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金(1983-),河北遵化人。2014年6月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史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山東農業大學文法學院講師,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學博士後。研究領域主要有農業古籍整理、蠶桑科技史、山東物産史誌等。發錶農史相關論文20餘篇,主持參與省廳級課題10餘項。
緒論
第一章 晚清蠶桑局的曆史變遷
第一節 晚清地方局務機構的創設
第二節 蠶桑局的時空分布
第三節 近代轉型與運營實態
第二章 官紳民匠與蠶桑局創辦
第一節 官員的倡率
第二節 紳士的參與
第三節 匠徒與小民
第三章 勸課蠶書的撰刊與流傳
第一節 蠶書內容來源
第二節 技術來源地區
第三節 蠶桑局刊刻的蠶書
第四章 蠶桑技術的引進與實踐
第一節 蠶桑風土論的實踐與發展
第二節 植桑技術的異地實踐
第三節 養蠶繅絲技術的異地實踐
第五章 商品化經營思想與實踐
第一節 明清蠶桑商品化經營思想
第二節 小農商品化經營思想的傳播
第三節 機構商品化經營思想的實踐
結語
緻謝
緒論
一、選題目的與意義
中國傳統社會勸課蠶桑曆史悠久,循吏將濟世救民視為價值實現方式。晚清官員勸課蠶桑數量達到曆史之最,這在農業曆史上是一個特殊的現象,而勸課過程中撰刊大量蠶桑農書,梳理捲帙浩繁的蠶書,給我們提供瞭探索其背後勸課內容的資料,大量勸課蠶桑農書與各地勸課蠶桑活動增多相契閤,二者密切聯係。將蠶桑農書、地方誌、《農學報》《申報》等史料細緻分析之後,晚清蠶桑局的脈絡、分布、數量、規模、經營內容、官民共治等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曆史綫索映入眼簾。晚清蠶桑局發展有明顯的曆史坐標,鴉片戰爭萌芽於丹徒,太平天國之後逐漸興起,光緒初期由江蘇擴散到全國很多府州縣,規模上也由地方府州縣逐漸發展為省級蠶桑局,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光緒帝頒布蠶政上諭後,蠶桑局發展到頂峰。晚清蠶桑局多由於其自身問題,蠶桑局具有階段性創與廢起伏的特點,各地單個蠶桑局存在時間不過幾年,並沒有長期生存下來,隨設隨廢,被取代、裁汰、荒廢是一種常態。清末,各地依然創設蠶桑局,而隨著傳統社會近代轉型趨勢越來越明顯,勸課蠶桑局在組織形式、人員、技術內容、經營方式等方麵齣現轉型跡象。蠶桑局勸課組織形式並沒有隨著近代轉型而消逝,民國以來,個彆地區蠶桑局依然發揮著勸課蠶桑的作用,傳統的官員勸課理念影響深遠。
隨著農業科技史研究範疇的不斷交叉,社會史基層組織研究逐漸深入與下移,蠶桑局的研究對於晚清蠶桑技術史、社會群體史、經濟史等領域都有著重要學術意義。晚清蠶桑局涉及豐富的曆史內容。首先,蠶桑局的創設與運營涉及官員、紳士、工匠、小民等多個群體,運用群體分類與群體衍變方法研究更能透析齣蠶桑局官民屬性與勸課參與群體的近代轉型。其次,大量的勸課蠶桑農書本身就是重要的蠶桑曆史文化遺産,晚清蠶桑農書撰寫與刊刻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蠶桑農書也是蠶桑技術傳播的重要方式,其過程需要深入研究。再次,蠶桑局勸課蠶桑需要技術指導,傳統蠶桑技術最為精華的杭嘉湖蠶桑技術不斷地外傳,杭嘉湖蠶桑技術隨著各地蠶桑局勸課而不斷地實踐,異地引種擴充瞭農學史的外延,豐富瞭農學理論。最後,光緒末與宣統年間,晚清蠶桑局功能的逐漸嬗變與裂變為各類近代蠶桑機構,機構功能走嚮諸如勸業道、農務局等機構之路;教育職能走上蠶桑學堂、試驗場等教育之路;經營職能走嚮蠶桑公司、蠶桑公社等商業經營之路,這充分體現瞭晚清蠶桑局的近代化變革的曆程。總之,晚清蠶桑局在機構、群體、蠶書、技術、經營等方麵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意義。
晚清蠶桑技術、近代蠶桑改良、蠶業教育、蠶業貿易等研究已經碩果纍纍。除瞭章楷和日本學者田尻利對江蘇蠶桑局興起發展進行研究之外,還沒有學者將蠶桑局研究置於整個晚清社會背景之下係統的全麵的分析,而結閤著蠶桑局近代轉型、參與群體、技術傳播、經營實踐、區域差異等全方位的分析都沒有涉及。此外,局務機構研究也是晚清史研究的弱項,尤其是基層局務組織大跨度長時間段的係統梳理更是少之又少。究於目前掌握的史料,結閤學術前沿,運用多學科研究手段和理論對晚清蠶桑局進行研究是一項迫切的任務。晚清蠶桑局是傳統勸課模式與近代局務機構形式相結閤的過渡形式,其代錶著中國曆代官員傳統勸課農桑的終結與近代蠶桑勸課機構化之路的開啓。晚清蠶桑局的研究可以梳理晚清蠶桑局發展脈絡,全麵展示中國傳統勸課蠶桑近代轉型的全貌。
二、國內外研究動態
(一)局務機構研究現狀
近年晚清保甲局、善後局、厘金局、官書局、製造局、工礦局、農工商總局以及各類慈善堂、所、會等機構的研究越來越成熟,晚清機構研究是很多學者重視的領域,黃鴻山《中國近代慈善事業研究——以晚清江南為中心》,認為江南不但是明清中國慈善事業最為興盛的地區,也是最早開始慈善事業近代轉型的地區。闡述瞭義倉、棲流所之類的傳統慈善組織發生瞭明顯變化,藉錢局、洗心局、遷善局、濟良所之類的新型慈善組織也紛紛在江南及其周邊地區首先齣現,繼而在全國各地産生廣泛的影響,並在後世的製度建設中留下瞭明顯痕跡。黃鴻山:《中國近代慈善事業研究——以晚清江南為中心》,天津古籍齣版社,2011年7月日本學者田尻利《清代農業商業的研究》對於晚清江蘇蠶桑局從其設立和規章,結閤蠶書給予深入研究。國內章楷對於蠶桑局資料進行收集工作,但未進行係統研究。其他一些學者對於地方性蠶桑局也給與瞭豐富研究,但涉及全國範圍蠶桑局整體發展及其規律研究並不多見。[日]田尻利:《清代農業商業化の研究》,汲古書院,1999年潘景隆、譚禹的《光宣年間吉林蠶業的興衰》研究瞭吉林山蠶、桑蠶兩局,由商辦改為官辦,試種試放,實力推廣,齣版蠶書,普及知識,在清亡前不久被撤銷,蠶事力量有很大削弱。潘景隆,譚禹:《光宣年間吉林蠶業的興衰》,《曆史檔案》,1985年1期邱捷《晚清廣東的“公局”——士紳控製鄉村基層社會的權力機構》,“局”一般指官署或辦事機構。在清朝,官署被稱為“局”的多為臨時性或新設立的機構,如善後局、保甲局、厘金局、緝捕局之類。非官方的辦事機構往往也稱為“局”。晚清的公局,是清末廣東鄉村地區實際上的基層權力機構。研究廣東的公局,有助於進一步瞭解晚清國傢與鄉村基層社會的關係以及鄉村中各階級、階層的關係。邱捷:《晚清廣東的“公局”——士紳控製鄉村基層社會的權力機構》,《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張九洲《論晚清官辦工藝局所的興起和曆史作用》認為晚清官辦工藝局所的興起和發展,主要是在清末,興起和發展的推動原因,主要是振興實業、挽迴利權;養教流民和罪犯;解決旗人生計等。工藝局所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場手工業,其興起和發展對於緩和社會矛盾,推動傳統救濟方式的轉變和近代職業教育的發展,促進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場手工業的興起和拓展,培養科技人纔和傳播科學技術與工藝,保存和發展中國傳統工藝的手工業和抵禦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等方麵,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張九洲:《論晚清官辦工藝局所的興起和曆史作用》,《河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晚清蠶桑局研究以局務機構興起為基礎,目前晚清各類局務機構研究內容亟待梳理,進而有助於晚清蠶桑局在時代背景與整體特點上進行把握,並且晚清蠶桑局相關領域研究目前來看仍然沒有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二)晚清蠶桑農書研究現狀
晚清涉及蠶桑古籍收錄的著作已經不少,最為經典的當屬:王毓瑚的《中國農學書錄》;張芳、王思明的《中國農業古籍目錄》;華德公的《中國蠶桑書錄》。從其內容可以展開對晚清蠶桑古籍的搜索與資料的收集。肖剋之的《農業古籍版本論叢》“現今存世的100多種蠶桑之作絕大部分是清代之作,尤以晚清為多,撰述者涉及方方麵麵的人物,有高官大吏,有文弱書生、草民布衣;也有鄉紳巨賈和府衙官庠。這種現象在中國古籍中是不多見的,其原因本身就是一個課題,需要研究。”“蠶桑之作的分布很不均勻,清代約占96%,而清代本身分布情況也是前少後多,前期隻占7��8%,中期占14��2%,而後期占77%。這裏固然有年代遠近的問題,但隻憑這一點是不能解釋清楚的,是需要從著作的內容和社會經濟中去找原因。”肖剋之:《農業古籍版本論叢》,中國農業齣版社,2007年12月閔宗殿、李三謀《明清農書概述》,“明清時期中國齣現瞭大量的農書。本文的目的是簡要分析到底這一時期齣現瞭多少農書,以及這些農書對當時的中國農業産生瞭什麼樣的影響。蠶桑類農書空前增加。蠶桑農書有265 種,占總農書數的19��09%,其中清代的又占絕大多數,這和清代晚期大力提倡種桑養蠶和蠶桑業空前發展有密切關係。”閔宗殿,李三謀:《明清農書概述》,《古今農業》,2004年第2期馮誌傑《晚清農學書刊齣版研究》列舉瞭大量蠶書刊刻,推斷之所以蠶桑書齣版數量較多,可能與自18 世紀達到鼎盛的絲綢業,到近代依然保持興盛有關。馮誌傑:《晚清農學書刊齣版研究》,《中國農史》,2006年4期袁宣萍、徐錚《浙江絲綢文化史》“大量浙江學者著述或介紹浙地蠶桑織染技術著作。主要有幾個大類:一是匯編性及增補類的著作,如衛傑的《蠶桑萃編》及章震福的《廣蠶桑說輯補校訂》等;一是對著名絲綢産地的蠶桑絲綢技術的總結,此類書多見於湖州、嘉興一帶,最著名的當屬汪日楨的《湖蠶述》和高銓的《吳興蠶書》等;另一類則是專門針對當地情況引進與推廣蠶桑生産的科普作品,如瀋秉成的《蠶桑輯要》等。隨著19世紀西方近代蠶桑技術的傳入,特彆是1897年杭州蠶學館開創後,著重學習西方蠶桑新法,直接翻譯或編譯瞭一部分國外的書籍,如蠶學館1898年印行的法國喝茫勒窩著,鄭守箴譯的《喝茫蠶書》等。”袁宣萍,徐錚:《浙江絲綢文化史》,杭州齣版社,2008年1月陳少華《太湖地區的農書傳承與農業發展》提到“《蠶桑閤編》一書的傳承,可以看齣太湖地區的士紳、官員,為瞭發展蠶桑,時時以蠶桑書籍的刊刻為蠶桑技術傳播之利器。事實上太湖地區蠶桑書籍的傳承除瞭本鄉本土總結生産實踐著述成書外,還采輯外鄉先進經驗。另外由於太湖地區領先的蠶桑技術,使有些湖人外官,利用吳地蠶桑技術發展外地的蠶桑事業,甚至有些外地人親自請教學習吳地蠶桑技術,他們撰寫蠶桑指導書也留下瞭一些書籍,這些也是太湖地區蠶桑傳承的一個方麵。”陳少華:《太湖地區的農書傳承與農業發展》,《中國農史》,1998年第4期晚清蠶桑農書研究目前已經成果豐碩,涉及領域廣泛,而晚清蠶桑農書涉及的技術、內容、流傳等領域仍然有待於挖掘。
(三)晚清官紳參與地方事務相關研究
晚清技術型官員、士紳權力擴張、官紳共治等內容研究豐富,而蠶桑局內容涉及並不多見,尤其是蠶桑局在地方的社會經濟作用。張力仁、張明國的《古代外官本地迴避製與東西部技術轉移》中提到東西部官員的交流,包括崗位的輪換促成瞭這些農書與知識的溝通。張力仁,張明國:《古代外官本地迴避製與東西部技術轉移》,《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年4月肖剋之的《農業古籍版本論叢》提及“有的就是一種推廣普及著作,有的則是官員推廣思想的錶述。對於今人來說所利用的價值是不同的,從技術角度講推廣普及著作價值較高,從社會角度則官員的思想有較高研究價值。這類書資料性強是其突齣的特點,它不僅能反映齣當時社會的一些經濟現象,同時也反映當時社會的思想觀念。”肖剋之:《農業古籍版本論叢》,中國農業齣版社,2007年12月劉鳳雲的《十八世紀的“技術官僚”》隨著國傢政策的重心由全麵增加土地墾殖嚮桑麻並重等多種經營的轉移,一些官僚便開始在相對落後的陝西等地,針對當地百姓“既不知耕織,又多安於遊惰”的民風陋習,開始全力啓動種桑養蠶的副業生産。而在推行這一農政的“技術官僚”中,聲名卓著者有陳宏謀。這告訴我們進行綜閤性研究是史學深化的一個方嚮,從技術官僚及其經世思想研究中發掘官僚政治的豐富內涵,並對理學與經世在18世紀的影響進行探討,應成為我們近期的研究目標。劉鳳雲:《十八世紀的“技術官僚”》,《清史研究》,2010年5月第2期王先明的《曆史記憶與社會重構——以清末民初“紳權”變異為中心的考察》認為清末民初的鄉村社會—權力處於頻繁變動與重構之中。鄉村社會—權力結構變動固然蘊含著社會結構變動、利益主體重構的復雜因由,但對於傳統紳士的“曆史記憶”本身,卻也在社會結構或權力結構的重建過程中,産生著潛在的卻是不容低估的影響。關於紳士階層不同的“集體記憶”,不僅呈現齣不同利益主體的“選擇性記憶”或“失憶”,而且這種“曆史記憶”也成為重構的社會權力和利益關係的“社會認同”因素。王先明:《曆史記憶與社會重構——以清末民初“紳權”變異為中心的考察》,《曆史研究》,2010年第3期謝放的《“紳商”詞義考析》“紳商”一詞基本上是分指“紳”與“商”,並未融閤成一個單指性的混閤詞。在考析曆史文獻時,應注意“紳”與官、商、學、軍的組閤時的不同語境;對“紳”分行業分地區的比較研究也應引起更多重視。“紳商”一詞的演變與內涵並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詞匯變遷的問題,而實為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所留下的“符號”,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和文化意蘊。謝放:《“紳商”詞義考析》,《曆史研究》,2001年第2期馬敏《“紳商”詞義及其內涵的幾點討論》中晚清曆史文獻中的“紳商”存在分指性和單指性兩種情況。在分指性意義上,係“紳士和商人”的閤稱;在單指性意義上,則反映著紳士和商人之間的融閤,以至於結閤為一體。“紳商”名詞的齣現和流變提示瞭近代社會階層結構演化的曆史大趨勢,即“商”之地位上升和“紳”之地位下降,以及這種社會錯動中人們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嚮的巨大變遷。馬敏:《“紳商”詞義及其內涵的幾點討論》,《曆史研究》,2001年2期程蕾《中國近代社會群體變遷研究》處於社會變遷中的各主要群體自身發生瞭重大轉變,造成傳統社會內部具有單一流動途徑的階層體係發生裂變,“士、農、工、商”的舊格局不復存在。與此同時,伴隨社會經濟的新變動和國傢政策的指嚮,使傳統“四民”結構中的商人群體開始由邊緣走嚮中心。程蕾:《中國近代社會群體變遷研究》,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王先明《晚清士紳基層社會地位的曆史變動》被封建製度和傳統文化所養育強壯的士紳階層,作為一個鄉土社會地方勢力,始終與社區的利益血脈相係地聯結在一起,並自覺扮演著民眾領袖的角色。封建皇權隻能藉助於紳權有限地實施自己的統治,而不可能拋開紳權直接滲透於基層社會。王先明:《晚清士紳基層社會地位的曆史變動》,《曆史研究》,1996年第1期邱捷《同治、光緒年間廣州的官、紳、民——從知縣杜鳳治的日記所見》從同治、光緒年間在廣東任州縣官的杜鳳治留下瞭一部記錄詳盡的日記入手。日記以一個下級官員的視角,記錄瞭很多廣州官、紳、民的生活以及相互關係的有趣細節。從中可知,在晚清的廣州,官紳、官民關係都與鄉村地區有所不同。邱捷:《同治、光緒年間廣州的官、紳、民——從知縣杜鳳治的日記所見》,《學術研究》,2010年第1期晚清官紳階層在基層社會領域中的作用一直以來都被學術界廣泛重視,結閤著傳統官員治理理念,尤其是晚清蠶桑局從事勸課蠶桑內容,更加值得去探討。
(四)蠶桑技術傳播與近代蠶業機構設立
晚清蠶桑技術傳播與推廣領域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晚清地方官員勸課以及地方蠶桑技術推廣、蠶業教育機構興起、近代蠶桑機構設立等領域,而蠶桑局專門研究相關內容尚未齣現。閔宗殿《晚清蠶桑推廣的成效和問題》載《曆史視角中的“三農”》:“據方誌、報刊、文集、農書等文獻的記載,晚清時期推廣蠶桑有記載的州縣現查到有142個。這142個州縣,推廣蠶桑分屬於不同的時期,道光10個、鹹豐3個,同治23個、光緒105個、宣統1個,光緒時期蠶桑推廣的州縣占總數的73��9%,可見晚清時期推廣蠶桑主要是在光緒這個時期。賓長初《廣西近代蠶桑業述論》中廣西近代蠶桑業在光緒中期以後發展較快,成為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究其原因,植桑養蠶業得到更大範圍的推廣,蠶絲産量不斷提高,各類蠶桑學校、蠶業講習所(傳習所)相繼興起。賓長初:《廣西近代蠶桑業述論》,《河池師專學報》,1991年第4期周邦君《地方官與農業科技交流推廣——以清代四川為中心的考察》中地方官是促進區域社會農業科技交流推廣的必要中介。清代四川相當一部分外省籍地方官對轄區農業著力經營,不失時機地引進、推廣新的作物品種,使農業技術更趨精細化,並推動農業科技改良組織的建立與農業科技著作的編撰、刊印和流布。地方官通過科技交流推廣以發展農業文明的曆史傳統,當進一步總結發揚。蠶桑業也具有比較濃厚的商品經濟色彩,故很多地方官注意在轄區發展此項生業。周邦君:《地方官與農業科技交流推廣——以清代四川為中心的考察》,《宜賓學院學報》,2006年第7期李富強《中國蠶桑科技傳承模式演變研究》錶達瞭我國社會開始由傳統農業社會嚮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時期,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前半葉,開始齣現專業蠶桑科技傳承機構——蠶桑學校,蠶桑科技農業推廣模式逐漸代替瞭勸課農桑傳承模式,傢庭傳承模式開始式微,手工作坊技術傳承逐漸過渡成工廠中的車間傳承。李富強:《中國蠶桑科技傳承模式演變研究》,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晚清勸課蠶桑已經引起農業史領域的注意,而異地蠶桑技術傳播的內容,目前看來不是很係統。關於晚清蠶桑局的異地植桑技術研究,尤其是蠶桑局植桑技術異地實踐內容的挖掘,將豐富蠶桑技術外延。
王翔《近代中國傳統絲綢業轉型研究》對蠶桑業近代轉型作瞭細緻的論述,絲綢和貿易領域都作瞭充分的闡述,同時也提到瞭晚清各地勸課興起的特殊現象。王翔:《近代中國傳統絲綢業轉型研究》,南開大學齣版社,2005年10月苑朋欣《清末蠶桑教育的興辦及其影響》中說蠶桑教育在清末備受重視,蠶桑學堂、蠶桑講習所、蠶桑傳習所以及設有蠶業專科的農業學堂紛紛設立。清末蠶桑教育的興辦,為各地培養瞭大批懂得近代蠶桑技術的專門人纔,促進瞭各地蠶桑新知識技術的推廣和傳播,推動瞭蠶桑業的改良和發展。苑朋欣:《清末蠶桑教育的興辦及其影響》,《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4期章楷《中國近代中央級的蠶業機構》講述瞭清政府農工商部成立農事試驗場,國民政府計劃籌設中央蠶絲試驗場及中央原蠶種製造所,另一個中央級的蠶業改良機關是全國經濟委員會所屬的蠶絲改良委員會。章楷:《中國近代中央級的蠶業機構》,《江蘇蠶業》,1997年1期閔宗殿、王達《我國近代農業的萌芽》論述瞭近代農業在我國齣現的標誌、近代農業在清末發生的原因、清末近代農業建設的特點、近代農業教學機構建立情況、農業公司創辦。趙朝峰《清末新政與中國農業近代化》講述瞭農業行政機構專門化、農會組織普遍化、建立近代農業教育製度、創辦農業科研機構、鼓勵興辦農業公司。王利華《晚清興農運動述評》提到晚清興農運動順應瞭近世以來中國農業內部日益強烈的變革要求,通過學習西方,促進瞭中國傳統農業嚮近代農業推進,使得中國農業文化無論是其技術體係、生産組織製度還是其觀念體係,都開始發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農業實驗科學成果已開始應用於具體生産活動,更重要的是,中國自己的近代農業科研、推廣、教育等,也由此起步。因此,從曆史實際來看,晚清興農運動,乃是中國近代農業的起點。王利華:《晚清興農運動述評》,《古今農業》,1991年第3期清末,農業機構大量興起,處於建章立製的曆史階段。清末之前,農業相關機構研究多屬於中央、省級機構,且日益豐富,而蠶桑局這類分布廣泛、涉及基層社會的勸課組織性機構仍然沒有得到係統的梳理與挖掘。
三、研究內容與框架
本文以晚清蠶桑局作為研究主綫,從橫嚮與縱嚮上對蠶桑局進行剖析。係統闡述瞭晚清蠶桑局的曆史變遷,梳理瞭整個晚清曆史時期各地齣現的蠶桑局。從參與官紳民匠、撰刊勸課蠶書、技術異地實踐、經營思想實踐等角度,對蠶桑局進行橫嚮研究。最後,對晚清蠶桑局多方麵研究結論進行總結,並且在蠶桑局與技術近代化聯係,民國以來蠶桑局的發展,晚清局與地方社會治理,晚清局務機構與地方社會貢獻等研究領域進行展望。全文研究內容與框架如下。
第一章晚清蠶桑局的曆史變遷,第一節以晚清地方局務機構的創設為研究基礎性鋪墊,通過目前局研究新進展,對局務機構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蠶桑局屬於地方性局務機構,所以介紹瞭地方局的發展脈絡,又在以往分類基礎上對地方局進行重新分類。曆來與蠶桑相關的局已經存在,例如織造局、教織局、保甲局。對三者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突齣蠶桑局的不同之處。第二節研究蠶桑局的時空分布,從時間和空間上將晚清蠶桑局展示齣來,階段上分為江蘇蠶桑局的緣起、光緒各地府州縣蠶桑局的發展,以及單獨將省級蠶桑局的興起進行描述。第三節是近代轉型與運營實態,清末蠶桑局齣現瞭近代轉型跡象,這也是曆史發展必然趨勢。而蠶桑局是實業經營型局,其運營實態的研究非常重要,對其做一定介紹。曆史的階段差異與區域差異是研究蠶桑局不可迴避的問題,有利於對蠶桑局進行差異性比較與分析。
第二章官紳民匠與蠶桑局創辦,第一節以官員的倡率為視角,從倡設官員的群體特點,儒傢思想與經世緻用,日常運營中的官員等角度來論述官員在蠶桑局創辦過程中的原因與作用。第二節主要闡述紳士的參與,從紳士構成與中樞作用、蠶桑局章程的製定、紳商的崛起三個方麵展示紳士在蠶桑局中作用。第三節從匠徒與小民視角來說明,蠶桑局通過匠徒的技術指導與傳播,而小民的參與則是蠶桑局最能體現效果的部分,但推廣中小民所遇到的睏境說明蠶桑局作用並不明顯。官紳民匠是晚清蠶桑局中主要參與群體,立體呈現蠶桑局活動內容。
第三章勸課蠶書的撰刊與流傳,第一節闡述瞭晚清各類蠶桑專書的內容來源,並從曆代知名農書的采輯、乾嘉道鹹蠶書的輯錄、新技術內容蠶書的創作三個角度揭示晚清蠶書的創作方式。第二節從蠶桑技術來源地區角度,以杭嘉湖地區蠶桑技術、其他地區蠶桑技術、西方近代科學技術三個方麵展示晚清蠶桑農書技術來源。第三節專門闡述瞭晚清蠶桑局刊刻的蠶書,對蠶書的體例與結構、蠶書呈現的新特點、蠶書的各類價值等內容作瞭分析。
第四章蠶桑局勸課過程中蠶桑技術的引進與實踐,第一節係統的闡述瞭曆代蠶桑風土論的實踐與發展,介紹蠶桑風土論源流考,分析瞭蠶桑局涉及風土論的內容,並分析瞭蠶桑局蠶桑技術異地實踐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風土睏境。第二節介紹植桑技術的異地實踐,蠶桑局勸課過程涉及桑技術異地實踐主要有遠途采買桑秧技術、桑樹的異地培植技術、桑園的選取與功能。第三節介紹養蠶繅絲技術的異地實踐,蠶桑局內的養蠶與繅絲較為普遍,養蠶技術的實踐是異地傳播重要內容,而傳統繅絲與織綢工藝的引進是蠶桑局重要活動,西方近代技術的引進說明蠶桑局已經齣現瞭近代技術內容,蠶桑局是傳統技術嚮近代技術轉型的參與者。
第五章蠶桑局的商品化經營思想與實踐,第一節係統闡述明清以來的蠶桑商品化經營思想,包括商品化經營特點、富民獲利論盛行、商品化經營思想分類。給晚清蠶桑局商品化經營思想研究作鋪墊。第二節介紹蠶桑局小農商品化經營思想的傳播,中國傳統社會小農是蠶桑重要的生産實踐者,其已經開始注重生産與市場緊密相連、精耕細作與綜閤利用、勞力與雇工支齣等內容。第三節介紹蠶桑局機構商品化經營思想的實踐,對蠶桑局運行過程中的籌款與管理、商品市場的重視、區域分工與專業分離、近代工廠經營形式四個方麵進行分析。
結語部分對蠶桑局研究做一個簡單的迴顧與整體性的總結,作為文章研究展望,將蠶桑局與技術近代化之間的關係作瞭介紹,同時為瞭更加深入的瞭解局務機構,對民國以來蠶桑局的發展、局務機構的社會經濟作用進行介紹,望對今後研究有所裨益。
●關於《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文庫》
●
關於《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文庫》
中國有上萬年農業發展的曆史,但對農業曆史進行有組織的整理和研究時間卻不長,大緻始於20世紀20年代。1920年,金陵大學建立農業圖書研究部,啓動中國古代農業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程。同年,中國農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萬國鼎(1897—1963)先生從金陵大學畢業留校工作,發錶瞭第一篇農史學術論文《中國蠶業史》。1924年,萬國鼎先生就任金陵大學農業圖書研究部主任,親自主持《先農集成》等農業曆史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工作。1932年,金陵大學改農業圖書研究部為金陵大學農經係農業曆史組,農史工作從單純的資料整理和研究嚮科學普及和人纔培養拓展,萬國鼎先生親自主講“中國農業史”和“中國田製史”等課程,農業曆史的研究受到瞭更為廣泛的關注。195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心和支持下,農業部批準建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南京農學院雙重領導的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室,萬國鼎先生被任命為主任。在萬先生的帶領下,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曆史的研究工作發展迅速,碩果纍纍,成為國內公認、享譽國際的中國農業曆史研究中心。2001年,南京農業大學在對相關學科力量進一步整閤的基礎上組建瞭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承繼瞭自金陵大學農業圖書研究部創建以來的學術資源和學術傳統,這就是研究院將1920年作為院慶起點的重要原因。
80餘年風雨徵程,80春鞦耕耘不輟,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在幾代學人的辛勤努力下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發展成為一個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以農業曆史文化為優勢的文科研究機構。研究院目前擁有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哲學、專門史、社會學、經濟法學、旅遊管理等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除此之外,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還編輯齣版國傢核心期刊、中國農業曆史學會會刊《中國農史》;創建瞭中國高校第一個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先後投入300多萬元開展中國農業遺産數字化的研究工作,建成瞭“中國農業遺産信息平颱”和“中華農業文明網”;承擔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農學史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農史研究會、中國農業曆史學會畜牧獸醫史專業委員會等學術機構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形成瞭農業曆史科學研究、人纔培養、學術交流、信息收集和傳播展示“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萬國鼎先生畢生倡導和為之奮鬥的事業正在進一步發揚光大。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有著整理和編輯學術著作的優良傳統。早在金陵大學時期,農業曆史研究組就搜集和整理瞭《先農集成》456冊。1956—1959年,在萬國鼎先生的組織領導下,遺産室派專人分赴全國40多個大中城市、100多個文史單位,收集瞭1 500多萬字的資料,整理成《中國農史資料續編》157冊,共計4 000多萬字。20世紀60年代初,又組織人力,從全國各有關單位收藏的8 000多部地方誌中摘抄瞭3 600多萬字的農史資料,分輯成《地方誌綜閤資料》《地方誌分類資料》及《地方誌物産》共689冊。在這些寶貴資料的基礎上,遺産室陸續齣版瞭《中國農學遺産選集》稻、麥、糧食作物、棉、麻、豆類、油料作物、柑橘等八大專輯,《農業遺産研究集刊》《農史研究集刊》等,撰寫瞭《中國農學史》等重要學術著作,為學術研究工作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受到國內外農史學人的廣泛贊譽。
為瞭進一步提升科學研究工作的水平,加強農史專門人纔的培養,2005年85周年院慶之際,研究院啓動瞭《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文庫》(以下簡稱《文庫》)。《文庫》推齣的第一本書即《萬國鼎文集》,以緬懷中國農史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萬國鼎先生的豐功偉績。《文庫》主要以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科學研究工作為依托,以學術專著為主,也包括部分經過整理的、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學術資料。《文庫》啓動初期,主要著述將集中在三個方麵,形成三個係列,即《中國近現代農業史叢書》《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叢書》和《中國作物史研究叢書》。這也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研究院科學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嚮。我們希望研究院同仁的工作對前輩的工作既有所繼承,又有所發展。希望他們更多地關注經濟與社會發展,而不是就曆史而談曆史,就技術而言技術。萬國鼎先生就倡導我們,做學術研究時要將“學理之研究、現實之調查、曆史之探討”結閤起來。研究農業曆史,眼光不能僅僅局限於農業內部,要關注農業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農業發展與經濟變遷的關係、農業發展與環境變遷的關係、農業發展與文化變遷的關係,為今天中國農業與農村的健康發展提供曆史藉鑒。
王思明
2007年11月18日
●《中國近現代農業史叢書》序
《中國近現代農業史叢書》序
20世紀的一百年是中國曆史上變化最為廣泛和巨大的一百年。在這一百年中,中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政治上,中國經曆瞭從滿清到中華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性變遷;在經濟上,中國由自給自足、自我封閉被迫融入世界經濟體係,再由計劃經濟逐步邁嚮市場經濟,中國由一個純粹的農業國逐漸建設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原來的90%下降到13%,農業就業由清末的90%下降到今天的不足49%;在社會結構方麵,中國由原來的農業社會逐步邁嚮城鎮社會,城市化的比重由清末的不到10%攀升到44%。
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這種結構性變遷無疑對農業和農村産生著深刻的影響。認真探討過去一百年中國農業與農村的變遷,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它不僅有助於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加深我們對中國農業與農村現代化曆史進程的必然性和艱巨性的認識,對加深我們對目前農業與農村存在問題的理解及製定今後進一步的改革方略也不無裨益。有鑒於此,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自2002年開始啓動瞭“中國近代農業與農村變遷研究”項目。這一係列研究以清末至今農業和農村變遷為重點,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麵:過去一百年,中國農業生産與技術發生瞭哪些重要的變化?中國農業經濟發生瞭哪些結構性變化?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與農民生活發生瞭哪些變化?造成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如何,動因與動力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區域差異的曆史成因;經濟轉型過程中城鄉互動關係的發展,等等。
經過幾年的努力,部分研究工作已按計劃結束,形成瞭一些成果。為瞭讓社會共享,也為瞭進一步推動相關研究工作的開展,我們決定推齣《中國近現代農業史叢書》。本叢書有兩個特點:一是將農業與農村變遷置於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這一大的曆史背景下考察,而不是人為地將近代與現代割裂;二是不單純地就生産而言生産,而是將農業生産及技術的變遷與農村經濟和農村社會的變遷做綜閤分析和考察。目前,全國各地正在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但新農村建設不是新村捨建設,它包括技術、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等多方麵的建設,是一個係統工程。隻有從國情齣發,既虛心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又重視發揚自己的優良傳統,纔能走齣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美國著名農史學傢施密特(C�盉�盨chmidt)認為“農業史的研究對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政府有關農業的行動應建立在對農業經濟史廣泛認知的基礎之上”。美國農業經濟學之父泰勒(H�盋�盩aylor)博士也認為曆史研究有助於農業經濟學傢體會那些在任何時期對農業發展都可能産生影響的“潛在力量”。我們希望《中國近現代農業史叢書》的齣版對我們認清國情、瞭解今天“三農”問題曆史成因有所幫助,對尋求走中國特色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道路有所貢獻。
王思明
2007年11月於南京
●前言
●
前言
中國傳統社會中蠶桑為小民衣食之源,循吏勸課蠶桑備受推崇。鴉片戰爭後,傳統社會曆史慣性發生變化,中國曆史運動軌跡開始近代轉嚮。海外貿易衝擊很大,重商獲利理念盛行,地方社會積貧積弱,官員視勸課蠶桑為挽救危局的重要手段。晚清地方局務機構形式普遍齣現,地方治理理念與內容齣現新變化,並且雜糅著太平天國戰後地方社會修復、教養兼顧、緻富濟民、實業救國、與西方爭利等多重社會經濟因素,地方官紳閤辦的蠶桑局在全國各地逐漸蓬勃興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與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丹徒陸獻先後兩次創設蠶桑局,被視為傳統勸課蠶桑嚮機構化轉變的開端。太平天國之後,遭受戰爭破壞的江蘇長江南北兩岸零散齣現官紳閤辦蠶桑局,藉助杭嘉湖蠶桑技術與本地區以往蠶桑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取得瞭較好勸課效果與社會影響。光緒時期,蠶桑局的勸課形式開始不斷擴散,全國很多省府州縣皆有創設,分布廣泛。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之後,實業救國浪潮驟起,各地蠶桑局在數量、規模、經營上都達到瞭頂峰,大型省級蠶桑局普遍齣現。清末,蠶桑局的名稱、群體、技術、經營都齣現近代轉型跡象。宣統年間,蠶桑局的勸課形式並沒有消逝,仍然與其他近代新式蠶桑機構並存。民國以來,個彆地區蠶桑局依然發揮著勸課蠶桑的作用,傳統官員勸課蠶桑理念影響深遠。總之,晚清蠶桑局是傳統勸課蠶桑理念與近代局務機構形式的結閤體,是中國傳統勸課蠶桑形式嚮近代蠶桑體係緩慢轉型的過渡形態,具有特殊的曆史作用與意義。
近年來,晚清基層社會組織研究不斷深入,其典型代錶地方局務機構正逐漸得到重視,全麵梳理與個體挖掘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傳統蠶桑技術史研究範圍不斷外延,蠶書序言中的曆史信息需要充分挖掘,蠶桑技術與社會經濟之間聯係值得探討,這些都成為蠶桑技術史研究的新內容。在理論與路徑上,運用曆史學方法與多學科相交叉來研究傳統蠶桑科技史的手段愈發成熟,成果頗豐。文章選取晚清蠶桑局作為研究主體,以橫嚮、縱嚮交叉為視角對晚清蠶桑局進行深入剖析。文章係統梳理瞭晚清蠶桑局的曆史變遷、官紳民匠、撰刊勸課蠶書、技術異地實踐、經營思想實踐等內容,嘗試還原晚清蠶桑局的曆史本貌。此外,晚清蠶桑局與技術近代化聯係密切,晚清局務機構與地方社會治理等領域都值得深入探討。
研究晚清蠶桑局需要整體上把握地方局務機構的曆史脈絡,晚清地方局務機構創設是研究蠶桑局的必要鋪墊。將晚清地方局分為官府機構類局、慈善類局、地方經營類局三類,以便厘清蠶桑局所屬範疇。曆來與蠶桑相關機構有織造局、保甲局、教織局、蠶局等,必須與蠶桑局進行區分。晚清蠶桑局的時空分布與發展脈絡的梳理是研究蠶桑局的關鍵內容,主要分為道光丹徒蠶桑局齣現、同治江蘇蠶桑局緣起、光緒各地省府州縣蠶桑局發展三個曆史階段。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多重因素的變化,不同曆史階段晚清蠶桑局在特點、形式、內容上都不同。清末,蠶桑局齣現近代轉型跡象,新式蠶桑體係逐步確立,蠶桑局與新式機構並存的問題值得深入剖析。運營實態的研究能夠整體上把握蠶桑局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充分認識設置與管理上存在的問題。長時段與大跨度的研究方法,必須關注蠶桑局研究的曆史階段性差異與區域性差異。
晚清蠶桑局的創設離不開官員的推動,且創設官員多接觸過江浙蠶桑技術。受傳統濟世救民與經世緻用思想熏陶,藉勸課蠶桑以廣開利源、富民強國、教化鄉民,實現小民社會理想。官員是蠶桑局技術傳播的指導者,從事委紳管理、捐廉籌款、發布告示、公布章程、撰刊蠶書、公牘奏疏、購買桑秧、雇覓工匠等事宜。官紳閤辦是蠶桑局基本模式,參與紳士包括在籍官員、貢生、監生、城紳、鄉紳、紳耆、紳商、富農,發揮著組織、示範、捐款、日常運轉等中樞作用。蠶桑局紳董製定的章程是研究蠶桑局日常活動的重要史料,也是區彆於以往非機構化勸課蠶桑的標誌。紳商的齣現是蠶桑局嚮蠶桑公司化經營轉型的跡象。匠徒是蠶桑技術傳播者,小民是蠶桑技術基層實踐者,藉小民睏境來說明蠶桑局技術推廣效果並不理想。
晚清蠶桑農書撰刊數量驟增,進行係統整理與分析之後,發現多為官紳勸課之作,頻繁於官紳之間的流傳,且流傳方式多樣。首先,充分挖掘晚清蠶桑農書的內容來源,包括曆代知名農書的輯錄;乾嘉道鹹蠶書的輯補;同光新創蠶書及其重復摘錄。揭示晚清蠶桑農書內容螺鏇嚮前重復輯錄為主與新創蠶書為輔的傳承模式。其次,晚清蠶桑農書的技術主要來源於杭嘉湖、其他地區、西方近代技術,技術上呈現齣由傳統技術嚮近代技術轉型的趨勢。最後,專門梳理統計瞭晚清各地蠶桑局所刊刻的蠶書,分析瞭其體例與結構上的特點以及內容上齣現通俗化的趨勢。蠶桑農書是晚清蠶桑局技術傳播的載體,大量存世的蠶桑農書具有豐富的曆史研究價值與文化遺産價值。
蠶桑風土論是風土論的組成部分與理論外延,梳理蠶桑風土論的形成脈絡是研究蠶桑技術異地實踐的基礎。各地蠶桑局充分考慮到桑樹異地引種過程中氣候、環境、地貌、時宜等因素,以及養蠶對氣候、溫度、場所、器具的要求,不斷地完善傳統農學思想。植桑技術的異地實踐是蠶桑局勸課過程最為關鍵內容,第一,遠途采買桑秧技術中的桑秧産齣地的選擇、桑秧品種的選取、采買時節的掌握、途中桑秧的養護、運到後初步措施;第二,桑樹異地培植技術中的土葚湖兼行、澆灌壅肥、嫁接裁剪;第三,分析瞭桑園的選取及其功能。養蠶屬於蠶桑生産的基礎工作,蠶桑局的養蠶技術實踐的主要環節包括蠶種培養、蠶病防治、喂食桑葉、吐絲結繭、風俗理念等。繅絲與織綢屬於蠶桑業生産終端,主要涉及蠶桑局雇覓杭嘉湖工匠,仿織杭縐寜綢;購製絲車器具,教民繅絲之法。蠶桑局處於中國傳統技術嚮近代技術轉型的過渡時期,個彆齣現兼用傳統與西方近代技術的現象。
明代以來,蠶桑商品化思想逐漸滲透到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等各個生産環節,蠶桑商品化經營思想不斷發展。蠶桑業上遊融入商品化理念增多,專業分工日趨明顯,繅絲業從傳統蠶桑業逐漸分離。嘉道以來,以衣食之源、視為恒産、收入來源、獲利倍增等為代錶的蠶桑富民獲利論日益盛行。蠶桑局商品化經營思想呈現多元化特徵,涉及蠶書小農商品化經營理論、蠶桑局機構傳統商品化經營理論、蠶桑局機構近代商品化經營理論。中國傳統社會小農商品經濟盛行,蠶桑局小農商品化經營內容豐富,集中體現在生産與市場緊密相連、精耕細作與綜閤利用、勞力與雇工支齣等領域。蠶桑局機構商品化經營思想是晚清蠶桑業商品化經營思想的新內容,包括四個方麵:晚清蠶桑局籌款來源多樣,官員捐廉、紳士捐款、厘稅、集股等方式;蠶桑局作為商品市場中售賣中介,尤其重視銷售市場,並且深受海外市場影響;蠶桑局經營過程中,所見蠶桑業區域分工與專業分離的趨勢已愈發明顯;大型省級蠶桑局齣現近代機器工廠與雇工經營的新特點。
晚清蠶桑局與蠶桑技術近代化關係密切,蠶桑局經曆瞭傳統技術與近代技術的轉型,傳統技術嚮近代技術的變革促使蠶桑局自身發生轉型。清末,西方蠶桑機構改革效果明顯,而中國傳統蠶利漸失,兩者差異,值得反思。民國以來,蠶桑局依然發揮著促進地方蠶桑業發展的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