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史(套装上下册)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东欧史(套装上下册)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伯特·拜德勒克斯(Robert) 著,韩炯,吴浩,柴晨清 等 译,庞卓恒 注
图书标签:
  • 东欧史
  • 历史
  • 欧洲史
  • 套装
  • 上下册
  •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 政治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区域研究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23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9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4
套装数量:2
字数:94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欧史(套装上下册)》对东中欧和巴尔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专题的历史考查与分析,涵盖的地域空间包括易北河以东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以西的国家,以及巴尔干半岛国家;涵盖的历史时段起于公元前3000—前1450年左右在克里特出现米诺斯文明,迄于作者搁笔的2007年,包括了从面向苏联的社会主义时期到转向欧盟和北约的历史巨变。同时编制详细的地图、图表、“巴尔干历史编年表”和“东中欧历史编年表”等辅文,对于阅读者来说,提供了极为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简介

  罗伯特·拜德勒克斯、伊恩·杰弗里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均任职于英国斯旺西大学,主要从事东欧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研究。著有相关学术著作《巴尔干:后共产主义的历史》等。

目录

新版前言
编年表
巴尔干历史编年表
东中欧历史编年表
缩略语
导言:巴尔干半岛和东中欧的危机与变迁

第一编 从希腊罗马时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巴尔干半岛
第一章 巴尔干半岛的逐渐“巴尔干化”
第二章 希腊罗马时期的巴尔干半岛
第三章 拜占庭的统治和它的影响,395—1204
第四章 十字军、南部斯拉夫国家的出现和拜占庭的衰落,1095—1453
第五章 奥斯曼(西土耳其人)国家的崛起,1326—1453
第六章 奥斯曼全盛时期的巴尔干,1453—1686
第七章 奥斯曼衰落时期的巴尔干,1687—1921
第八章 巴尔干民族国家的出现。1817—1913
第九章 战争对巴尔干地区的灾难性影响

第二编 从罗马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东中欧
第十章 广为争议的10世纪以前东中欧的“族源”问题
第十一章 10至16世纪东中欧与西方基督教国家明显趋近
第十二章 “分道扬镳”:15世纪末至18世纪末东中欧和西欧发展路径的根本分离
第十三章 奥地利哈布斯堡在东中欧霸权的兴起,1526—1789
第十四章 波兰立陶宛联邦,1466—1795
第十五章 革命与“反动”:1789一1848年的哈布斯堡帝国
第十六章 “1848年革命”:危机中的哈布斯堡帝国
第十七章 帝国回潮:哈布斯堡君主制下的反革命、新绝对主义和改革,1849—1918
第十八章 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社会革命的种子和奥匈帝国的分裂,1867—1918
第十九章 劫后余生:被瓜分后的波兰,1795—1914
第二十章 奥匈帝国通往战争之路,1908—1914
第二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东中欧的影响

第三编 从民族自决到法西斯主义和犹太人大屠杀:1918—1945年间的巴尔干和东中欧
第二十二章 后1918年的巴尔干和东中欧政治秩序
第二十三章 从革命和反革命到脆弱的稳定和复兴,1918—1929
第二十四章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及其后果
第二十五章 农民阶级的困境:对农民贫困和诉求的再评估
第二十六章 民主的失败
第二十七章 法西斯主义的诱惑:对法西斯主义的重新解释
第二十八章 共产国际的“法西斯主义理论”及其在赋予共产党1945—1948年夺取政权合法性中长期被忽视的作用
第二十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种族大屠杀,1939—1945

第四编 在雅尔塔的阴影下:共产党统治下的巴尔干和东中欧,1945—1989
第三十章 东西欧的分裂,1945—1989
第三十一章 共产党政权在巴尔干和东中欧地区的崛起,1945一1960
第三十二章 “民族共产主义”
第三十三章 从1968年危机到“1989年革命”

第五编 后其产主义的转型
第三十四章 后共产主义的政治转型:“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问题的暴露
第三十五章 后共产主义的经济转型:从管制性资本主义到较为自由的市场资本主义
第三十六章 “回归欧洲”:东中欧和巴尔干后共产主义国家逐步融人欧盟和北约的进程
第三十七章 跋语:对于东中欧和巴尔干地区现代性方案结局的一些反思

索引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东欧史(套装上下册)》:
  新的“巴尔干”认同是骄傲自大、老于世故的外部帝国列强强加或者投射给这个半岛上的苦难居民的虚假的、毫无根据的和致命的谎言。来自半岛上的苦难居民的偶然反抗确实包含着某些份量。托多洛娃合理地争辩道,多少类似于“东方主义”的概念,“巴尔干人”的概念的建构“充当了一个否定性特征的贮藏库,与之相对的是构建出一种正面的、自我称颂式的关于‘欧洲的’和‘西方的’的想象”。(Todorova1997:188)她声称,“巴尔干主义的话语,源于西方的创造并从西方引进,已经完全被巴尔干知识界内在化了”,(第57页)但这只是一个言过其实的简单的判定。实际上,托多洛娃在多次肯定“巴尔干人”的观念确实与一种实在的现象相关的同时,暗示出对于“源于西方的创造并从西方引进”的观念的怀疑。她承认,尽管“某些人略带勉强地接受他们的巴尔干人的说法,但是另一部分人谴责了该词包含的含义,对于所有巴尔干民族来说,共同的含义是关于巴尔干存在的明显共识,存在某种能够被界定为巴尔干的东西,尽管它可能是一个不受欢迎的称谓和地区”。(第57页)“无疑,在任何人的思想中,巴尔干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第161页)“巴尔干人有一种具体的历史存在”.而且由此“巴尔干人是否存在,该问题甚至不能向巴尔干人提出”。(第12页)有鉴于实际情况“确实”如此,那么我们就不是在简单地论述关于该想象的纯粹虚构,无论是西方人还是其他人的虚构,而是在论述一个比较确凿的现实。
  托多洛娃的分析存在着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她坚持认为,只要“巴尔干人”和巴尔干身份是“实际存在”的现象而且由此绝非纯粹的关于想象的虚构,那么他们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她所称之为“奥斯曼遗产”的东西。她的确承认下述广为秉持的观点,即该半岛的本质和身份基本上受到具有“至关重要”的两项“历史遗产”的“塑造”:一项是千年的拜占庭盛世带来的深远的政治、制度、法律宗教和文化影响;另一项是“近乎半个千年的奥斯曼的统治,它确立了半岛的(现代)名称,并且建立了它所经历的最长期的政治统一”。(Todorova1997:12)尽管如此,她还是赋予奥斯曼遗产的优先地位:“不仅东南欧的部分地区在奥斯曼时期获得一个新的名称——巴尔干,且主要由于奥斯曼要素或者被视为此类的东西极大地诱发了当代的定见”;进而,“似乎巴尔干是奥斯曼的遗产的结论并非言过其实。”(第12页)尽管她明确承认了“拜占庭遗产”在塑造半岛的绝大多数居民的文化、观念、话语、态度和导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参见该书的第162-167页和179-183页),她还是重申了她的观点,即,“正是奥斯曼要素或者被视同此类的东西,在当代的关于巴尔干的定见中常常得到援引”。(第162页)
  托多洛娃极为宽泛地将半岛及其居民的“巴尔干”要素等同于“奥斯曼遗产”,她然后断言,自从他们与奥斯曼帝国分离以来,“被界定为巴尔干的国家(例如属于历史的奥斯曼区域内的国家)就一直平稳地开始摆脱奥斯曼遗产,而且与之相伴的是脱离它们的巴尔干特征”。(Todorova1997:183)结果,“去奥斯曼化就一直被视为一个实现妄想的与成为奥斯曼(或者东方化)极端对立的进程,换而言之,就是平稳地实现社会的欧洲化、西方化或者现代化”。(第180页)她还做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判定,“实际上在所有领域中,除了人口学和流行文化领域外”,“与作为整体的奥斯曼遗产的‘脱离’……几乎是在政治独立开始之后,而且总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此,它被归入到认识领域”。(第181页)
  ……

前言/序言

  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对东中欧和巴尔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形成过程进行专题的历史考察与分析,(根据我们的判断,)这些变迁在东中欧和巴尔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夹在前沙俄、苏联帝国和德国、意大利之间,这一地区近代以来遭受到了巨大的苦难。
  就本书的第二版而言,我们删除了以前版本中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波兰、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捷克的领土)的大量内容,以此为下述内容留出了空间:(1)关于拜占庭和奥斯曼巴尔干的大量新材料;(2)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东中欧的某些新的研究视角;(3)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的更丰富内容;(4)对1989年以来东中欧和巴尔干发生转型的相关内容进行重要更新,包括用于分析这些变迁和欧盟东扩的新的概念框架。2004年5月,8个东中欧和巴尔干国家被允许加入欧盟是一个重大事件,从长远来看,其重要性堪比1989年的巨变,因此在本书的新版中也对其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评价。我们希望,那些对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东中欧和巴尔干有着特别兴趣的读者依然能够获得本书的第一版,它可以提供对这一地区在那些时间段更为详细的分析。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东欧史(套装上下册)》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内容,而是着重介绍其他可能吸引读者的历史或相关主题的图书。 --- 历史的广阔画卷:探索未尽的文明足迹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每一段波涛壮阔的旅程都描绘着人类文明的独特图景。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世界脉络的读者而言,除了对特定区域的深入研究,更需要拓宽视野,去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其他关键文明和时代。 本套书籍精选,旨在引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那些或辉煌、或隐秘、或充满转折的伟大篇章。它们不仅仅是对往昔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类社会运作、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权力更迭深层逻辑的剖析。 第一卷:帝国兴衰与文明的交织 《拜占庭:不朽的帝国与最后的罗马城》 本书详尽地描绘了横跨千年、横亘欧亚的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史。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上的延续,更是古罗马精神与基督教信仰深度融合的产物。读者将跟随君士坦丁大帝的脚步,见证新罗马——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感受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帝国荣耀的巅峰,探究其严密的官僚体系、精湛的法学成就(《查士丁尼法典》的深远影响),以及辉煌的艺术与建筑成就,如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奇观。 然而,历史的走向总是充满张力。本书深入剖析了帝国在面对波斯、阿拉伯人、斯拉夫人以及后来的十字军东征时的韧性与脆弱。我们考察了“神权政治”的运作模式,探讨了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对世界格局的永久性影响。最终,我们聚焦于144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悲剧性时刻,分析这一事件如何标志着中世纪的正式终结,并间接推动了西欧的文艺复兴。这是一部关于坚守、信仰、文化传承与最终消亡的史诗。 《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时代:贸易、信仰与帝国间的对话》 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通道,远不止是商品交换的路径,它是思想、技术、宗教和疾病传播的生命线。本书将叙事线索集中于公元2世纪至14世纪,探讨了汉唐盛世与中亚、西亚文明的互动。 我们将深入解析粟特商人作为文化中介的关键角色,他们不仅促进了丝绸、香料的流通,更是佛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和摩尼教东传的载体。读者将通过对敦煌、撒马尔罕等地考古发现的解读,重构贸易路线上的城市生活图景。书中尤其关注蒙古帝国在统一欧亚大陆后,对丝绸之路贸易的短暂“重塑”——“蒙古和平”如何促进了马可·波罗等西方旅行家的远行,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性连接的初步形成。本书旨在揭示全球化思维的早期萌芽,展示不同文明在接触与交流中如何相互激发、彼此塑造。 第二卷:现代世界的奠基与思潮的碰撞 《光荣的革命与不列颠的崛起:主权、议会与现代国家的诞生》 17世纪的英格兰是一片充满思想激荡和血与火的土地。本书摒弃了简单的君王更迭叙事,而是聚焦于权力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我们细致梳理了斯图亚特王朝专制主义的困境,分析了清教运动在社会结构中的渗透力量,以及资产阶级与传统贵族之间的利益冲突。 核心部分在于对“光荣革命”(1688年)的深度解析。这场看似不流血的政变,实则是一次深刻的宪政革命。我们将详细阐述《权利法案》如何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石。通过对洛克、霍布斯等启蒙思想家作品的解读,我们展示了政治哲学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为后续的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蓝本。这是一部关于如何以渐进方式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教科书式案例。 《工业革命的炼金术:技术、社会与资本的重塑》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蒸汽机的发明,更是一场彻底颠覆了人类生活方式、生产关系和自然环境的社会转型。本书以英国为中心,但视野扩展至欧洲大陆和北美,描绘了这场变革的复杂面貌。 我们不再将重点放在对机器的简单描述上,而是深入探究其社会经济根源:圈地运动如何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基础?煤炭和钢铁如何成为新经济的血液?本书细致考察了工厂制度的诞生,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带来的贫困、疾病与阶级对立的加剧。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工业革命催生的新的政治思潮——从早期的工会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兴起。通过对工厂记录、工人日记和政府报告的交叉分析,读者将能切身感受到“进步”背后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资本主义逻辑如何开始主导全球经济的运行。 --- 这些著作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谱系,它们从帝国遗迹的深处,到全球贸易的动脉,再到现代政治形态的构建,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文明如何在冲突、创新和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前行,为理解我们所处的当代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坐标。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可能会担心其专业性是否过高,导致理解门槛太高。然而,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人性化,它在宏观架构上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水准,但在具体内容的展开上,却处处透露出对普通读者的关怀。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深奥的政治理论“翻译”成易于理解的语言。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设计得极为自然,仿佛水到渠成,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信息。再者,全书对于关键历史术语的解释和背景的铺垫也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对东欧历史稍有涉猎的人,也能迅速进入状态,而对于完全的新手,也提供了足够的参照点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这种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和易读性的完美结合,实在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的重视。封面设计上,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字体选择,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历史地图和人名地名,阅读起来也丝毫不费力。要知道,阅读史书最怕的就是排版和装帧的粗糙,让人心生倦怠,但这两册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体现了制作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光是捧着它翻阅,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在文本中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而且,套装上下册的划分也显得很科学,逻辑清晰,便于读者在不同历史阶段进行梳理和回顾。

评分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是令人震撼的。它显然是建立在极其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的,引用的史料之丰富,涵盖了从官方档案到民间回忆录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多维度的东欧图景。作者似乎花费了数十年心血,将分散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语境下的史料熔铸一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完整且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历史脉络。对于希望深入研究该区域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指路明灯,它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在许多关键节点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新观点。即便是对细节的考据,也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能看出作者在学术诚信上的坚守。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像许多传统史书那样堆砌枯燥的年代和条目,而是采用了非常流畅且富有代入感的笔触,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鲜活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讲故事人,他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用精妙的语言剖析人物的动机和时代的困境。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读史书”的沉重感,更像是跟随一位博闻强识的长者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权力、信仰与民族身份的复杂纠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意识形态冲突时,作者表现出了极高的平衡感和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力求呈现出历史的真实肌理,让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反思当下的诸多议题。这种叙事的高级感,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和悲剧色彩的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视角。东欧的历史是沉重的,充满了铁幕的阴影、战争的创伤和身份认同的撕裂。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黑暗的角落,它坦诚地记录了那些苦难,但其笔触又是克制的、富有尊重的,它聚焦于历史进程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而不是单纯地猎奇或煽情。在分析民族主义的兴起到衰落,以及不同政治体制的更迭时,作者展示了令人信服的史料支撑和严密的逻辑链条。读完后,你不仅获得了关于历史事件的知识,更获得了一种理解人类在极端压力下行为模式的深刻洞察力,这比单纯记住事件本身更有价值。

评分

京东的服务非常好 打折的力度也很大 所以买了一批世界历史文库这套书 写的非常好的

评分

京东的服务非常好 打折的力度也很大 所以买了一批世界历史文库这套书 写的非常好的

评分

好书,好书!

评分

京东的服务非常好 打折的力度也很大 所以买了一批世界历史文库这套书 写的非常好的

评分

京东的服务非常好 打折的力度也很大 所以买了一批世界历史文库这套书 写的非常好的

评分

商品和包装都很好

评分

京东的服务非常好 打折的力度也很大 所以买了一批世界历史文库这套书 写的非常好的

评分

商品和包装都很好

评分

商品和包装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