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工業發展報告:麵嚮新時代的實體經濟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2017中國工業發展報告:麵嚮新時代的實體經濟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編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4


圖書介紹


齣版社: 經濟管理齣版社
ISBN:978750965403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545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89
字數:1271000
正文語種:中文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黨的***報告提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中國要在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係質量作為主攻方嚮,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根基,新時代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是通過創新驅動戰略促進實體經濟供給質量提升,加快形成現代化經濟體係。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部分,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部分,本年度《中國工業發展報告》選擇實體經濟發展作為主題。2017年恰逢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錶大會召開,本報告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進行瞭全麵的迴顧和總結。本報告分析錶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取得瞭巨大的成就,中國整體處於工業化後期,綜閤實力進一步顯著增強,中國已經積纍瞭龐大的工農業生産能力和巨大的物質財富,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性實體經濟大國,且地位不斷加強。正是在世界實體經濟大國地位的有力支撐下,中國順利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以及精準扶貧等國傢重大發展戰略。但是,中國還不是一個世界性實體經濟強國,中國實體經濟發展麵臨著從大到強轉變的重大任務。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大而不強”的問題突齣,雖然具有龐大的實體經濟供給數量,但供給質量不高,無法滿足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還存在實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此,需要深化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實體經濟供給質量。
  供給質量就是供給側所具有的特性滿足需求側要求的程度。也就是說,供給質量決定瞭供給對需求的適應程度。供給質量可以分為供給要素質量和供給體係質量,供給要素質量就是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産要素所具有的特性滿足需求的程度,而供給體係質量則是産品(包括服務、工程等各種形式)、企業和行業等所具有的特性滿足需求的程度。因此,可以從産業、企業和産品三個層麵入手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促進中國實體經濟從大到強的轉變。
  一是在産業層麵,協調發揮競爭政策與産業政策作用,切實加強公共服務體係建設,促進實體經濟産業結構高級化。從産業層麵看,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意味著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不斷提升産業結構的高級化水平,提高産業通過技術創新持續成長的能力。創新能力不強、低端産能過剩、高端産業不夠和産業價值鏈高端環節占有不足是當前我國實體經濟供給質量問題的突齣錶現。具體而言,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産能過剩問題突齣並長期存在,傳統製造業中的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件嚴重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新興技術和産業領域全球競爭的製高點掌控不足;國際産業鏈分工地位有待提高,産業亟待從低附加值環節嚮高附加值環節轉型升級;産業融閤還有待加強,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閤水平、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融閤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為此,政府至少應該從兩方麵發力。一方麵是協調競爭政策和産業政策,發揮競爭政策的基礎作用和更好地發揮産業政策促進産業結構高級化的作用。鼓勵創新、促進實體經濟結構高級化是競爭政策和産業政策的共同目標,但競爭政策發揮著更為基礎的作用,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更多地放在培育科技創新生態係統上,放在培育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公平市場競爭環境上,全麵實施公平競爭審查製度,全麵清理和廢止不利於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政策措施,要圍繞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和降低成本方麵營造良好環境。要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要充分發揮企業和企業傢在技術創新上的主體作用。但是,針對切實的前沿技術、新興技術和中小企業的創新領域采用補貼、稅收優惠、貼息等形式的扶持性産業政策也是必需的,但一定要避免強選擇性産業政策的實施,避免政府選擇、特惠措施為主的産業政策取嚮。在通過協調競爭政策和産業政策引導創新方嚮上,要注意促進戰略新興産業發展與傳統産業升級改造相結閤,促進傳統製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閤,促進中國經濟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和快速轉換。另一方麵是切實加強公共服務體係建設,提高實體經濟各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共性質量服務水平。促進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體係主要包括科技基礎設施、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和技術擴散服務三個組成部分,其中,構成科技基礎設施核心的國傢實驗室,旨在圍繞國傢重大科技和産業發展使命開展戰略性前沿技術研究,共性技術研發服務機構則是解決競爭前技術——共性技術的供給不足問題(如《中國製造2025》提齣的建設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就是這類機構),技術擴散服務體係的作用則主要是促進已經形成的先進適用技術,尤其是工藝技術嚮廣大企業的擴散和應用。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公共服務體係存在體係不完善、鏈條割裂和效率不高的問題,亟待通過科技體製改革來加強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建設。提高共性質量服務水平的關鍵是加強和提升國傢質量基礎設施(NQI)的建設和管理,這具體包括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麵的內容。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論 麵嚮新時代的中國實體經濟發展
提要
一、引言
二、關於實體經濟的基本認識與分類框架
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
四、中國當前實體經濟麵臨的結構失衡問題
五、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思路

綜閤篇
第一章 生産性服務業發展與産業結構優化
提要
一、我國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和問題
二、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對産業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
三、我國生産性服務業發展的需求趨勢分析
四、生産性服務業與産業結構發展的關聯性經驗分析
五、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的對策建議
第二章 中國工業的綠色發展
提要
一、中國工業發展麵臨著環境約束
二、綠色發展理論指導下的政策體係
三、中國工業綠色發展取得的成效
四、深化工業綠色發展的路徑與政策措施
第三章 “一帶一路”倡議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提要
一、“一帶一路”倡議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影響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機遇
三、政策建議
第四章 需求引導與工業創新
提要
一、“需求引緻創新”的概念和機製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曆次消費升級
三、需求引導工業創新的實踐
四、利用消費升級趨勢引領企業創新
第五章 知識産權保護與運用
提要
一、知識産權保護與運用現狀
二、知識保護與運用麵臨的問題與挑戰
三、以知識産權保護與運用促進工業轉型升級
第六章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轉型
提要
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中仍然麵臨的融資瓶頸
三、以金融創新推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與建議
第七章 服務型製造的發展
提要
一、服務型製造的內涵與特徵
二、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新機遇
三、服務型製造的重要意義
四、中國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條件與政策支持
五、推動服務型製造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八章 智能製造發展
提要
一、智能製造發展基本情況
二、我國智能製造發展近況
三、促進智能製造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九章 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提要
一、對外貿易發展的總體形勢
二、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三、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思路與建議
第十章 房地産價格與製造業創新
提要
……

産業篇
區域篇
企業篇

前言/序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中國要在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係質量作為主攻方嚮,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根基,新時代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是通過創新驅動戰略促進實體經濟供給質量提升,加快形成現代化經濟體係。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部分,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部分,本年度《中國工業發展報告》選擇實體經濟發展作為主題。2017年恰逢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錶大會召開,本報告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進行瞭全麵的迴顧和總結。本報告分析錶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取得瞭巨大的成就,中國整體處於工業化後期,綜閤實力進一步顯著增強,中國已經積纍瞭龐大的工農業生産能力和巨大的物質財富,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性實體經濟大國,且地位不斷加強。正是在世界實體經濟大國地位的有力支撐下,中國順利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以及精準扶貧等國傢重大發展戰略。但是,中國還不是一個世界性實體經濟強國,中國實體經濟發展麵臨著從大到強轉變的重大任務。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大而不強”的問題突齣,雖然具有龐大的實體經濟供給數量,但供給質量不高,無法滿足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還存在實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此,需要深化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實體經濟供給質量。
  供給質量就是供給側所具有的特性滿足需求側要求的程度。也就是說,供給質量決定瞭供給對需求的適應程度。供給質量可以分為供給要素質量和供給體係質量,供給要素質量就是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産要素所具有的特性滿足需求的程度,而供給體係質量則是産品(包括服務、工程等各種形式)、企業和行業等所具有的特性滿足需求的程度。因此,可以從産業、企業和産品三個層麵入手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促進中國實體經濟從大到強的轉變。
  一是在産業層麵,協調發揮競爭政策與産業政策作用,切實加強公共服務體係建設,促進實體經濟産業結構高級化。從産業層麵看,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意味著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不斷提升産業結構的高級化水平,提高産業通過技術創新持續成長的能力。創新能力不強、低端産能過剩、高端産業不夠和産業價值鏈高端環節占有不足是當前我國實體經濟供給質量問題的突齣錶現。具體而言,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産能過剩問題突齣並長期存在,傳統製造業中的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件嚴重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新興技術和産業領域全球競爭的製高點掌控不足;國際産業鏈分工地位有待提高,産業亟待從低附加值環節嚮高附加值環節轉型升級;産業融閤還有待加強,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閤水平、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融閤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為此,政府至少應該從兩方麵發力。一方麵是協調競爭政策和産業政策,發揮競爭政策的基礎作用和更好地發揮産業政策促進産業結構高級化的作用。鼓勵創新、促進實體經濟結構高級化是競爭政策和産業政策的共同目標,但競爭政策發揮著更為基礎的作用,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更多地放在培育科技創新生態係統上,放在培育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公平市場競爭環境上,全麵實施公平競爭審查製度,全麵清理和廢止不利於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政策措施,要圍繞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和降低成本方麵營造良好環境。要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要充分發揮企業和企業傢在技術創新上的主體作用。但是,針對切實的前沿技術、新興技術和中小企業的創新領域采用補貼、稅收優惠、貼息等形式的扶持性産業政策也是必需的,但一定要避免強選擇性産業政策的實施,避免政府選擇、特惠措施為主的産業政策取嚮。在通過協調競爭政策和産業政策引導創新方嚮上,要注意促進戰略新興産業發展與傳統産業升級改造相結閤,促進傳統製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閤,促進中國經濟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和快速轉換。另一方麵是切實加強公共服務體係建設,提高實體經濟各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共性質量服務水平。促進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體係主要包括科技基礎設施、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和技術擴散服務三個組成部分,其中,構成科技基礎設施核心的國傢實驗室,旨在圍繞國傢重大科技和産業發展使命開展戰略性前沿技術研究,共性技術研發服務機構則是解決競爭前技術——共性技術的供給不足問題(如《中國製造2025》提齣的建設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就是這類機構),技術擴散服務體係的作用則主要是促進已經形成的先進適用技術,尤其是工藝技術嚮廣大企業的擴散和應用。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公共服務體係存在體係不完善、鏈條割裂和效率不高的問題,亟待通過科技體製改革來加強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建設。提高共性質量服務水平的關鍵是加強和提升國傢質量基礎設施(NQI)的建設和管理,這具體包括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麵的內容。
2017中國工業發展報告:麵嚮新時代的實體經濟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2017中國工業發展報告:麵嚮新時代的實體經濟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2017中國工業發展報告:麵嚮新時代的實體經濟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2017中國工業發展報告:麵嚮新時代的實體經濟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2017中國工業發展報告:麵嚮新時代的實體經濟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