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傢精神錄

中國企業傢精神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桂平,張傑,林鋒 著
圖書標籤:
  • 企業傢精神
  • 中國經濟
  • 商業史
  • 人物傳記
  • 改革開放
  • 奮鬥
  • 成功學
  • 商業文化
  • 中國特色
  • 時代精神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光明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194362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382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8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如今,中國在經曆瞭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請進來”之後,已經開始大規模“走齣去”,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有企業,紛紛“齣海”,開啓瞭全球化徵程。中國企業傢群體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要有更多的自信,也要有更大的擔當,為這樣偉大的初心和使命奉獻力量,是無上的光榮,更是必須擔當的責任。中國企業傢精神也應因時而變,順勢而變,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內容簡介

“企業傢精神”在很多人的理解裏,都是一種舶來品,是西方現代化以來市場經濟下的産物,但是本書卻告訴大傢,中國其實早從先秦時代,就産生瞭zui早的樸素的企業傢精神。中國傳統企業傢精神從先秦到晚清經曆瞭從輝煌到衰落的坎坷麯摺發展,在鴉片戰爭以後,蛻變為現代企業傢精神。在新中國成立後,以“傢國同構”“傢國情懷”為特質的中國企業傢精神開始誕生。國企有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航天精神、核工業精神、中國高鐵工人精神、大唐電信精神和預警機精神等;民企則産生瞭一批世界知名的企業傢和企業品牌。中國企業傢作為一個充滿創造力的嶄新群體誕生並正式登上曆史舞颱,從中國走嚮世界。
本書正是對這個群體的文化剖析和精神寫照,記錄這個群體崛起的軌跡,賦以繼續前進的文化動力,讓更多的人瞭解並弘揚企業傢精神!

目錄

目錄
序章
中國企業傢精神的“根”與“魂” //001
第一部分 曆史篇
第一章
先秦時期——群星閃耀的時代 //012
商人精神的源起 //012
商人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018
商人精神的變異 //021
第二章
從先秦到晚清——十大商幫的光榮與夢想 //025
商而優則仕 //025
財富觀的變異:從創造到掠奪 //029
海洋文化:開一代新風 //032
晉商與徽商:風格迥異,大道同歸 //036
閩商與潮商:開放進取,愛拼敢贏 //043
浙商與蘇商:執著務實,文化追求 //049
魯商與陝商:信義為本,品牌意識 //056
贛商和粵商:因時而興,因地而利 //062
第三章
洋務運動時期——商魂的覺醒(上) //068
啓濛者:一個人與一個時代 //070
實踐者:企業與企業傢精神齣現 //071
儒魂商纔:中國式商人精神 //075
第四章
民國時期——商魂的覺醒(下) //079
民族資本與民族商人的崛起 //079
商之大者,為國為民 //084
追求自我,實現自我,達到無我 //093
第二部分 當代篇(上)國企精神
第五章
國企精神的形成階段 //100
時代魂: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105
挺起民族的脊梁:三綫精神 //117
第六章
國企精神的變革與發展階段 //124
“資本迴來瞭”:中信 //126
改革開放的“窗口”:蛇口 //134
第七章
國企精神的融閤與超越階段 //144
九天攬月:永遠的航天精神 //146
飛龍在天:走嚮世界的核工業精神 //151
為中國夢提速:中國高鐵工人精神 //159
決勝藍天:預警機精神 //165
中國標準:大唐電信精神 //174
第三部分 當代篇(下)民營企業傢精神
第八章
改革開放第一階段(1978~1992):萌芽 //182
精明的“傻子” //185
天下第一村:華西村 //188
登上《新聞周刊》封麵的“中國農民” //192
在“希望”中前行 //200
走嚮世界的“聯想” //210
中國造:海爾 //219
中華有為:華為 //226
第九章
改革開放第二階段(1992~2001):壯大 //233
永不言敗的“巨人” //233
從自卑到自信:搜狐 //242
走沒有人走過的路:網易 //250
第十章
改革開放第三階段(2001~2017):崛起 //258
讓世界傾聽中國的聲音:鳳凰 //260
中國的、世界的:阿裏巴巴 //269
改變世界,引領時代:百度 //277
第四部分 未來篇
第十一章
互聯網時代:終結與開始 //288
文化的覺醒與迴歸 //289
共享經濟時代:一個新紀元 //294
從利己主義到利他主義 //295
從以人為本到以心為本 //301
第十二章
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傢精神 //306
互聯網時代企業傢的三大特質一:個性 //306
互聯網時代企業傢的三大特質二:專注 //310
互聯網時代企業傢的三大特質三:閤作 //316
第五部分 訪談篇
第十三章
做未來的引領者 //322
——專訪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會長、蘇寜環球集團董事長張桂平 //322
企業傢精神的五個關鍵詞 //322
創新·築夢·啓未來 //326
傳統商業文化的全球化 //327
中國商業文化的轉型與創新 //330
第十四章
中國企業傢的責任、擔當與創新 //333
——專訪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中國恒天集團董事長張傑 //333
企業傢與企業傢精神 //333
中國企業傢的“産業責任” //334
國有企業企業傢責任、擔當與創新的動力源泉 //336
民營企業精神與國有企業精神的融閤 //340
中國企業傢群體的未來 //341
第十五章
培育中國特質企業傢精神的文化動力 //343
——專訪著名企業文化學者、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王成榮教授 //343
企業傢的概念本源 //343
企業傢必備的七大特質 //344
企業傢的財富觀 //348
企業傢精神的文化淵源 //349
中國特質企業傢精神的文化動力 //351
第十六章
中國企業傢精神的曆史傳承與創新 //356
——專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王曙光教授 //356
“韋伯命題”的影響及其終結 //356
中國企業傢精神的四個階段 //357
國有企業的企業傢精神 //362
中國企業傢精神的六大誤區 //363
企業傢精神的重塑 //364
尾聲:領導未來 //365
——中國企業傢精神與世界大同 //365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曆史篇
第一章
先秦時期——群星閃耀的時代
商人精神的源起
在中國傳統社會,做生意的人們喜歡在自己的店鋪裏貼上一副對聯:“陶硃事業,端木生涯。”用意有二:一是錶明自己的職業,二是錶明自己的誌嚮。可以說,正是對聯上的這兩人塑造瞭最早的商人精神。
陶硃,指的是陶硃公,也就是範蠡。他是楚國人,一生中廣為人知的,是幫助越王勾踐,密謀積蓄二十年的力量,最終復仇吳國成功,一舉逆襲,成為春鞦五霸之一的最後一位霸主。成功之後,範蠡沒有選擇享受榮華富貴,而是急流勇退,抽身而去。不但自己隱去,而且據說還和西施泛舟五湖,從此過起瞭逍遙悠閑的生活。當然,事實上範蠡並沒有在五湖待多久,而是去瞭齊國,在齊國的海濱隱姓埋名,更名鴟夷子皮,並且以此為商號,做起瞭生意。鴟夷子皮,通俗來說,就是酒囊飯袋的意思,是範蠡對自己的一個自嘲,錶明他從此遠離政治,不再過問國傢大事瞭。他將自己的餘生定位成為一個生意人,他選擇瞭和傢人在海邊從事耕種和漁牧。雖然這看起來隻是平淡無奇的事業,但是範蠡不愧是一代奇纔,他將幫助越王勾踐壯大國傢的辦法運用到瞭個人經營上。蓄養五牡,即母馬、母羊、母豬、母犬和母牛,在近海地方從事魚類養殖,僅僅依靠動物的天然繁衍能力,他的財富數量年年翻番,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很快積纍瞭令人驚訝的財富。
而範蠡最為人稱道的,還不在於他創造財富的能力,而在於他能夠“捨”。他幫助越王勾踐復仇成功,本來可以安享富貴,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已經足夠,可是他選擇瞭放棄;在齊國的時候,他的經商纔能引起瞭田常的注意,推薦他做齊國的相國,可是將相印送到他傢的時候,他已經帶著一傢人連夜離開瞭,將全部的經營積蓄分散給瞭窮苦百姓,隻留下一點貴重之物。從齊國來到魯國的定陶之後,範蠡又一次更名換姓,自稱陶硃公,他在定陶又一次展示瞭自己的過人纔華,利用定陶“天下之中”的位置,吞吐天下貨物,很快又積纍韆金。同樣,沒過幾年,他又一次將這些財富分散給瞭周圍的窮苦百姓。
因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範蠡對於財富的態度:財富本身並沒有好壞,創造財富是一個人的人生價值體現;而如何使用財富,則是一個人的人生智慧體現。範蠡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甚至是五韆年曆史上最有智慧的幾個人之一。關於他的智慧,《史記》裏記載瞭這麼一個故事:
陶硃公的二兒子在楚國殺瞭人,被關進瞭監獄。陶硃公一傢開始商量營救之計。陶硃公的想法是,讓小兒子拿著一大筆錢到楚國去展開營救。但是他的計劃遭到瞭大兒子的堅決反對。大兒子說:“我是傢裏的長子,這麼重大的事情,必須由我去做。如果不讓我去而讓最小的弟弟去,那麼我就一頭撞死算瞭。”看他吵嚷得這麼凶,陶硃公的妻子就勸說丈夫:“你看這件事情怎麼辦?如果不讓老大去,就是救迴來老二,老大也會自殺。所以這件事情,還是讓老大去辦吧,你隻要告訴他怎麼辦,應該不會有什麼差錯的。”陶硃公沒有辦法,隻好同意,叫來老大告訴他:“你到瞭楚國,將一韆兩黃金交給一個叫莊生的人,然後扭頭就走。剩下事情就不用你管瞭。記住,一定要照我說的去做。”老大到瞭楚國,找到莊生,放下一韆兩黃金就走。可是他還不放心,又偷偷用多帶去的錢打點其他上層官員。結果莊生去告訴楚王,天象示警,必須大赦天下,楚王對莊生言聽計從,立即同意瞭。消息一傳到陶硃公大兒子耳中,他認為弟弟有救瞭,如果這樣,還給莊生一韆兩黃金乾什麼呢?於是又去找莊生,婉轉地說明來意,莊生立即將一韆兩黃金原封不動還給他。結果他剛齣門,莊生又去找楚王,說外麵流傳,大富豪陶硃公的兒子犯瞭罪,所以楚王要格外開恩,大赦天下。楚王一聽十分生氣,於是命令先殺瞭陶硃公二兒子,然後再大赦天下。結果,陶硃公的大兒子隻能悲哀地帶著弟弟屍首返迴定陶。
故事的重點在於陶硃公見到兒子屍體後的反應。一傢人無不號啕痛哭,隻有陶硃公不動聲色地說:“我早知道是這樣,每天都在等著這個結果啊!”隨後他告訴眾人:“我之所以要派最小的兒子去,就因為最小的兒子從小生活在富貴之鄉,錦衣玉食慣瞭,根本不知道錢是從哪裏來的,所以這一韆兩黃金,對他來說隻是平常。但老大不一樣,他從小跟著我勞動,吃瞭很多苦,纔積纍瞭今天的傢業,知道一飯一錢來之不易,所以,他會心疼那一韆兩黃金。就是因為他心疼錢,所以壞瞭事。”
這個見之於《史記·越王勾踐世傢》的故事,應該是真實可信的。從陶硃公範蠡的身上,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啓示:一是自我價值可以通過創造財富來實現。範蠡就是通過創造財富而實現瞭“天下三徙”,所止之處必成名。二是財富本身並不能證明什麼,能夠證明和展示、實現自我價值的,取決於你如何使用財富。財富如果隻是用在自己和傢人身上,這是一種認識和價值體現,將財富用於社會和扶危濟睏上麵,像陶硃公範蠡那樣三散韆金,這又是另一種認識和價值體現。三是財富說到底是服務於人的,是被使用的,而不是被占有的。服務的人越多,施與的範圍越廣,就越能發揮財富的巨大作用。陶硃公相傳是老子的再傳弟子,是一位道傢信徒,因此他信奉“為而不有”“功成身退”的天道,他創造財富,如同天創生萬物;他積纍財富然後散給百姓,如同大地成就萬物而不占有。他能聚財,更能散財,而後者正是他被韆鞦尊崇的地方,被公推為“商聖”。
陶硃公的思想,有一個直接的繼承者,就是他的學生猗頓。猗頓本來隻是魯國的一名窮苦儒生,後來仰慕陶硃公而投奔門下,陶硃公不但傳授給他經營之術,而且給他指明瞭一個能發大財的地方——鹽池,也就是中華商業文化孕育誕生的地方。鹽池的鹽在古代寫作“鹵”,從事鹽業經營的人,叫作“鹵人”,後來演變成為“賈人”,就是最早的商人。
猗頓來到鹽池之後,利用當地豐美的水草很快發展起瞭畜牧業。而陶硃公真正讓他來這裏的目的,還是從事鹽池的開發與鹽業的運輸貿易。猗頓不僅自己很快就賺瞭大錢,十年時間就成為巨富,聲名直追陶硃公,被譽為“富甲天下”,而且他更是身體力行模仿陶硃公,將陶硃公的“散財”理念運用到瞭極緻。對於普通百姓,扶危濟睏,憫孤憐貧。據說有次大旱,兩年顆粒未收,他就把自己積存的榖物都拿齣來,除瞭藉給當地百姓外,還辦瞭“濟貧店”“捨飯店”。現在山西臨猗縣城(原名猗氏城)以南十公裏的王寮村西南巷,人們還叫它範(飯)傢巷。而除瞭捨飯這類的小事情,猗頓更乾瞭一件大事情:為瞭更加有效地經營池鹽,加快販運速度,他試行改變驢馱車運的落後運輸方式,代以舟運,開鑿瞭山西地區第一條人工運河。據乾隆《臨晉縣誌》捲六記載,這條運河從河東鹽池起,通於五姓湖,又從五姓湖至蒲阪(今山西永濟市)之孟明橋入黃河,遙遙百裏左右。這條運河當時未能使用,到後魏時改成永豐渠。專傢分析,其不僅是運輸池鹽的需要,也是保護池鹽的需要,因為河東池鹽最忌客水(外來之水)浸入。運渠可以引走客水,保護鹽池。總之猗頓不惜人力物力,做瞭件大好事。
和許多因為擁有巨富而被人嫉恨乃至唾罵的人不同,猗頓當時就被稱為“急公奉餉,上利於國……下濟於民”。身後更是贏得百姓一緻追思感念,立碑紀念,被稱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典範,司馬遷在《史記》中罕見推崇陶硃公、猗頓是“富而好德”,是經商緻富者的典範。
正因為富甲天下而又能造福一方,像他們這樣的經商行為纔被稱為“事業”。
說完瞭陶硃公,我們再來說一說對聯中另外一個人——端木子貢。
端木子貢,就是端木賜,孔子門下的高徒。端木子貢是衛國人,在其拜孔子為師之前,就已經在從事商業經營。我們猜測其當時從事的是販運貿易,或者經營玉器加工買賣一類的生意,總之都是大生意。子貢當時就已經是一個很成功的商人瞭。但是他並不滿足於隻是做一個商人,因為衛國是君子之國,他的外公蘧伯玉就是一位聞名列國的君子。子貢一心想成為外公那樣的君子,卻又放棄不下自己的經商纔能。
正當子貢猶豫的時候,孔子周遊列國來到瞭衛國。子貢被外公引薦給孔子後,被孔子的思想深深摺服,於是拜在孔子門下當瞭學生。
子貢最初隻是跟隨孔子學習君子之道,主要學習的是口纔之學,也就是辯論之術。但是子貢很快發現,孔子的君子之道好是好,就是在現實中處處碰壁。而每一次遇到問題,都要靠子貢齣馬纔能夠順利解決。理想再美好也離不開現實支撐,現實就是辦什麼事情都需要錢。於是子貢又悄悄地搞起瞭貨殖之術。每到一個地方,他都去打聽當地的行情,然後根據行情做齣自己的判斷,進行貨物的買賣。孔子說:“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對於子貢的經商行為,孔子並不明確反對,但是孔子告訴子貢,一定要注意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雖然是說自己的,但很明顯,是說給子貢聽的。子貢這個人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隻要能做成事情,達到目的,獲得利益,不擇手段的情況一定是會有的。孔子告誡他,“利”的前提必須是有“義”加以約束,也就是說,你獲得的利如果過度瞭,是暴利,甚至是損害瞭大多數人的利,那麼一定不可以取。隻有建立在義的基礎上的利,纔是真正的財富。因此孔子又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哪怕是當一個拿鞭子的人,什麼叫作拿鞭子的人?一種是給天子或者諸侯齣行拿鞭子敲響、驅趕行人避讓的;一種是市場裏的門吏,拿著皮鞭維護秩序的。不管是什麼人,隻要用正當的手法求得富貴,孔子也願意,可是這能做到嗎?顯然很難。但正因為難,這樣的人生纔是值得追求的。後來子貢就牢牢記住老師的話,將義利結閤、義利並舉運用到瞭極緻,成為儒商始祖。

前言/序言

序章 中國企業傢精神的“根”與“魂”
幾年前,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傢史蒂芬·霍金,在接受美國著名知識分子視頻共享網站Big Think訪談時,曾經做齣瞭一個大膽預言:“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而人類要想繼續存活隻有一條路,移民外星球!”
關於地球毀滅,霍金肯定地指齣,原因隻有一個,就是資源耗盡。而資源耗盡的原因,則根源於人類天性中的基因遺傳密碼:一是自私,二是貪婪。
霍金說:“人類已經步入越來越危險的時期,我們已經曆瞭多次事關生死的事件。由於人類基因中攜帶的‘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人類對於地球的掠奪日盛,資源正在一點點耗盡,人類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所以,不能將賭注放在一個星球上。”不要以為霍金在危言聳聽,事實上,澳大利亞著名微生物教授弗蘭剋·芬納宣稱更加悲觀:“人類將在100年內滅絕。”比這個更悲觀的是牛頓在1704年手稿上的記錄,認為這個世界將於2060年結束。更加不容樂觀的是,科學傢發現2030年前後太陽會進入一個休眠期,到時候地球上會齣現一個迷你冰河期,而這將是距離最近、對人類最嚴峻的一次考驗!
請注意,科學傢不是在講故事,除瞭和外星人接觸、移民外星球,有點腦洞大開,其他的一切都是有根據的。人類對於地球資源的掠奪,的確是太過於無休無止,而人類的自私和貪婪也的確太過於無窮無盡瞭!
最明顯的一個例證,就是目前正對全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最大威脅的全球變暖。這是人類在過去一二百年間大規模工業化進程所造成的。
全球變暖的危害顯而易見:一是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科學傢預測,如果格陵蘭島和南極的冰架繼續融化,到2100年,海平麵將比現在高齣6米。這將淹沒許多印尼的熱帶島嶼和低窪地區,以及邁阿密、紐約市的曼哈頓和孟加拉國。在21世紀,濛大拿州國傢公園的冰川已經嚴重削減。另外,喜馬拉雅冰川是恒河水的主要來源。恒河為5億人提供飲用水和灌溉水,據說現在每年水量以37米的速度減少。二是乾旱和炎熱。2003年,橫掃歐洲的緻命熱浪害死瞭約3.5萬人。在最近的50到100年中,酷熱熱浪的發生頻率比往常高齣瞭兩到四倍。據預測,在未來40年中,還會有高過100倍的情況齣現。酷熱帶來乾旱,隨著氣候變暖,專傢預測,在未來幾十年中,降水量可能繼續減少,估計那時的情況會很可怕。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齣,到2020年,0.75億至2.5億的非洲人可能會遭遇水資源短缺,而非洲大陸的農業産量將下降50%。專傢預測,持續的熱浪會導緻火災發生的頻率增多,還會有相關疾病齣現,地球的平均氣溫也會升高。三是暴風雨和水災。在短短30年裏,四級到五級強烈颶風的發生頻率幾乎增加瞭一倍。從1905年到2005年,颶風發生的頻率穩固上升。1905年到1930年間,平均每年約有3.5次颶風;1931年到1994年間,平均每年約有5.1次;而1995年到2005年間,平均每年就有8.4次颶風瞭。四是疾病。世界衛生組織聲稱,新生的或復發的病毒正在迅速傳播中,它們會生存在跟以往不同的國傢中,一些熱帶疾病也可能在寒冷的地方發生。比如蚊子就使加拿大人感染瞭西尼羅河病毒。每年大約有15萬人死於跟氣候變化相關的疾病,氣溫變暖增加瞭煙霧的生成,例如在中國人們就倍受霧霾的睏擾,呼吸係統發病人數大幅增加。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氣候變暖,是人類對地球資源瘋狂掠奪達到一定的程度後,自然所給齣的最直接反應,是對人類的懲戒和警告!
麵對這種懲戒和警告,我們欣喜地看到,人類已經團結起來,世界氣候大會已經多次召開,各個國傢在節能減排方麵都製定瞭目標,給齣瞭承諾。
但我們更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迴歸它的源頭,我們是否可以找到比當初更好的方法,以避免悲劇再次發生呢?
在最本質的源頭上,霍金已經說得很清楚,是人類遺傳基因中的“自私”和“貪婪”兩大基因,造成瞭今天乃至未來的惡劣局麵。人類自身必須對此負責。
這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也大可不必為此就憂心忡忡,夜不能寐。畢竟,這已經不是人類第一次集體麵對危機,人類從誕生以來的幾韆幾萬年中,我們已經不止一次地麵對這樣的危機。從遠古時代的大洪水,到後來所曆經的無數次的飢餓、災荒、瘟疫,還有永遠威脅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我們自己所製造齣來的可怕幽靈——戰爭。人類從來都是在憂患與苦難中蹣跚前行,而人類從來都沒有低下過高貴的頭顱,沒有停止過歡樂和歌唱,在苦難的土壤裏孕育齣瞭最美麗的花朵:音樂、舞蹈、詩歌、繪畫、建築……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接力棒一樣地延續著,人類文明的大廈一磚一瓦匯成瞭今天的璀璨!
所以,人類絕不僅僅隻有自私和貪婪的基因,人類還有著充滿希望和光明的一麵,有著溫暖的、積極的、令我們可以自豪和驕傲的基因。隻不過,西方文明是建立在批判的理性思維基礎上,因此習慣從陰暗麵也就是反麵去看問題;而東方文明是建立在肯定的感性思維基礎上,習慣從光明麵也就是正麵去看問題。西方人看到瞭人性的自私與貪婪,東方人則看到瞭人性中的另一麵。以中華民族的先民為例,從炎黃二帝、堯舜禹湯一直到文武周公,到最後集大成者的孔子,對此明確錶述定義為“和”與“仁”。這也是中華文明最核心的理念支撐。
和,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和平。實際上“和”是一個動態的詞語,有著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和閤,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包括傢庭成員之間的相處,以及社會上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之間的友好相處。和閤,並不是否認自我的存在,而是求同存異,最大程度上達成一緻。中華民族的圖騰“龍”,據說角像鹿,頭如駝,眼睛如兔,頸如蛇,腹似蜃,鱗如鯉,爪似鷹,掌如虎,耳像牛。這樣一個隻能存在於傳說中的神秘動物,根本不是西方人所認為的恐龍,認為中華民族以恐龍作為圖騰給人以殘暴、凶猛,崇尚武力的錯覺,事實上,中華民族以這麼一個並不存在的動物作為圖騰,恰恰展示瞭一種“和閤”的核心理念,忠實地記載瞭在炎黃、蚩尤等部落融閤之初,各個民族的圖騰保留一點特色,最後集閤成瞭“龍”。“龍”就是和閤的象徵。
第二個層次是和諧。和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古代的人們很早就産生瞭“敬天”的觀念。敬天,不是指將天地鬼神的觀念淩駕於人之上,而是通過對“天”創造萬物德澤的確認,進一步發現人的自我價值。“敬天”方能“愛人”。每個個體的生命當然都很珍貴,但更珍貴的是能夠學習“天”,去無私地愛更多的人,愛所有人,愛所有天地創生的生命。“天人閤一”是我們祖先對自己和自然所能達到的和諧關係的最好描述,也是中國人一直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
第三個層次是和平。和平,是指各個國傢和地區、各個民族的人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曆史、地理條件下創造齣來的文明能夠共生共存,互相交流藉鑒,一起發展,而不是彼此衝突,爭鬥不休,一起毀滅。這一理想的境界,著名社會學傢費孝通先生在自己的八十歲壽辰上用十六個字給予瞭描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古代,中國人就已經提齣瞭大同思想。《禮記·禮運》大同章,通常簡稱《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齣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就是中國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同樣,“仁”也不是一個靜態的詞語,而是有著豐富的不同層次內容。
仁,《說文解字》作“從人,從二”。從人,從二,都是人人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如何做人,如何將自己的個人利益於眾人的利益結閤在一起。人與人是一個互相連接的整體,必須將個人放在整體中去考量和定義。
仁的第一個層次是愛自己。一個人必須首先自愛,懂得對自我生命的尊敬。古人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愛護,很難想象他會去愛護彆人。當然愛自己不是一味縱容,而是對自己嚴格要求。所謂的“誠意正心”“慎獨”都是作為一個君子對自己的基本規範。而成為“君子”是“仁”在你的身上生發的第一步,隻有先從內在生根發芽,然後纔能擴充齣來,澤及你之外的其他人。
仁的第二個層次是愛人。愛人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愛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包括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你的傢族親戚。二是從血緣關係擴展到地緣關係,愛自己的同學、朋友,從左鄰右捨到鄉裏鄉親,最後擴充到整個國傢,乃至於天下。
仁的第三個層次是愛萬物。不但愛人,還要愛惜天地宇宙所創造的一切。一花一草,皆有生命;山川河流,皆為有情。要將眾生的苦楚看作自己的苦楚;將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看成自己遭受的損失,與整個的天地宇宙同命運、共呼吸,這樣的仁纔算是達到瞭最高層次和境界。
總之,“和”與“仁”的基因,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裏延續瞭幾韆年,從而使得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從古代綿延到現在唯一存在的、活著的文明。
也正因如此,在“和”與“仁”的土壤裏,一切文化無不被打上瞭印記。
農耕文化不用說瞭,整個文化的體係就是建立在“和”與“仁”的根脈上;就連處於弱勢,一嚮不被重視的商業文化,也是以此為根,壯大起來的。我們可以看到,一部中國古代商業文化史,離不開這兩個字:
一是“和”。和為貴,和氣生財。中國古代商人深知“和”的重要性。和為什麼能生財?就因為貿易必定是建立在雙方平等自願、互利互惠的基礎上,這是公平交易的前提。如果失去瞭這個前提,就變成瞭人與人之間的爭奪,就會因為不公和憤怒而演變成衝突,最後升級成為戰爭。
因此,中國古代商人的第一個精神就是“貴和”。
二是“義”。中國古代商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以義取利、義利並舉、見利思義。這一點或許讓人奇怪,為什麼商人第一重視的不是利,而是義呢?商人當然要追逐利潤,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但是如果人人都隻追求利潤,就會形成“爭利”,就會為瞭利無所不用其極,各種手段都用齣來,爾虞我詐,甚至造假售假,就會造成整體商業環境的混亂、無序乃至失衡。
“義利之辨”在中國文化史上一直是一個貫穿始終的命題。從孔子高足子貢開始,義利就被聯係在一起,從此密不可分。義有兩層意思:一是公共,二是閤宜。公共利益就是天下人的利益,是國傢和民族的整體利益;閤宜就是利潤的追逐不能無休無止,更不能竭澤而漁,而必須保持一個閤理的限度,以維護整體的商業環境。在古代,陶硃公提齣瞭“什一之利”,就是十分利潤隻取一分。後來,子貢繼承瞭孔子思想“以義取利”,再後來演變成“見利思義”等,那種對不法商人批評“見利忘義”,恰恰說明瞭商人群體對“義”的尊重。這一傳統延續到今天,很多老字號如“同仁堂”“全聚德”等都是這一理念的忠實踐行者。
進入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開始遭遇西方商業文化的入侵,戰爭的頻繁發生和中國的一次次戰敗,讓中國文化被迫發生瞭變化,農耕文化的重心和根基發生瞭動搖,商業文化被日益重視,商人精神也得以在時代嬗變中,煥發齣瞭最旺盛的生命活力,當然也繼續繼承瞭傳統文化精髓。
從鴉片戰爭以後的自強運動、洋務運動以來,商人精神一個突齣特點就是——擔當!
敢於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本來是中國傳統士大夫精神。但是進入近代以來,士大夫已經不能救國救民,這一振興國傢、與外國列強進行“商戰”的重任落在瞭商人身上,實業報國、師夷長技以製夷,通過振興工商,提高經濟實力來提高國力,對抗列強,商人在這一時期以“儒魂商纔”作為自我驅動的動力,展示瞭驚人的活力、創造力和生命力。商人精神也因為注入瞭“擔當”這一核心理念,而變得從來沒有過的旺盛和強健,從個人追逐的蠅頭小利到傢國之利,商人的自我價值第一次與傢國命運緊密相連,真正意義上得到瞭確認。從建立自我、實現自我開始,嚮著無我的境界昂首闊步挺進。
1949年新中國成立,私人性質的商業活動一度絕跡,但是轟轟烈烈的國有企業,以近乎運動的方式,創造齣瞭一種嶄新的商業精神,這就是“傢國情懷”。這同樣是根植於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在新的時代環境裏萌發瞭新的生機。“天下一傢,世界大同”,中國人此前隻是在理想裏描述的境界,開始在現實中描繪藍圖瞭。“共同富裕”成為中國人民的一個新追求,中國商業文化以嶄新的姿態昂首屹立於世界東方。
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如今已經將近40年。這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從農耕文化嚮商業文化過渡轉型的一個新曆史時期,也是中國開始真正走嚮全球,為登上世界舞颱中心而努力的一個新奮鬥過程。中國商人又一次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瞭曆史推動者的角色,商人精神再結碩果:
一是敢拼敢贏。從南方沿海地區開始蓬勃起來的商人精神,帶來瞭“愛拼纔會贏”的不屈不撓的進取基因。中國商人從來都不憚於環境的險惡,不害怕任何競爭對手,隻要有閤適的土壤、水分和陽光,就要萌芽。古代的十大商幫、近現代的華商、改革開放後的“走齣去”一代又一代商人,無不用行動和成就生動地詮釋瞭“敢拼敢贏”的核心價值理念。
二是誠信。中國古代商人就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後來商跟儒創造性結閤在一起,齣現瞭儒商,儒商對“信”的追求成為一個鮮明特色。“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是商人的聲譽,甚至超過瞭生命。中國的傢族企業雖然都通過血緣來維持財富的傳遞,但是真正支撐不倒的不是血緣,而是誠信。誠信纔能立於不敗之地。
三是創新。有人迴首改革開放近40年,發現中國人最擅長的是模仿,是跟風,是“山寨”,由此認為中國人不善於創新。他們忘記瞭,是中國人率先發明瞭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不管是在農耕技術方麵,還是在航海貿易方麵,中國人都領先於世界。中國人的組織纔能和領導纔能一點都不比西方人差,隻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和”與“仁”的內在穩定和趨於保守,使得我們更多側重於防禦,側重於內嚮而不是攻擊性、外嚮性的,因此在近代以來纔被西方領先,中國陷入被動落後。這是多方麵的,但不能因此說中國人不善於創新。實際上我們40年改革開放,成功實現瞭經濟的趕超和國傢的“和平崛起”,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和中國模式都是創新。
中國商人普遍被認為善於模仿,其實德魯剋早就指齣,“創造性模仿”也是一種創新。何況對商人來說,他們關心的並不是自己是否模仿與原創,而隻是要追求利潤,並且中國商人還有一個注重不同的追求,就是利他主義。和西方人的“利己”主義不同,中國商人是追求“利他”的,這是儒傢倫理對中國商人精神的一個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目前,中國經曆瞭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請進來”之後,已經開始大規模
“走齣去”,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有企業,紛紛“齣海”,開啓瞭全球化徵程。中國正在嘗試扮演起領導全球化的新角色,之所以有這樣的自信,除瞭雄厚的位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五韆年文化底蘊。
當然瞭,這個機會對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傢來說是夢寐以求的,但也是必須做齣改變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傢要有更多的自信,也要有更大的擔當,中國企業傢精神將因時而變、順勢而變,但是變中又有不變。變的是形式和內容,不變的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魂”!
這個“根”和“魂”,就是中華民族五韆多年的曆史歲月裏,所積纍起來的優秀傳統文化養分,是以孔子為代錶的儒傢思想所倡導的以仁愛和平為核心的“義利觀”;就是近代鴉片戰爭之後仁人誌士所共同懷有的“傢國情懷”;就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中國共産黨誕生,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曆史使命;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建設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現代化經濟體係,在改革開放近四十年波瀾壯闊進程中不斷豐富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十三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齣“激發和保護企業傢精神”,這是對中國企業傢群體的肯定,更是期許。中國企業傢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堅定的步伐,奮力邁嚮世界舞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提供創造力和發展活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國傢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主動擔當,為青山綠水的美麗中國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貢獻力量!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說:“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我們不能因現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企業傢群體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為這樣偉大的初心和使命奉獻力量,是無上的光榮,更是必須擔當的責任!
在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開啓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新徵程上,中國企業傢群體將堅定不移地聽黨的話,信黨的話,跟黨走,以“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的姿態繼續前進,中國企業傢精神必將再結碩果!這是中國企業傢群體的心聲,也是中國企業傢群體的誓言!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