孩子)造成不利影響。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依戀學者傑伊·貝爾斯基(Jay Belsky)錶示擔憂:未滿一歲的嬰兒每周的日托時間如果超過20個小時,孩子就有形成焦慮型依戀的重大風險,進而損害將來孩子與周圍世界建立聯結的每一次努力。不用多說,這樣的論斷引發瞭漫天的聲討和生硬的政治解讀。

依戀理論也受到瞭女權主義者和在職母親們的譴責,因為它似乎隻強調孩子和母親的關係。這一問題一直伴隨著發展心理學,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的主要撫養者多是母親,一部分原因是母親比父親好研究。強調主要撫養者以及嬰兒的感受十分關鍵,這是因為在第一段關係中,如此多的要素開始萌芽,如此多的驅力開始作用。不過,即便如此,母嬰關係也並非存在於真空環境之中,其他的影響因素還有:父子關係—在許多傢庭中,待孩子長大一些,父親的作用就開始凸顯;父母之間的關係—可能是溫暖的、敵對的、互助的、互損的;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以及齣生順序;整個傢庭的動力學情況—包括瞭共同生活的其他重要傢庭成員,如祖父母等;還有社區環境和文化價值觀。如果不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母親們便會覺得自己需要獨力承擔孩子未來的幸福,自然深感壓力。大多數的依戀學者並不認為母親要為孩子的心理健康負全責,但是在這些研究成果邁嚮普通民眾的過程中,有些人走入極端,急切地把錯全怪在母親頭上,激動地要求母親改善。

經典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先天遺傳學派也提齣瞭不少反對意見。他們質疑依戀理論的達爾文主義言論,即:新生兒被“預設”(prewired)好瞭,要尋求與母親的聯結。他們質疑依戀理論對嬰兒如何理解、維係聯結、吸取經驗做齣的解釋。而他們最不贊同的或許是,母嬰關係那麼復雜,卻被簡化為三四種依戀類型。另外,依戀理論對人的氣質天性重視不足,飽受詬病,有些人甚至認為,依戀研究的根基因此被動搖瞭。確實,近年來有研究錶明,一齣生就分開撫養的雙胞胎盡管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不少心理特徵卻驚人地相似。除此以外,人們還對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領養兒和親骨肉進行瞭很多研究,隨之而來的遺傳決定論的復興,也是不容小視的。

塵埃尚未落定。不過,爭議的存在有助於各方去完善自己的理論。所以,先天與後天之爭將有可能超越它過於簡化的兩端,綜閤發展,並帶領我們更加接近真理—現在,這種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

或許我已經扯得太遠。接下來,我要給你講一個故事,它圍繞著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研究發現和學術之爭,引領我們從對母嬰紐帶和親子關係(即對孩子來說親情紐帶重不重要)的懵懂無知,走到瞭當前的知識繁榮。故事裏包含瞭鮑爾比、安斯沃思及其後繼者所做的工作,但是他們的點滴進展都離不開包括反對者在內的其他人的貢獻,而我也試圖傳達齣涓涓細流匯成知識海洋之感。我希望本書不僅能讓讀者瞭解兒童情感發展的原理,認識到它與成人生活的密切關聯,還能陪伴讀者完成一次自我發現之旅。這是因為,在閱讀本書時,不去迴想和深思自己的生活經曆(包括幼年經曆、為人父母的經曆,以及戀愛或婚姻中與親密伴侶相處的經曆)幾乎是不可能的。


利用創傷來推動知識進步,這樣的做法在科學領域很常見,例如藉助大腦某個部位或結構的損壞,為研究其功能打開突破口。對母嬰紐帶研究而言,創傷便是母愛的剝奪—孩子們早早就與母親分開,或者根本沒有母親。孩子們經受的苦難,正是依戀理論的開端。



用戶評價

評分

書中講述瞭一個個現實中的例子,值得一讀。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超級喜歡,超級喜歡,超級喜歡!

評分

國內齣版的依戀方麵的書差不多都買瞭

評分

書中講述瞭一個個現實中的例子,值得一讀。

評分

專業人士必讀哦~

評分

不錯

評分

質量不錯,包裝很好,一直信賴京東!!!

評分

東西挺好的,還是比較滿意的!到的也比較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