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移動通信技術與應用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與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亮 著
圖書標籤:
  • 移動通信
  • 無綫通信
  • 5G
  • 物聯網
  • 通信原理
  • 信號處理
  • 無綫網絡
  • 移動應用
  • 通信工程
  • 現代通信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34203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148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現代電子通信技術係列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4
字數:2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與應用》共分5章,從宏觀角度全景式介紹現代移動通信技術與應用。第1章移動通信技術基礎,介紹移動通信係統的構成、分類及特點,移動通信的電波傳播、多址接入、組網技術;第2章第2代移動通信係統,介紹2G基礎、GSM、CDMA、GPRS;第3章第3代移動通信係統,介紹3G基礎、WCDMA、CDMA2000、TDSCDMA、3G主流標準比較;第4章其他移動通信技術,介紹集群通信技術、藍牙通信技術、UWB技術、ZigBee技術、RFID技術、NFC技術、WiFi技術、WiMax技術以及4G移動通信;第5章移動通信技術應用,介紹移動互聯網、移動多媒體、物聯網技術。每章還安排瞭6個兼顧知識性、實用性的閱讀材料。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與應用》概念簡潔、原理明瞭、材料豐富、語句流暢、條理清晰,體例安排及內容裁剪等都有鮮明特色。適閤作為本科、專科、高職高專的通信、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教材,對工程人員、管理人員的在職培訓及個人自學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移動通信技術基礎
1.1 移動通信基礎知識
1.2 移動通信係統構成及分類
1.2.1 移動通信係統構成
1.2.2 移動通信係統分類
1.3 移動通信的電波傳播
1.3.1 無綫電波的傳播方式
1.3.2 移動通信的信道特性
1.4 移動通信的多址接入
1.4.1 多址接入的基本原理
1.4.2 常用的多址接入技術
1.5 移動通信的組網技術
1.5.1 蜂窩移動通信技術
1.5.2 移動通信係統的組網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1 通信技術發展曆程
閱讀材料2 開放移動聯盟(OMA)
閱讀材料3 國際電信聯盟(ITU)
閱讀材料4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閱讀材料5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
閱讀材料6 國內移動通信主要運營商簡介

第2章 第2代移動通信係統
2.1 第2代移動通信概述
2.2 GSM全球移動通信係統
2.2.1 GSM基礎知識
2.2.2 GSM的結構及接口
2.2.3 GSM的特點及業務
2.2.4 GSM的安全與管理
2.3 CDMA移動通信係統
2.3.1 CDMA基礎知識
2.3.2 CDMA的結構及特點
2.4 GPRS通用分組無綫業務
2.4.1 GPRS基礎知識
2.4.2 GPRS的結構及特點
2.4.3 GPRS的業務及應用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1 選購手機的注意點
閱讀材料2 電路原理圖的識讀
閱讀材料3 集成電路(IC)基礎
閱讀材料4 IC應用電路及識圖方法
閱讀材料5 三極管引腳的識彆與判彆
閱讀材料6 常用電子元器件的故障特點

第3章 第3代移動通信係統
3.1 第3代移動通信概述
3.2 WCDMA移動通信係統
3.2.1 WCDMA基礎知識
3.2.2 WCDMA的結構及特點
3.3 CDMA2000移動通信係統
3.3.1 CDMA2000基礎知識
3.3.2 CDMA2000的結構及特點
3.4 TDSCDMA移動通信係統
3.4.1 TDSCDMA基礎知識
3.4.2 TDSCDMA的結構及特點
3.4.3 TDSCDMA係統的關鍵技術
3.5 第3代移動通信主流標準比較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1 移動定位技術
閱讀材料2 室內覆蓋技術
閱讀材料3 通信加密技術
閱讀材料4 音頻編/解碼技術
閱讀材料5 新穎的IPv6協議
閱讀材料6 2G嚮3G的演進策略

第4章 其他移動通信技術
4.1 集群通信技術
4.1.1 集群通信基礎知識
4.1.2 常用數字集群通信標準
4.2 藍牙通信技術
4.2.1 藍牙技術基礎知識
4.2.2 藍牙技術的特點及應用
4.3 超寬帶(UWB)技術
4.3.1 UWB基礎知識
4.3.2 UWB的特點及應用
4.4 紫蜂(ZigBee)技術
4.4.1 ZigBee基礎知識
4.4.2 ZigBee的特點及應用
4.5 射頻識彆(RFID)技術
4.5.1 RFID基礎知識
4.5.2 RFID的特點及應用
4.6 近場通信(NFC)技術
4.6.1 NFC基礎知識
4.6.2 NFC的特點及應用
4.7 無綫保真(WiFi)技術
4.7.1 WiFi基礎知識
4.7.2 WiFi的特點及應用
4.8 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iMax)
4.8.1 WiMax基礎知識
4.8.2 WiMax的特點及應用
4.9 第4代(4G)移動通信係統
4.9.1 4G基礎知識
4.9.2 4G的結構及特點
4.9.3 4G係統的關鍵技術
4.9.4 長期演進計劃(LTE)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1 衛星移動通信
閱讀材料2 無綫光(FSO)通信
閱讀材料3 下一代網絡(NGN)
閱讀材料4 智能手機的發展趨勢
閱讀材料5 全球定位係統(GPS)
閱讀材料6 北鬥衛星導航係統(CNSS)

第5章 移動通信技術應用
5.1 移動互聯網
5.1.1 移動互聯網概述
5.1.2 移動互聯網接入
5.2 移動多媒體
5.2.1 多媒體技術基礎
5.2.2 視頻的壓縮編碼
5.2.3 移動多媒體廣播
5.3 物聯網技術
5.3.1 物聯網基礎知識
5.3.2 物聯網的網絡架構
5.3.3 物聯網係統的組成
5.3.4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5.3.5 無綫傳感網(WSN)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1 電氣安全常識
閱讀材料2 雲計算技術基礎
閱讀材料3 數字電視(DTV)
閱讀材料4 傢庭寬帶無綫網絡的構建
閱讀材料5 傢庭無綫網絡常用安全措施
閱讀材料6 中國強製認證(3C)製度簡介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移動通信是通信的重要方麵,通常定義為:通信的雙方或至少一方在移動中進行信息傳輸和交換,包括固定點與移動體、移動體與移動體之間的通信。相比於缺乏動態性的傳統有綫通信,移動通信的傳輸綫路是隨終端移動而實時分配的動態無綫鏈路。可以看齣,移動通信與有綫通信的最本質區彆是“移動性”,錶現為終端的移動性、業務的移動性及個人身份(如SIM卡)的移動性,關鍵是“動中通”。作為目前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泛的通信手段,數字化、個人化、寬帶化、智能化是現代移動通信的特點。其最終目標是實現“5W+42”的通信:5W即“實現任何人(whoever)可以在任何時間(whenever)、任何地方(wherever)、以任何方式(whatever)與任何人進行任何種類( whatsoever)的通信”;42即“移動化(mobilize)、個性化(personalization)、智能化(intelligentization)和虛擬化(virtualization)”。移動通信業務將最終實現與平颱的無關性、網絡的無關性及與設備的無關性等。
  1.本書編寫原則
  本書是為更好地滿足本科、專科、高職高專的通信、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習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及其應用而編寫的。編寫原則如下:
  (1)從宏觀角度編寫。本書對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及其應用作全景式介紹,為讀者在宏觀上理解,並在實際工作中掌握、運用相關技術奠定良好基礎。有些內容允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將來可結閤相關課程或工作實踐進一步加深理解。
  (2)普及性、實用性。作為本科、專科、高職高專的學生及相關人員學習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及其應用的通用書籍,既要內容豐富、通俗易懂,又要突齣時代性、實用性。
  (3)“廣度優先”原則。為多角度、全方位拓展知識麵,加深對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相關內容的瞭解,每章安排瞭6個簡短精練的閱讀材料,素材選擇有一定特色。
  2.體例安排思路
  鑒於現代移動通信技術涉及內容多、覆蓋麵較廣,要做到選材得當、組織閤理、深入淺齣、聯係實際、新穎實用,確實有一定難度。為此,本書采用分層結構,分為正文內容和閱讀材料兩層。
  (1)正文內容。為本書的核心,從宏觀的角度介紹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及其應用,占全書篇幅的80%。
  (2)閱讀材料。每章安排6個獨立成篇的閱讀材料作為正文的補充,兼顧知識性、實用性,努力體現“廣度優先”的原則,占全書篇幅的20%。
  這樣,既突齣重點,又能適應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需要。學習時可設計相應的教學大綱,選擇書中全部或部分內容。
  3.本書使用建議
  (1)對教師的建議。教材與教學不應完全等同。教材注重從概念和定義齣發,要求係統、全麵;教學要求從問題或實例齣發,層層剖析、逐步深入。因此,教學過程中不一定拘泥於教材順序組織內容,教學內容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覆蓋教材,應從“以教為主”逐漸過渡到“教與學相結閤”,著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明瞭:教哪些內容?如何教這些內容?這樣教會有什麼效果?有些內容應允許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將來結閤相關課程或工作實踐再進一步加深理解。
  (2)對學生的建議。大學的學習方法有彆於中學,作為邁嚮工作崗位前最重要的知識積纍和能力培養階段,一定要培養自學的能力,因為學習是終身的事。大學階段主要掌握一些基礎性、原理性的知識,特彆是從係統的、宏觀的角度理解所學知識,明白學習什麼、如何學習。學習過程中,要努力構建某一學科知識體係的框架,培養係統觀、大局觀,更多的具體內容可以在工作時結閤實踐去進一步充實、提高。因此,大學階段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尤為重要。此外,書中獨立成篇的閱讀材料是正文內容很好的補充,值得認真閱讀。
  有關本書課件可聯係責任編輯。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瞭部分資料,謹對這些資料的作者、網站、齣版社錶示衷心感謝。限於作者水平,書中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指正。
《星河軌跡:宇宙探索紀實》 序言 浩瀚的星河,自古以來便吸引著人類最深切的凝視與最無盡的遐想。那些遙遠的星辰,是古老神話的搖籃,也是科學探索的燈塔。從仰望夜空,到邁齣探索的腳步,《星河軌跡》旨在為您呈現一部宏大而真實的宇宙探索史詩,記錄人類不懈追尋的足跡,揭示那些潛藏在黑暗深處的奧秘。本書並非暢想麯,而是基於嚴謹科學事實和前沿研究成果的真實寫照,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維度,親曆人類文明邁嚮星辰大海的壯麗徵程。 第一章:遠古的仰望與初生的夢想 在文字尚未誕生,文明尚在萌芽的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開始仰望星空。夜空中閃爍的星辰,構成瞭樸素的曆法,指引著遷徙的方嚮,也孕育瞭神話與傳說。從古巴比倫人精密的觀測,到古希臘哲學傢們對宇宙結構的猜想,再到中國古代天文學傢們對天象的記錄,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如同星辰般,點點滴滴匯聚,逐漸清晰。 在古埃及,金字塔的方位精確地指嚮瞭北極星,古印度人則對行星的運行軌跡進行瞭細緻的劃分。中國古代的觀星颱,如安陽殷墟的觀測遺址,以及唐朝的《麟德曆》,都展現瞭先民們對宇宙秩序的敬畏與探索。然而,這些早期的認知,更多地是基於肉眼觀察與樸素的幾何學推理,宇宙的真實麵貌,仍籠罩在神秘的麵紗之下。 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纔如同劃破黎明的閃電,徹底顛覆瞭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伽利略用望遠鏡,首次窺見瞭月球的環形山、木星的衛星,這些觀測證據,為日心說提供瞭強有力的支撐。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則為我們理解行星為何按照既定的軌道運行,提供瞭物理學的解釋,將宏觀的宇宙秩序,納入瞭理性的範疇。 第二章:望遠鏡的延伸與宇宙的邊界 望遠鏡的每一次進步,都意味著人類視野的拓展,宇宙的邊界也因此被不斷地推嚮遠方。從地麵天文颱的龐大鏡筒,到太空望遠鏡的卓越性能,人類終於得以超越地球大氣層的乾擾,捕捉到更微弱、更遙遠的光綫。 哈勃太空望遠鏡,堪稱人類探索宇宙的“眼睛”。它拍攝的深空圖像,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展現瞭遙遠的星係、星雲和恒星的誕生與死亡。通過分析這些光綫,科學傢們得以計算星係的距離,測量宇宙的膨脹速度,並發現瞭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射電望遠鏡則開啓瞭觀測宇宙的另一扇窗口,它們捕捉的是宇宙在無綫電波段發齣的信號,揭示瞭宇宙的微弱迴響,如脈衝星的規律性閃爍,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被認為是宇宙大爆炸留下的“餘暉”。X射綫和伽馬射綫望遠鏡,則讓我們得以窺見宇宙中最具能量的天體活動,如黑洞吸積盤的輻射,以及超新星爆發的壯麗景象。 這些觀測手段的進步,不僅讓我們看到瞭更多的星體,更重要的是,它們幫助我們構建瞭一個更宏大、更復雜的宇宙模型。我們開始認識到,我們所處的銀河係,隻是數韆億個星係中的一個;而我們所見的宇宙,可能隻是可觀測宇宙的一部分,其之外,或許是更為廣闊、更為未知的空間。 第三章:太空競賽與重返月球的夢想 20世紀中葉,冷戰的陰影籠罩著全球,卻也點燃瞭人類探索太空的熱情。美蘇兩國之間的太空競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從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剋1號”,到尤裏·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再到美國“阿波羅11號”任務成功將人類送上月球,這一係列事件,不僅是國傢間的較量,更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突破自身極限的壯舉。 “阿波羅計劃”的成功,是人類曆史上一個裏程碑式的事件。宇航員們在月球上留下的腳印,不僅是人類踏足另一個天體的標記,更是人類探索精神的象徵。在月球上采集的岩石樣本,為我們瞭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提供瞭寶貴的綫索。 然而,隨著太空競賽的緩和,載人登月的熱情一度冷卻。但重返月球的夢想從未熄滅。近年來,隨著各國航天能力的提升,月球再次成為探索的熱點。中國、印度、歐洲航天局等都提齣瞭各自的月球探測計劃,有的旨在建立月球基地,有的則希望利用月球資源,為未來的深空探測提供支撐。 重返月球,不僅僅是為瞭科學研究,更是為未來人類嚮火星乃至更遙遠的星際空間進發,積纍經驗、驗證技術、奠定基礎。月球,將是人類邁嚮更廣闊宇宙的重要跳闆。 第四章:行星探測的腳步與尋找生命的跡象 除瞭月球,太陽係中的其他行星,也成為瞭人類探測的焦點。 水星,這顆離太陽最近的行星,雖然炙烤著熾熱的陽光,卻也隱藏著關於太陽係早期形成的重要信息。信使號探測器對水星的多次飛掠,為我們描繪瞭它布滿隕石坑的錶麵,以及奇特的磁場。 金星,這顆被稱為地球“姐妹星”的行星,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濃厚的大氣層,形成瞭劇烈的溫室效應,使其錶麵溫度高達460攝氏度。蘇聯的“維納斯”探測器,在極端環境下,成功著陸並傳迴瞭珍貴的圖像,讓我們得以一窺這個“地獄般”的世界。 火星,無疑是太陽係中最受關注的行星之一。自“水手號”探測器首次飛掠以來,人類對其的探索從未停止。機遇號、勇氣號、好奇號、毅力號等火星探測器,在火星錶麵留下瞭深深的足跡,它們搜尋著水的痕跡,分析著岩石的成分,試圖解答火星是否曾經存在過生命,以及未來是否可能成為人類的第二傢園。火星上發現的古老河床、湖泊遺跡,以及有機分子的存在,都為尋找生命的跡象提供瞭重要的綫索。 木星和土星,這兩顆巨型氣態行星,以其壯麗的光環和眾多的衛星吸引著我們的目光。旅行者號探測器,首次近距離飛掠瞭這兩顆行星,傳迴瞭震撼人心的圖像,揭示瞭木星的大紅斑、土星的清晰光環,以及它們衛星上獨特的地貌。伽利略號探測器對木星的詳細探測,以及卡西尼-惠更斯號對土星及其衛星的長期觀測,讓我們對這兩顆行星及其係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特彆是土衛六(泰坦)上濃厚的大氣層和液態甲烷的海洋,更是激起瞭科學傢們對外星生命形式的無限遐想。 天王星和海王星,這兩顆冰巨星,雖然遙遠,但旅行者2號的單次飛掠,也為我們帶來瞭寶貴的科學數據,揭示瞭它們獨特的藍色外觀、風暴活動和磁場。 第五章:深空探測的未知與地外生命的探索 隨著人類對太陽係的探索逐漸深入,目光自然投嚮瞭更遙遠的星際空間。 旅行者號探測器,這對孤獨的太空使者,已經飛齣瞭太陽係,進入瞭星際空間。它們攜帶的“金唱片”,承載著人類文明的信息,嚮宇宙深處傳遞著我們的問候。它們的旅程,標誌著人類探測器的首次真正意義上的“齣埃及記”。 新視野號探測器,則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瞭冥王星,這個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它揭示瞭冥王星復雜的地貌,以及它與它的衛星卡戎之間的特殊關係,也為我們理解矮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瞭重要依據。 尋找地外生命,是人類探索宇宙最宏大的命題之一。除瞭在火星上搜尋生命的痕跡,科學傢們還將目光投嚮瞭太陽係內一些可能存在液態水的冰封衛星,如木衛二(歐羅巴)和土衛二(恩剋拉多斯)。這些衛星的冰層之下,可能隱藏著廣闊的海洋,那裏或許孕育著我們尚未知的生命形式。 同時,通過射電望遠鏡,科學傢們也在不斷地監聽來自宇宙深處的信號,搜尋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發齣的無綫電波。SETI(搜尋地外文明計劃)的持續進行,雖然尚未有確鑿的發現,但它代錶瞭人類對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深切反思,以及對未知生命的無限渴望。 第六章:係外行星的發現與宇宙的“生命之網” 近年來,係外行星的發現,如同宇宙考古學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宇宙中行星係統的認知。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以及後續的TESS等探測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發現瞭數韆顆圍繞其他恒星運行的行星。 這些係外行星,大小各異,軌道不同,有的甚至位於其恒星的“宜居帶”內,這意味著它們的錶麵溫度可能適宜液態水的存在,從而為生命的誕生提供瞭理論上的可能性。一些“超級地球”和“迷你海王星”的發現,更是挑戰瞭我們對行星形成的固有認知。 對係外行星大氣的分析,是尋找生命跡象的重要途徑。通過分析它們反射或透過的恒星光,科學傢們可以識彆齣行星大氣中的某些化學成分,如氧氣、甲烷等,這些成分的組閤,可能暗示著生命的存在。 係外行星的發現,不僅讓我們意識到宇宙的浩瀚,也讓我們開始思考,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搖籃。如果生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那麼我們正處於一張巨大的“生命之網”之中,等待著我們去揭開它的麵紗。 第七章:中國航天:崛起的力量與星辰大海的徵途 在世界航天領域,中國航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從“東方紅”衛星的成功發射,到“神舟”係列載人飛船的多次飛行,“嫦娥”係列月球探測器的深空探索,再到“天宮”空間站的建成,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 “嫦娥”工程,是中國探月計劃的代號,它不僅實現瞭月球采樣返迴,更開啓瞭中國在月球科學研究領域的全新篇章。“祝融號”火星車,則成功登陸火星,標誌著中國成為第二個成功部署火星車的國傢,並獲取瞭寶貴的火星地質和環境數據。 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是中國航天自主研發能力的集中體現,它為中國科學傢提供瞭在太空進行長期科學實驗的平颱,也為未來的深空探測任務提供瞭重要的技術支撐和人纔培養基地。 展望未來,中國航天正規劃著更宏大的目標,包括載人登月、火星采樣返迴,以及更深遠的行星探測任務。中國航天人的腳步,正堅定而有力地邁嚮星辰大海。 第八章:未來展望:人類的宇宙未來 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永不停歇。從初步的太空觀測,到載人登月,再到行星探測,我們正一步步地將觸角伸嚮更遠的地方。 未來的太空探索,將呈現齣更加多元化的趨勢。 商業航天的興起,降低瞭太空探索的門檻,私人企業正積極參與衛星發射、太空旅遊,乃至月球和火星的資源開發。 深空探測將更加深入,目標可能包括外太陽係的行星、柯伊伯帶的天體,甚至可能探測到比太陽係更遙遠的星際物質。 地外生命的搜尋,將成為持續的焦點。通過更先進的望遠鏡和探測器,我們有望在未來發現地外生命存在的確鑿證據。 載人火星任務,是人類太空探索的下一個重要目標。剋服漫長的旅程、輻射的威脅以及資源的限製,將是巨大的挑戰,但也是人類邁嚮多行星物種的關鍵一步。 星際旅行,雖然目前仍處於科幻的範疇,但科學傢們正在探索如麯速引擎、蟲洞等概念的可能性,為遙遠的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 《星河軌跡:宇宙探索紀實》所記錄的,隻是人類探索宇宙的開端。每一項發現,每一次技術突破,都離不開無數科學傢、工程師和探險傢的智慧與汗水。這本書記載的是一段充滿艱辛與榮耀的徵程,更是一麯人類好奇心與探索精神的贊歌。宇宙的奧秘,永無止境,而人類探索的腳步,亦將永不停息。願我們在仰望星空時,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並為下一代,鋪就更寬廣的星際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輯風格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整體的排版清晰明瞭,重點內容通過加粗、引用等方式得到瞭很好的突齣,使得閱讀過程不會感到疲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案例的選取,非常貼閤實際生活,比如智能手機的信號接收、Wi-Fi的連接原理、甚至是一些我們日常使用App時可能遇到的網絡問題,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相應的技術解釋。這讓我覺得,書中的技術不再是冰冷抽象的理論,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存在。例如,當我在使用導航軟件時,書中關於“定位技術”的介紹,讓我明白瞭GPS、北鬥等係統是如何協同工作的,以及它們在精度上的差異。再比如,在觀看高清視頻時,關於“傳輸速率”和“帶寬”的講解,讓我對為何有時會齣現畫麵卡頓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在描述技術細節時,並沒有迴避復雜的數學公式,但總是會給齣通俗易懂的解釋,並強調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這一點對於我這種非數學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看似簡單的通信功能背後,蘊含著多麼精妙的技術和設計。

評分

我是一名在校學生,正在攻讀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專業,對移動通信技術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以一種非常係統的方式,為我梳理瞭移動通信的發展脈絡和核心技術。從最初的2G技術,到如今普及的4G和正在發展的5G,再到對未來6G的展望,書中對每個時代的技術特點、關鍵突破以及麵臨的挑戰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多址技術”的章節,詳細介紹瞭FDMA、TDMA、CDMA以及OFDMA等技術,並對比瞭它們的優缺點,這對於我理解不同通信標準的核心差異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對“信道編碼”和“調製解調”等底層技術的講解,雖然初看有些難度,但作者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配閤生動的比喻,讓我能夠逐漸掌握這些基本概念,並理解它們在保證通信質量中的重要作用。書中也提及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移動通信發展上的差異和側重點,這讓我對全球移動通信産業的格局有瞭更宏觀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為我提供瞭紮實的理論知識,也為我未來的學習和研究方嚮提供瞭重要的參考和啓發,我非常看好它在我學術道路上的助益。

評分

我是一個對科技發展趨勢非常關注的愛好者,尤其是移動通信領域,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讓人應接不暇。當我看到這本書的目錄時,就被其內容的全麵性所吸引。它不僅僅局限於介紹現有的技術標準,比如4G、5G,更深入地探討瞭未來發展方嚮,如6G的設想,以及一些前沿性的技術,例如邊緣計算、網絡切片等。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人工智能在通信網絡中的應用”的論述印象深刻,它闡述瞭AI如何賦能網絡的自動化管理、故障預測和性能優化,這讓我看到瞭通信行業智能化轉型的大趨勢。書中對於各種通信協議的講解,雖然篇幅不小,但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通過邏輯清晰的層層遞進,逐步揭示瞭這些協議背後的設計思想和技術實現。我發現,很多看似復雜的技術原理,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有趣,仿佛在我腦海中構建瞭一個立體的通信網絡模型。此外,書中還涵蓋瞭移動通信安全方麵的內容,這對於我這個對信息安全比較敏感的讀者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它詳細介紹瞭當前麵臨的安全威脅,以及相應的防護措施,讓我對移動通信的安全性有瞭更客觀的認識。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既有宏觀的趨勢分析,也有微觀的技術細節,對於想深入瞭解移動通信領域的人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評分

我是一位對智能設備和互聯互通有著強烈好奇心的用戶,平時喜歡琢磨手機、平闆電腦等設備的工作原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理解我們日常使用的這些“智能”背後,移動通信技術是如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我的手機能夠瞬間連接到全球各地的網絡,還能與其他設備進行如此便捷的通信。書中對“無綫接入技術”的講解,從WiFi到藍牙,再到蜂窩網絡,層層深入,讓我明白瞭不同通信方式的特點和適用場景。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物聯網”的章節印象深刻,它描繪瞭一個萬物互聯的未來圖景,從智能傢居到智慧城市,移動通信技術將如何賦能這一切,讓我充滿瞭期待。書中對於“網絡覆蓋與容量”的分析,也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信號會變差,以及運營商是如何努力提升網絡質量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關於現代社會“連接”的科普讀物,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順暢的通信體驗,並對未來的科技發展充滿信心。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吸引力,一種科技感十足的藍色調,搭配簡潔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與“現代移動通信”主題的契閤。迫不及待地翻開,我首先被裏麵的插圖和圖錶所吸引,非常直觀地解釋瞭各種概念,比如蜂窩網絡的結構、信號傳播的原理等,這對於我這種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幫助。我一直對手機信號為什麼能覆蓋這麼廣、為什麼有時候會斷斷續續感到好奇,這本書用非常易懂的語言,從最基礎的基站原理講起,一步步深入到更復雜的信號處理技術。我尤其喜歡關於“網絡延遲”的章節,裏麵詳細分析瞭造成延遲的各種因素,並且提齣瞭優化建議,這讓我對日常使用手機時遇到的卡頓問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一味地堆砌枯燥的術語,而是穿插瞭大量的實際應用案例,比如智能傢居、物聯網、車載通信等等,這些都讓我看到瞭移動通信技術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廣闊前景。尤其是看到那些關於5G未來應用場景的展望,我感到非常興奮,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世界。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像是一次深入瞭解現代社會脈搏的旅程,讓我對我們賴以生存的通信技術有瞭全新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