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本书没有新的写作技巧,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读后让人深受感动。这是一个真实的、倔强的、独特的霍金,他在科学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使我们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为宇宙学不可争议的权*,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影片《时间简史》和本书《时间简史续编》正由此应运而生。对于非专业的读者,这是欣赏人类文明成果的好机会。而对于各领域的专家,本书无疑是他们宝贵灵感的源泉之一,这也是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 
  2018年新版的《第*推动丛书》全新设计了版式和封面,简约个性,提升了阅读体验,让科普给你更多想象。 
  随书附赠价值39.6元由汪洁、吴京平掰开揉碎,带你懂科学好书的《经典科普解读课》6折券。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获奖纪录片电影《时间简史》而产生的,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命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他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那位真实的“人”。全书附有人物照片及霍金教授生平照片,同时还有大量图片展现所讨论的科学观念,包括黑洞、时间之箭等。 
  从与电影制作人讨论拍摄《时间简史》这部电影起,霍金教授就坚持不要将其拍成一部传记性电影,而是要一部能为广大观众阐释他的研究学说的电影。因此,这部花费350万英镑,获得美国纪录片大奖的电影就成了一部生动的关于霍金教授的口述历史。其中,包含了霍金、他的家庭、生平好友、同事和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以及关于霍金教授的科学概念的演化与性质的充满激情的过程历览。          
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现任剑桥大学牛顿、狄拉克等人曾担任过的卢卡斯数学讲座教授,《时间简史》一书的作者,被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译者介绍:  
  吴忠超,1946年出生于福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并任教于该校。1984年在霍金教授指导下,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胡小明,1947年出生于无锡,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目录
   前言 
译者序 
第一章 (童年及家人) 
第二章(学业及患病) 
第三章(研究黑洞理论) 
第四章(成就及名望) 
第五章(病重及后续) 
语录 
跋 
小辞典        
精彩书摘
     第1章(部分) 
  史蒂芬·霍金: 
  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刚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后的同一天。然而,我估计了一下,大约有20万个婴儿在同一天诞生,不知道其中有没有后来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 
  尽管我的父母亲在伦敦生活,我却是在牛津诞生的。这是因为牛津在战时是个出生的好地方:德国人同意不轰炸牛津和剑桥,英国以不轰炸海德堡和哥廷根作为回报。可惜的是,这类文明的措施不能扩及更大的范围。 
  我父亲是在约克郡长大的。他的父母在20世纪初破产了,但还是设法把他送到牛津学医。我母亲在苏格兰格拉斯哥诞生,和我父亲的家庭一样并不富裕。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把她送到了牛津。 
  在牛津学习结束后,她做过各式各样的事,包括她所不喜欢的查税员,之后又放弃这差事去做秘书。这就是她在战争早期邂逅我父亲的缘由。 
  我是相当正常的小男孩,很慢才学会阅读,但对事物的来龙去脉却非常有兴趣,在校的成绩从未在中等以上(这是一所精英学校)。我12岁时,一位朋友跟另一位朋友用一袋糖果打赌,说我永远不可能成材。我不知道这个赌的输赢是否已被敲定。如果是,究竟是哪一方赢了? 
  伊莎贝尔·霍金(母亲): 
  史蒂芬在某些方面肯定是非常能干的,但不是所有方面。他相当晚才学会阅读,他妹妹就快得多;但他总是很多话,也非常富有想像力,在这方面比数学方面发展得更快。他喜欢音乐和演戏。有一件事他记得最清楚,我们带他去看过班杰明·布莱顿的《让我们演歌剧》的首演。我想因为史蒂芬相当懒惰,加上他又有许多自己爱做的事,所以从未在音乐方面有过任何发展。 
  珍娜·韩福瑞受过一般医学和精神病学的训练,现为一位开业的弗洛伊德分析专家。她的父亲约翰和史蒂芬·霍金的父亲在同一研究所工作。当西蒙·汉弗莱和史蒂芬·霍金在海格特同一所小学上学时,汉弗莱一家认识了霍金一家。1959年当霍金一家的其他人都到印度生活时,由于史蒂芬在上圣阿尔班斯学校,所以在汉弗莱家住了1年。 
  基本上他们只不过是孩子,我们比较注意的是我丈夫的才干而不是史蒂芬的。尽管如此,史蒂芬一开始就是个自学者。如果他不想学什么东西则多半是他不需要。他大体上像是一张吸墨纸,把什么都吸收进去,我们经常把他和妹妹带到南肯辛顿的博物馆去。我把他留在科学博物馆,把玛丽留在自然历史博物馆。费利珀从小就非常爱艺术,我就把她带到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因为她这么小,我就和她待在一起,而让其他的孩子去逛。他们没有任何人想到另外的博物馆去,他们根本就不一样。 
  史蒂芬从未受到他父亲工作的影响,他对生物学从来就毫无兴趣,他不要宠物。他从小就爱制造东西、想东西并且非常多话。 
  玛丽·霍金(妹妹): 
  史蒂芬曾计算过,共有11种进屋子的方法。我只能找到其中10种,迄今仍然不知道这第11种是什么。屋子的北边是一间自行车库房,前后各有一扇门。在这上面是一扇通到L形状房间的窗户。你可以在前面绕过一个角落爬到屋顶上去,而从那一层你可以爬到主屋顶上去。我想这儿是史蒂芬进屋的方法之一,正如我说过的,他是比我强得多的攀登者。我们不清楚哪里还有其他的方法。它们不可能是门廊的上方。这个门廊在当时都已经相当腐朽了,上面有许多玻璃。门后面是温室,它即使在那时候就已经倒塌了,每次刮风的时候总有一些玻璃片落下来。 
  ……       
前言/序言
     我写《时间简史》时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在理解制约宇宙的定律方面当代最新的进展。如果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而且不用方程式来解释这些基本观念,我想别人也会感到和我一样的兴奋和赞叹。我听说,每用一道方程式都会使书的销售数目减半。但是这没有关系。如果你要做统计就必须用到方程式,不过这些是数学枯燥的部分。大多数有趣的观念用文字或图画就能表达了。 
  我当然希望该书会成功并可获得适量的金钱。我在1982年开始写此书时,是想为我女儿的学费做些筹备。然而我从未想到这本书会这么成功。从1988年4月愚人节首版以来,此书已在世界各地被翻译成30种文字,并出售了大约550万册。这也就是说,在全世界平均每900名男女老幼就拥有一册。为什么所有这些人都要买它呢?有许多人试图解释这种现象。有些意见认为,人们虽然买这本书,但是实际上并不读,懂的人就更少了。有人认为他们只是要让人家看到他们有这本书,或者又有人认为他们以拥有该书而感到自我安慰,因为不必努力阅读就能拥有知识。 
  也许我不是客观的仲裁者,但是我认为这不是全部真相。不管我到全世界的任何地方旅行,人们总会上前来告诉我,他们是如何地欣赏这本书。这些人都是一般人,不是爱赶时髦的那种人或是科学怪人。他们之中大多数似乎都读过这本书,有些人还读了许多遍。他们也许不能理解所读的每一处细节。如果他们能的话,就已经有资格开始攻读理论物理的博士学位了。但是,我希望他们感到与一些重大的物理问题之间并没有隔阂,而且如果他们努力一下就能理解得更多。我认为有些批评者过于自命不凡,贬低了一般大众。这些批评者自以为非常聪明,如果连他们都不能完全理解我的书,则凡人就更没指望了。 
  对于一本书而言,虽然销售550万册是伟大的成功,但仍然只触及一小部分人类。电影和电视才是接触更广大读者的唯一途径。这就是在本书初版6个月后,高登·弗利曼找我来拍一部电影时,我也就欣然接受的原因。我曾想象这部影片会是几乎全部有关科学并附大量图解的纪录影片。然而,当他们开始制作时,整部影片像是变成全部有关我的生平的传记,而很少涉及科学。当我表示不满时,他们告诉我:你心目中的这类电影只能吸引少数人,为了吸引广大观众,必须把科学和你生平结合在一起。我半信半疑。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借口,用来达到拍摄传记片的目的,这是我早先曾否决过的事情。和导演埃洛尔·莫雷斯共事的经验使我信服:在电影界他算是凤毛麟角的相当正直的人。如果有任何人选能制作一部人人想看而又不失原书宗旨的电影,则非他莫属。 
  这本《时间简史续编》是为了提供背景知识给原书的读者或这部影片的观众。这本书比影片容纳了更多的资料,并包含影片中的照片和影片中科学思想的阐释。此书是原书之电影之书。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在计划一部原书之电影之书之电影。 
  史蒂芬·霍金 
  1992年1月     
				
 
				
				
					《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时间简史续编》  一部追溯宇宙终极命运的宏伟史诗  在浩瀚无垠的时空中,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学理论,我们总是不懈地追问: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以其深邃的洞察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引发了全球性的思考。而今,《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时间简史续编》将这份求索的精神延续,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前沿的科学发现,带领读者踏上一次关于宇宙终极命运的全新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对《时间简史》的简单复述或补充,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目光投向了最新的宇宙学研究成果。它深入探讨了那些曾经深奥难解,甚至在我们认知边界之外的宇宙奥秘,旨在呈现一幅更加完整、更加动态的宇宙画卷。从量子力学的诡谲世界到宇宙膨胀的宏伟图景,从黑洞的吞噬力量到时空结构的本质,本书将带领我们一步步揭示宇宙运作的深层逻辑。  超越想象的宇宙奇观:从大爆炸到终结  本书的开篇,将引领读者重返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大爆炸理论,作为我们理解宇宙起源的基石,在此将得到更加细致入微的剖析。我们不仅仅会回顾它如何解释了宇宙的膨胀、背景辐射以及轻元素的丰度,更会深入探讨近期在高能物理实验和宇宙学观测中出现的对大爆炸模型的新挑战与新思考。宇宙的“第一微秒”究竟发生了什么?膨胀的动力学在早期是否经历过超光速的暴胀?这些令人着迷的问题,将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述和形象的比喻呈现在读者面前。  随后,本书将聚焦于宇宙的演化历程。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恒星的生死轮回,以及这些宇宙结构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面貌,都将是重要的篇章。我们将了解,看似恒久不变的星辰,实际上正经历着一场场宏伟的“宇宙戏剧”。质量的分布、引力的作用、物质的相互作用,共同谱写着宇宙生命史的壮丽诗篇。  但宇宙的故事并非只有诞生与成长,它也包含着衰亡的可能。本书将严肃而深入地探讨宇宙的几种可能的终结方式。从“大挤压”的无限收缩,到“大撕裂”的终极瓦解,再到“热寂”的永恒寂静,每一种终结都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定律和令人敬畏的宇宙力量。我们将理解,是什么样的宇宙参数和物理规律,决定了宇宙最终的命运。这不仅仅是对科学理论的探讨,更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哲学拷问。  黑洞的终极谜团与时空的奥秘  黑洞,作为宇宙中最神秘、最引人入胜的天体之一,在本书中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更是检验我们物理学理论的终极实验室。本书将详细阐述黑洞的形成机制、视界的物理意义,以及那些令人困惑的“信息悖论”。事件视界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掉入黑洞的物质是否真的会完全消失?霍金辐射的发现,为我们理解黑洞的量子性质提供了重要线索,而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发现对我们理解时空本质的深远影响。  更进一步,本书将探讨时空本身的结构与性质。我们所处的时空,真的是一个平滑连续的“织物”吗?在极小的尺度上,时空是否呈现出量子化的、泡沫状的结构?量子引力理论的最新进展,例如弦理论和圈量子引力,将在此得到介绍。这些前沿理论试图统一宏观的引力世界和微观的量子世界,为我们理解宇宙的终极真相提供新的框架。本书将以清晰的语言,阐释这些高度抽象的理论,让读者得以一窥连接物质与时空的深层纽带。  暗物质与暗能量:宇宙的两大未解之谜  如果说宇宙的可见部分令人惊叹,那么构成宇宙绝大部分的“不可见”部分则更加令人着迷。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当今宇宙学研究中最重要、也最令人费解的两个谜团。本书将系统地梳理我们为何需要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是通过怎样的天文观测被发现的,以及它们在宇宙的结构形成和加速膨胀中扮演的角色。  对于暗物质,我们将探讨各种探测暗物质粒子的实验方案,以及理论上预测的各种暗物质候选者。从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到超对称粒子,本书将介绍科学家们为寻找这些“幽灵粒子”所做的不懈努力。  而对于暗能量,这个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本书将深入探讨其可能的本质。是宇宙常数?还是某种动态的能量场?我们将审视最新的宇宙学数据,例如来自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系巡视以及超新星观测的结果,来分析这些数据如何支持或限制不同的暗能量模型。理解暗能量,不仅是理解宇宙的现在,更是预测宇宙的未来。  物理学的边界与人类的认知极限  《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时间简史续编》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更是一次关于人类认知极限的探索。它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现有的物理学框架是否能够完全解释宇宙的全部现象?是否存在着我们尚未察觉到的物理定律?多重宇宙的可能性,平行宇宙的构想,以及它们对我们理解宇宙和生命意义的潜在影响,都将在此被认真讨论。  本书还将探讨,科学研究的进步是如何不断挑战和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的。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每一次科学革命都带来了全新的世界观。今天,我们正站在又一次深刻变革的前夜。本书将鼓励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未知,并以科学的精神去探索那些依然遥远而迷人的宇宙图景。  为何阅读本书?  阅读《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时间简史续编》,你将获得:     对宇宙起源与终极命运的深刻理解: 从大爆炸到可能的宇宙终结,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全面的叙事。    最前沿的科学进展: 深入了解当前宇宙学研究中最热门、最前沿的理论和观测成果。    对黑洞与时空本质的全新认识: 揭示这些宇宙中最极端的现象如何挑战我们的物理学理解。    对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全面解析: 了解宇宙的大部分组成部分为何至今仍是谜团。    一次智识上的非凡旅程: 挑战你的思维极限,激发你对宇宙的无限好奇。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宇宙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它适合所有对宇宙充满好奇,渴望了解我们所处世界最深层秘密的读者。无论你是物理学爱好者,还是对宇宙的未来感到着迷,本书都将为你开启一扇通往宇宙深处的大门。  《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时间简史续编》是一部献给所有探索者的礼物,它邀请你一同仰望星空,思考那超越时空的永恒之问。在本书的引领下,你将不仅仅是阅读,更是去感受,去理解,去成为这场宇宙探索壮丽史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