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见过 《狼图腾》 中的蒙古狼和公园里的土狼,但你一定没见过西方博物学大师笔下如此庞大的 “狼族朋友圈”——灰狼、黑狼、郊狼、袋狼、鬃狼、南极狼、森林狼、美洲白狼、大平原狼……
在 《狼图绘》 这本奇书中, 布丰、奥杜邦、古尔德、纳尔逊 等10位博物学大师,用精美的绘画和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又一个 “与狼共舞” 的传奇……
狼是众多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所青睐的物种,《狼图绘》精选西方博物学历史上关于狼的经典篇目,梳理和展示近代以来博物学家对狼的认知和描绘史。从布丰、奥杜邦、古尔德到纳尔逊,博物学家们基于不同的知识立场,拥有不同的实地探险经验,他们对狼的态度,逐渐在深化,从厌恶到同情到呼吁保护,从而展现出博物学家悲悯的情怀和对生态平衡的关注。
本书成功地融合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视觉的观赏性,书中所附80余幅狼的手绘图,准确、生动地展现了狼的基本形态特征、生境等,是历史上罕见的珍贵博物画作品。
作者:布丰(Buffon,1701—1788),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作家,著有36册巨著《博物志》。
约翰·奥杜邦(John Audubon,1785—1851),美国著名博物学家、画家。其《美洲鸟类》曾被誉为19世纪伟大和有影响力的著作。
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1804—1881),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画家。被认为是澳大利亚鸟类研究之父,达尔文曾在《物种起源》中提到他的贡献。
“博物学经典丛书”是一场思想与视觉的盛宴,带你走向科学与艺术的精彩人生。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朱军
“博物学经典丛书”开启了一个美的世界,是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完美结合。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董卿
4
总序一
文/刘华杰
10
总序二
文/薛晓源
18
序言
从《狼图腾》到
《狼图绘》
从布丰到纳尔逊,博物
学家对狼的态度,逐渐在深
化和软化,从厌恶到同情,
展示出博物学家悲悯的情怀
和对生态平衡的关注。
30
译者引言
“狼学”的知识考古学
只有极少数成年人见到
过自然,多数人不见太阳,
至少,只是浮光掠影。阳光
只照亮成年人双目,却可射
入儿童的眼睛和心田。……
大自然热爱者尽管心情悲
怆,但面对自然时,仍会欣
喜若狂。
50
布丰
还原狼的形象
狼生性粗野而胆怯,
但必要时也能变得机敏,迫
不得已时也能变得大胆,若
为饥饿所逼,它就会铤而走
险,一旦得手,往往会卷土
重来,直到它在人类和猎
犬手下受了伤,吃了大亏为
止。
60
施莱伯
作为哺乳动物的狼
64
贾 丁
狼的逸事集
当狼后退时,它会低下头,将
一只耳朵斜向前方,另一只斜向后
方,目光炯炯。它匍匐着小步后
撤,而它的尾巴会扫掉留下的足
迹。进入隐蔽处后,它会第一时间
扬起自己的尾巴,然后带着胜利者
的得意上下摆动。
88
奥杜邦
色彩缤纷的美洲狼
当得克萨斯红狼造访墨西哥
的旧战场时,它们更喜欢以阵亡
的得克萨斯人和其他美国人的尸
体为食,而不太喜欢墨西哥人,
据说是因为墨西哥人的饮食中喜
放胡椒,因此他们的肉中也饱含
辛辣。虽然这个传说不很可靠,
但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它们确实
喜欢尾随军队迁徙。
130
约翰·古尔德
奇异的澳洲袋狼
在被圈禁的状态下,袋
狼显得极为胆怯,一旦有风吹
草动,它便会发疯似地上蹿下
跳,同时从喉咙里发出类似犬
吠的短促叫声。
140
达尔文 沃特豪斯
发现南极狼
四头穷凶极恶的野兽,
看上去像狼,朝停在岸边的
船扑来,它们中的任何一头
一看到我们的人,哪怕是在
很远的距离外,便立即冲过
来。它们和中等体型的獒犬
差不多大小,牙齿又长又尖
锐。
154
米瓦特 克尔曼斯
狼与豺的大家族
灰狼常出没于森林和旷
野,不论是昼间还是夜间,都
可以发现它们的行踪。灰狼可
通过合作捕杀马和牛,而单独
一头灰狼即可猎杀绵羊、山羊
和幼童。它们贪婪地捕杀鸟
类,还吃老鼠、蛙类或者几乎
一切小动物。
216
纳尔逊
北美洲的野狼
为了适应极北环境,北极
狼进化出了白色的外层绒毛,
常年不换。它们的体型是同类
中最大的,并且拥有超乎寻常
的精力,这是在这样严酷的环
境中进行捕猎所必不可少的。
在极北地区,大自然要更加残
酷,只有强者才能够生存下
来。
译者序言
“狼学”的知识考古学
周思成
用现代的声光技术将草原狼的各种体态和习性呈现在荧幕之上,供现代繁华都市中的男男女女欣赏,这只是不久以前才发生的事。人类接触、观察和评判狼的方式,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
上古之民“冬居营窟,夏居巢”,茹毛饮血,救死不暇,对于狼这样一种凶暴的肉食动物,大抵不过视为威胁生存、欲食肉寝皮之大敌。因此,新大陆某些稀有的狼种,尽管博得了19世纪众多探险家和博物学家的青睐,当地的土著及拓荒者却仍然毫不留情,欲尽屠之而后快,也是同样的道理。社会稍离于野蛮,或有图腾崇拜之兴。草原民族以狼为部落图腾,其实渺而难征,即便确有其事,也恐怕难免如近来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所言,以不同动物为符号,划分氏族部落的血缘—亲属以至经济—社会的边界,未必对狼有多少真情结。至少就笔者所知,曾被人误认为崇拜狼祖的蒙古民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对狼却并没有什么脉脉温情可言。在元文宗至顺年间编纂的《经世大典》中,保存了一道公元1255年初春,当时的蒙古大汗蒙哥针对草原上的引弓之民颁发的圣旨:“正月至六月尽,怀羔野物勿杀,狼不以何时而见,杀之无妨,违者夺所乘马及衣服弓矢,赏见而言者”,又引“先帝圣旨”言,“狼熊狐虎金钱豹可杀”(《经世大典·政典·鹰房捕猎》)。
人类社会稍进于文明,其观察和评判狼的方式也愈加理性化和多样化,然而根据我们的梳理,其实并不出于两条线索之外。其一,是以“人性”与“狼性”相对峙,在人性中发现并正视所谓的“狼性”,另一方面又在狼身上发现了所谓的“人性”,尤其是消极、负面的人性(残忍、凶暴、怯懦、狡诈等)。这种思维方式或许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遗产,我们姑且名之为“内省”的方向。法国大文学家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列举鸟兽虫豸如“虎、狮、熊、狼、狐、马、牛、猫、犬之殊类各种,猴、孔雀、鹦鹉、鹊、鸳、枭、蛇、虾蟆以至蜘蛛、蜂、蝶、蝇、蚤虱之属,人无不有其伦比”,这与宋人施彦执《北窗炙輠》记周正夫释《孟子·尽心》章“万物皆备于我矣”时指出“所谓‘狠如羊、贪如狼’、‘猛如虎’、‘毒如蛇虺’,我皆‘备’之”,竟有异曲同工之妙(见钱锺书《管锥编》第3册第1163页)。故而布丰笔下的狼“生性粗野而胆怯,但是必要时也能变得机敏,迫不得已时也能变得大胆,若为饥饿所逼,它就会铤而走险”,“虽然凶狠,却非常胆怯。它一旦落入陷阱,就吓得魂不附体,长时间惊慌失措,任人宰杀也不自卫,任人活捉也不反抗。人们还可以给它套上项圈,系上锁链,戴上笼头,任意牵到各处展示,而它不会表现出一丝不满或不快”;奥杜邦描写一头郊狼“很想和当地那些狗搞好关系,尤其是我朋友的那只大型的法国贵宾犬。可惜,我们的贵宾犬不想让这头嚎叫着的野狼和自己一起玩,对它的示好常常报以一通愤怒的撕咬”;达尔文笔下的福岛狼之所以迅速灭绝于人类之手,乃是因为它们“对人殊少戒心”;等等。通过动物志、传说、谚语或者其他载体,将某一种或者某一组抽象的道德品质(或者说非道德品质)固定在狼或其他野兽身上,人类便在自身的道德实践中,建立起一种更高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批判。这种取譬于外,而内反诸身的过程,一方面将以狼、狐、虎等为代表的充满野性的自然界贬低为一种非理性的世界,另一方面在与这一世界垂直的维度上,建立起更高一层的理想的人类道德乌托邦。然而,17世纪的法国哲人拉布吕耶尔(Jean de La Bruyère)早已尖锐地道出:“狼贪、狮狠、狙狡(des loups ravissants,des lions furieux,malicieux comme un singe),皆人一面之词,推恶与禽兽而引美归己”,其实“人之凶顽,远越四虫”。康有为则陈义更高,在他看来,人类仅为爱身自保,“不惮杀戮万物,矫揉万物,刻斫万物,以日奉其同形之一物”,而就爱同类而言,“虎狼毒蛇,但日食人而不闻自食其类,亦时或得人而与其类分而共食之。盖自私其类者,必将残刻万物以供己之一物,乃万物之公义也。然则圣人之与虎,相去亦无几矣。不过人类以智自私,则相与立文树义,在其类中自誉而交称,久而人忘之耳;久之又久,于是虎负不仁之名,而人负仁义之名”(《大同书·壬部·去类界爱众生》,第288页)。可见,这种将人类社会的道德范式投射到自然界的做法,自来便颇遭先哲非议,而第二种观察和评判狼的方式遂逐渐占据上风。
二
这种方式并不满足于建立一种道德与非道德、理性与非理性对立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对立,而是寻求将一种理性与和谐的秩序赋予这个世界,也就是建立一种“狼”(当然也包括几乎全部动植物)的类型学,这种努力的背后蕴藏着力求界定人与狼、人与自然界以至人与宇宙关系的尝试。相对于“外省”,我们不妨名之为“外察”的方向。与前一种方式比较,它不仅更具理性化的表象,且更接近古典时期的“博物学”或“自然史”的本质。
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在词与物关系重新配置的坐标系上,重新思考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思想史变迁的本质。他以文艺复兴时代末期到19世纪末与语言、生物、财富和经济生产的三种话语为批判对象,考察了西方“知识型”(l’épistémè,即某一时代决定各种话语和各门学科所使用的基本范畴的认识论的结构型式)及其转换的内在逻辑。他首先对于博物学产生的基础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我们确立起一个考虑周备的分类时,当我们说猫和狗之间的相似性比不上两条猎兔犬之间的相似性时,即使猫和狗都是驯顺而且有芬芳香味的,即使它们都是发疯似的急躁不安,即使它们都打破了水罐,那么,我们能借以完全确立这一分类的基础是什么呢?在什么‘图表’上,依据什么样的同一性、相似性和类似性的空间,我们习惯于分拣出如此众多的不同的和相似的物?这种连贯性是什么呢?”
在福柯看来,古典时期的博物学,确实就是“关于特性的科学,这些特性确定了自然的连续性及其错综复杂性”(《词与物》,第98页)。由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向博物学提供的描述性秩序是颇为独特的,依据这一秩序,涉及特定动物的每一章都应遵循如下步骤:名字,理论,属、种、属性,用法,以及最后的文献。这种博物学实际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书写形式,它注重勾勒生物—以数量及尺寸来测量—的结构、特性以及纲目体系的连续性,它的文献“并不是其他的词、文本或记录,而是物与物并置在一起的清晰的空间,植物图集、收藏品、花园”,其间物种“依照各自的共同特征而被集合在一起,并且由此它们早已潜在地得到了分析,并只拥有它们自己的个体名字”(《词与物》,第173页)。
博物学家们对“狼”的研究遵循了同样的模型。像布丰那样仅仅用一个简单的法语词(Loup)来引出对狼的体型特征和习性的早期做法被舍弃了,根据林奈的分类体系,“狼”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拉丁学名“Canis lupus”,并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下的犬科中得到了一个清晰的位置,在这个种下还包括大量亚种。我们会看到,博物学家们是如何对标本的毛色变化和骨骼数据锱铢必较,来确定他们所认为的灰狼亚种之间稳定的本质性差异或是相反的。奥杜邦以令人惊讶的细致描述了得克萨斯红狼的毛色特征:“鼻梁、嘴部周围和胡须呈黑色;鼻子的表面、眼睛周围,是红褐色;上嘴唇及嘴部周围、咽喉部位呈白色;眼皮,黄白色;前额毛发,根部呈红褐色,然后是一丛黄白色且黑尖的毛,整体看起来呈红褐色。耳朵内侧表面,白色;外侧表面,黄褐色。前腿,红褐色,有一道黑色条纹从肩部前方不规则地穿过膝盖直到脚掌附近。后腿外层绒毛,红褐色,内层颜色较浅。背部的下层软毛呈暗褐色,较长一些的毛发从根部直到三分之二长的位置,呈黑色,接下来是一层较宽的黄褐色,最后大多是黑色尖端。颈部毛色呈红褐色。咽喉及以下,黄白色,咽喉下方还带有条纹,胸部和腹部呈红色。尾部的软毛呈铅灰色,较长的绒毛和背部一样,只是尾巴尖端的毛大体都是黑色的。”通过对美洲四足兽的广泛研究,他开始发现:“越往北,它们的颜色越显现出白色;而越往东或者说越靠近大西洋,颜色越灰;越往南,颜色则越黑;越往西,颜色越红。……狼也是如此。在北方,可以观察到变白的趋势,因此许多狼就是白色。在大西洋沿岸,在美国的中部和北部,绝大多数狼是灰色的。在南方,在佛罗里达,狼最常见的颜色是黑色,在得克萨斯州和西南部,颜色一般是红色的。从科学的原则出发,很难对这种引人注目的特性加以解释。”最终,在检查和比较了美洲狼的众多标本之后,奥杜邦发现:“在所有对狼的描述中,颜色在分辨亚种方面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标准。”在米瓦特那里也是同样的情形,尽管他在自己的名作《犬、胡狼、狼与狐:犬科动物专论》一书中力求体例的严谨和界定的准确。例如,他仔细比较了灰狼的大量标本后发现:“它们之间的差距与它们同印度狼的差距一样大。在我们仔细检查过的5张狼皮中,找不到足够令人满意的区别性特征,虽然它们肩上的V形的条纹比多数欧洲灰狼要更加明显。我们起初认为,头颅能够提供一些区别性特征,因为其在眼窝之间上方的凹度较大,上颚和上颌骨的缝线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此外,齿系的一些细部也是如此。但是,进一步考察这两个类型的头盖骨,我们十分肯定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稳定的区别,此外我们找不到其他可以依据的标本。”
最后,他不得不承认:“许多动物学家均将灰狼的不同地区性变体(包括欧洲和美洲的)视为各独特的亚种。……犬科家族的成员如此丰富,以至于如何单独区分它们,很大程度上只能依据动物学家们自圆其说的个人意见而定。根据我们的原则,即对那些没有发现稳定的差异特征的种类不单独区分,那么,我们不得不认为,这些地区性变体只是灰狼的不同变体。” 这些博物学家在各自著作中对灰狼及其亚种的严谨细致的再现,确实是令人赞叹的,正如福柯所言:“没有比在物中确立一个秩序的过程更具探索性、更具经验性,更需要一双锋利的眼睛或一种较为确信的抑扬顿挫的语言,更坚决地要求一个人要允许自己被性质和形式的激增所摆布”(《词与物》,第173页)。这并非是一种学究式的努力,而是力图使“大自然在其中能够充分地接近自身以便大自然包含的个体得以被分类,同时又充分地远离自身,以便这些个体必须通过分析和反思才能存在”(《词与物》,第169页),因此,福柯才认为,“自然主义者(博物学家)关注的是可见世界的结构及其依照特性而做出的命名”,这已经不仅仅是 “狼学”或是“人学”的层面,而是接近于“天人之学”了。
三
我们将为读者展现的,首先是人类接触、观察和评判狼的方式中,这两类最具普遍性的理性观点,然而,我们并不十分关注这两条线索的历时性关系。毋宁说,在多数博物学家的“狼学”中,这两条线索是并存的、错杂的、时隐时现的。进一步言之,在这两条线索之外我们力图展现的,还是一种让读者带着一颗无偏无邪的心,通过形象来直观狼的世界以至整个自然界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笔者独于美国哲学家爱默生(RalphWaldo Emerson)的《论自然》一文中发现了共鸣。爱默生抱怨:“吾辈先人曾面对面地正视上帝、正视自然,吾辈却是通过他们去观照上帝和自然。吾辈为何不能直接同宇宙建立联系?”其实,“当心扉开放,自然景物总会留下亲近的印记。自然永无吝啬之外貌。如同智者也不会因大自然奥秘、发现其完美,而丧失对其好奇之心。自然之于智慧之心灵,绝非玩具。花朵、动物与群山,均折射智者思维之灵光,如同它们曾愉悦其纯真的童年……说实话,只有极少数成年人见到过自然。
多数人不见太阳,至少,只是浮光掠影。阳光只照亮成年人双目,却可射入儿童的眼睛和心田。大自然热爱者的内、外感觉和谐共处;虽为成人却怀有婴儿之心灵,其与天地之交流已成每日之食粮;尽管心情悲怆,但面对自然时,仍会欣喜若狂”。列御寇那篇脍炙人口的寓言说:“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往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列子·黄帝篇》)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序 言
薛晓源(中央编译局 研究员)
狼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除了文学作品和童话故事之外,我们对狼的知
识还了解多少?
经过大量索检,我发现许多西方博物学家都研究和描述过狼,有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有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有美国博物画大家奥杜邦,英国博物学家米瓦特还专门写过《犬、胡狼、狼与狐:犬科动物专论》,等等。
欣喜之余,我将这些博物学家关于狼的研究编成此书,配上80余幅精美的手绘图,这样大致能梳理和描绘近代以来博物学家对狼的认知和描绘。书中所涉,从布丰到纳尔逊,有100多年历史,从中展示博物学家百年来对狼的认知和描述史,展示对狼的毛色、体型、种类、习性、地理分布的描述、分类、命名逐渐深化并成为知识体系,从简单的情感判断到价值判断、审美判断,表明博物学关于狼的知识成熟。这十几位博物学家从不同的知识立场,拥有不同的实地探险经验,描述狼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和运行轨迹以及逐渐灭绝的趋向。从布丰到纳尔逊,博物学家对狼的态度,逐渐在深化和软化,从厌恶到同情,展示出博物学家悲悯的情怀和对生态平衡的关注。
作为美国鸟类学会、美国哺乳动物学会和华盛顿生物学会主席,纳尔逊在其名著《北美野生动物》中大声呼吁:文明要保持节奏,不要对狼斩尽杀绝。他对狼的态度同情且比较客观,对狼在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完全消灭郊狼无疑将破坏生态平衡,助长老鼠、土拨鼠和其他同样有害的啮齿目动物的气焰,因此也会使庄稼遭到的破坏严重增加。”他对文明演进速度提出质疑和警惕,希望狼的灭绝速度延缓和减慢,使美国西部文学的浪漫色彩一直传递下去:“郊狼给这片令人生畏的土地平添了许多趣味和本土色彩,因而也成为西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里,它通常是狡诈多变和迅足的象征。不论它有什么过错,郊狼实在是一种奇特有趣的生物,我们希望,它从我们的荒野生活中彻底消失的那一天,要在很遥远的将来到来。”
重温纳尔逊上述警世醒言,也许是我们今天编辑和出版这部书的宏旨所在!
我常常觉得,《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本书,是一封来自过去的邀请函,邀请我一同走进那些古老的荒野,与那些伟大的博物学家们一起,去探索和认识那令人敬畏的狼。书中引用的文献,有些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那些文字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充满了科学探索的激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狼的繁殖习性的章节。博物学家们如何小心翼翼地观察狼穴,如何记录狼妈妈如何哺乳和照顾幼崽,以及狼爸爸如何外出捕猎,将食物带回狼穴。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生命中最朴素的繁衍力量。我被书中描述的狼的母性所打动,那种为了保护幼崽而甘愿冒险的勇气,让我对狼的生命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同时,书中也揭示了狼群的群体合作的重要性。当它们一起围捕大型猎物时,那种高度的默契和协调,让我看到了自然界最完美的团队协作。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狼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从古老的传说到近代的科学研究,狼的形象一直在变化。这本书,将这些零散的、多样的关于狼的认知汇集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狼的形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生物,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贡献的科学先驱们心怀敬意,而《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本书,则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一群这样的先行者。《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本书,以一种极为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西方博物学家们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对狼的研究和观察汇集在一起。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仅是关于狼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的描述,更充满了那个时代科学家们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科学精神。例如,在探讨狼的捕食行为时,书中引用了一位18世纪的博物学家,他通过长时间的蹲守和细致的记录,描绘了狼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如何配合默契地围捕大型猎物。他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观察态度,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科学研究的艰辛与纯粹。而书中另一位20世纪初的博物学家,则通过对狼的骨骼和牙齿结构的研究,来推断它们的食性和演化历史。这种跨越时间和方法的对比,让我看到了科学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狼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演变的分析。比如,书中会对比生活在开阔草原上的狼和栖息在茂密森林中的狼,它们在体型、毛色、以及狩猎技巧上存在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生命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付出的代价。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我能够听到那些博物学家们在耳边低语,分享他们在大自然中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这本《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简直是让我欲罢不能的一本书,每一次翻开,都像是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发现和深刻的思考。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狼的肖像,不仅仅是外形上的描摹,更是对其生存习性、社会结构、甚至是被人类误解和妖魔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狼在不同地域、不同生态系统中展现出的多样性进行的详尽描述。比如,书中对北极狼为了适应严酷的冰雪环境,进化出的厚实皮毛、宽大爪子以及群体协作捕猎大型猎物的策略,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自然演化史诗。而对比之下,书中对居住在森林中的狼,其隐匿性、狡黠以及对环境的敏感度,又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力。作者引用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西方博物学家的观察记录和研究成果,这些原始的、未经雕琢的文字,带着一种朴素却无比真诚的科学精神,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先行者们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与好奇。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没有高清摄像机、没有GPS定位的时代,这些博物学家是如何凭借一双眼睛、一颗真心,在荒野中与狼周旋,细致入微地记录下它们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他们的文字,有时带着一丝浪漫主义色彩,有时又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这种融合恰恰构成了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狼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让我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其他物种的认知是如何被历史、文化和情感所塑造的。
评分我不得不说,《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我对“博物学”的理解。过去,我以为博物学仅仅是对动植物进行分类和描摹,是枯燥的学术研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博物学,是包含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书中那些被引用的博物学家,他们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探索者,是与自然共处的实践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狼的行为生态学的章节,其中详细描述了狼的迁徙模式、领地划分、以及它们如何利用地形和环境来优化捕猎策略。作者通过引用不同博物学家在不同地域的观察,展现了狼的适应性之强。比如,在寒冷的北方,狼群会利用厚厚的积雪来追踪猎物;而在温暖的南方,它们则更擅长在密林中进行伏击。这种细致的对比,让我对狼的生存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狼在人类社会中的文化象征意义的探讨,也极其引人入胜。从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到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传说,狼的形象经历了多次转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展现了狼如何在人类的想象和叙事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有时是凶残的野兽,有时是孤独的守护者,有时甚至是自由和野性的象征。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动物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评分《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于“狼”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和狭隘。这本书通过引入西方博物学家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观察和研究,为我揭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加立体和复杂的狼的世界。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狼的听觉的描述,博物学家们如何通过观察狼在极远距离外的反应,推断出它们能够听到极其细微的声音,甚至能够辨别出不同风向带来的信息。这种对感官世界的深入探索,让我觉得我才刚刚开始了解狼。同样,书中对狼的嗅觉的描述也令人惊叹。博物学家们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来理解狼的嗅觉能力,他们发现狼可以通过气味来追踪猎物,辨别同伴,甚至判断出猎物的健康状况。这种对感官世界的细致描摹,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进入了狼的世界,用它们的感官去感知周围的环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狼群的沟通方式。除了嚎叫,狼群还通过肢体语言、气味标记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这种复杂的社会行为,让我对狼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是人类想象中的那种单一的、纯粹的掠食者,而是一个拥有丰富情感和复杂社会结构的生命体。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狼的书,更是一次关于重新认识自然的启蒙。
评分《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狼的各种信息,而是通过引入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博物学家们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狼的世界。我非常欣赏作者的编排方式,他并非按照单一的时间线索或者地理区域来展开,而是将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观点和发现进行巧妙的穿插和对比。例如,在讨论狼的食性时,书中会同时引用18世纪博物学家关于狼如何捕食鹿的细致描述,以及20世纪中期关于狼在改变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研究成果。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能够激发我的主动思考,促使我去探究不同时期、不同研究方法下,科学认识是如何演进的。书中对狼的感官世界的描绘也相当精彩。作者引用了许多博物学家对于狼的听觉、嗅觉和视觉的推测和实验记录。比如,如何通过狼在极端天气下的反应,推断出它们对风向和声音的敏感度;如何通过观察狼在特定地点的嗅闻行为,来理解它们的信息交流方式。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得以超越单纯的视觉印象,去感受狼所处的那个更加丰富、更加原始的世界。读这本书,我常常会联想到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那种严谨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虽然本书的作者不是达尔文本人,但书中引用的那些先行者的研究精神,无疑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份科学的严谨。
评分《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狼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书中引用的西方博物学家们的观察和研究,展现了他们对狼的复杂情感——既有敬畏,也有好奇,既有恐惧,也有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狼的社会结构和沟通方式的描述。博物学家们如何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狼群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它们之间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气味标记甚至复杂的叫声来交流。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狼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的智慧和复杂性。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狼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从古老的传说到近代的科学研究,狼的形象一直在变化。这本书,将这些零散的、多样的关于狼的认知汇集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狼的形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生物,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触动,仿佛我与那些在荒野中默默探索的博物学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评分《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情感上的触动。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充满诗意的文字所打动,它们不仅仅是在描述一种生物,更是在传递一种生命的力量和哲学。例如,书中有一段描绘狼在月夜下嚎叫的场景,作者引用了博物学家们对这种声音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狼在呼唤同伴,有人认为这是它们在宣示领地,还有人则赋予了它一种超越物种的孤独和哀伤。这些不同的解读,让我感受到狼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理解和诠释自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狼的繁殖和育幼的描述。那些关于狼父母如何辛勤地为幼崽觅食,如何耐心地教导它们生存技能的细节,让我看到了生命中最朴实而伟大的亲情。我常常会想象,在荒凉的雪原上,一只母狼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为一群嗷嗷待叫的幼崽带回食物。这种场景,充满了力量和温情,也让我对狼的母性有了更深的敬意。书中也探讨了狼群的群体狩猎策略,这种高度协同的合作模式,让人类自诩的“智慧”显得有些苍白。当一群狼能够通过默契的配合,成功捕获比它们体型大数倍的猎物时,我仿佛看到了自然界最纯粹的力量和效率。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野性”这个词,它不再是单纯的混乱和破坏,而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共处、遵循自然法则的生命状态。
评分初读《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就被书名中“图绘”二字所吸引,想象中定是一本充斥着精美插画的书籍。然而,翻开后才发现,其“图绘”的含义远比我最初设想的要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描摹,更是通过文字,将那些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狼的形象,以及西方博物学家们对它们的研究、观察和思考,以一种近乎写实的手法“绘制”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狼群社会结构的章节所打动。以往,我脑海中的狼,更多的是一种孤狼的形象,或者是在某些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冷酷无情的掠食者。但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详细地介绍了狼群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从首领到下位者,每一只狼都有其在群体中的定位和职责。那种相互依存、协同作战的模式,以及幼崽的抚养和教育,都展现出了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性。作者引用了许多博物学家亲身经历的观察,例如,他们如何描述狼群在捕猎成功后,首领如何分配食物,以及在面对危险时,狼群如何相互掩护、共同进退。这些生动的叙述,让我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荒野之中,亲眼目睹着狼群的生命脉搏。更让我深思的是,书中对狼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所遭受的“污名化”进行了梳理。从古代神话中邪恶的象征,到近代工业化进程中被视为害兽的捕杀,人类对狼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自身对未知、对野性的恐惧和征服欲。这本书,无疑是在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为狼正名,呼唤我们对这些与人类并肩生活了无数年的邻居,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本书,让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博物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对狼的认识,从最初的充满神话色彩的描述,到后来基于严谨观察和实验的科学研究,这是一个漫长而引人入胜的演变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狼的迁徙模式的描述印象深刻。博物学家们如何通过追踪狼群的足迹,如何分析它们在不同季节的活动范围,来推断它们的迁徙规律。这些研究,不仅仅是对狼的了解,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的探索。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狼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例如,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狼,它们会拥有更厚的皮毛和更强的耐寒能力;而生活在温暖地区的狼,则可能会更适应炎热的气候。这些细微的差异,都体现了自然选择的强大力量。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想到,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也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些伟大的博物学家们,虽然生活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但他们凭借着对自然的热爱和执着的探索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本书,无疑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