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古羅馬/曆史生活繪本

生活在古羅馬/曆史生活繪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約翰·格林,圖,[美] 威廉·考夫曼 著
圖書標籤:
  • 古羅馬
  • 曆史
  • 兒童讀物
  • 繪本
  • 曆史故事
  • 文化
  • 生活
  • 科普
  • 羅馬帝國
  • 古代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9134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464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3
字數:8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每個孩子都希望快快長大,
這套書會讓小朋友們親手製作塗色作品,
還能瞭解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
每個大人心裏都住著一個孩子,
這套書會讓上班族利用碎片時間輕鬆閱讀,
還能享受隨心塗色的樂趣。

內容簡介

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其疆域延綿萬裏:北至今天的英國,西至西班牙,東至亞美尼亞,南至埃及。本書生動地展現瞭這一偉大古代文明的發展和文化成就,集中講述瞭古羅馬從公元前100至公元100年的曆史。41幅填色圖繪製瞭各種場景,包括馬略將軍率軍擊退日耳曼人入侵(約前108);鎮壓奴隸起義(前71);愷撒遇刺(前44);尼祿在羅馬大火時擺弄樂器(64)。同時,還有古羅馬圓形大劇場、古羅馬彆墅、宴會、藝術傢、工匠和雕塑傢的畫麵。清晰的文字和翔實的內容介紹瞭古羅馬的宗教、社會、文化、重要地標及統治者的日常。我們希望讀者能在這些圖畫和文字中,找到通往“大哉羅馬”之路。

作者簡介

約翰·格林為Dover齣版工作瞭幾十年,直至1996年退休。他匯編、編寫、編輯、翻譯瞭很多文化讀物,並被譯成多國文字。

林棽,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現就職於國際關係學院外語學院,長期從事外語教育和英語寫作研究,發錶多部編著、譯著和學術論文。

精彩書摘


羅馬大道
古拉丁語中有句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通嚮羅馬的不僅是羅馬人修建的令人驚嘆的道路網,
將疆域廣闊的整個古羅馬帝國連接起來,
還有語言、文化和曆史之路:
英語的字母錶和大多數詞匯,
西方的政治體製和法律、建築、劇院、體育——
構成瞭西方人的人格。
古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核心。
如果再沿著這些大道嚮前推進,
我們會發現古雅典這座偉大的城邦,
被羅馬人坦率地承認是他們在宗教、藝術和哲學方麵的良師。
古羅馬大多數受過教育的公民都學習過希臘語,
並將古雅典文明視為精神追求。
但是,古羅馬取得的傑齣成就更多是世俗上的,
而不是精神上的。
羅馬軍隊史詩般的行軍在西方曆史上開拓瞭最遼闊的政治疆域,
在公元117年最鼎盛的時期,
其疆域從蘇格蘭到阿拉伯半島,
從直布羅陀海峽到黑海,
帝國的朝代更迭持續瞭將近兩韆年。
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所付齣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羅馬發展的大道上不僅布滿瞭文化的成就和科技的豐碑(至今在歐洲,羅馬時期的一些橋梁和高架引水渠還在使用),
也充滿瞭野蠻、殘忍和剝削的印記:
羅馬的大道上既傳播瞭“共和”和“美德”這樣美好的理念,
又同樣留下瞭“角鬥士”和“獨裁者”這樣殘忍的名聲。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強烈對比,
宏偉壯麗的羅馬帝國的興旺和衰落至今令人敬畏和迷戀。

曆史背景
羅馬帝國發源於公元前8世紀,
最初為一個隻有幾韆人規模的埃特魯裏亞人小部落,
公元前5世紀轉為共和製政權;
公元前3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地區的主要力量,
消滅瞭主要敵人迦太基,
並在共和國時期(前264—前133)擴張到馬其頓、希臘和西班牙。
隨後,不斷的內部紛爭升級為敵對的羅馬將軍們間的戰爭,
瓦解瞭共和國的統治;
硃利烏斯?愷撒獲得瞭最終的勝利,
在公元前46年成為羅馬無可匹敵的獨裁者,
但在兩年後遇刺身亡。
公元前31年,隨著安東尼在阿剋興被愷撒大帝的養子屋大維打敗,
羅馬結束瞭內亂。
公元前27至公元14年,屋大維統治羅馬帝國,
被尊稱為“奧古斯都”,
並在地中海地區開創瞭長達200年的和平時期,
史稱“羅馬和平”。
但是最後一任奧古斯都皇帝尼祿於公元68年自殺後,
羅馬陷入瞭漫長的政治內亂。
他的繼任者韋斯巴薌開創瞭弗拉維王朝;
隨後是安東尼諸帝時代,
持續至公元192年。
在這段時期,
羅馬帝國的版圖在圖拉真大帝的率領下於117年達到最廣。
塞維魯王朝(193—235)之後,

前言/序言

序 言
羅馬大道
古拉丁語中有句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通嚮羅馬的不僅是羅馬人修建的令人驚嘆的道路網,
將疆域廣闊的整個古羅馬帝國連接起來,
還有語言、文化和曆史之路:
英語的字母錶和大多數詞匯,
西方的政治體製和法律、建築、劇院、體育——
構成瞭西方人的人格。
古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核心。
如果再沿著這些大道嚮前推進,
我們會發現古雅典這座偉大的城邦,
被羅馬人坦率地承認是他們在宗教、藝術和哲學方麵的良師。
古羅馬大多數受過教育的公民都學習過希臘語,
並將古雅典文明視為精神追求。
但是,古羅馬取得的傑齣成就更多是世俗上的,
而不是精神上的。
羅馬軍隊史詩般的行軍在西方曆史上開拓瞭最遼闊的政治疆域,
在公元117年最鼎盛的時期,
其疆域從蘇格蘭到阿拉伯半島,
從直布羅陀海峽到黑海,
帝國的朝代更迭持續瞭將近兩韆年。
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所付齣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羅馬發展的大道上不僅布滿瞭文化的成就和科技的豐碑(至今在歐洲,羅馬時期的一些橋梁和高架引水渠還在使用),
也充滿瞭野蠻、殘忍和剝削的印記:
羅馬的大道上既傳播瞭“共和”和“美德”這樣美好的理念,
又同樣留下瞭“角鬥士”和“獨裁者”這樣殘忍的名聲。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強烈對比,
宏偉壯麗的羅馬帝國的興旺和衰落至今令人敬畏和迷戀。

曆史背景
羅馬帝國發源於公元前8世紀,
最初為一個隻有幾韆人規模的埃特魯裏亞人小部落,
公元前5世紀轉為共和製政權;
公元前3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地區的主要力量,
消滅瞭主要敵人迦太基,
並在共和國時期(前264—前133)擴張到馬其頓、希臘和西班牙。
隨後,不斷的內部紛爭升級為敵對的羅馬將軍們間的戰爭,
瓦解瞭共和國的統治;
硃利烏斯?愷撒獲得瞭最終的勝利,
在公元前46年成為羅馬無可匹敵的獨裁者,
但在兩年後遇刺身亡。
公元前31年,隨著安東尼在阿剋興被愷撒大帝的養子屋大維打敗,
羅馬結束瞭內亂。
公元前27至公元14年,屋大維統治羅馬帝國,
被尊稱為“奧古斯都”,
並在地中海地區開創瞭長達200年的和平時期,
史稱“羅馬和平”。
但是最後一任奧古斯都皇帝尼祿於公元68年自殺後,
羅馬陷入瞭漫長的政治內亂。
他的繼任者韋斯巴薌開創瞭弗拉維王朝;
隨後是安東尼諸帝時代,
持續至公元192年。
在這段時期,
羅馬帝國的版圖在圖拉真大帝的率領下於117年達到最廣。
塞維魯王朝(193—235)之後,
羅馬帝國經曆瞭一段動蕩的時期,
直到“伊利裏亞人”的皇帝穩定瞭局勢(270—284)。
在戴剋裏先(284—305)的統治下,
羅馬暫時恢復瞭中央集權,
但是歐洲部落的侵犯和帝國的內部衝突不斷地削弱羅馬的政權。
最終在395年,
帝國分裂成更易於統治的東西兩個帝國,
東羅馬帝國定都於君士坦丁堡。
5世紀時,歐洲的部落更加深入地侵入西羅馬帝國的腹地。
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羅馬城。
476年,最後一任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被推翻;
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一直延續到1453年,
土耳其人徵服君士坦丁堡。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失落的文明:探秘瑪雅的黃金時代》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生活在古羅馬/曆史生活繪本》: --- 失落的文明:探秘瑪雅的黃金時代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中美洲前哥倫布時期偉大文明——瑪雅文明鼎盛時期的詳盡史詩。我們不隻關注那些著名的金字塔和失落的城邦,更著重描繪瞭特奧蒂瓦坎式(Teotihuacan-influenced)的社會結構、復雜的宗教信仰體係、高度發達的農業技術,以及他們如何在大雨林環境中構建齣一個橫跨數個世紀的輝煌帝國。本書將帶您穿越迴公元300年至900年間,親曆提卡爾(Tikal)、帕倫剋(Palenque)和卡拉剋穆爾(Calakmul)等偉大城邦的日常生活、政治博弈與文化創造。 第一章:雨林深處的崛起——地理與早期奠基 瑪雅文明的興衰緊密地聯係著中美洲的熱帶雨林環境。本章首先描繪瞭尤卡坦半島、危地馬拉高地和低地交錯的地理特徵,解釋瞭這些自然條件如何塑造瞭瑪雅人獨特的生存哲學和資源管理策略。我們將探究早期定居點如何從簡單的村落發展成為擁有數萬人口的城市中心。重點分析瞭他們對玉米、豆類和南瓜“三姐妹”作物的依賴性,以及為適應多變氣候而發展齣的“刀耕火種”與“梯田種植”相結閤的復雜農業係統。我們還將審視早期瑪雅社會的階層劃分,以及血緣關係在權力繼承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章:神聖的君主與宇宙秩序——政治與宗教的交織 瑪雅的政治結構是神權政治的典型代錶。國王(K'uhul Ajaw,意為神聖領主)不僅是世俗的統治者,更是凡人與神界溝通的唯一橋梁。本章詳述瞭王室的誕生儀式、登基典禮以及他們通過戰爭俘虜、血腥祭祀來鞏固自身神聖地位的手段。我們詳細考察瞭瑪雅宇宙觀:三界結構——上層天堂、中層人間和下層地獄(希巴爾巴,Xibalba)——是如何通過神話故事和建築布局(如金字塔頂端的殿堂)被具象化的。通過解讀帕倫剋的帕卡爾大帝陵墓銘文,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君主一生中如何通過儀式和徵服來確保其王朝的永恒性。 第三章:時間的織網者——天文、數學與曆法係統 瑪雅人在抽象思維領域的成就令人嘆為觀止。本章將深入解析他們對時間和數字的癡迷。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的十進製,瑪雅人發展齣瞭獨特的二十進製係統,更關鍵的是,他們獨立發現瞭“零”的概念,並將其應用於復雜的計算之中。我們將詳細介紹瑪雅曆法的“三位一體”:太陽曆(Haab’,365天)、神聖的儀式曆(Tzolkin,260天),以及用作曆史紀元的長紀曆(Long Count)。通過分析《德纍斯頓抄本》中的星象圖錶,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如何精確預測日食和金星的運行周期,這些知識不僅服務於農業,更是支撐其政治預言和祭祀日期的基石。 第四章:城邦間的權力遊戲——古典期的戰爭與聯盟 瑪雅文明的古典期(約公元250年-900年)是城邦競爭最為激烈的時代。本章不再將瑪雅視為一個統一的帝國,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由眾多相互競爭的城邦國傢組成的復雜網絡。我們將聚焦於兩大超級強權——提卡爾和卡拉剋穆爾——之間長達數百年的“星戰”(Star Wars)式對抗。通過破譯刻在石碑上的“戰役記錄”,我們得以重建衝突的戰略意圖、外交結盟的復雜性以及戰俘的最終命運。同時,本章也探討瞭貿易網絡的作用,例如對黑曜石、玉石和可可豆的壟斷如何成為影響區域政治平衡的關鍵因素。 第五章:市井生活與工匠技藝——社會層次的剖析 盡管王室和祭司階層最為引人注目,但支撐起宏偉金字塔的卻是數以萬計的普通民眾。本章旨在復原瑪雅普通傢庭的生活圖景。我們會探討農民的日常飲食、簡陋的茅草房結構,以及他們在公共工程(如修建神廟和水利係統)中承擔的勞役。我們將細緻考察瑪雅工匠的非凡技藝:從製作精美的紅陶、綠鬆石馬賽剋麵具,到在石灰岩上雕刻齣栩栩如生的浮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如何利用天然染料和礦物質,在祭祀壁畫中保持瞭色彩的鮮艷度,直到今天依然令人驚嘆。 第六章:神秘的衰落——古典期崩潰的探因 公元9世紀,以提卡爾和帕倫剋為代錶的南部低地城邦幾乎在一夜之間被廢棄,大型紀念碑的樹立戛然而止。這一“古典期崩潰”至今仍是考古學上最大的謎團之一。本章將係統性地審視所有主要的假說,包括:氣候變化導緻的長期乾旱、過度的人口壓力與生態退化(如森林砍伐和土壤侵蝕)、持續的內部戰爭加劇社會結構崩潰,以及可能發生的瘟疫或農作物歉收。我們將通過分析湖泊沉積物和洞穴滴石數據,重構當時的環境災難,並探討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壓垮瞭這個曾經強大的文明體係的。 結論:遺産的延續 瑪雅的衰落並非滅亡。本章將探討當南部低地沉寂時,北部尤卡坦的奇琴伊察(Chichen Itza)等新中心如何興起,繼承並演化瞭部分古典期的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強調:瑪雅人從未真正消失。數百萬後裔至今仍生活在墨西哥和中美洲,他們的語言、信仰的殘餘以及與土地的深刻聯係,構成瞭我們今天對這個失落文明理解的最後、也是最鮮活的一章。 --- 本書特色: 基於最新考古發現: 整閤瞭近二十年激光雷達(LiDAR)技術在雨林中發現的大量未被發掘的定居點數據,修正瞭以往對城邦規模的估計。 多學科交叉研究: 融閤瞭考古學、人類學、氣候學和語言學等多方麵的證據,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 深入的文本解讀: 首次係統性地將提卡爾、帕倫剋、亞斯奇蘭等地的主要石碑銘文,與城邦間的曆史事件進行對應分析。 適閤讀者: 曆史愛好者、考古學專業學生、對古代美洲文明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繪畫風格簡直太驚艷瞭!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那些細膩入微的綫條和飽滿鮮艷的色彩牢牢抓住瞭眼球。尤其是那些對細節的刻畫,簡直到瞭令人咋舌的地步。比如城邦裏那些熙熙攘攘的市集,能清晰地看到攤販們臉上飽經風霜的紋理,還有那些堆積如山的各色蔬果,那種光影變化處理得極其到位,仿佛我真的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香料和塵土的味道。更彆提那些宏偉的建築瞭,無論是氣勢磅礴的萬神殿穹頂,還是那些錯落有緻的羅馬式拱廊,畫傢都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描繪,讓人在翻閱時不禁會産生一種置身其中的錯覺。這不是簡單的插圖,更像是一幅幅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它成功地將那個遙遠而輝煌的時代,用最直觀、最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在瞭現代讀者的麵前,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力和美學上的享受,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高度。我甚至會花很長時間去研究其中一頁的構圖和用色,從中汲取很多關於視覺敘事的心得。這本畫冊的作者絕對是一位對藝術和曆史都有著深刻理解的大傢。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傳達齣的一種時代精神的宏大敘事,盡管它著重於“生活”的切片。作者似乎有一種能力,能將個體命運置於整個文明的脈絡中去展現。我注意到,無論是描繪底層奴隸的辛勞,還是描繪哲學傢在花園中辯論的場景,畫麵中總是會不自覺地帶入背景中那些代錶著秩序、法律和擴張的符號——堅實的道路、遠處的軍團旗幟,或是天空下那標誌性的圓拱。這使得即便是一個看似平靜的傢庭場景,也暗含著這個龐大帝國對周邊世界的控製力以及內部嚴格的律法體係。它不僅僅是記錄“他們如何生活”,更是在暗示“他們為什麼能這樣生活”。這種對時代背景的隱性強調,讓讀者在欣賞日常畫麵的同時,也對那個文明的復雜性和內在驅動力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展現瞭一種強大的、無可匹敵的、充滿自信的文明氣息。

評分

我最近迷上瞭一種通過日常小事來瞭解宏大曆史的閱讀方式,而這本畫冊恰好滿足瞭我的這種“窺探欲”。它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史學論調來壓迫讀者,而是選擇瞭一種極其親民的視角,仿佛我們不是在閱讀曆史,而是在翻閱一位古代鄰居的私人相冊。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吃”和“穿”的描繪。那些關於麵包製作的過程,從磨坊到烤爐,每一個步驟都畫得清清楚楚,讓人對古人的基本生存技能産生瞭由衷的敬佩;還有貴族傢庭裏,那些繁復的服飾搭配和配飾陳設,那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與我們今天並無二緻,瞬間拉近瞭時空的距離。它沒有去刻意渲染戰爭的殘酷或是帝王的威嚴,而是聚焦在瞭那些構成“生活”本身的基本元素上,比如一次傢庭聚餐、一場街頭雜耍,甚至是工匠在作坊裏辛勤勞作的側影。這種“生活氣”的捕捉,讓冰冷的曆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煙火氣,是我覺得它最成功的地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社會結構和法律體係抱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在信息密度和知識準確性上,給我帶來瞭不小的驚喜。雖然它主要以圖像為主,但圖注和旁白部分的文字撰寫得非常精煉且信息量巨大,絕非敷衍瞭事。我發現,它巧妙地利用視覺對比來解釋復雜的社會等級製度。例如,同一場景中,穿著樸素的平民與身披絲綢的元老院議員的站位、姿態甚至光照的差異,都無聲地說明瞭權力與財富的分布。尤其是一些關於公共設施運作的場景,比如引水渠的結構、公共浴場的流程,這些細節的還原度極高,足以看齣作者在前期做瞭大量的考證工作。每一次翻閱,我都能發現一些新的知識點,比如某個手勢的含義,或者某種特定器皿的用途。這種寓教於樂的呈現方式,比枯燥的教科書效率高齣太多,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知識“內化”到瞭視覺體驗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感,簡直是為“珍藏”二字而生的。拿到手上,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種沉甸甸的份量,這立刻給人一種物有所值的感覺。內頁采用的紙張厚實且微啞光,這對於錶現那些需要錶現肌理感的畫麵尤其重要,比如雕塑錶麵的風化痕跡,或是皮革製品的自然褶皺,用光麵紙可能就會顯得過於“油膩”,而這裏的紙張選擇就非常考究。印刷的色彩過渡自然,即便是最深的陰影部分,也依然能分辨齣層次,完全沒有齣現墨點堆積或色彩溢齣的情況。書脊的裝訂也十分牢固,即便是反復翻閱和攤平查找特定章節,也絲毫沒有鬆動的跡象。對於我這種喜歡把書當作長期閱讀和學習資料的讀者來說,這種對物理品質的極緻追求,本身就是一種對內容價值的肯定和尊重。這樣的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裝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