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城市規劃、城市管理及相關領域的人士 大榖幸夫所著的《城市空間設計12講:曆史中的建築與城市》從曆史的角度全麵闡述瞭有關城市設計的概念、原理或構造方麵的知識,詳細解讀瞭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過程和演變特徵,提供瞭一種獨特的城市設計方法論。
本書講述的內容基於日本著名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大榖幸夫在東京大學城市工學專業和韆葉大學建築學專業授課的內容,包含瞭人類文明史上各個典型城市發展的案例,圖文並茂,深入淺齣,不僅有利於知識的係統梳理,更有利於為城市研究和設計實踐提供思路與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從城市空間體係論齣發,以日本著名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大榖幸夫在東京大學城市工學專業和韆葉大學建築學專業授課的內容為基礎,係統梳理與解讀東西方古往今來經過曆史洗滌的城市與建築的關係,通過對城市變遷與發展的原理和規律的探索,力求構築以市民為主體的基於建築構建城市的城市設計理論,為城市研究與設計實踐提供瞭獨特的視點和方法。書中還結閤現代城市的發展與問題進行分析,對於如何使現代城市空間達到我們所期待的理想狀態提齣寶貴建言。
作者簡介
大榖幸夫(1924—2013),日本著名建築師。1946年東京大學第yi工學部建築專業畢業。就讀於該校研究生院,師從丹下健三。曆任東京大學工學部都市工學專業教授、韆葉大學教授等職務。1967年,開設大榖研究室。1968年獲美國建築師協會泛太平洋建築奬,1983年獲日本建築學會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主要設計作品:天照皇大神宮教大道場,京都國際會館,金澤工業大學,川崎市河原町住宅區,環境研究所,衝繩會議中心,韆葉市美術館及中央區政府大樓。
主要著作:《岩波講座現代城市政策Ⅸ 城市的空間》(閤著,岩波書店,1973),《空地的思想》(北鬥社,1979),《大榖幸夫建築與城市論集》(勁草書房,1986),《對城市來說土地是什麼》(閤著,築摩書房,1988),《都市的特質 大榖幸夫作品集》(建築資料研究社,2006)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以日本著名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大榖幸夫在東京大學城市工學專業和韆葉大學建築學專業授課的內容為基礎,他將高度抽象化的理論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富有邏輯性地展開說明,為城市研究與設計實踐提供瞭獨特的視點和方法。
1)以曆史性與傳統性的方式反思建築的基礎工作
建築及其群體是決定城市空間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對城市空間環境具有直接的影響,大榖幸夫始終立足於建築設計,“通過建築喚醒建築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也是他一直以來的研究課題。這本書正是從這個觀點齣發,建立建築與城市規劃相關的方法論。
2)以“城市的單位”作為城市設計科學方法的綫索
大榖幸夫通過觀察經過曆史洗禮的眾多城市,探索城市的變遷與發展等現象,以此把握城市的構造,從而發現其活動的原理和規律,試圖建立一種科學的方法。城市是單位的存在形式,單位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是城市形成變化的基礎。他從單位的産生、更替、相互作用,到集體、群體及更高級的單位,再到群體的麵貌和多元化構成等方麵依次展開說明。作為城市構成實體的‘城市的單位’,可以認為就是這種科學方法的綫索。
3)城市的認知與設計方法
大榖幸夫提齣瞭“組成、體係、構造”等城市設計的概念,並進行瞭詳細闡述。一個應用“組成、體係、構造”原理的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庭的設置。中庭的 再發現”也是本書的高潮之一。中庭的設置是大榖先生的基本建築手法,其初的應用實例就是20 世紀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在建成京都國際會議場館之後完成的兩部作品,即金澤工業大學主樓和川崎市河原町高層住宅區。
4)對當今的建築與城市模式的精妙分析
對於連續不斷的災害,以商店關門為標誌的中心社區的衰敗,持續不斷的公寓糾紛,郊外大量住宅區的重建,曆史建築的保存運動,以及對社區意義的再認識等現代城市的發展與問題,大榖幸夫也結閤其城市設計理論進行剖析,對於如何使現代城市空間達到我們所期待的理想狀態提齣寶貴建言。
目錄
第 1 講 如何看待城市
1.1 城市設計的領域
1.2 設計行為
1.3 城市的類型
第 2 講 美索不達米亞的建築空間體係化——庭院型住宅的誕生與建立
2.1 哈蘇納住宅
2.2 中央大廳型:高拉丘住宅
2.3 庭院型(中庭型)住宅
2.4 庭院型的發展、統一與復閤
第 3 講 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空間的形成——國傢的成立與城市的空間
3.1 高拉丘的村落變遷
3.2 原始城邦的空間構成
3.3 統一國傢的建立與城市空間原理上的變化
第 4 講 古希臘與古羅馬的住宅——空間單位中央大廳的形成與復閤化
4.1 中央大廳:空間單位的形成
4.2 兩種設計過程:古希臘與美索不達米亞
4.3 高密度化與中庭的形態變化:古羅馬
第 5 講 城市住宅的基本特徵
5.1 歐洲城市的住宅
5.2 城市住宅的基本特徵
5.3 日本的住宅
第 6 講 古希臘的城市空間——突齣設施的古希臘廣場
6.1 古希臘城市形成的必要條件
6.2 城市空間的形成過程和組成要素
6.3 城市的核心——廣場
第 7 講 古希臘的規劃思想——整閤並錶現自然生成的變化
7.1 規劃城市
7.2 古希臘的規劃思想
第 8 講 古羅馬的城市空間——背離的構造與組成要素
8.1 首都和地方城市
8.2 首都羅馬
8.3 古羅馬的廣場和設施
8.4 地方城市
第 9 講 都城與城下町——城市規劃的形式與實質
9.1 日本的城市:都城與城下町
9.2 都城的規劃理論
9.3 城下町
9.4 從規劃論的角度解讀都城與城下町的意義
第 10 講 城下町之前的村落和城市——實現獨立與結閤的條件
10.1 城下町齣現之前的兩種村落類型
10.2 城下町之前齣現的城市
10.3 近代的城市和村落
第 11 講 歐洲中世紀城市及其近現代的發展——作為有機體的城市及其解體
11.1 中世紀城市的成立
11.2 中世紀城市的規劃論
11.3 中世紀城市的局限性
11.4 近代城市的發展
第 12 講 品讀現代城市
12.1 組成、體係與構造
12.2 組成單位的集閤與城市空間的體係
12.3 組成單位的相互關係與媒介
12.4 空間體係化與組成單位的改變
解 說
年 譜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前言/序言
注視著人煙稀少的災區,不禁想到 60 多年前的戰爭廢墟。發生阪神大地震時,也曾有同樣的感覺。現如今的整體局勢並沒有什麼進展,令人遺憾。戰後的復興是在化為焦土的城市廢墟中進行建築活動,有著將人類及城市復活的含義。建築師們為瞭追求“近 代建築”而傾注全力設計建成的一件件作品,為日本“近代”建築的實現做齣瞭巨大的貢獻。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大規模建設大體量的建築,建築成為部件和材料的集閤體,城市中填滿瞭各種形態與裝飾各不相同的建築物。同時,將建築放在場所(環境或城市)中去理解的觀點也不復存在瞭。由於建築的“多樣化”,在由繁雜多樣的事 物聚集而形成的現代城市中,街區的秩序和個性也在消失。隨著建築物的建設,過大的 建築密度與環境的無差彆化逐漸變得十分顯著。不僅如此,每當災害發生,還會反復齣 現連低限度的安全保障都無法確保的情況。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忘記瞭秩序和特徵,以及安全問題。恰恰相反,為瞭追求秩序,積極進行城市開發,並提高安全性,我們建立瞭城市與建築的相關製度。廣泛認可建築自由性的同時,也堅守單體的自身特徵。不過,追求秩序所帶來的標準化,會將追求自身特徵的核心——城市和地方的自身特徵破壞殆盡。
基於上述認識,麵對現代的城市與建築的時候,眼前那些曆史悠久的城市與街道,則提供瞭使秩序和自身特徵的關係相協調的精彩解答。或者說,這次東日本大地震後像被清除過的市區與戰後擴張的市區相比,具有悠久曆史的市中心受災程度較低。
我們必須提齣“建築如何纔能成為城市的關鍵”這個問題。換句話說,根據建築的理想狀態的改變,對城市空間建設中更好更有用的建築的思考非常必要。因此,有必要重新考慮上述問題。就以我所參與過的設計為例說明。例如,在金澤工業大學主樓的設計方案中,在階梯教室引入空中景觀,在多雪之地加入不可或缺的連廊,即以建築的樣貌作為塑造城市 空間的基本依據。大阪世博會的住友童畫館,則是在空中飄浮的球體下方形成瞭半戶外的空間。在陽光強烈的世博會場,這樣的設計為人們提供瞭可以聚集的陰涼處。此外配以自動扶梯,以此實現這個建築物的城市化的理想狀態。對於傳統住宅,鄰居會從走廊進入,飲茶敘談,這正是為城市提供的被稱為住宅的個人生活空間的一部分。決定這種理想化私人空間的,正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因此,人們通過對住宅,也就是自己生活場所的整理,來達成參與建立更好城市的構想。
建築是人們生活與工作的日常據點。相對於作為日常據點的建築,即住宅,城市便是外部環境。城市的變化會對住宅與市民生活産生影響。但是,住宅同時也是城市的組成要素,其對單個住宅的影響可能很小,但是集中起來力量就變大瞭。
我這種思考方式還要追溯到正值戰爭時期的學生年代。雖然體格羸弱的我未參加戰爭動員,留在瞭大學,但沒什麼課可上,也沒有什麼工作可做。與建築師及同行也沒有交流,處於對建築的理解極端缺乏的狀態。在如此狀況下,我對“抓住哪一點來做建築” 這個問題進行瞭抽象的思考。我想,戰爭結束後,在能夠眺望到遠方河流的被火燒過的原野上,用現成的材料簡單搭起的小屋零星建成,人從一個人、兩個人開始聚集,打招呼、敘話,漸漸地人數開始增加,這種復興街道的光景,這不正是建築的城市化發展的開端嗎?
這正好和古希臘廣場的生成過程一緻。古希臘的廣場初建在遼闊之地,配以少數公共建築如迴廊之類,使人群集中於此。廣場雖遠,人們照樣寒暄,議論,買賣東西。不久,圍閤廣場的建築被整修,開始進行城市化改造。通過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的意誌,廣場擴展瞭建築的空間,進一步促進瞭城市生活的發展。
理想城市形象所描繪的實現高層化與開放空間的建築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斷地被大規模建造。那股勢頭迄今也未停止,甚至大規模化逐步升級。因此,市民被城市的主體疏離,城市與自然基礎的關聯也可能被切斷。 與此相對,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尋找不同於建築高層化和建設公共空間的方式來建設人口密集的城市,並將城市的相關特點示於社會,讓市民可以依此來獲得參與城市相關 事務的程序或資格。
這樣的話,很有必要形成關於作為城市基本單位的建築的布置及單體建築聚集的城市的方法論。因此,也很有必要迴到以曆史性與傳統性的方式,再次反思建築的基礎工作。以“去認識建築構建的城市,找尋基於建築構建城市的方法”為立場,去學習城市與建築的曆史吧。對於考古學和曆史學的成果,我從自身角度齣發加以闡釋,並對各個時期、各個城市的實例中作為個體的建築,通過其自身的獨立與關聯,形成作為一個整體的城市架構予以解讀。
本書的編輯得到瞭韆葉大學的福川裕一君的幫助。岩波書店的桑原正雄先生,自企劃到原稿的整理,長期對我照顧有加。藉此之際,對他們錶示感謝。非常期待以該書為基礎,對建築與城市的相關問題的探求,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麵,進一步展開並深入下去。
大榖幸夫
2011 年 12 月
城市空間設計12講:曆史中的建築與城市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