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廣大從事電動汽車相關領域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車輛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選修課教材,還可作為其他專業如機械、電機、材料等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參考書使用。 本書初版曾榮獲評為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二等奬。
本書前幾版自齣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朋友的歡迎,充分錶明本書是一本內容豐富、深入淺齣、圖文並茂、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書籍,也是一本實用而簡明的技術指導書籍。 本次全麵改版,對電動汽車新技術進行瞭更加全麵、係統的介紹,補充瞭更多內容,實例更豐富,技術更先進、更實用,可操作性更強!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所在研究團隊(清華大學電動車輛研究室)多年來從事純電動汽車、混閤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的工作體會和經驗總結,作者期望通過本書與廣大讀者交流與分享。
本書第二版自齣版以來,電動汽車技術取得更多新發展,本次第三版進行瞭全麵修訂,全新補充內容包括:驅動電機係統、純電動車輛、燃料電池技術與車輛、自動駕駛、高級駕駛員輔助係統和車聯網,以及國內外新電動汽車標準與規範等,使本書技術內容更先進、更實用。
本書可供廣大從事電動汽車相關領域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車輛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選修課教材,還可作為其他專業如機械、電機、材料等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參考書使用。
作者簡介
陳全世,清華大學汽車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 陳全世教授現任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1970年3月畢業於清華大學汽車工程專業。畢業後留校工作,曾擔任清華大學汽車工程係主任。 陳世全還兼職擔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電動汽車分會主任,全國汽車標準化電動汽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及建設部城市車輛專傢委員會副主任等。他的主要學術研究領域包括電動汽車、混閤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概述1
1.1電動汽車1
1.1.1電動汽車的定義1
1.1.2電動車輛1
1.1.3新能源汽車1
1.2新能源汽車在國外的發展概述2
1.2.1各國的優惠政策概述2
1.2.2美國對新能源汽車的激勵政策2
1.2.3美國加州的零排放政策和零排放汽車積分3
1.2.4日本“新一代汽車”政策及發展概況3
1.3國內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情況4
1.3.1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原動力4
1.3.2我國政府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和優惠政策5
1.3.3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快速發展5
1.4汽車工業和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嚮6
參考文獻6
第2章整車行駛工況與性能匹配7
2.1汽車行駛工況概述7
2.2國外汽車行駛工況介紹8
2.2.1美國行駛工況8
2.2.2歐洲行駛工況10
2.2.3日本行駛工況10
2.2.4檢測循環工況的動態化趨勢11
2.3我國行駛工況的發展狀況11
2.4行駛工況的特徵分析12
2.5汽車行駛工況開發方法14
2.5.1開發規劃14
2.5.2數據的獲取15
2.5.3數據的分析與處理15
2.5.4工況的解析與閤成16
2.5.5工況的驗證16
2.6行駛工況在整車性能分析和匹配研究中的應用17
2.6.1確定動力性能指標17
2.6.2整車參數匹配與仿真17
2.6.3整車能量消耗和排放試驗18
參考文獻19
第3章驅動電機及其控製係統20
3.1概述20
3.2直流電機驅動係統23
3.2.1直流電機工作原理23
3.2.2直流電機數學方程25
3.2.3直流電機機械特性分析26
3.2.4直流電機控製器原理27
3.2.5直流電機驅動係統28
3.3交流感應電機驅動係統30
3.3.1交流感應電機工作原理30
3.3.2交流感應電機在額定電壓和額定頻率下的轉矩-轉速特性32
3.3.3交流驅動係統34
3.3.4基於感應電機穩態模型的變壓變頻下交流電機係統的機械特性34
3.3.5交流感應電機矢量控製算法36
3.3.6交流感應電機直接轉矩控製算法39
3.3.7交流感應電機驅動係統的特點40
3.4交流永磁電機驅動係統40
3.4.1交流永磁同步電機驅動係統40
3.4.2永磁同步電機工作原理41
3.4.3永磁同步電機轉矩-轉速特性44
3.4.4無刷直流電機工作原理44
3.4.5無刷直流電機數學模型及控製係統44
3.4.6交流永磁電機驅動係統特點47
3.5開關磁阻電動機47
3.5.1開關磁阻電機工作原理47
3.5.2開關磁阻電動機的數學模型48
3.5.3電動汽車開關磁阻電機控製係統49
3.5.4開關磁阻電機驅動係統的特點49
3.6電動車輛電機驅動係統設計概要50
3.6.1概述50
3.6.2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的工作製50
3.6.3汽車驅動電機係統的轉矩-轉速特性確定52
3.6.4工程車輛驅動電機係統的轉矩-轉速特性確定53
參考文獻54
第4章動力電池係統55
4.1概述55
4.2動力電池的基本術語56
4.3電動車輛對電池性能的要求57
4.3.1純電動汽車對電池的要求58
4.3.2混閤動力汽車對電池的工作要求58
4.3.3可外接充電式混閤動力汽車(PHEV)對電池的工作要求59
4.3.4電動車用電池的具體指標要求舉例59
4.4電動車用電池的主要種類及特點61
4.4.1鉛酸電池61
4.4.2鎳氫電池62
4.4.3ZEBRA電池63
4.4.4鋰離子電池64
4.4.5鋰空氣電池66
4.4.6鋰資源68
4.5電池測試方法69
4.5.1單體、模塊與電池組69
4.5.2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國內標準69
4.5.3國外動力電池的試驗方法69
4.6電池管理係統70
4.6.1電池管理係統概述70
4.6.2電動汽車電池管理係統舉例72
4.7電動車用電池管理的關鍵技術72
4.7.1電池模型應用72
4.7.2SOC估計76
4.7.3電池組熱管理78
4.8動力電池技術前景展望81
4.8.1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類彆81
4.8.2電容型電池81
4.8.3聚閤物鋰離子電池82
4.8.4石墨烯錶麵驅動鋰離子交換電池84
4.8.5動力電池的發展展望84
參考文獻85
第5章超級電容與飛輪儲能裝置87
5.1超級電容的研究現狀87
5.2超級電容的儲能機理及分類88
5.2.1超級電容的儲能機理88
5.2.2超級電容的分類89
5.3碳鎳體係超級電容91
5.3.1充電過程91
5.3.2放電過程91
5.4超級電容的模型92
5.4.1超級電容的理論模型92
5.4.2超級電容等效電路模型93
5.5超級電容在電動汽車上的應用96
5.5.1超級電容與動力電池的比較96
5.5.2超級電容組的電壓均衡問題96
5.5.3超級電容在車輛上的應用97
5.5.4車用超級電容的發展方嚮98
5.6飛輪儲能裝置99
5.6.1飛輪儲能裝置的結構及原理100
5.6.2飛輪儲能裝置與其他儲能裝置的比較102
5.6.3飛輪儲能裝置發展現狀102
5.6.4飛輪儲能裝置關鍵技術104
參考文獻105
第6章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106
6.1燃料電池概述106
6.1.1燃料電池的分類106
6.1.2車用燃料電池及其關鍵技術107
6.1.3燃料電池的性能指標109
6.2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110
6.3膜電極111
6.3.1聚閤物電解質膜112
6.3.2電催化劑115
6.4雙極闆116
6.5燃料電池的水管理和熱管理118
6.5.1燃料電池的水管理118
6.5.2燃料電池的熱管理121
6.6增壓式燃料電池和常壓式燃料電池122
6.6.1增壓式燃料電池122
6.6.2常壓式燃料電池124
6.7燃料電池的相關計算126
6.7.1燃料電池單體的電壓及效率的計算126
6.7.2空氣流量計算129
6.7.3氫氣流量129
6.7.4水的生成量計算130
6.8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130
6.8.1麵嚮示範和産品驗證的燃料電池係統開發130
6.8.2下一代燃料電池係統研究與開發130
6.8.3車載儲氫與高壓加注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131
6.8.4高效低成本製氫技術及儲氫裝置研發131
參考文獻131
第7章電動助力轉嚮、製動及其他電動化輔助係統133
7.1電動助力轉嚮係統133
7.1.1電動助力轉嚮係統概述133
7.1.2電動助力轉嚮係統的分類133
7.2用於電動車輛的氣壓製動係統139
7.2.1電動車輛的空氣壓縮機控製迴路139
7.2.2電動製動空氣壓縮機140
7.3電動製動器(EMB)142
7.4電動空調製冷壓縮機143
7.4.1製冷方式143
7.4.2電動壓縮機驅動方式146
7.4.3高效節能壓縮機的選用147
參考文獻149
第8章電動汽車的電氣係統150
8.1電氣係統概述150
8.1.1低壓電氣的控製邏輯150
8.1.2高壓電氣係統150
8.2電源變換器151
8.2.1電動汽車中的電源變換器151
8.2.2降壓變換器152
8.2.3升壓變換器153
8.2.4雙嚮電源變換器154
8.3電氣係統的電磁兼容性156
8.3.1電磁兼容概述156
8.3.2電磁噪聲的分析156
8.3.3電磁噪聲的傳播158
8.3.4減少電磁乾擾的主要措施159
8.4電動汽車的電氣安全技術163
8.4.1電氣絕緣檢測的一般方法163
8.4.2電動汽車電氣絕緣性能的描述164
8.4.3絕緣電阻檢測原理164
參考文獻165
第9章純電動車輛166
9.1純電動車輛概述166
9.2美國的電動汽車計劃167
9.2.1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EV-1純電動轎車167
9.2.2美國特斯拉汽車公司的純電動車169
9.3法國的電動汽車發展曆程和標緻-雪鐵龍(PSA)集團的純電動轎車176
9.4德國的純電動汽車176
9.4.1奔馳公司的純電動微型車Smart176
9.4.2寶馬(BMW)公司的純電動汽車i3177
9.5日本的純電動汽車研發概況177
9.6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和電動汽車示範城市178
9.7輕型(低速)電動車179
9.7.1車型和用途簡介179
9.7.2中小型電動牽引車182
9.7.3輕型電動車的一般結構182
9.7.4四輪輕型電動車的安全設計標準185
9.8機場地麵支持與服務電動車輛186
9.8.1概述186
9.8.2我國近年開發的機場地麵支持與服務電動車輛186
參考文獻190
第10章混閤動力電動汽車191
10.1混閤動力電動汽車概述191
10.2傳統內燃機車輛的能量利用情況192
10.3混閤動力驅動係統的節能潛力194
10.4混閤動力汽車的排放問題195
10.5混閤動力電動車的分類195
10.5.1串聯混閤動力係統197
10.5.2並聯混閤動力係統198
10.5.3混聯式混閤動力電動車201
10.6混閤動力電動車的能量管理與控製策略205
10.6.1串聯式混閤動力係統的工作模式205
10.6.2並聯式混閤動力係統的工作模式206
10.6.3混閤動力係統的能量管理策略206
10.7插電式混閤動力汽車(PHEV)207
10.7.1PHEV的發展背景207
10.7.2PHEV的工作模式208
10.7.3PHEV的研發現狀208
10.7.4當前PHEV研究的主要問題212
10.8不同類型混閤動力車與傳統汽油車總效率的比較214
參考文獻214
第11章燃料電池汽車216
11.1燃料電池汽車的基本結構216
11.2燃料電池汽車動力係統的參數匹配方法218
11.2.1理想的動力驅動係統的參數優化匹配方法218
11.2.2實用的動力驅動係統的參數優化匹配方法219
11.2.3整車參數、動力性指標與目標工況221
11.3燃料電池汽車燃料經濟性的計算221
11.3.1燃料電池係統氫氣消耗量的計量方法221
11.3.2蓄電池等效氫氣消耗量的摺算223
11.4燃料電池汽車動力驅動係統的參數匹配舉例225
11.4.1車輛行駛需求功率及功率譜分析225
11.4.2驅動電機參數的選擇228
11.5傳動係速比的選擇231
11.5.1傳動係最小傳動比的選擇232
11.5.2傳動係最大傳動比的選擇232
11.5.3固定速比齒輪傳動係的傳動比選擇232
11.6動力源參數匹配與係統構型分析234
11.6.1雙動力源之間的基本能量分配策略234
11.6.2“FC+B_DC/DC(功率混閤型)”構型的能量分配策略234
11.6.3“FC_DC/DC+B(能量混閤型)”構型的能量分配策略236
11.6.4燃料電池係統的特性參數237
11.6.5蓄電池係統的參數選擇237
11.7國外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究進展238
11.7.1總體進展情況238
11.7.2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燃料電池汽車240
11.7.3日本本田汽車公司的氫燃料電池車242
11.7.4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的燃料電池汽車244
11.7.5通用汽車公司的最新概念車“自主魔力”247
11.8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究進展248
11.8.1燃料電池轎車動力係統技術平颱與整車研發249
11.8.2燃料電池客車動力係統技術平颱與整車研發249
參考文獻250
第12章整車控製與係統仿真251
12.1整車控製係統及其功能分析251
12.1.1控製對象251
12.1.2整車控製係統結構252
12.1.3整車控製器功能253
12.2整車控製器開發254
12.2.1開發模式254
12.2.2硬件在環開發係統256
12.2.3仿真模型258
12.2.4快速控製器原型263
12.3能量管理策略及其優化265
12.3.1混聯式混閤動力係統266
12.3.2燃料電池串聯式係統268
12.4整車通信係統270
12.4.1CAN總綫及其應用271
12.4.2TTCAN協議及通信實時性分析273
12.4.3FlexRay總綫及其應用276
12.5整車容錯控製係統278
12.5.1容錯單元及容錯控製係統279
12.5.2容錯的CAN通信係統281
12.6汽車駕駛新技術——自動駕駛、高級駕駛員輔助係統和車聯網283
12.6.1自動駕駛283
12.6.2先進駕駛員輔助係統287
12.6.3車聯網288
參考文獻289
第13 章充電裝置與氫係統基礎設施290
13.1充電裝置與電動汽車290
13.2電動汽車充電裝置的分類291
13.3電動汽車充電技術和充電裝置293
13.4電動汽車充電模式的選擇294
13.4.1充電站的主要結構和功能294
13.4.2電動汽車的充電方式294
13.4.3幾種電動汽車充換電模式簡介295
13.5電動汽車充電裝置的展望297
13.6燃料電池汽車和氫能298
13.6.1燃料電池和氫能298
13.6.2氫的基本性質298
13.7氫的製取299
13.7.1電解水製氫300
13.7.2天然氣蒸汽重整製氫300
13.7.3來自焦化廠、氯堿工廠或石油精煉廠的副産品氫301
13.7.4集中與分布製氫的氫成本比較302
13.8加氫站構成與係統方案302
13.8.1加氫站組成302
13.8.2加氫站係統類型303
13.8.3加氫機304
13.8.4加氫站建設成本305
13.8.5全球主要燃料電池大客車示範項目的加氫站306
13.9氫安全311
參考文獻312
第14章電動汽車標準與規範314
14.1我國電動汽車標準的製定314
14.2國外電動車輛標準化組織及所製定的標準簡介315
14.2.1國際標準化組織315
14.2.2國際電工委員會(IEC)316
14.2.3歐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驅動道路車輛技術委員會317
14.2.4聯閤國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UN/WP29)317
14.2.5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318
14.2.6美國電動運輸協會標準319
14.2.7日本工業標準調查會(JISC)319
14.2.8日本電動車輛協會319
附錄320
附錄1我國已經發布的電動汽車和電動摩托車相關標準320
附錄2國外電動汽車相關標準321
參考文獻327
前言/序言
前言
《先進電動汽車技術》一書初版自2007年齣版以後,繼2009年被評為化學工業齣版社優秀圖書一等奬,2010年又被評為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二等奬。經2012年修訂後,於2013年1月又齣版瞭第二版,承濛關心和厚愛,仍受廣大讀者關注和歡迎。
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在政府各項政策的推動下,取得瞭快速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50.7萬輛,保有量達到瞭100萬輛,穩居全球第一名。全國的公共充電樁運營數字也超過瞭15萬個。發展電動汽車是我國能源和環保戰略的一個重要方嚮,中國電動汽車仍處於持續發展階段,産業即將進入快速發展的機遇期,並開始步入創新之路,現在我國電動汽車的驅動電機、電池係統、電控等關鍵技術以及整車技術已經取得瞭顯著進步。
隨著汽車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動汽車底盤結構、混閤動力及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高級駕駛員輔助係統、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技術等新趨勢、新方嚮領域的課題也已被我國相關部門專門列入重點研發專項,電動汽車産業的商業化創新模式也有瞭飛速發展。為瞭滿足上述要求,第三版對原第二版中的每一章內容都進行瞭認真審查和更新,盡可能將新的技術和創新成果補充到第三版之中,全新補充內容包括:驅動電機係統、純電動車輛、燃料電池技術與車輛、自動駕駛、高級駕駛員輔助係統和車聯網,以及國內外全新電動汽車標準與規範等,以備讀者參考。
由於本次補充的許多內容是近幾年來迅速發展的新技術,許多關鍵技術仍在研究、發展和解決中,限於編著者的知識和水平,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傢和讀者及時予以批評指正,我們在不勝感激的同時,將在後續的版本中加以補充、修改和更正。
編著者
2017年8月
第一版前言
汽車在全球保有量的不斷增加使人類麵臨能源短缺、全球變暖、空氣質量水平下降等諸多挑戰,同時也推動汽車自身技術的發展,為此汽車工程師正在不斷努力研究降低油耗的方法,尋求各種代用燃料以及開發不用或少用汽油的新型車輛;越來越多的人士已認識到各種類型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是實現清潔汽車的解決方案,全世界的汽車業界也正在為此努力並投入巨大的資金和人力。
本書所論述的先進電動汽車絕不是一百多年前的陳舊電動汽車,或電瓶車技術的重復,它是20世紀末直到目前研究開發齣的集機械、電子、汽車、電機、智能控製、化學電源、計算機、新材料等科學領域和工程技術中最新成果於一身,是多種高新技術凝聚的結果。先進電動汽車包括以車載儲能裝置(包括各種蓄電池、超級電容等)為動力源的純電動汽車;以電驅動係統(包括車載儲能裝置和電機)與傳統內燃機(包括微型渦輪發動機、斯特林發動機等熱機)混閤的混閤動力電動汽車(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以氫燃料電池(Fuel Cell)為動力源的燃料電池電動汽車(FCEV)。
電動汽車的最大特點是在行駛過程中很少甚至沒有排放汙染,熱輻射低,噪聲低且環境友好。電動汽車可應用多種能源,能節省甚至不消耗汽油或柴油,解決汽車的能源需求問題。毫無疑問,電動汽車是一種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交通工具,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本書主要內容是作者所在的科研團隊——清華大學電動車研究室,在國傢“八五”~“十五”計劃期間的十幾年內所承擔的國傢電動汽車重大項目研究基礎上,取得的電動汽車、混閤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研究工作的體會和成果。編者力圖通過本書將多年的各種研究實踐和心得,與有誌於從事和希望深入瞭解先進電動汽車技術的人士進行交流,並希望無保留地與廣大讀者分享,以推動我國先進電動汽車的技術進步。
本書主要介紹電動汽車的基本構成;關鍵部件,包括電機及其控製係統、蓄電池、超級電容、氫燃料電池的最新技術;共性技術,電動汽車的高低壓電路、整車控製係統、充電站及製氫加氫係統等方麵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3種類型的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混閤動力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結構特點和適用範圍;最後介紹瞭有關電動汽車的標準、法規及相關規範。
本書共分14章。第1、7章由硃傢璉編寫,第2章由仇斌編寫,第3章由宋建國編寫,第4章由林成濤、韓曉東編寫,第5章由陳勇編寫,第6章由常鞦英編寫,第8章由黃勇編寫,第9、10章由硃傢璉、陳全世編寫,第11章由陳全世編寫,第12章由田光宇編寫,第13章的13.1~13.5由錢良國編寫,第14章由施雙蓉編寫,其餘章節由陳全世編寫並擔任本書主編。硃傢璉、田光宇擔任本書副主編。瞿文龍教授對第3章進行瞭認真審閱,並提齣寶貴意見;謝起成教授和博士後江發潮、晏偉光、王健、陳樹勇對全書的內容進行係統審閱,提供瞭有價值的資料,並對插圖和參考文獻進行核對和補充。清華大學電動車研究室的博士研究生硃元、齊占寜,碩士研究生孫鴻航、李宗華、陳昊、趙立安、張涵、彭濤、李海晨、管華、熊建、梁偉銘、劉國權、黃文華、付正陽、王波、傅春江、項曉波、周偉波、李佳、吳臨政、曾帆、周強、張賓、裴晟、趙廣平等為本書的寫作提供瞭有價值的資料和熱情幫助,在此謹錶示衷心感謝。本書的誕生也是清華大學電動車研究室集體努力的結果。
由於電動汽車技術是近十多年來迅速發展的新技術,許多關鍵技術問題正在研究和解決中,同時由於作者知識和水平所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專傢和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7年3月
第二版前言
《先進電動汽車技術》第一版自2007年3月齣版以來,恰逢國內外大力研發和推廣應用以電動汽車為代錶的新能源汽車浪潮,承濛廣大讀者關心和厚愛,在社會和讀者中産生瞭積極反響。該書2009年被評為第十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科技圖書一等奬,2010年本書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二等奬。
在第一版齣版後的5年來,電動汽車技術開始從研發逐漸走嚮産業化,許多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新車型不斷湧現,電動汽車産業的商業化創新模式也有瞭飛速發展,因此,對第一版中的內容就有瞭更新要求。本書對每一章內容都進行認真審查和更新,盡可能將最新技術和創新成果反映在本書中。
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産業化的最大瓶頸之一,也是近期發展最快、成果最多的領域,因此本書中第4章動力電池係統增加新內容最多,包括目前應用廣泛的正極材料為磷酸鐵鋰、錳酸鋰、三元(錳-鈷-鎳)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對比,以及聚閤物鋰離子電池、電容型鋰離子電池等新型鋰離子電池。本書還對全球鋰資源儲藏和生産情況進行瞭簡要介紹。此外,本書還簡要介紹瞭鋰�部掌�電池的基本原理和研發情況。
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閤動力汽車是近期發展最快的領域,除瞭乘用車、商用車以外,純電動工程車、特種車在節能減排的總目標下,也取得瞭可喜進展。在本書第9章純電動車輛中,對此進行瞭補充介紹。
充電係統是關係到電動汽車産業化的關鍵瓶頸,也是電動汽車推廣應用過程中“利益相關方”最多的領域,包括汽車製造商、動力電池生産商、能源(電力)供應商、中間服務商和各級政府。本書第13章中不但介紹瞭充電係統的關鍵技術,而且對國內外充電係統建設、運營管理模式進行瞭介紹,以期引起讀者和各“利益相關方”的關注。
技術標準和規範是電動汽車産業化的重要支撐條件。國內外在電動汽車標準方麵的競爭也非常激烈,第14章對國內外電動汽車標準體係進行瞭比較詳細的介紹,並收集瞭迄今為止比較全麵的國內外電動汽車標準目錄,以供讀者查詢。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得到瞭上海教育基金會、威海東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精進電驅動有限公司、朝陽立塬新能源有限公司、山東沂星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威海廣泰空港設備股份公司、上海(北京)電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Better Place 中國業務部、北京民航協發機場設備有限公司等單位和個人的大力協助,他們提供瞭寶貴的技術資料,在此一並錶示謝意。
電動汽車技術是近幾年來迅速發展的新技術,許多關鍵技術問題正在研究和解決當中。由於編者知識和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傢和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