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重点方言研究丛书:富阳方言研究

吴语重点方言研究丛书:富阳方言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盛益民,李旭平 著
图书标签:
  • 吴语
  • 方言学
  • 富阳
  • 语言学
  • 中国语言
  • 地方志
  • 语音
  • 词汇
  • 语法
  • 语料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337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96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吴语重点方言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字数:3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吴语重点方言研究丛书:富阳方言研究》是一本单点方言的详细调查研究报告,“首次详细调查、记录了富阳方言,填补了吴语研究的一个空白”(游汝杰教授语)。
  《吴语重点方言研究丛书:富阳方言研究》全面、系统地描写了富阳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包括音系、同音字表(收入近4000单字)、音韵比较、分类词汇(4500多条词)、语法概况、内部差异、各代表点音系及字音对照等内容,是一部研究、了解吴语方言的重要参考著作。

作者简介

  盛益民,1985年生,浙江绍兴人,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获南开大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博士。研究领域为语言类型学、汉语方言学和历史句法学。合作主编著作一部《汉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中西书局,2017年),在《中国语文》《方言》《当代语言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李旭平,1982年生,浙江富阳人,现任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获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理论语言学博士,2011至2013年期间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兴趣为形式语义学、汉语方言句法和类型学等。出版著作一部(Numeral Classifiers in Chinese: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Moutonde Gruyter,2013),在《中国语文》、Lingua、Language Sciences、Language and Linguistic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陶寰)
第一章 概况
1.1 富阳概况
1.1.1 地理、地貌
1.1.2 人口
1.1.3 建置沿革
1.1.4 县境及行政区划
1.2 富阳境内的方言概况
1.2.1 方言概况
1.2.2 渔山乡的方言
1.2.3 常绿镇的方言
1.2.4 银湖街道导岭一带的方言
1.3 发音人信息
1.4 方言材料来源
1.5 音标和符号说明

第二章 音系
2.1 声韵调系统
2.1.1 声母
2.1.2 韵母
2.1.3 声调
2.2 声韵配合关系
2.3 连读变调
2.3.1 韵律层级与连读变调
2.3.2 韵律词的连读变调
2.3.3 韵律短语的连读变调

第三章 同音字汇
3.1 同音字表
3.2 本字考
3.3 特字

第四章 音韵比较
4.1 声母比较
4.1.1 声母特点
4.1.2 声母文白异读
4.1.3 声母古今音比较
4.2 韵母比较
4.2.1 韵母特点
4.2.2 韵母文白异读
4.2.3 韵母古今音比较
4.3 声调比较

第五章 分类词表
5.1 天文
5.1.1 日月星辰
5.1.2 自然现象
5.1.3 气候
……

第六章 语法概况
第七章 内部差异

附录 代表点音系及字音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前言/序言

  语言学是经验科学,材料(语料)是研究的根本。语料之于语言学,就如实验数据之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相较于标准语,方言语料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变异丰富。每个方言都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汉语有多少种方言也即有多少个语言系统,每个语言系统都带着它独特的类型学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同一个方言内部,不同的人群之间也有丰富的变异,这些变异反映了丰富的社会信息和语言演变信息。
  第二,口语性强。方言几乎没有独立的书面语形式,只存在于口语之中,瞬间即逝。这就意味着,没有当下的记录,后人就无法窥见这个时代方言的面貌。
  第三,文献稀少。历代书面语的记录基本都是标准语的记录,方言记录不成系统,且经常与标准语相错出。由于记录者多为旧时文人,他们的记录中多以方言的上层变体即文读音为主,方言中的下层变体也即土俗成分的记录不够充分。近代以来有了传教士用罗马字记录的方言材料,但失之简略,记录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因此,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进行的方言调查和方言描写就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方言学研究甚至语言学研究正是从描写方言学发端,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吴语重点方言研究丛书:富阳方言研究》 引言 方言,作为语言流变中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以及文化基因。《吴语重点方言研究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吴语区内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重点方言,以期填补学术空白,丰富语言学理论,并为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本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吴语这一悠久语言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汉语方言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贡献。 第一卷:富阳方言研究 第一章:富阳方言概况与研究背景 1.1 地理与人文环境 富阳,古称富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钱塘江下游,地理位置优越,山川秀丽,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四面环山,中间盆地,以及与周边区域的相对隔绝,都为富阳方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自然条件。历史上,富阳曾隶属于不同行政区域,经历了多次的区划变动,这些历史因素也对其方言的演变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富阳人民勤劳智慧,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风鼎盛”、“山水画卷”的美誉。当地的民俗风情、戏曲曲艺、民间文学等,都与富阳方言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富阳独特的地域文化。 1.2 吴语的划分与富阳方言的归属 吴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长江下游的江浙沪一带。其内部差异显著,学界历来对其划分存在多种观点。主流的划分方法通常将吴语分为太湖片、四声片、台温片等。富阳地处吴语区的核心地带,其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均表现出鲜明的吴语特征。然而,由于毗邻官话区(如徽州、江西部分地区)以及与周边吴语方言(如杭州、临安、桐庐等)的长期接触,富阳方言又呈现出其独特的复杂性和交叉性。 本研究将遵循当前学界较为通行的吴语划分标准,并结合富阳方言的具体语音、词汇、语法特征,对其在吴语内部的准确归属进行界定。同时,也将分析其与周边非吴语区方言的接触与影响,为吴语方言的宏观分布和内部演变规律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微观证据。 1.3 已有研究回顾与本研究的价值 富阳方言的研究并非空白,前人已有一些零散的报道和初步的调查。然而,这些研究在深度、广度、系统性上仍有待提升。部分研究可能侧重于某一特定方面(如语音),而未能全面考察方言的各个层面;也有的研究可能由于年代久远,未能反映方言的最新发展。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 系统性与全面性: 将采用科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富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音演变、历史层叠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完整的富阳方言面貌。 理论深度: 在扎实的田野资料基础上,深入分析富阳方言的内部规律,并将其置于吴语乃至汉语方言演变的宏观框架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在语言学理论上的意义,如声母、韵母、声调的演变规律,词汇的借用与创新,语法结构的变异等。 历史与现实结合: 追溯富阳方言的历史渊源,考察其与古汉语的联系,同时关注现代富阳方言在城市化、人口流动、普通话推广等背景下的变化,揭示方言的生命力与演变趋势。 文化价值: 充分挖掘富阳方言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信息,如反映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词汇,具有地方特色的俗语、谚语,以及与民间文学、戏曲相关的语言现象,为富阳地方文化的传承与研究提供学术依据。 数据库建设: 本研究积累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将为后续方言研究者提供参考,并有望构建一个富阳方言的初步数据库。 第二章:富阳方言的语音系统 2.1 声母系统 本章将详细描述富阳方言的声母系统,包括: 声母的实际发音: 运用国际语音符号(IPA)精确记录富阳方言声母的实际发音,包括其调音部位、调音方法等。 声母的分布与对立: 分析不同声母在音节开头的分布情况,以及哪些声母之间存在语音对立,形成不同的声母单位。 声母的演变与历史层叠: 考察富阳方言声母系统与上古、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的对应关系,重点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声母合并、分化、消失或新生的现象。例如,分析全浊声母在富阳方言中的保留情况、清音送气与不送气的对应等。 与周边方言声母系统的比较: 将富阳方言的声母系统与杭州、临安、绍兴等邻近吴语方言,以及与江淮官话等毗邻方言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揭示其语音演变的区域性特点。 2.2 韵母系统 本节将深入探讨富阳方言的韵母系统: 主要元音与鼻化元音: 详细描述富阳方言的主要元音,包括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等,并准确记录其发音。关注鼻化元音的语音特征和分布。 韵母的构成与结构: 分析富阳方言韵母的构成方式,如单元音韵母、鼻化单元音韵母、复韵母、鼻化复韵母等。 韵母的演变与历史层叠: 考察富阳方言韵母系统与中古汉语韵部的对应关系,重点分析中古韵部在富阳方言中的归并、细分、转移等现象。例如,分析“寒”、“山”等韵部的合并情况,特别是“梗”、“曾”、“青”、“明”等字的入声韵母的变化。 鼻音韵尾(-m, -n, -ŋ)的保留与消失: 重点研究鼻音韵尾在富阳方言中的现状,分析其是保留、合并还是消失,以及与鼻化元音的关系。 与其他方言韵母系统的比较: 与周边吴语方言和其他汉语方言的韵母系统进行对比,突出富阳方言的独特之处,如细分的韵母,或特殊的鼻化处理。 2.3 声调系统 本部分将聚焦富阳方言的声调特征: 调类与调值: 准确记录富阳方言的声调数量(通常为四到八个),并用国际语音学方法标记各调的调值,描述其高低、长短、升降变化。 中古入声的演变: 重点分析中古汉语的入声字在富阳方言中的归宿,是独立形成入声调类,还是被归入其他调类,分析其具体规律。 调类之间的对立与分布: 分析不同调类在音节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语音对立。 变调现象: 详细描述富阳方言中存在的各种变调现象,如连读变调(如词语内部的声调变化)、语气词的变调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与其他方言声调系统的比较: 与邻近吴语方言(如杭州、湖州)和官话方言的声调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其声调演变的共性和差异。 2.4 语音演变与特殊现象 声母、韵母、声调的协同演变: 分析富阳方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声母、韵母、声调之间相互影响、协同演变的规律。 语音变化的例证: 选取典型词汇,展示语音变化的具体过程。例如,分析古汉语中的某些字在富阳方言中的读音变化,以及其可能的原因(如受其他方言影响,或内部语音规则的作用)。 舌叶音、卷舌音等特殊语音现象的考察: 关注富阳方言中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如舌叶音[ɕ]、[ʑ]、[ɳ]或卷舌音[ʂ]、[ʐ]、[ɳ]、[ɭ]等,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和在方言中的地位。 语流音变: 考察富阳方言在实际语流中发生的各种音变现象,如音的省略、增补、融合、喉化等,以及这些音变对说话清晰度和语速的影响。 第三章:富阳方言的词汇系统 3.1 基础词汇的特点 量词、代词、指示词等: 详细考察富阳方言中与普通话不同的量词、代词、指示词等,如“一(个)”、“这(个)”、“那(个)”等在富阳方言中的具体用法和形式。 数字词汇: 分析富阳方言中的数字读法,以及其与普通话的异同。 基本动词、形容词: 收集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动词和形容词,记录其在富阳方言中的读音和意义,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 3.2 反映地域特色的词汇 农业生产与农具: 收集反映富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农具的词汇,如“犁”、“耙”、“ SOW”、“稻”、“麦”等在富阳方言中的具体名称。 手工业与商业: 考察与富阳传统手工业(如造纸、纺织)和商业活动相关的词汇。 地理环境与地貌: 收集描述富阳特有地理环境(如山、溪、地貌)的词汇,例如“岗”、“岭”、“潭”、“冲”等。 自然物产与动植物: 记录富阳地区特有的动植物名称、食物名称等。 3.3 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词汇 家庭称谓: 分析富阳方言中独特的家庭称谓,如对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的称呼。 节日庆典与婚丧嫁娶: 收集与当地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祭祀等民俗活动相关的词汇。 民间信仰与传说: 考察与富阳民间信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相关的词汇。 戏曲曲艺与民间文学: 分析富阳方言在当地戏曲(如越剧)、曲艺、民间故事中的应用,并收集与这些文化形式相关的独特词汇。 3.4 借词与外来语 与其他方言的词汇交流: 分析富阳方言中可能存在的来自周边吴语方言(如杭州话)或其他方言(如徽州话、官话)的借词,分析其来源、语音形式和意义变化。 普通话的影响: 考察普通话对富阳方言词汇的影响,记录普通话词汇的借入、同化或替换现象。 时代性词汇: 收集反映富阳现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新兴事物等的词汇,分析其形成方式(如新词、缩略词、外来词的本土化等)。 3.5 词汇演变与词义变化 词汇的旧称与新称: 记录富阳方言中一些已经不再使用或正在被新词取代的旧称,以及新出现的词汇。 词义的引申与演变: 分析富阳方言中一些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词义引申、扩大或缩小现象,与普通话或古汉语词义进行对比。 词汇的层叠与历史痕迹: 通过词汇的考察,揭示富阳方言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语言层叠留下的痕迹。 第四章:富阳方言的语法系统 4.1 词类与构词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详细考察富阳方言中各类词的功能、特点,以及与普通话的区别。 构词法: 分析富阳方言中词的构成方式,如复合词、派生词、重叠词等,并举例说明。关注具有方言特色的构词方式。 4.2 句子结构与语序 基本句型: 分析富阳方言中主谓句、谓语句、是非问句、疑问句、祈使句等基本句型结构。 语序特点: 考察富阳方言在语序上是否与普通话存在差异,例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语序现象。 状语、补语、谓语等成分的特点: 详细分析富阳方言中状语、补语、谓语等句法成分的构成方式、功能以及与普通话的区别。 特殊句式: 收集和分析富阳方言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等的具体用法。 4.3 功能词与虚词 介词、助词、语气词、副词等: 详细考察富阳方言中具有重要功能的虚词,分析其意义、用法和在句子中的位置。 语气词的丰富性: 重点分析富阳方言中语气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态度、语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方言特色虚词: 关注富阳方言中特有的虚词,分析其在普通话中是否具有对应的词,或是否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 4.4 语法演变与受影响因素 与中古汉语的联系: 考察富阳方言语法结构中是否保留了中古汉语的一些语法特征。 与其他方言的语法影响: 分析富阳方言语法是否受到邻近吴语方言或官话方言的影响。 普通话对语法的影响: 考察普通话的推广对富阳方言语法结构造成的改变,例如,某些传统语法结构的衰退或普通话语法结构的引入。 第五章:富阳方言的语音演变与历史层叠 5.1 语音演变的宏观规律 声母、韵母、声调的演变路径: 总结富阳方言在语音演变过程中声母、韵母、声调变化的总趋势和主要路径。 送气化、鼻化、浊化、润化等语音变化类型: 分析富阳方言中常见的语音变化类型,并阐述其产生的原因。 语音演变的速度与阶段性: 探讨富阳方言语音演变的速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存在的语音演变阶段。 5.2 历史层叠的语音证据 中古汉语韵部与音系: 结合中古汉语韵书(如《切韵》)的记录,分析富阳方言语音与中古汉语的对应关系,找出历史上语音演变的痕迹。 中古全浊声母的保留与转化: 重点考察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在富阳方言中的演变情况,分析其是保留、不送气化还是清化。 入声字的演变: 深入研究富阳方言入声字的归宿,分析其如何融入平声调类,或是否保留独立的入声调。 其他历史语音现象: 考察是否存在其他如“鼻音尾的脱落”、“舌尖音与舌面音的对立”等历史语音演变现象。 5.3 与其他方言的语音对比与互证 同源词的语音对比: 选择具有同源关系的词汇,对比富阳方言与周边吴语方言(如杭州话、临安话)以及其他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以此印证语音演变路径。 语音演变区域模式: 通过与其他方言的对比,探讨富阳方言的语音演变是否具有更广阔的区域模式,或其独特性在哪里。 第六章:富阳方言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6.1 方言使用者与分布 方言使用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群体特征: 调查富阳地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对富阳方言的使用情况,分析方言在不同群体中的普及度和接受度。 城乡差异与区域分布: 考察富阳城区与乡村、以及富阳不同乡镇之间方言使用上的差异。 人口流动与方言融合: 分析外来人口的迁入对富阳方言的影响,以及富阳方言使用者在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融合或变异现象。 6.2 普通话推广与方言地位 普通话在富阳的普及程度: 调查普通话在学校教育、公共场合、家庭交流等不同场景的普及程度。 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分析富阳方言使用者在日常交流中,对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策略,以及语言态度的变化。 方言的社会功能: 探讨富阳方言在维系社区认同、传承地域文化、家庭交流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探讨当前富阳方言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采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6.3 语言变异与语体风格 个体方言差异: 考察富阳方言使用者之间存在的个体语言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如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交往等)。 语体风格的差异: 观察富阳方言在不同语境下(如正式场合、日常对话、戏谑玩笑等)可能呈现的语体风格差异。 社会因素对方言变异的影响: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大众传媒等因素对富阳方言变异的影响。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富阳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独特性,以及其在吴语区内的地位和特点。 理论贡献: 阐述本研究为吴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理论研究做出的贡献,例如,对吴语内部演变规律的补充,对语言接触与影响的案例分析等。 现实意义: 强调本研究对于富阳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及对于语言学界、社会学界研究的参考价值。 未来研究展望: 指出富阳方言研究中尚存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例如,对特定语音现象的深入分析,对特定词汇的溯源研究,对语言变异的动态追踪等。 参考文献 (列出本研究中引用的相关文献,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方言调查资料、语言学著作等) 附录 富阳方言词汇表(部分) 富阳方言常用语例 富阳方言发音对照表(国际语音符号与拼音对照) 田野调查记录节选 《富阳方言研究》将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客观详实的资料,深入浅出的论述,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生动的富阳方言图景。它不仅是一部语言学的专著,更是对富阳这片土地上语言文化活态传承的记录与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方言研究的成果,很多时候都会遇到资料陈旧或者缺乏最新动态的问题。但从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来看,它显然是站在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前沿阵地。那种对语料库的更新和对新出现语言现象的捕捉,显示出极强的时效性和生命力。它不满足于仅仅记录“过去”的语言面貌,更是在探讨这种语言在现代社会快速变迁中的动态演化轨迹。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记录,更像是一个活的、不断生长的语言生态报告。对于关注语言保育和文化传承的人来说,这种与时俱进的研究视角,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和思考维度,非常难能可贵。

评分

这本书在资料呈现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绝不是那种只有干巴巴的音标和表格的冷冰冰的学术报告。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各种图示、对比矩阵以及案例分析,使得原本抽象的语言现象变得可视化和具象化。例如,某些特定的声调变化,通过配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和巧妙的图表布局,即便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大致捕捉到其变化规律。这种将“硬核”研究内容进行“软性包装”的能力,是许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它让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是面向更广阔群体的开放与分享。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阅读流畅度超乎我的预期。很多时候,面对厚重的学术著作,我们不得不进行“打游击战”,今天读一点,明天就忘了前文。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和段落衔接都处理得极其自然,仿佛在讲述一个连贯且引人入胜的地域故事。它成功地将地域文化、历史变迁和语言结构这三者编织在一起,使得方言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游戏,而是与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历史轨迹紧密相连的整体。这种深度的文化嵌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粘性和乐趣,让人愿意沉下心来,一口气读完一整章,而不是断断续续地应付任务。

评分

说实话,我对语言学研究的了解并不深,更多是出于一种对地域文化脉络的好奇。然而,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却让我这个“外行人”也感到受益匪浅。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复杂枯燥的音韵学、词汇对比,转化成一种可以被大众理解的故事线索。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巧妙地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为普通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特定方言世界的桥梁。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结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理解该区域语言特征的关键脉络。这种平衡性做得非常到位,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挑剔眼光,也能让像我一样的普通求知者从中获得满足感,这种体贴的叙事方式绝对值得称赞。

评分

这本吴语重点方言研究丛书的整体设计和装帧都透露着一股扎实的学术气息,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调沉稳,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兼顾了专业性,很多专业术语和语音符号的呈现都非常清晰准确。作为一名对手头方言区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研究的读者,也能很快被这种严谨的编排方式所吸引。尤其是那种对原始材料的忠实记录,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地在聆听那些正在消逝的语言片段。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无疑为这套丛书奠定了高水准的基础,让人对后续深入阅读充满期待。翻阅下来,可以感受到编者团队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很多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专业水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