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2
宋詩歌猶如雙峰並峙,成就皆高。蘇軾、歐陽修、王安石、陸遊等宋代詩人“以己意為詩”,生命內在的自由隨意與豁達,成就瞭充滿生活智慧的宋詩風貌。作者精選代錶性宋詩百餘首,超脫傳統,從比較著眼,抓住作品重要的特徵,一經抉齣,豁然開朗,快意頓生。難怪程先生說:這是他比較看重的有較多個人心得的一本書。
程韆帆(1913— 2000)
湖南寜鄉人,1932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師承吳梅、黃侃等大師。中國著名古代文史學傢、教育傢,享譽海內的國學研究大傢,在古代文學、曆史學、校讎學、古代文學批評領域都取得瞭卓越的成就。齣版有《校讎廣義》《兩宋文學史》《史通箋記》《文學批評的任務》《古代詩歌論叢》《讀宋詩隨筆》《古今詩選》等。
《讀宋詩隨筆》以很高的學術水準和鮮明的學術個性而區彆於一般詩選。
——莫礪鋒
短短幾頁,盡揭唐宋詩異同,傳承,特色,實是瞭解宋詩之平實語
——豆瓣讀者
前 言
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
變齣不得已,運會實迫之。
格調苟沿襲,焉用雷同詞?
宋人生唐後,開闢真難為。
——蔣士銓:《辯詩》
在我國詩歌的百花園中,五七言古今體詩是流行最廣、生命力最強的樣式。而唐、宋兩代之作,則麵貌各異,成就皆高,有如雙峰並峙。吳之振序其《宋詩鈔》雲:“宋人之詩變化於唐,而齣其所自得,皮毛落盡,精神獨存。”這一論斷極為扼要地說明瞭宋代詩人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在他們以前,已經齣現瞭許多大師,作為他們學習的對象;但同時,這些大師的存在,又迫使他們求變求新,不同前人,使自己成為新一代的大師。其結果是産生瞭齣於唐又異於唐的宋詩。那麼,宋代詩人是在哪些方麵顯示瞭他們的特色呢?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首先提齣並解答瞭這個問題。他說:“國初之詩尚沿襲唐人,……至東坡(蘇軾)、山榖(黃庭堅),始齣己意以為詩,唐人之風變矣。”又說:“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纔學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這些話雖有貶意,卻道齣瞭宋詩不同於唐詩的重要內涵,並且指齣蘇、黃是宋詩改變唐風的代錶性人物。
首先,嚴羽指齣宋人以文字為詩。文字這個詞在宋代有 廣狹二義:廣義指書麵語言,狹義則指散文。這坐娃然足指曾經引起非議的以散文為詩;而以散文為詩,又往往和以議論為詩是緊密地聯係著的。文多作為思想的載體,而詩則多作為感情的載體,因而文偏於錶現邏輯思維而詩偏於錶現形象思維,似乎是個約定俗成的傳統。這一傳統的打破,對於墨守成規的人來說,無疑地會被認為是一種生疏可疑的異端而加以反對。但如果我們不從先入為主的傳統觀念齣發而從作品本身齣發,就可發現,詩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這個外殼中的議論,並不排斥文學藝術的最本質的特徵——形象性。富有思辨性的散文,當它被移植到詩歌中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往往為人們所忽略的情況,一是散文化的議論本身有助於突齣抒情詩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宋人大量的政治詩、詠史詩(特彆是這兩類詩中的翻案詩)最能證明這一點。其次,許多議論,特彆是當它們被以比喻來錶達時,也充滿瞭生動活潑的形象,而並非枯燥無味的說教。思辨的形象性與其載體(結構、句法等)的散文化,構成瞭宋詩一個很大的特色。
嚴羽還論及宋人以纔學為詩這個問題,這主要體現在詩中用典故方麵。人類社會文化的積纍和語言的反復使用,自然有不少可供後來者比擬、藉鑒、沿襲、繼承的故事、成語産生與流傳。這也就是所謂典或典故。文士們在作品中用典,是要讓讀者更方便、更豐富、更深刻、更準確地體會自己所要錶達的內容,而不是相反。有些作者不善於使用典故,導緻其作品無法獲得預期或應有的藝術效果;有些讀者則因各種原因未能洞悉典故的含意,而無從體會使用者的本意。這些情況都是有的。但那都是使用者、接受者的問題,而非故事、成語本身有什麼過錯。用典風氣的形成與流行和學術文化的隆盛是有關聯的。宋代詩人多數是博學之士,他們的高層次文化修養不可避免地會體現在詩的創作中,從而齣現瞭作者以纔學為詩、作品風格繁縟、用意深麯等種種現象。這是宋詩的又一特色,但這一特色的優劣,則需要對作品進行具體分析,無法一概而論。陶淵明可算古來第一位善於用典的詩人,將陶詩囫圇讀去的人,往往未能詳悉。但我們即使找到它們有那麼多的“來處”,也無須沾沾自喜,因為“用事而不使人覺”,也就近於或同於“胸臆語”,即創作瞭。我們是否可以說,以纔學為詩可能是一病,而以纔學讀詩,每讀一詩,就想忙著尋找其中所用典故,也同樣是一病呢?
正因為宋人以這些特色來將自己區彆於唐人,嚴羽纔一方麵反對其不似古人,而又不能不服其工。由此可見,以文字、議論、纔學為詩,雖不始於宋人,但確實是到瞭宋代,纔在創作實踐中解決瞭以文字、議論、纔學為詩,也可以寫齣很好的作品這個問題。而這正是通過“以故為新”的手段來實現的。
蘇、黃都曾提齣“以故為新”。這個“故”,恐怕不隻是詩人們已經再現的生活,用過的材料,也應當包括他們創作的曆史經驗在內。六朝人也曾以纔學為詩,被鍾嶸《詩品》所指斥,這是人所共知的。但宋人腕底齣現的典故,卻遠比六朝人精切、巧妙;而唐人所開創的詩歌散文化與思辨性的道路,到瞭宋代,也有長足的延伸。如果我們將杜甫、韓愈和王安石、蘇軾之作細加比較,當不難發現此點。
袁枚《續詩品·著我》雲:“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無;吐故汲新,其庶幾乎!”這就比較具體地說明瞭文學創作的傳統與繼承的辯證關係。
宋人之變化於唐而齣其所自得,也正在此。五十年前,繆彥威先生在《論宋詩》中已經扼要地指齣宋人“變唐人之所己能,而發唐人之所未發”,所以“宋詩雖殊於唐,而善學唐者莫過於宋”。他還概括而明晰地指齣兩者的異同:“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醞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摺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唐詩如芍藥海棠,械華繁彩;宋詩如寒梅鞦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迴味雋永。譬諸修園林,唐詩則如疊石鑿池,築亭闢館;宋詩則如亭館之中,飾以綺疏雕檻,水石之側,植以異卉名葩。譬諸遊山水,唐詩則如高峰遠望,意氣浩然;宋詩則如麯澗尋幽,情境冷峭。唐詩之弊為膚廓平滑,宋詩之弊為生澀枯淡。雖唐詩之中,亦有下開宋派者,宋詩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論其大較,固如此矣。”
也許嚴羽所舉三個方麵以及繆先生所作的反復形容還不能完全說明唐宋詩相異的緣由和相彆的麵貌,但兩傢之說,已為我們提供瞭對宋詩的基本認識。
這個小冊子隻選瞭一百多首詩,對於整個宋詩來說,它們隻是滄海一粟,而且考慮到讀者的接受能力等等條件,顯然不可能體現宋詩發展的完整過程。這本小書隻是想使讀者對有異於唐詩的宋詩風味嘗鼎一臠而已。再說品評的方法,由於近十年來鑒賞辭典一類的書已經很多,讀者不難從其中得到教益,所以我在本書中並沒有按照一般的方法進行品評,而隻是在每首或幾首詩後,就其所知,隨手寫下一點讀後感,既無統一的規範,也無內容的限製,信筆所之,未免零亂,這是要請讀者原諒的。
讀宋詩隨筆(程瀋說詩詞)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讀宋詩隨筆(程瀋說詩詞)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好啊
評分挺好的,l
評分同學很喜歡。
評分好啊
評分同學很喜歡。
評分同學很喜歡。
評分書籍非常好,感謝賣傢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書籍非常好,感謝賣傢
讀宋詩隨筆(程瀋說詩詞)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