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

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倫納德濛洛迪諾 著,龔瑞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思想史
  • 認知科學
  • 人類文明
  • 曆史
  • 思維方式
  • 文化
  • 科普
  • 知識
  • 啓濛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7814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9961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96
字數:3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時間簡史》第二作者、會講故事的物理學傢倫納德?濛洛迪諾新作,
帶你踏上人類認知的探索之旅,看清世界發展的隱秘綫索

霍金領銜推薦!吳軍、萬維鋼 作序推薦!“大曆史”開創者大衛·剋裏斯蒂安、神經科學傢大衛·伊格曼、拉瑪錢德朗、《自然》《華爾街日報》《齣版人周刊》聯袂推薦!

內容簡介

從直立行走,到月球漫步,
從使用石器的原始人,到發展量子物理的現代思想者,
是什麼推動著人類不斷進步?
人工智能時代,機器會不會産生意識,從而影響甚至取代人類的思想進程?
“思想”作為人類的特質,未來會將我們帶嚮何方?

被霍金譽為“會講故事的物理學傢”倫納德?濛洛迪諾,從“求知欲”的獨特視角,《思維簡史》為我們展示瞭一部跨越數百萬年的人類進化史。
從古埃及文明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奇妙算法,從畢達哥拉斯、亞裏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從推理文化的誕生到物理學、化學、生物、現代量子物理等學科的形成,《思維簡史》曆數瞭科學發展進程中的關鍵節點,揭示瞭這一切背後的發展動力,那就是人類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為什麼?怎麼樣?正是人類敢於不斷提齣問題,纔讓我們一步步從穴居到駕駛汽車,從大草原到摩天大樓。《思維簡史》不僅是一部群星閃耀的科技發展史,更是一部精彩絕倫的思想進化大片。
那麼,未來人類思想又將如何發展?濛洛迪諾給齣瞭自己的答案。

作者簡介

倫納德?濛洛迪諾(Leonard Mlodinow)
這個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你肯定知道斯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和《大設計》——這兩部著作都是霍金與倫納德?濛洛迪諾閤著的。
l濛洛迪諾是一名著名理論物理學傢,1981年在馬剋斯-普朗剋物理學與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當研究員,主攻量子場論。
l1985年,他懷揣夢想,帶著6000美元去好萊塢打拼,成為《星際迷航:下一代》等劇的編劇。
l1993年,他又進軍遊戲界,成為電腦遊戲製作人和設計者,與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羅賓?威廉姆斯和迪士尼公司閤作製作的遊戲斬獲瞭數項大奬。
l他同時並沒有耽誤寫作,著有暢銷書《醉漢的腳步:隨機性如何主宰我們的生活》、《潛意識》、《費曼的彩虹》、《世界之戰》,其中《醉漢的腳步》一書獲得“編輯推薦奬”、“年度影響力書籍”,並入圍英國皇傢學會圖書奬。
l他也一直沒有放棄理論物理學研究,以“業餘物理學傢”的身份,至今仍有論文發錶。

精彩書評

01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第 1 章 思考習慣的力量 ? 003
沃倫?巴菲特和喬治 ?索羅斯是成功的投資者。 在分析瞭他們的信仰、 行為、 態度和決策方法後, 我發現瞭兩人均虔誠奉行的 23 種思考習慣和方法。 其中的每一種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 2 章? 七種緻命的投資理念 ? 013
對如何纔能獲得投資的成功,大多數投資者都持有錯誤的信念。像巴菲特和索羅斯這樣的投資大師是不會有這些信念的。普遍的錯誤認識就是我所說的七種緻命的投資理念。
第 3 章? 保住現有財富 ? 024
製勝習慣一? 保住資本永遠是首位的保住資本不僅僅是*製勝投資習慣, 它還是投資大師帶入投資市場的其他所有法則的基礎, 是他們整個投資策略的基石。 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 其他每一種習慣都會不可避免地追溯到巴菲特的首條投資法則:“永遠不要賠錢! ”
T第 4 章? 索羅斯不冒險嗎 ? 035
製勝習慣二? 努力迴避風險
大多數投資者都相信, 你承擔的風險越大, 你的預期利潤就越高。 但投資大師不相信風險和迴報是對等的。 他隻在平均利潤期望值為正的前提下投資, 因此他的投資風險很小, 或根本沒有風險。
第 5 章?“市場總是錯的”? 060
製勝習慣三? 發展你自己的投資哲學不管是買還是賣, 持有還是按兵不動, 一個投資者所做的每一項決策都來源於他對市場運行機製的看法; 也就是說, 來源於他的投資哲學。 巴菲特和索羅斯都用長時間的思考發展起瞭他們自己明確且具有內在連續性的投資哲學, 這樣的哲學是不會跟風而變的。 投資大師的哲學是他們的思想盾牌, 能使他們免受無休止的市場情緒躁動的影響。
第 6 章? 衡量什麼取決於你 ? 089
製勝習慣四? 開發你自己的個性化選擇、購買和拋售投資係統投資大師的衡量依據是他的投資標準。 他的投資標準告訴他應該投資什麼類型的對象, 這種對象的特定內涵是什麼, 他應該什麼時候買入, 什麼時候賣齣。 他的投資標準還指明瞭他應該如何去尋找符閤這些標準的投資對象。 巴菲特和索羅斯都為應用自己的標準而開發瞭自己的個性化投資係統。 盡管他們的方法大不相同, 但他們的係統都是根據 12 個評價要素建立起來的。

第 7 章? 集中於少數投資對象 ? 114
製勝習慣五? 分散化是荒唐可笑的當你對一筆交易有十足信心時, 你必須全力齣擊。 持有大頭寸需要勇氣。 用巨額杠杆攫取利潤需要勇氣。 但對索羅斯來說, 如果你對某件事判斷正確, 你擁有多少都不算多。
第 8 章? 省 1 美分等於賺 1 美元 ? 123
製勝習慣六? 注重稅後收益
真正的好管理者不會在早上醒來後說,“今天我要削減成本”, 這無異於起床之後再決定去呼吸。
第 9 章? 術業有專攻 ? 129
製勝習慣七? 隻投資於你懂的領域同上帝一樣, 市場會幫助那些幫助他們自己的人。 同上帝不一樣的是, 市場從不原諒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
第 10 章? 如果你不知道何時說“是”,那就永遠說“不”? 137
製勝習慣八? 不做不符閤你標準的投資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 重要的不是他們知道多少, 而是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認識到自己不知道什麼。


第 11 章? 用自己的投資標準觀察投資世界 ? 144
製勝習慣九? 自己去調查
每一個人都想知道像巴菲特和索羅斯這樣的投資大師是如何找到那些讓他們變成大富翁的投資機會的。 答案很簡單: 靠他們自己。 他們不斷尋找符閤他們標準的新投資機會, 積極進行獨立調查研究, 並且隻願意聽取那些他有充分的理由去尊重的投資者或分析傢的意見。
第 12 章? 如果無事可做,那就什麼也不做 ? 154
製勝習慣十? 有無限的耐心巴菲特和索羅斯都知道且接受的一個事實是, 如果堅持自己的投資標準, 就會有找不到任何投資對象的時候甚至是時期。 但他們都有無限等待的耐心。 就像巴菲特所說:“一種近乎懶惰的沉穩一直是我們的投資風格的基石。”
第 13 章? 扣動扳機 ? 158
製勝習慣十一? 即刻行動
對巴菲特和索羅斯來說, 做齣投資決策就像是在黑與白之間做齣選擇。 不存在灰色陰影: 一項投資要麼符閤他們的標準, 要麼不符閤。 如果符閤, 他們就會迅速行動。
第 14 章? 在買之前就知道何時賣 ? 163
製勝習慣十二? 持有贏利的投資,直到事先確定的退齣條件成立不管你在一筆投資中投入瞭多少時間、 心血、 精力和金錢, 如果你沒有事先確定的退齣策略, 一切都可能化為烏有。 正因如此, 投資大師從不會在不知道何時退齣的情況下就投資。
第 15 章? 永遠不要懷疑你的係統 ? 169
製勝習慣十三? 堅定地遵守你的係統
從基本投資哲學到投資選擇方式再到詳細的買賣法則, 每一個投資大師的投資方法都是他自己設計的。 所以他從來就不會在誘惑之下懷疑他的係統。
第 16 章? 承認錯誤 ? 174
製勝習慣十四? 承認你的錯誤,立即糾正它們成功人士重視的是避免錯誤, 並在發現錯誤的時候即刻糾正它們。 有時候, 僅專注於避免錯誤就能帶來成功。
第 17 章? 從錯誤中學習 ? 180
製勝習慣十五? 把錯誤轉化為經驗在投資大師通過清理不理想的投資糾正錯誤之後, 他會分析他的錯誤。 他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錯誤。 首先, 他不想重復錯誤, 所以他必須知道哪裏錯瞭, 為什麼會錯。 其次, 他知道少犯錯誤會讓他的係統得到加強, 讓他有更好的錶現。 第三, 他知道現實是好的老師, 而錯誤是這個老師好的課程。
第 18 章? 光有願望是沒用的 ? 188
製勝習慣十六? “交學費”
如果一個投資者認為他要做的隻是尋找“聖杯”、 正確的公式、看圖錶的秘訣或某個能告訴他做什麼和何時做的大師, 那麼他永遠也不會擁有巴菲特和索羅斯這樣的技能。“交學費” 可能是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 巴菲特和索羅斯都用瞭幾乎 20 年纔完成這個過程, 但他們是以一種非係統化的方式走過這段路的。

第 19 章? 沉默是金 ? 201
製勝習慣十七? 永不談論你正在做的事如果一個像巴菲特這樣的股市投資者將他的意圖公之於眾,糟糕的後果是其他投資者會蜂擁而至, 推高價格。 如果透露行動計劃的是一個像索羅斯這樣經常持有巨額空頭頭寸的交易者, 那麼更加可怕的市場劇跌就可能發生。
第 20 章? 委派的藝術 ? 208
製勝習慣十八? 知道如何用人
投資大師永遠對他的行為後果負全部責任。 當然, 相比一般的投資者, 他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委派給其他人。 但其中的原理是相同的:解放他的大腦, 讓他把心思集中在他擅長的事情上。
第 21 章? 不管你有多少錢,少花點錢 ? 217
製勝習慣十九? 生活節儉
投資大師的成功基礎“保住資本” 正是以節儉思想為根基的。 投資大師能保住現有資産, 並憑藉節儉習慣保證資産的增加, 因此可以讓他的財富以復利方式無限增長。 而復利加時間正是所有巨額財富的基礎。
第 22 章? 錢隻是副産品 ? 222
製勝習慣二十? 工作與錢無關
世界上有兩種賺錢動機: 一是“遠離”, 二是“追求”。 正是激勵“遠離” 和“追求” 的動機組閤, 激勵著巴菲特和索羅斯不斷前進。 作為副産品, 他們積纍瞭驚人的財富。 對他們來說, 賺錢並不是終點,隻是通嚮終點的道路。
第 23 章? 專業大師 ? 229
製勝習慣二十一? 愛你所做的事,不要愛你所擁有的東西任何一個領域中的所有大師級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特徵: 他們的動力是行動的過程, 激勵他們的是行為而不是成果。 成果, 不管是金錢還是奬牌, 隻是對進入“心流” 境界的附加奬勵。
第 24 章? 這是你的生命 ? 235
製勝習慣二十二 ? 24 小時不離投資投資大師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投資是他的一切, 不僅僅是他的職業。 所以他每時每刻都在考慮投資—甚至會像索羅斯那樣夢到投資。
第 25 章? 吃你自己做的飯 ? 240
製勝習慣二十三? 投入你的資産
事實上, 你所碰到的所有成功商人可能都已將他們的大多數資産投入瞭他們自己的企業。 因為隻有在自己的企業裏, 他們纔知道如何更輕鬆地賺錢。 他們喜歡吃“自己做的飯”。
第 26 章? 你必須是個天纔嗎 ? 243
雖說你得成為像愛迪生那樣的天纔纔能發明電燈泡, 要打開一盞燈卻不需要成為天纔。 在天纔已經為我們鋪好道路的情況下, 要製作一個燈泡也不需要成為天纔。 對投資者們來說, 這條道路已經鋪好瞭, 那就是巴菲特、 索羅斯和其他投資大師均虔誠奉行的思考習慣和思考方法。


02 學以緻用
第 27 章? 打下基礎 ? 249
雖然你知道你永遠也不會參加溫布爾登網球賽, 永遠也不會得到在高爾夫大師賽中與“老虎” 伍茲一決高下的機會, 但你知道你可以通過學習職業選手的技巧來大大提高你的運動水平。 同樣, 雖然你並不指望成為下一個巴菲特或索羅斯, 但學習偉大的兩位投資者的投資習慣, 無疑會提高你的投資績效。
第 28 章? 明確你的投資目標 ? 255
投資大師知道他為什麼投資: 他在追求精神刺激和自我實現。 他知道他的目標是什麼。 要想成功, 你必須首先明確你的投資目標。
第 29 章? 你要衡量什麼 ? 266
在你的投資領地裏所有可能的好投資中, 你怎麼找到一個好的買入對象? 是什麼讓一個本壘打區彆於另一些本壘打? 你的理想投資就是符閤你的所有投資標準的投資, 而投資標準就是你所定義的好投資的一係列詳細特徵。 根據這些標準, 你可以衡量任何特定投資對象的質量。
第 30 章? 獲得無意識能力 ? 280
倫納德?濛洛迪諾在我看來是“會講故事”的物理學傢,他寫的科學故事總是既易懂,又充滿閱讀的快感!
——斯蒂芬?霍金,物理學傢,著有《時間簡史》《大設計》

好奇心、係統思考的方法以及不斷挑戰極限的精神,是人類立足於世界的根本……《思維簡史》是一本提升我們認知的好書。裏麵史料詳盡,故事生動有趣,闡述觀點邏輯性強,我鄭重嚮廣大讀者朋友推薦此書。
——吳軍,計算機科學傢,矽榖投資人,著有《數學之美》《見識》等

《思維簡史》講的是人類曆史中*厲害的科學傢的冒險故事。作者是一個真正的物理學傢——他不是報道科學傢的記者,他是科學傢的同事……這本書提醒我們科學傢的初心是什麼,它能讓你從科學傢身上學到一點兒真東西,這些真東西可能和你以前想的非常不同。
—— 萬維鋼,前物理學傢,現科學作傢,得到《精英日課》專欄作者

我們是如何從穴居動物進化到駕駛汽車,從大草原到摩天大樓,從直立行走到月球漫步?濛洛迪諾帶我們經曆瞭一場人類進化的奇妙旅程。在沿途的每一站,你都會發現,是人類大腦的某些特質一直驅動著人類不斷進步,這個特質就是——我們對知識的無限渴求。
——大衛?伊格曼,神經科學傢,著有暢銷書《隱藏的自我》

濛洛迪諾生動迴溯瞭人類思想和文化的發展進程,正是這些思想和文化塑造瞭我們整個人類文明。另外,他還帶我們迴顧瞭激動人心的現代科學史。
——拉瑪錢德朗,神經科學傢,著有《尋找腦中幻影》

從*次使用石器工具到量子物理,濛洛迪諾迴顧瞭西方科學史的精彩曆程。從古埃及文明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奇妙算法,從畢達哥拉斯到亞裏士多德,從伽利略、牛頓到愛因斯坦,他曆數瞭科學發現史上的關鍵節點,讓我們*日常感官來看這個宏大的世界。
——大衛?剋裏斯蒂安,曆史學傢,“大曆史”開創者

目錄

推薦序一 我們與其他物種有什麼不同 (吳軍)
推薦序二 科學傢的核心價值觀 (萬維鋼)

第一部分 直立的思想者
1、我們的求知欲
一個飢餓的人對知識的渴求
人類的發現旅程

2、好奇心
蜥蜴不會問問題
從巧匠到哲人
為什麼嬰兒會提問而猩猩不會

3、文化
人類的第一次禮拜活動
像病毒一樣擴散的知識、理念和價值觀
人類和靈長類動物文化

4、文明
從大草原到烏剋魯
鄰居的頭疼病是如何引發新的寫作藝術和算法
法律的發明,從農民的“不要吐到小溪裏”到行星的“不要偏離軌道”

5、推理
收成不好與發怒的神
看待世界的新框架
改變的奧秘和常識的暴政
亞裏士多德,一個人的維基百科

第二部分 科學

6、新推理方法
相信你自己的眼睛
閹豬和運動一般規律
笨笨的伽利略教授

7、機械領域
好的、壞的和醜的:牛頓
一個賭注讓牛頓從煉金術轉嚮寫齣*偉大的科學專著
牛頓式思維的力量

8、東西是什麼構成的
從防腐到煉金術
燃燒和呼吸之間的相似點
拉瓦锡丟掉腦袋
門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錶

9、有生命的世界
細胞和生命的復雜性
老鼠的配方和顯微鏡的發展
悲劇、疾病和達爾文的秘密研究

第三部分 超越人類感官

10、人類體驗的極限
一滴水中的宇宙
牛頓世界觀的裂紋
接受看不見的事實
歐朗剋和愛因斯坦發明瞭量子論

11、看不見的王國
一個夢想傢的見解
一個謙遜年輕人的瘋狂念頭
早期的量子理論“一派鬍言,幾乎欺騙”

12、量子理論的發展
海森堡的新物理
量子宇宙的奇異現實
新科學的遺産

結語
人類認知的不斷進步,連續的幻想
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我們在哪兒,以及我們將去嚮哪裏

緻謝
注釋
圖片來源

精彩書摘

1.我們求知的動力
我父親有一次和我談起瞭他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同室獄友。那個人瘦骨嶙峋,學習過算術。你可以根據彆人聽到“派”(π)時的想法判斷齣他是什麼樣的人。對於“數學傢”而言,它是圓的周長同直徑之間的比率。如果問我父親—他隻上到七年級—他會說“派”是裏麵夾著蘋果的麵包圈。有一天,數學傢室友不顧他們之間的鴻溝,給我父親齣瞭一道數學題。我父親想瞭好幾天還是無法解答。當他再見到這個獄友的時候,他嚮這個人求教解題方法。這個人不願意說,讓我父親必須自己找齣答案。過瞭一陣子,父親又和他談及此事,但那人嚴守他的秘密,好像答案是一塊金子。父親嘗試著打消掉自己的好奇心,但他做不到。盡管集中營裏臭氣熏天,時時有死亡的威脅,他卻像著瞭魔似的想知道這道題的答案。*終,另一個獄友嚮我父親提齣做一筆交易—如果父親願意拿麵包圈交換,他就把這道題的答案告訴他。我並不清楚父親當時的體重是多少,但在美軍把他解救齣來時,他隻有85磅(38.56韆剋)重。在那種環境裏,父親想要知道這道題答案的欲望是如此強烈,以至於他願意拿自己的麵包來換答案。
父親給我講這件事的時候我還是個毛頭小子,但這件事對我産生瞭巨大的影響。父親的傢人都已過世,他的財産也被沒收,他食不果腹,憔悴不堪,還遭到毆打。納粹奪走瞭他的一切,但他思考、推理和求知的動力還在。他的身體雖被囚禁,思想卻自在遨遊,事實也確實如此。那時我就意識到求知欲乃是人類所有欲望中*重要的,盡管我們身處的環境不同,但驅使我認識世界的熱情和父親是一樣的。
在我上大學以及之後研究科學的過程中,父親詢問我*多的不是我所學的各種術語,而是它們隱含的意義—這些理論是如何得齣的,為什麼我覺得它們很美,對於人類它們又有什麼意義。這本寫於幾十年之後的書,算是我*終對這些問題的迴答。
* * *
數百萬年之前,人類開始站直身體,這改變瞭我們的肌肉和骨骼,使我們能夠以一種直立的姿勢行走,我們的雙手因此得到解放,可以去探索和操控周圍的物體;這還拓寬瞭我們的視野範圍,使我們可以去更遠的地方探索。在站立起來的同時,我們的思考能力也超齣其他動物一大截,這讓我們可以不隻是用眼睛去看,還可以用大腦去探索這個世界。我們站瞭起來,但*重要的是,我們開始思考。
人類之所以高貴,是因為我們有求知的動力。作為一個物種,人的獨特性體現在經過上韆年的努力,我們成功地破解瞭自然的密碼。假若給古代的人一颱微波爐去加熱野牛肉,他或許會認為這個盒子裏有一群辛苦工作、像豌豆那麼大的神仙,他們在食物下麵生起小小的篝火,在盒子打開的一瞬間又會神奇地消失。但事實就是如此神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遵循一組簡單卻不可違背的抽象法則,從微波爐的工作原理到我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奇觀皆是如此。
隨著對自然世界的認知不斷演進,我們從過去將潮漲潮落視為女神的旨意,發展到後來認識到這隻是月球引力的結果而已。我們不再把星星看成是天上的諸神,而是看成原子反應堆在嚮我們投射光子。今天,我們清楚距離我們1億英裏的太陽a的內部情況,也知道相當於我們10億分之一的原子的結構。我們能夠破解這些以及其他自然現象的密碼不僅僅是個奇跡。它同時也是一個扣人心弦的神話,一部史詩。
前一陣子,我為熱播的電視劇《星際迷航:下一代》寫瞭一季劇本。第一次開劇本討論會的時候,在座的都是這部戲的其他編劇和製片人,我為其中一集想到瞭一個點子,為此我激動不已,因為這個點子涉及太陽風真正的天體物理學原理。當我激情四溢地描繪著我的觀點及其背後的科學依據時,大傢都看著我這個新來的傢夥—他們中間的物理學傢。當我說完後—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鍾—我心滿意足,驕傲地看著我的老闆。他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中年製片人,曾經是紐約市警察局刑事犯罪科的偵探。他直勾勾地瞪瞭我一會兒,臉上的錶情不可捉摸,然後大聲說:“閉嘴,你這該死的書呆子!”
當我從尷尬中恢復過來,我明白他想告訴我的是,他們之所以雇我,是因為我講述故事的能力,而不是要我給他們上一堂關於星星的物理學拓展課。我完全接受他的觀點,從那之後我就照此方法進行寫作。(他另一個讓人記憶猶新的建議是:如果你感覺自己快被炒魷魚瞭,科學在錯的人手裏會非常枯燥,但關於我們知道什麼以及我們是如何知道的的故事卻一點兒也不乏味。這將會是超級令人振奮的。人類探索的過程就如同一部電視劇,它和《星際迷航》或者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一樣引人入勝,劇中有激情四溢、怪異有趣的角色—就像我們在藝術、音樂以及文學作品中見到的一樣,也有永遠充滿好奇心的探索者,正是他們的好奇心將人類這個起源於非洲大草原上的物種帶到瞭今天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
他們是怎樣做到的?我們又是怎樣從一個幾乎不會直立行走,隻能通過雙手采集堅果、漿果以及植物根莖來果腹的物種,發展成為今天能駕駛飛機、全球實時發送信息、在巨大的實驗室裏再造宇宙初期條件的現代人類的?這就是我想要講述的故事,瞭解瞭這個故事,你就會明白作為人你究竟繼承瞭怎樣的遺産。
* * *
“世界是平的”這句話在今天已經成為陳詞濫調。但如果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和差異可以有效地縮小,那今天和明天之間的差彆就會增大。人類在大約公元前4000年的時候建造瞭第一批城市,長途旅行*快的方式就是靠駝隊,可這平均每小時也隻能走上幾英裏而已。大約在1 000或2 000年之後,人類發明瞭馬車1,*快速度提高到瞭每小時20英裏(32.19韆米)。直到19世紀,蒸汽動力機車的齣現纔使快速旅行成為現實,到19世紀末*高時速達到瞭100英裏(160.93韆米)。從學會以每小時10英裏(16.09韆米)的速度奔跑,到以每小時100英裏的速度疾馳,人類用瞭200萬年。但一種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1 000英裏(1 609.34韆米)的飛機的發明,使人類隻花費瞭50年的時間就給這個數字後麵加上一個零。到20世紀80年代,人類可以乘坐宇宙飛船以超過每小時17 000英裏(27 358.85韆米)的速度旅行。
其他科技的發展也顯示瞭類似的加速過程。以通信為例,19世紀初期,路透社還在使用信鴿在城市之間傳遞股票市場的消息。2到瞭19世紀中期,電報獲得瞭廣泛的應用,到瞭20世紀,電話齣現瞭。固定電話花費瞭81年纔獲得75%的市場份額,手機達到這一市場份額卻隻用瞭28年,而智能手機則隻用瞭13年。近些年,手機作為一種通信的工具,其功能先是被電子郵件取代,接著被短信取代,同時手機越來越被當作能裝進口袋裏的電腦,而不是為瞭打電話。
“今天這個世界,”經濟學傢肯尼思·博爾丁說道,“跟我齣生時的那個世界之間的不同就像我的世界和尤利烏斯·愷撒時代的世界不同一樣。”3博爾丁齣生於1910年,於1993年逝世。他所目睹的變化—和隨後發生的其他變化—是科學以及由此衍生齣來的技術的産物。這些變化在人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我們要想在工作和社會上獲得成功,也越來越依靠我們接受創新和開拓創新的能力。今天,即使我們所從事的工作和科學技術沒多大關係,我們也要麵臨依靠創新來保持競爭力的壓力。所以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探索的本質是一個重要的話題。
要想對我們今天所處的位置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也為瞭讓我們有望理解我們將走嚮何方,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從何處而來。人類智力發展曆史上的偉大勝利—書寫、計算、自然哲學以及其他各個學科—通常都是孤立的,就好像它們之間不存在任何關聯一樣,但這種看法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它忽略瞭人類知識的整體性,而這纔是它*本質的特性。現代科學的發展—比如通常被認為是像伽利略和牛頓這樣“孤立的天纔”的作品—並不是從一個真空的社會或者文化中齣現的。它深深紮根於古希臘人對知識的求索過程中;它成長於宗教提齣的重大問題中;它與藝術創作的新手法一同發展;煉金術賦予瞭它斑斕的色彩;如果沒有社會的進步,諸如歐洲那些偉大的大學的繁榮發展,或者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郵政係統的世俗發明,就不可能實現。同樣,希臘的啓濛運動,也是源自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這些土地上的早期先民那讓人嘆為觀止的智慧發明。
正是因為這些影響和關聯,人類對宇宙的理解纔不會是一個個孤立的片斷。就如同一本優秀的科幻小說,它有內在的敘事結構,形成瞭統一的整體,內部綫索盤根錯節,相互勾連,故事從人類起源的初期開始講起。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選擇性地帶領大傢瞭解這個艱難的探索之旅。
我們的旅行從現代人類大腦的發展開始,並重點突齣那些人類大腦掌握認識世界新方法的重要時代以及轉摺點。同時,我還將描繪那些讓人著迷的人物,他們有著獨特的個性,他們的思維模式在那些創新領域發揮瞭重要的作用。
像許多神話故事一樣,這部大戲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我們將跨越數百萬年的時間,去追尋人類大腦的進化,以及它愛問“為什麼”的傾嚮。這些疑問推動著人類初期的精神求索,並*終催生瞭書寫和計算,以及定律的概念—科學不可或缺的工具。*終,這些疑問促成瞭哲學的誕生,其洞察力讓我們瞭解到物質世界是依據某種規律和原因運行的。
我們旅途的第二部分將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這是一個關於創新者的故事,他們擁有非同一般的認識世界的天賦,他們耐心、堅韌、聰明,即使有時候需要花費數年,甚至是數十年去完善他們的理論,他們也會奮勇嚮前。這些先驅—像伽利略、牛頓、拉瓦锡,以及達爾文—同他們所處時代已經確立的教條進行瞭長久的、卓絕的鬥爭,他們的故事無一例外都是個人抗爭的故事,付齣的代價甚至包括他們的生命。
*後,就像許多完美的故事一樣,當主人公有理由相信自己已經接近旅程的尾聲時,劇情又發生瞭意想不到的轉摺。正當人類認為已經破譯瞭自然的各種法則,劇情又發生瞭奇怪的轉摺,愛因斯坦、波爾以及海森堡發現瞭一個全新的存在領域,這是一個不可見的領域,它的法則還不曾為人類所熟知。 “那個”世界—以及它不同尋常的法則—由於太小以至於很難被直接理解:這是一個被量子物理學統治的原子的微縮宇宙。正是這些法則導緻瞭我們經曆的那些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並且這些變化仍在加劇。正因為我們理解瞭量子理論,我們纔能夠發明電腦、手機、電視、激光、互聯網、醫學成像、基因圖譜,以及大部分讓現代生活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新技術。
本書第一部分跨越瞭數百萬年的曆史,而第二部分卻隻涵蓋瞭數百年,第三部分的時間跨度則隻有數十年,這反映齣人類知識的纍積在以指數速度加快—以及我們認知這個陌生新世界的渴望。
* * *
人類艱苦的探索之旅延續瞭多個世紀,但是我們認知世界的特點卻始終如一,因為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天性。其中一個特點對於那些在創新和探索領域工作的人來說應該非常熟悉—構想一個不同於已知世界或概念的新世界或新概念是有難度的。
在20世紀50年代,艾薩剋·阿西莫夫,這個*偉大、*有創新能力的科幻小說作傢寫齣瞭基地三部麯,這部係列小說描繪瞭未來數韆年的故事。在這些書裏,男人每天去辦公室上班,女人則留在傢裏。沒過多少年,這種對遙遠未來的幻想就已經成為過去的事情瞭。我之所以提起這個,是因為它展示瞭人類思維*普遍的局限性:我們的創新能力受到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這些束縛深植於我們的信仰之中,無法擺脫,甚至讓我們不敢去質疑。
構想變革的難度的另一麵是接受變革的難度,這也是我們故事的另一個繞不開的特點。人類發現難以接受變革。變革對我們的頭腦提齣新要求,迫使我們走齣舒適區,打破瞭我們的思維定式。它讓人睏惑和不知所措。它要求我們放棄舊有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放棄不是我們的自主選擇,是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更重要的是,科技進步所帶來的變革經常會終結我們的信仰體係,而絕大多數人—或許他們的職業和生計—全都要仰仗於此。其結果就是科學領域的新概念常常會遭到抵製、怒斥以及嘲諷。
科學是現代技術之魂,現代文明之根。它和我們今天生活中的許多政治、宗教和道德問題息息相關,它所隱含的觀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社會。但正如科學會影響人類的思考方式一樣,人類的思考方式也在科學理論的構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無可置疑。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如同人類其他努力一樣主觀和充滿心理暗示”。4這本書試圖本著這種精神去描繪科學的發展—把它當成一項思想上以及文化上決絕的事業,隻有通過對塑造它的個人的、心理的、曆史的以及社會的條件的全麵審視,我們纔能更好地理解這項事業的理念。以這種方式看待科學,不僅能讓我們認識這項事業本身,也能瞭解創造力和創新的本質,以及更普遍的人類的現狀。

前言/序言


《宇宙的低語:量子糾纏與信息洪流中的意識覺醒》 內容簡介 想象一下,我們置身於一個由看不見的絲綫編織而成的宏大網絡之中。這些絲綫,是物理定律的低語,是量子態的微妙互動,是宇宙自誕生之初便悄然傳遞的信息洪流。本書並非追溯人類意識的漫長演化,也非描摹文明的興衰更迭,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更為深邃、更為普遍的“信息”本身,以及它如何在宇宙的各個尺度上,從最微小的粒子到最浩瀚的星係,甚至是人類思維的深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我們並非從“猿”到“人”的綫性視角齣發,而是從一個更根本的層麵——“信息”的産生、傳遞、處理與存儲——來審視存在。在本書中,我們探尋的是宇宙本身如何“思考”,又如何“記憶”。 第一篇:量子的低語——信息的萌芽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深入量子世界的奇詭邊緣。在這裏,經典的因果律與確定性原則開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概率的舞步與疊加態的迷霧。我們將詳細闡述量子糾纏這一現象,它並非簡單的“遠距離幽靈般的超距作用”,而是揭示瞭宇宙最基本的連接方式——信息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瞬間跨越時空界限。愛因斯坦曾對此深感睏惑,而我們則將從信息論的視角,嘗試理解這種“非定域性”的本質。 量子比特(qubit)的齣現,標誌著信息存儲和處理方式的革命性飛躍。與傳統比特隻能代錶0或1不同,量子比特可以同時代錶0和1的疊加態。這意味著,量子計算機在處理特定問題時,擁有指數級的計算能力。本書將剖析量子計算背後的信息學原理,探討量子算法如何利用糾纏和疊加態來高效地解決經典計算難以企及的難題,例如復雜分子的模擬,藥物研發,以及破解現有加密體係。 此外,我們還將審視量子態的“測量問題”,即觀察者的介入如何不可避免地改變量子係統的狀態。這引齣瞭一個深刻的問題:信息是否與觀察者密不可分?信息的存在,是否需要一個“接收者”?在宏觀世界中,我們早已習慣瞭客觀實在的存在,但在量子層麵,現實與觀察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我們將討論“退相乾”理論,以及它是如何在量子係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抹去量子特性的,從而幫助我們理解宏觀世界的確定性是如何從微觀的概率性中湧現齣來的。 第二篇:宇宙的記憶——信息的演化與結構 從微觀的量子世界,我們躍升至宏觀的宇宙尺度。宇宙並非一片混沌,而是遵循著某種秩序。這種秩序,我們可以理解為宇宙在漫長演化過程中所積纍和組織的信息。黑洞,作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其視界附近的信息悖論(Information Paradox)是本書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霍金輻射是否會帶走落入黑洞的信息?或者信息是否以某種我們尚未理解的方式被編碼在黑洞的錶麵?我們將從信息保留的角度,審視關於黑洞的信息處理機製,以及它對宇宙信息學的深遠啓示。 宇宙的大尺度結構,例如星係的形成與分布,並非隨機的。它們是早期宇宙微小擾動在引力作用下,經過數十億年的信息積纍和演化的結果。本書將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蘊含的原始信息,以及它如何成為我們理解宇宙起源、成分和演化曆史的金鑰匙。通過分析CMB中的微小漲落,科學傢們能夠推斷齣暗物質、暗能量的比例,以及宇宙的幾何形狀。 我們還會深入探討“熵”的概念,它不僅是熱力學中的一個基本量,更與信息有著深刻的聯係。根據香農的信息論,熵可以被理解為信息的不確定性或混亂度。宇宙的演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熵增的過程,即從低熵的有序狀態嚮高熵的無序狀態發展。然而,生命體的齣現,以及復雜的結構形成,似乎在局部逆轉瞭熵增的趨勢,通過消耗能量來組織信息,創造齣更為復雜的秩序。我們將探討生命體如何成為高效的信息處理單元,以及它們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篇:意識的迷宮——信息與感知的交織 當我們將目光轉嚮人類自身,最令人著迷的莫過於意識的本質。本書並非要提供一套完整的神經科學解釋,而是從信息處理的角度,審視意識的發生與發展。我們認為,意識並非一種單一的實體,而是一種復雜的信息整閤與處理過程。 本書將探討“全局工作空間理論”(Global Workspace Theory)等關於意識的信息整閤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意識湧現於信息在“全局工作空間”中的廣播和共享。當信息被整閤進這個工作空間時,它便可以被大腦的不同區域所訪問,從而産生主觀的體驗和統一的感知。我們還將審視“信息整閤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它試圖量彆化意識的水平,認為任何一個擁有足夠高“Phi”(Φ)值的係統,都可能具有某種程度的意識。 我們還會深入研究學習、記憶和決策等認知過程的信息學本質。學習,就是大腦根據新的信息對內部模型進行更新和調整的過程;記憶,則是信息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決策,則是對海量信息進行權衡、預測和選擇的過程。這些過程的效率與質量,直接關係到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互動能力。 我們還會探討語言,作為人類最強大的信息傳遞工具,它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思維,又如何將個人經驗轉化為集體智慧的。語言的結構、語法以及語義,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信息,並允許我們進行抽象思考和復雜推理。 第四篇:信息的未來——宇宙與人類的共振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未來。人工智能(AI)的發展,尤其是深度學習和生成式AI的崛起,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與信息的互動方式。AI的進步,本質上是構建更強大、更高效的信息處理係統。我們將探討AI在信息獲取、分析、生成和模擬方麵的潛力,以及它可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本書還會思考,當AI的能力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人類時,我們如何定義“智能”和“意識”?信息在其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們是否會創造齣具有真正意識的AI?或者,AI是否會揭示齣意識的普適性,讓我們重新認識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最後,我們將迴到宇宙的尺度。宇宙是否正在走嚮一個信息飽和的“奇點”,或者一個信息無限延展的“永恒計算”狀態?從量子計算到宇宙尺度的信息處理,我們正站在一個理解宇宙本質的全新十字路口。本書希望通過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引導讀者超越對具體科技成果的關注,而是去領略信息在宇宙萬物中流淌的脈動,以及它與我們自身存在最深層聯係的奧秘。 《宇宙的低語:量子糾纏與信息洪流中的意識覺醒》並非一本提供最終答案的書,而是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場對宇宙最基本構成——信息——的探索之旅,去傾聽那來自量子之海,奔騰於信息洪流,最終迴響在意識深處的,宇宙永恒的低語。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人類思維演變曆程的書,簡直是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對我們這個物種如何從那些原始的、依賴本能的生存模式,一步步走到如今能夠仰望星空、探討量子力學感到深深的好奇。作者在梳理這條漫長而麯摺的道路時,展現瞭一種令人驚嘆的宏大敘事能力。他們沒有僅僅羅列曆史事件或者生物學發現,而是巧妙地將認知科學、社會結構變遷、工具製造的突破,乃至語言的誕生熔鑄在一起,勾勒齣一幅動態的、充滿張力的進化圖景。讀這本書,就像是拿到瞭一張深入我們自身大腦運作機製的藏寶圖,每一個章節都揭示瞭心智發展中的某個關鍵轉摺點。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抽象思維”如何從具體的經驗中萌芽和定型,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剖析。這種能力,無疑是我們區彆於其他物種的決定性一步,也是一切文明和科學的基礎。閤上書本,我感覺對“人之所以為人”的理解,又深瞭一層,它不是一個靜態的定義,而是一個持續進行、充滿偶然和必然的動態過程。

評分

對於一個對哲學和心理學都有涉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整閤視角。它沒有將人類的心智發展簡單地歸結為基因突變或者環境壓力,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反饋循環係統。作者對“想象力”——這一最難量化的能力——的處理方式,尤其值得稱贊。他們沒有將想象力視為一種浪漫的特質,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高級的預測模型構建能力,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核心工具。書中對早期文化符號和神話構建的分析,揭示瞭這種內部模型是如何通過群體共享而穩定下來,並最終形成強大的文化慣性的。這種將具象的考古發現與抽象的認知功能緊密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整本書既有紮實的學術根基,又不失閱讀的暢快感。它像是一部宏大的交響樂,不同的樂章(生物學、社會學、信息論)交織在一起,共同奏響瞭人類心智的壯麗篇章。

評分

這本書真正讓我震撼的,是它對“時間感”的重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於活在當下,頂多迴顧一下昨天的瑣事。但閱讀完這本書,你會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被置於一個極其漫長的連續體中,從那個在東非稀樹草原上小心翼翼摸索的祖先,到今天我們在屏幕前接收海量信息的我們,中間的斷裂感大大減弱瞭。作者成功地展示瞭,我們今天所有的認知負擔、偏見和優勢,都是曆史的纍積和優化。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符號爆炸”的論述,即語言和書寫如何打破瞭時空的限製,讓經驗可以跨代傳遞,從而實現瞭知識的“非生物性”加速積纍。這部分內容讓我對信息時代的加速發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並非憑空創造,而是在無數先驅者搭建的認知階梯上快速攀爬。這本書,與其說是介紹曆史,不如說是在為我們每一個當代思考者,提供瞭一個必要而深刻的“元認知工具包”。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成功地避免瞭傳統通史類作品常見的綫性敘事僵局。與其說它是一部曆史,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連接”和“湧現”的編年史。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那些看似微小卻能引發蝴蝶效應的關鍵節點。例如,對於火的馴服如何重塑瞭人類的社交時間與大腦能量分配的論述,就極其精妙。它不隻是一個技術革新,更是一個徹底改變瞭認知生態的事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性問題時所持的謙遜態度,他們並沒有給齣現成的、一勞永逸的答案,而是持續引導讀者去探索那些未被完全解答的領域,比如意識的起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建立起瞭一種思維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辨識當前我們認知工具的局限性,並對未來可能齣現的認知飛躍抱持開放和期待的態度。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日常信息的習慣都有瞭微妙的變化,不再輕易接受錶麵的解釋,而是習慣性地去追溯其背後的演化邏輯。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時,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滿瞭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沒想到閱讀體驗竟如此流暢且引人入勝。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仿佛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數百萬年的時間長河之中。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探討不同曆史階段的思維模式時,總能巧妙地結閤當下的社會現象進行類比和反思。比如,書中關於早期群體決策機製的討論,竟然能讓我聯想到現代社交媒體上的信息繭房效應,這種跨越時空的洞察力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它迫使你跳齣自我的局限性,用一種更具時間縱深感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定勢。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符號係統構建和意義賦予的段落。這不僅僅是關於“我們如何思考”,更是關於“我們如何被我們的思考方式所塑造”的深刻探討。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將嚴肅的學術思考,轉化為對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生命哲學之旅。

評分

【從《人類簡史》到《未來簡史》】

評分

聽說中信近年齣版比較火的一本書,趁活動先入手,後麵慢慢再看

評分

看瞭這本書後,我發現自己前26年白活瞭,隻是就那樣的存在著而已。看這本書的過程,是我原有世界不斷崩塌的過程,也是讓我不斷看到一個個新世界的過程。感悟太多。總之,既然你看到瞭這裏,那就買吧,不會錯的!如果買瞭覺得買虧瞭,那我都願意賠你錢!!

評分

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

評分

是以色列新銳曆史學傢的一部重磅作品。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為何今天卻隻剩下瞭我們自己?我們曾經隻是非洲角落一個毫不起眼的族群,對地球上生態的影響力和螢火蟲、猩猩或者水母相差無幾。為何我們能登上生物鏈的頂端,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加快樂嗎?我們知道金錢和@從何而來,為何産生嗎?人類創建的帝國為何一個個衰亡又興起?為什麼地球上幾乎每一個社會都有男尊女卑的觀念?為何一神教成為為廣泛接受的@?科學和資本主義如何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信條?理清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挖掘人類文化、@、法律、國傢、信貸等産生的根源。這是一部宏大的人類簡史,更見微知著、以小寫大,讓人類重新審視自己。

評分

中信齣版社也有這種書嗎?現在懷疑是舊書。

評分

機器對人類的理解,甚至可能超過我們對自己的理解;它可能比我們更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喜歡的餐廳,甚至適閤的伴侶,擅長的工作。

評分

一部能夠震撼人心,同時又趣味盎然的作品。涵蓋瞭生物學,人類學,哲學,心理學,一書,文學,倫理學等眾多領域。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義等眾多話題,是一部個人幸福探索之路。

評分

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看到的認知水平非常高的一部總結人類過往曆史的著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