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次时空穿梭之旅(精装) [13 Journeys Through Space and Time]

13次时空穿梭之旅(精装) [13 Journeys Through Space and Tim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科林·斯图尔特(Colin Stuart) 著,孙亚飞 译
图书标签:
  • 科幻
  • 时间旅行
  • 空间探索
  • 冒险
  • 奇幻
  • 精装本
  • 小说
  • 故事集
  • 青少年
  • 想象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788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9464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13 Journeys Through Space and Tim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3次时空穿梭之旅》囊括了世界范围内久负盛名的科学家们对宇宙时空的探索和前沿科学发现,内容为圣诞讲座中13场关于宇宙时空的探索和全新科学发现,配合来自NASA及科学家亲手绘制的科学原理图,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关于这个神秘未知领域的一切。
本书是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年度新作,一经出版便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成为英国几乎人手一册的科普书,是欧洲现象级科普读物。这部前沿、科学、易读又有趣的时空探索之书让读者通过阅读简单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用极快的速度了解,关于宇宙时空,我们人类已经探索到什么阶段,满足读者对未知时空的神奇想象力。

内容简介

时空穿梭是否有可能实现?
宇宙是否真如剥开的洋葱,存在永无尽头的平行空间?
宇宙中能看到两次日落的地方在哪里?
美丽的科学发现是什么?
如何在太空中生存?

本书囊括了世界范围内久负盛名的科学家们对宇宙时空的探索和前沿科学发现,由英国首名抵达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蒂姆·皮克作序,从英国皇家科学院拥有近200年历史的圣诞科学讲座中精心挑选出了13场与宇宙时空有关的讲座,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关于这个神秘未知领域的一切,满足读者的想象力。

作者简介

科林·斯图尔特(Colin Stuart):
曾荣获欧洲天文学新闻奖二等奖,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成员,科学及天文学作家,曾出版《科学大问题》《为什么宇宙那么重要》等作品。《13次时空穿梭之旅》于2016年出版,本书一经出版便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且位居前列,成为英国几乎人手一册的科普畅销书,使科林·斯图尔特一跃成为欧洲备受关注的科普作家。

精彩书评

《13次时空穿梭之旅》就像英国皇家科学院一样了不起,把真实又前沿的时空科普知识带到我们身边。——《卫报》

像巧克力一样引人入胜,营养无限。——《每日邮报》

完美的科普之书。——BBC

前沿、科学、易读又有趣,图文并茂,我们需要这样的科普书满足我们大脑的求知欲。——《星期日泰晤士报》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太阳、月亮以及那些行星
罗伯特·斯塔威尔·鲍尔爵士(Sir Robert Stawell Ball)1881

第二章 一颗陨星的故事
詹姆斯·杜瓦爵士(Sir James Dewar)1885

第三章 太空遨游
赫伯特·霍尔·特纳(Herbert Hall Turner)1913

第四章 穿越时间与空间
詹姆斯·霍普伍德·金斯爵士(Sir James Hopwood Jeans)1933

第五章 生活中的天文学
哈罗德·斯潘塞·琼斯爵士(Sir Harold Spencer Jones)1944

第六章 对宇宙的探索
伯纳德·洛维耳爵士(Sir Bernard Lovell)
弗朗西斯·格雷厄姆-史密斯爵士(Sir Francis Graham-Smith)
马丁·赖尔爵士(Sir Martin Ryle)
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1965

第七章 时光机
乔治·波特爵士(Sir George Porter)1969

第八章 行星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77

第九章 起源
马尔科姆·朗盖尔(Malcolm Longair)1990

第十章 宇宙洋葱
弗兰克·克洛斯(Frank Close)1993

第十一章 时间之箭
尼尔·约翰逊(Neil Johnson)1999

第十二章 在空间与时间中漫游
莫妮卡·格雷迪(Monica Grady)2003

第十三章 如何在太空中生存
凯文·方(Kevin Fong)2015

纪实图集
后记
图片说明
作者手记

精彩书摘

时间之箭 尼尔·约翰逊 1999

1. 时间旅行是否有可能?
2. 光波的运动有多快?
3. 光阴流逝的差别是如何产生的?
4. 原子跃迁的过程是怎样的?

约翰逊的讲座探讨了一些最精深的问题,也许可以涉及我们对世界的体会。我们是这样长大的:我们理解时间的基本机制,一台时钟的所谓稳定的特性,就是当时间过去一秒,它也会走过一秒。然而物理学中的发现,尤其是过去的20世纪及其前后的发现,让一切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我们将会看看,改变你感受到的时间的速度是否有可能实现,并正面解决一个或许可以被称作最大难题的难题:时间旅行是否有可能?

约翰逊这样开始了他的第一场讲座:“1999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因为它不仅是千年之交,同时是皇家科学院成立200年之年。所以,还有什么主题比讨论时间更合适呢……在本系列讲座中,我们将会发现,对于‘时间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这200年的科学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识……我们将会看到,我们如何通过观察光波,得到了有关时间本身的一些变革性发现。”
我们可以将光想象成一种波,具有上上下下振动的重复性图案,就像我们在海滩上可以看到的那种波浪。然而,光波的传播究竟有多快?约翰逊邀请听众席中一个名叫海伦(Helen)的女孩帮助他做一个验证,道具包括一台微波炉以及一些棉花糖。微波炉发射的微波是一种形式的光,类似无线电波还有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可见光。约翰逊向微波炉中放了一盘棉花糖,而炉中的转盘早已被移除。微波炉的烹饪方式并不均匀,发射出的微波会在一些位点上下移动,这些地方就会蕴含更多能量,但其他部分就不会有这么多,这就在炉内造成了一些“热点”。当棉花糖被取出后,很容易看出,有一些已经被熔化而其他的一些还没有。“真的可以看到一幅图案。”约翰逊说道。相邻两条熔融棉花糖带之间的距离,就等于微波波长的一半。借助一把尺子,海伦计算了糖带之间的距离约为0.12米。将这一结果与微波振动的频率相乘就可以得到速度。幸运的是,微波炉的背后就写有频率数值2450兆赫(每秒24.5亿次振动)。海伦在计算器上将上述两个数字相乘之后,得到每秒2.94亿米的结果。约翰逊展示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的是公认的光速数值,即每秒3亿米。
“事实证明,海伦不仅计算出了光速,她还算出了宇宙中移动速度最快的事物。”约翰逊说,“这个发现的故事实际上是科学中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并且它告诉我们一些事,这些事彻底让时间发生了变革。”这便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工作。“光速的问题让他很发愁。”约翰逊讲道。爱因斯坦得出结论,认为光速对所有观测者来说都是一样的,“不管你坐在这儿,还是正乘坐大巴回家,又或是你坐在‘进取号’星舰(译注:著名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一艘星舰的名称)上。在他提出这一想法之后,已经被操作过的每一个实验似乎都证实,光速对所有观测者来说都是一样的”。
爱因斯坦有关光速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理解时间来说有着意义深远的暗示作用,而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一点,还需要感谢另一位志愿者鲁比(Ruby)参与了实证。她盘腿坐在一辆木制的小车上,手中握有一只球,而球的内部有盏灯,代表光线的一个脉冲。她先是上上下下地扔着球,不过随后约翰逊便拉着车在地面上移动,而摄像机镜头一直跟随着球中发出的光。我们看到球正在沿着锯齿形的波状轨迹运动。“某种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看到了与鲁比眼中不同的现象。鲁比坐在推车中,(对她来说)球在不变的距离上运动……上上下下,不管她是固定不动,还是我拉着她运动,都是如此。然而,对我们来说……球不仅会上下运动,也在跟着向前走——它运动的距离更远。”还记得这颗球是代表光的脉动吧?而我们刚刚同意光速对所有观察者来说都是固定的,而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那么如果速度保持不变而距离却不同了……那么时间对鲁比和和我们来说就势必不等同了。”约翰逊说道,“现在这问题开始让人大开眼界了。”
“想象一下鲁比还有一个双胞胎姐妹。鲁比乘坐一艘太空飞船离开了很多年,(然后)又回来了。鲁比在太空飞船上计算的时间,与她的孪生姐妹在地球上计算的时间可不同。”对鲁比来说,消逝的时间更短,因此当她回到家时,会发现她现在比她的孪生姐妹要年轻,尽管她们出生在同一天。“光阴流逝的不同,取决于你是如何运动的。”约翰逊说,“这太奇幻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仔细验证,看看是不是真的如此。”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约翰·莱弗蒂(John Laverty)带着他的“同卵双胞胎”来到了现场,那是一对高度精确的原子钟。莱弗蒂在我们面前将它们进行同步,这样就会显示同样的时间,只有四十亿之一秒的误差。“约翰,如果我们带上其中一台钟来一次旅行再带着它回来,那么到最后一场讲座时,我们是否能够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约翰逊问道。“没错。”莱弗蒂说道。

前言/序言

圣诞讲座是我一直向往的事情,因此凯文·方(Kevin Fong)博士的2015年度有关太空生存的圣诞讲座,我非常开心被邀请参加。能够在距离地球表面400千米的国际空间站中参加这场盛会,是我在此次活动中的亮点。
生活并工作在国际空间站中,是一项非凡的殊荣,也是一段特别的经历。在太空以及重返地球的这段时间里,也许最触动我的事,是我们的身体在调整适应颇为不同的环境时有多么出色。六个月的太空飞行,人的身体会感到吃力——对我们的前庭系统、心脑血管以及免疫系统都会造成改变,而不只是皮肤、肌肉重量、骨密度和视力。然而,落地后仅仅几星期,人类的身体就能完全恢复,尽管骨密度的恢复需要近一年。这些变化的发生也给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得以深入研究人的身体功能是怎么实现的。
自从人类在1961年第一次被送入地球轨道,我们已经学到了大量有关太空旅行的知识,但仍然有很多需要被发现,我们也一直在不断探索。我们需要用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发现去激发下一代科学家和探险家,这非常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点,圣诞讲座正是非常理想的方式“Principia”(原理)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成功地延伸教育项目,通过各类活动,覆盖了超过100万在校学生。如果我们打算解决未来的挑战,今天给年轻学生的投资就很关键。
在认识太空的路上我们究竟走了多远?又取得了多少令人惊叹的技术进步,让我们得以探索宇宙?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皇家科学院(Royal Institution)多年来持续向年轻的讲座听众传播前沿科学,这一切也令人感到陶醉。几十年前,对当时的听众而言,探访月球似乎还是非常遥远的梦,而如今我们不仅已经在那里着陆过,就连探索火星的路也在变得越来越现实。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启发你进入科学的旅程。

——欧洲宇航局宇航员蒂姆·皮克(Tim Peake)


《13次时空穿梭之旅》(精装) [13 Journeys Through Space and Time] 探索未知的边界,感受时间的长河 《13次时空穿梭之旅》(精装)并非一本关于特定故事线的叙事体书籍,而是一次对人类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深刻思考和极致呈现。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横跨广袤时空的宏大旅程,去触碰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奇迹,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文明的伟大时刻,去感受生命在时间洪流中留下的印记。这本书,是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等待着那些敢于好奇、勇于探索的心灵。 穿越时空的界限,重塑认知的维度 本书的核心在于“时空穿梭”这一概念,但它并非局限于科幻小说的情节构建,而是将这一概念作为一种思想实验的载体,用来探讨哲学、科学、历史、艺术乃至于人类意识的本质。它将带领我们审视那些“如果……会怎样”的假设,那些历史的岔路口,那些科学理论的飞跃,以及那些文化艺术的璀璨瞬间。每一次“时空穿梭”都是一次视角上的转换,一次对已知世界的重新审视,一次对未知领域的大胆设想。 第一站:宇宙的黎明——混沌中的秩序 想象一下,我们并非从某个熟悉的地球起点出发,而是置身于宇宙诞生之初的量子泡沫之中。本书将引导读者进入最前沿的宇宙学领域,去感受大爆炸瞬间的能量涌动,去理解基本粒子的形成,去探寻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神秘面纱。我们会“亲眼”见证星系的诞生,黑洞的形成,以及宇宙在引力的宏大乐章中展开的壮丽画卷。这不是冰冷的科学数据堆砌,而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够呼吸到宇宙初生时的气息,感受到秩序从混沌中诞生的震撼。我们会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如此庞杂的宇宙遵循着如此精妙的法则运行?我们自身的出现,又是宇宙演化中多么偶然又必然的一笔? 第二站:生命的起源——从氨基酸到意识 从星辰大海回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我们将深入生命的起源之地。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十亿年的时光,去探寻最原始的生命形态,去理解DNA的复制与演化,去见证细胞的诞生与分化,以及复杂生命体在地球舞台上的崛起。我们会“潜入”深海热泉,感受那孕育生命的独特环境;我们会“观察”恐龙时代的霸主,思考物种大灭绝的残酷与新生的力量;我们会“见证”智人的出现,以及他们如何凭借智慧与协作,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巅峰。在这里,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生物学的过程,更是生命顽强的韧性,以及意识萌芽的奥秘。当第一个能够思考的生命体出现时,宇宙是否因此而变得更加辽阔? 第三站:文明的曙光——智慧的火种 人类文明的火种是如何点燃的?本书将带领我们回到早期人类的聚落,去感受狩猎采集时代的生活,去理解火的发现带来的变革,去欣赏史前壁画的艺术魅力。我们会“走进”古埃及的金字塔建造现场,感受古代工程学的智慧;我们会“聆听”古希腊哲学家们的辩论,理解民主与理性思想的萌芽;我们会“漫步”在丝绸之路的起点,感受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这趟旅程,是对人类创造力、社会组织能力以及文化传承力量的致敬。它让我们反思,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能够孕育出如此辉煌的文明? 第四站:科学的革命——认知边界的突破 科学,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利器。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几个伟大的科学革命时期。我们会“站在”牛顿的窗前,感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启示;我们会“聆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解时空的弯曲与统一场论的梦想;我们会“目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示生命编码的奥秘;我们会“置身”量子力学的奇幻世界,感受微观粒子的奇异行为。每一次科学的突破,都意味着人类认知的边界被重新定义,都意味着我们对自身与世界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这些科学家们,他们是时代的先驱,是挑战权威的勇士,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第五站:艺术的绝响——情感与创意的飞扬 人类的灵魂,同样需要艺术的滋养。本书将带领我们“漫步”在人类艺术史的长河中。我们会“感受”米开朗琪罗雕塑的生命力,聆听巴赫音乐的庄严与神圣,欣赏莫奈画作的光影变幻,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永恒魅力。每一次艺术的杰作,都凝聚着人类最深沉的情感、最独特的创意和最深刻的洞察。它们是人类心灵的写照,是跨越时空的共鸣。我们将思考,艺术为何能够触动我们的灵魂?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第六站:未来的回响——想象与可能 当然,时空穿梭之旅,也必然会投向未来。本书将大胆设想人类在遥远的未来可能达到的高度。我们会“畅想”星际移民的壮举,去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我们会“描绘”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存的图景,思考意识与智能的边界;我们会“思考”人类基因编辑与身体改造的可能性,探讨生命进化的新方向。这些对未来的想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前科学技术的 extrapolation(推断),是对人类潜能的无限探索。它鼓励我们保持对未来的开放态度,并为之付诸努力。 超越想象,触及真理 《13次时空穿梭之旅》(精装)的每一章,都如同一次精心策划的探索任务,每一次“穿梭”都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体悟。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去触及那些关于宇宙、生命、意识和文明的终极问题。它鼓励读者质疑、求证、并用自己的方式去构建对世界的认知。 精装的质感,典藏的价值 这本书的精装版本,不仅体现在其考究的装帧工艺上,更在于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其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珍藏的典籍。每一页的印刷都力求尽善尽美,精美的插图和版式设计,都旨在为读者提供极致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承载着人类智慧与梦想的艺术品。 赠予读者:永不止步的好奇心与探索的勇气 《13次时空穿梭之旅》(精装)希望赠予每一位读者的是一颗永不止步的好奇心,一种敢于挑战未知、勇于探索真理的勇气。它将激励你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以一种更加宏大、更加深邃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奇迹,去思考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意义。 这13次时空穿梭,是13扇通往智慧的窗户,是13场思想的盛宴。它们将拓展你的视野,丰富你的灵魂,并最终让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所承载的独特而伟大的意义。翻开这本书,你的时空之旅,才刚刚开始。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它标题里那种略带神秘感的数字“13”所吸引的。你知道,很多作品总喜欢用三部曲或者五部曲来搭建结构,但“13次”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循环往复、或者说是某种周期性宿命的意味。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巧妙地将这“13次”的旅程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每一次穿梭似乎都与前一次有着若有似无的因果联系。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考验了作者的掌控力,稍有不慎就会让故事线变得混乱不堪,但我读下来,却感觉脉络清晰得令人心惊。它不是简单的时间旅行探险记,更像是一部关于“理解”的史诗。每一次的抵达,都是对某个特定文明、某种特定哲学观念的深度挖掘。我甚至停下来,拿出一张白纸,试图画出那些时间节点的相互关联,那种发现隐藏秩序的乐趣,简直比解开谜题本身还要过瘾。这种精巧的设计,绝对是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大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深邃的靛蓝和星辰闪烁的金色交织在一起,立刻就让人感觉自己要踏入一个宏大而未知的领域。我本来对科幻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很多作品在宏大的设定下,人物的刻画总是显得单薄。但翻开扉页后,那种扑面而来的叙事张力,让我完全放下了戒心。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耐心,实在是令人赞叹。每一个时空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不是那种突兀的“咻”的一声就换了场景,而是通过一些极其巧妙的意象或者哲学思考,将读者缓缓地牵引到下一个时间节点。我尤其喜欢它处理时间悖论的方式,它没有试图用一套复杂的物理公式来解释一切,而是从更偏向于人性、情感和选择的角度去探讨“如果……会怎样”的可能性,这让故事在保持硬核想象力的同时,又有了极强的人文关怀。装帧的质感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确实对得起“精装”这个名字,光是触摸书脊的纹理,就感觉自己已经拥有了一份可以珍藏的宝物。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字堆砌非常反感,很多“硬核”科幻读起来像是教科书的难懂版本。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行云流水,优雅至极。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最晦涩难懂的宇宙规律,用最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它描述引力坍缩时,用的词汇不是“强大的吸引力”,而是“宇宙为了拥抱自身而做出的永恒叹息”。这种拟人化的、充满画面感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同时又保持了思考的深度。我常常会因为某句话的美丽而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品味那种韵味。它不像某些小说那样为了推动剧情而牺牲文采,而是让文采成为了推动读者情感共鸣的催化剂。这种平衡掌握得炉火纯青,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享受,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在星空下讲述的古老寓言。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能让我稍作挑剔,那可能就是某些角色的动机设置,偶尔会显得过于“服务于”宏大的时间线布局。不过,考虑到这本书的野心和跨度,这种牺牲或许是必要的取舍。但即便如此,书中那些核心的旅人角色,他们的孤独感和对知识的永恒渴求,却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不是超级英雄,更像是被命运推着走的求索者。他们的每一次牺牲、每一次抉择,都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在面对宇宙的浩瀚和时间的无情时,个体的挣扎是多么的真实和动人。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那种慢炖的精品,它不追求爆炸性的情节高潮,而是通过持续积累的氛围和细节,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情感洪流。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一次重读,我相信都会发现新的星辰轨迹。

评分

从主题的广度来看,这本书简直是雄心勃勃。它没有将焦点仅仅锁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遥远的未来,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时空穿梭”。我读到某些章节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强烈,仿佛真的站在了那些已经消逝的文明的废墟之上,或是感受到了尚未诞生的恒星的炙热光芒。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唯一的视角。在某些篇章中,视角转换到了非人类的感知体系,去理解那些我们肉眼无法察觉的维度或存在。这种拓宽认知边界的尝试,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会长时间地凝视窗外的夜空,思考我们自身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与存在的意义。这种后劲十足的哲学思辨,才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幻作品应该具备的特质。

评分

活动囤书有瘾,请注意理性消费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包装也很完好,可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

评分

听人介绍来买的,原价有点贵,618搞活动用了神券,价格还是挺好的,一直在观望另外一套书,找个神价格时下手

评分

一直都是在京东上买书,活动价确实划算

评分

非常好的书,都是很多人推荐的,质量非常好,信赖京东。活动买的,很划算。

评分

作者也巧妙地将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的数学史融入这些游戏题中,让你在挑战谜题、开启大脑潜能的同时,了解数学前进的轨迹,领略数学的迷人魅力。这是一本有观点、有故事的数学益智书,献给所有热爱美感、惊奇、挑战、数学与游戏的人。

评分

虽然跟618大促折扣还是有点儿差距,不过还行,入手先…… 4月读书节的折扣虽好,但是抢不到券,好难

评分

最美的理论

评分

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 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