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在历史上曾北抵淮河,永嘉之乱后,北来的移民将吴语逐退至武进、常熟一线,泰如地区僻处江淮方言东南一隅,属于官话区,但地理上邻近北部吴语,保留了较多吴语的底层特点。近几年来该片方言在语音、词汇、方言分区、方音史等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在方言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本书借鉴吴语已有的研究,结合实际的方言田野调查,通过比较对泰如片方言在构词法(包括复合、附加、重叠)、指代词、数量词、问句、体貌类型、语序、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等方面的语法特点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使其以相对完整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本书所得出的各项研究结论及所提供的丰富的研究语料,对江淮方言的语法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邻近方言的研究亦不无启发。
汪如东,江苏海安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及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专业本科学位及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出版专著《汉语方言修辞学》《海安方言研究》,在《方言》《语言研究》《语言科学》《修辞学习》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上海市语委项目一项,参与教育部及校内研究项目若干。1997年公派去韩国研修韩国语一年,合著《现代汉语文字学》被韩国外国语大学翻译成韩文出版,并获得原国家广电总部2013年优秀图书输出奖。2015年至2018年公派至爱沙尼亚塔林大学东亚系讲授相关汉语的主干课程。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江淮泰如片方言与吴语的关系概述
第二节泰如片方言与吴语的研究概述
第三节泰如片方言与吴语的语法研究概述
第四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二章构词法
第一节复合法
第二节附加法
第三节重叠法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代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人称代词
第三节指示代词
第四节疑问代词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数量词
第一节数量词的读音和使用差异
第二节量词的定指、变调及表情功能差异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问句
第一节指代词疑问句
第二节并列短语问句
第三节泰如话与吴语的“ADV+VP”问句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体貌类型
第一节完成体
第二节持续体
第三节开始体
第四节经历体
第五节进行体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语序
第一节话题句中的语序差异
第二节双宾语句中的位置差异
第三节补语位置的语序差异
第四节处置式的构成与语序差异
第五节含兼语句子成分的语序差异
第六节常用插入语的语序比较
第七节本章小结
第八章连词及相应复句
第一节并列关系连词及相关复句
第二节因果关系及其相应复句
第三节连词与假设复句
第四节连词与条件复句
第五节连词语法化例举隅——以海安话中“说的”为例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九章副词
第一节时间副词
第二节程度副词
第三节情态副词
第四节语气副词
第五节范围副词
第六节否定副词
第七节本章小结
第十章介词
第一节泰如话的前置类介词
第二节泰如话的后置类介词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助词
第一节结构助词
第二节语气助词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总论
第一节泰如话的语法系统蕴含着丰富的吴语底层
第二节语法的差异性大于共性
第三节泰如话与吴语语法系统演变的共同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初看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无疑是一部极具专业深度的学术专著,或许会让人望而却步。然而,正是这种聚焦于具体片区(泰如片)与成熟方言区(吴语)的对比,暗示了其研究的精细度和针对性。我十分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的。是采用了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视角来审视共性,还是更侧重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来梳理其亲缘关系和分化路径?对于非语言学专业的读者来说,阅读这类书籍常常面临一个挑战:如何既能领略到前沿的研究成果,又不至于被过于晦涩的术语淹没。我衷心希望这本书在保持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能在行文布局上体现出对读者的关照,或许通过清晰的层级划分和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能让复杂的语法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如果能辅以一些生动的对话片段或者场景描述,来衬托出泰如片在表达情感或叙事节奏上的独特性,那无疑会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最终呈现的应当是一种多维度的“语言肖像”,让人对汉语方言的生命力有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场跨越地域的对话,泰如片与吴语,虽然在地理上或许相邻或有所关联,但在语言学谱系上,它们的互动和分流过程想必是精彩纷呈的。我最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语法现象时,有没有引入最新的计算语言学或语料库方法的辅助?虽然这类研究传统上依赖于田野调查,但若能结合大规模的语料挖掘技术来验证某些普遍性或特殊性的趋势,无疑会大大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和广度。这种传统田野经验与现代量化分析相结合的范式,对于提升方言研究的“硬科学”属性至关重要。一个成功的比较研究,不应只是孤立地描述两个体系,而应该勾勒出一个动态的演化图谱,清晰地标示出在哪里,历史的河流分叉了,又在哪里,支流又重新汇合。我对这本书能够提供的这种清晰的“地图绘制”能力,抱持着最高的期望。
评分这类关于特定方言群的深入研究,往往是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交叉地带的瑰宝。我个人对“泰如片”这个概念的地理边界和文化内涵非常感兴趣,它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想必在历史上承担了重要的文化交汇角色,这对手头这项语法比较研究必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期待作者能通过语法层面的对比,反推出这些方言在历史迁徙、文化接触中所经历的语言“压力”或“融合”的痕迹。吴语作为历史悠久、文献丰富的方言体系,是理想的参照系,但如何处理好这种“参照”的关系至关重要——是把它当作一个稳定性的基准,还是看作一个动态的演变目标?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将语言事实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比如,某个在泰如片保留的古老语法特征,在吴语中已经完全消失或被取代,这种“时间切片”的对比,将会极具洞察力。这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是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历史深度的挖掘,才是真正让学术研究超越工具书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江淮方言泰如片”这个提法,简直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语言学深处的秘境之门。我一直对汉语方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总觉得每一个方言的背后都藏着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像我这样的“方言迷”送上了一份厚礼。光是想象作者是如何深入田野,细致入微地捕捉那些可能正在消逝的声音和语法结构,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构建起一个严谨的分析框架,将泰如片的独特之处与更广阔的吴语系进行对比,这不仅仅是罗列差异,更是一种追根溯源的探索。这种跨方言群的比较研究,往往能揭示出语言在演变过程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深层规律,比如语音的漂移如何影响了句法结构,或者古汉语的某些特征在不同地域是如何被“保鲜”或“改造”的。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于一些关键的语法范畴,比如体貌标记、疑问句的构成方式,或者量词的使用习惯,能提供令人信服的实例和解释。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学术圈内,它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地图,指引我们去理解脚下这片土地上,人们是如何用语言编织出千差万别的生活图景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语言变异性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作者在描述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客观与尊重。方言研究常常伴随着对“标准”的潜在评判,但我深信,在语法比较的研究中,所有的结构都是平等的,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自洽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完全摒弃任何“优劣”的暗示,纯粹地以功能主义或结构主义的视角,去剖析泰如片和吴语在处理诸如主题突出、信息流转等核心句法任务时,所采用的截然不同的“策略”。比如,在某些复杂的从句结构上,泰如片是否发展出了一种更为简洁或更为冗余的表达方式?这些细微的差异,正是构成不同语言风格的基石。如果作者能提供清晰的对比图表,将两者在同一语义内容下的不同句法实现并置展示,那么即便是初次接触泰如片的读者,也能迅速掌握其句法骨架的轮廓,并从中体会到人类语言表达能力中惊人的创造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