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次猛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技术
  • 基础
  • 电路
  • 模拟电路
  • 数字电路
  • 实验
  • 技能
  • 入门
  • 实训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00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9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成果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3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将电子技术的理论、实验和实训内容融为一体,主要内容包括:晶体二极管及其应用、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半导体存储器等。每章后面都附有思考题与习题,便于自学。

作者简介

范次猛,男,1997年东南大学电子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现在就职于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维修电工高级技师,机电工程系主任。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晶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1)
1.1 晶体二极管的使用 (1)
1.1.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1)
1.1.2 晶体二极管的结构、类型及符号 (4)
1.1.3 晶体二极管的特性 (5)
1.1.4 特殊晶体二极管 (7)
1.1.5 实训项目:使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 (9)
1.2 整流电路 (11)
1.2.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11)
1.2.2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13)
1.2.3 实训项目: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16)
1.3 滤波电路 (21)
1.3.1 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 (22)
1.3.2 实训项目:滤波电路安装与调试 (26)
1.4 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 (31)
1.4.1 晶闸管 (32)
1.4.2 实训项目:晶闸管的测量 (33)
1.4.3 晶闸管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35)
1.4.4 实训项目:家用调光台灯制作 (38)
思考题与习题1 (40)
第2章 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43)
2.1 半导体三极管 (43)
2.1.1 三极管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43)
2.1.2 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 (45)
2.1.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及主要参数 (46)
2.1.4 实训项目:三极管的判别与检测 (48)
2.2 基本放大电路 (50)
2.2.1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51)
2.2.2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分析 (52)
2.2.3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58)
2.2.4 实训项目: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安装与调试 (60)
2.3 低频功率放大器 (63)
2.3.1 低频功率放大器 (64)
2.3.2 典型集成功率放大器 (67)
2.3.3 实训项目:音频功率放大器安装与调试 (68)
2.4 集成运算放大器 (70)
2.4.1 集成运算放大器 (70)
2.4.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运算电路 (77)
2.4.3 放大电路的负反馈 (83)
2.4.4 实训项目:比例运算放大器安装与调试 (85)
2.5 直流稳压电源 (88)
2.5.1 硅稳压管稳压电路 (89)
2.5.2 串联型三极管稳压电路 (90)
2.5.3 集成稳压电路 (93)
2.5.4 实训项目:三端集成稳压电源的组装与调试 (97)
思考题与习题2 (99)
第3章 数字电路基础 (103)
3.1 脉冲与数字信号 (103)
3.2 数制与码制 (107)
3.2.1 数制 (107)
3.2.2 不同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108)
3.2.3 BCD编码 (110)
3.3 逻辑门电路 (111)
3.3.1 简单门电路 (112)
3.3.2 TTL集成逻辑门电路 (116)
3.3.3 CMOS集成门电路 (121)
思考题与习题3 (125)
第4章 组合逻辑电路 (127)
4.1 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 (127)
4.1.1 逻辑代数 (127)
4.1.2 逻辑函数的化简 (128)
4.1.3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130)
4.1.4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132)
4.1.5 实训项目:三人表决器的制作 (133)
4.2 编码器 (135)
4.2.1 编码器的基本知识 (136)
4.2.2 集成编码器的产品简介 (138)
4.3 译码器 (141)
4.3.1 译码器的基本知识 (141)
4.3.2 集成译码器产品简介 (147)
4.3.3 实训项目:七段显示器的安装连接和功能测试 (150)
思考题与习题4 (152)
第5章 时序逻辑电路 (155)
5.1 RS触发器 (155)
5.1.1 基本RS触发器 (156)
5.1.2 同步RS触发器 (159)
5.2 时钟触发器 (162)
5.2.1 主从JK触发器 (162)
5.2.2 边沿JK触发器 (163)
5.3 D触发器 (165)
5.3.1 同步D触发器 (166)
5.3.2 边沿D触发器 (166)
5.4 寄存器 (168)
5.4.1 数码寄存器 (168)
5.4.2 移位寄存器 (169)
5.5 计数器 (172)
5.5.1 二进制计数器 (172)
5.5.2 十进制计数器 (173)
5.5.3 集成计数器的应用 (175)
5.6 实训项目:秒信号发生器的制作 (178)
思考题和习题5 (181)
第6章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 (183)
6.1 常见脉冲产生电路 (183)
6.1.1 多谐振荡器 (184)
6.1.2 单稳态触发器 (185)
6.1.3 施密特触发器 (187)
6.2 555时基电路 (191)
6.2.1 555时基电路 (191)
6.2.2 555时基电路的应用 (193)
6.3 实训项目:555构成的叮咚门铃电路安装与调试 (196)
思考题与习题6 (199)
第7章 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 (200)
7.1 数模转换电路 (200)
7.1.1 D/A转换电路基本知识 (200)
7.1.2 集成数/模转换器的应用 (202)
7.2 模/数转换电路 (204)
7.2.1 A/D转换电路基本知识 (205)
7.2.2 集成模/数转换器的应用 (207)
思考题与习题7 (209)
第8章 半导体存储器 (210)
思考题与习题8 (213)
参考文献 (214)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书定位于高等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根据最新制定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核心课程标准,并参照最新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及有关行业的职业标准规范编写的。本书重点内容是电子技术基础的基本理论,以及与机电类专业目标岗位群密切相关的技能训练。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特色。

本书立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遵循“理论够用、内容实用、学了能用、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对内容进行了精选。全书概念叙述清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本书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入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无线电装接工》、《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等的要求,精选教材内容,切实落实“管用、够用、适用”的教学指导思想。

② 本书在内容的编排设计上,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将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生产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意反映电子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淡化器件内部结构分析,重点介绍器件的符号、特性、功能及应用。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采用较多的图表来代替文字描述和进行归纳、对比。

④ 体现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的编写思路,较好地处理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

⑤ 本书编写过程中,注意生活及应用实例与知识点的链接,注意在专业知识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内容,力求使学生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书由范次猛任主编,并完成全书的统稿工作;朱国平任主审。全书共分8章,第1,2章由吴玉琴编写,第3,4,5,6,7章由范次猛编写,第8章及全书的实训项目由吕纯编写。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恳请同行和使用本书的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2年10月



《光影之间:数字时代的叙事重塑》 一、绪论:从线性叙事到非线性探索 在信息洪流滚滚、技术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我们传统的阅读、感知与理解世界的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书籍,作为承载知识与思想的古老媒介,也无法置身事外。然而,与其说是书籍本身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如说是我们与之互动的方式,以及信息呈现的维度,正在被数字技术深刻地重塑。《光影之间:数字时代的叙事重塑》一书,正是试图深入剖析这一过程,探究在技术浪潮的裹挟下,故事如何突破时空的束缚,以更加多元、互动、沉浸的方式抵达我们的感知。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算法推荐、社交媒体的推送,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接收和构建信息的过程。传统的线性叙事,即从开始到结尾,按照既定逻辑顺序展开故事,虽然仍是大部分文化产品的核心模式,但其单一的、被动的接收方式,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娱乐和信息选择时,显得愈发难以独树一帜。而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超文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兴起,为叙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验土壤。它们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模糊了作者与读者、内容与载体之间的界限,使得叙事可以呈现出令人惊叹的非线性、多视角、可互动性。《光影之间》将聚焦于这一转变,从理论、实践、艺术、社会等多个维度,呈现数字时代叙事重塑的宏大图景。 二、技术赋能:超越纸页的边界 数字技术为叙事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打破了纸质媒介固有的线性与静态的限制。超文本的链接功能,让读者可以在不同文本段落之间自由穿梭,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径,这种“非线性阅读”模式,极大地挑战了作者预设的线性逻辑,也赋予了读者更多的自主权。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报道,可能通过链接延伸出相关的人物传记、同一时期的社会风貌、甚至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触及更广阔的知识网络。 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更是将静态的文字与动态的画面、声音、音乐融为一体。一部网络纪录片,不再是简单的画面与旁白,而是可以通过嵌入式视频、音频片段、交互式图表,甚至360度全景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这种“沉浸式叙事”的特点,使得信息传递不再仅仅依赖于文字的逻辑和画面的静态呈现,而是通过多感官的协同作用,加深读者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进步,更是将叙事推向了新的高度。VR技术能够构建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让用户“走进”故事之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体验角色的情感与经历。想象一下,不是阅读关于战争的描写,而是戴上VR头显,置身于战场的硝烟之中,感受士兵的恐惧与勇气。AR技术则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例如,在参观历史遗迹时,通过AR设备,可以看到历史人物的影像在遗迹上重现,重现当年的场景。这种“空间叙事”与“情境叙事”的结合,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让叙事体验变得无比真实和生动。 三、叙事形式的革新:从“讲故事”到“共创故事”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叙事的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动性成为了数字叙事的核心特征之一。游戏化叙事,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通过设置选择点、分支路径、谜题等,让读者(或玩家)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故事的走向,甚至是结局。这种“选择的自由”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使得他们不再仅仅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故事的参与者,甚至是共同创作者。 社交媒体平台也催生了新型的叙事模式。微小说、短视频、图文直播等形式,以其碎片化、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在网络空间中蓬勃发展。这些叙事往往具有话题性,能够迅速引发用户的讨论和二次创作,形成一种“裂变式”的传播和演变。一个简单的故事开头,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被无数用户接力,演变成各种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种“集体叙事”的模式,展现了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强大能量。 超文本小说、互动电影、网络剧本杀等,更是将互动的理念融入到更复杂的叙事结构中。读者可以通过点击链接,选择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同一事件,或者通过解谜、推理,逐步揭示故事的真相。《光影之间》将深入探讨这些新兴叙事形式的特点、机制以及它们对传统叙事理论的挑战。 四、体验的深化:情感的共振与认知的重塑 数字时代的叙事重塑,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革新,更是对人类感知和认知模式的深刻影响。沉浸式叙事,通过逼真的视听体验,能够有效地调动读者的情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角色的处境,体验故事的情感张力。VR叙事中的“移情”,能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共情,甚至改变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多视角叙事,则挑战了我们单一认知的局限性。在传统叙事中,我们往往只能从作者设定的视角去理解世界,而数字叙事可以提供多个甚至相互矛盾的视角,让读者自行拼凑和判断,从而培养更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例如,一部关于历史事件的互动纪录片,可能同时呈现胜利者和失败者的视角,让观众更全面地认识事件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方式的改变,也可能重塑我们对“真实”的定义。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日益模糊,当故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被“体验”而非仅仅“阅读”,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光影之间》将探讨数字叙事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结构,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光影交织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方向。 五、挑战与未来:伦理、审美与人类的连接 然而,数字时代的叙事重塑并非一片坦途,它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是伦理问题。过度沉浸式的体验,是否会让人逃避现实?算法推荐的个性化叙事,是否会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导致观点极化?虚拟身份的生成与交互,如何影响真实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其次是审美标准的重塑。当技术能力可以轻易地制造出逼真的虚拟场景,当互动性成为叙事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叙事美学是否会受到冲击?我们是否会更加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了故事的深度和思想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进步是否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尽管数字叙事提供了新的互动方式,但过度依赖虚拟体验,是否会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变得更加孤立?《光影之间》将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并展望数字时代叙事的未来发展方向。它将思考,如何在拥抱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保持人类情感的真实,维系人与人之间深刻的连接,让叙事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理解、沟通与共同成长。 六、结语 《光影之间:数字时代的叙事重塑》并非一本关于技术工具的说明书,也非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它是一次对我们所处时代最深刻的文化变革的审视,是一次对信息、故事、感知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索。通过对大量实践案例的分析,对前沿理论的梳理,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数字时代叙事力量的全新视角,帮助我们在这个光影交织的数字世界中,更清晰地看见叙事的力量,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对智能家居设备特别感兴趣,总想着自己也能动手捣鼓一些小玩意儿。这本《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契合我的需求。虽然我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电子技术,但平时看一些科技新闻,对一些基本概念还是有所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零开始,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电子原理阐述清楚,最好能配以大量的图示和实例,这样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学习起来就不会那么吃力。而且,我非常期待它在“技能训练”部分,能够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实践项目,比如制作一个简单的LED闪烁电路,或者一个简单的声音报警器之类的,让我能够亲手体验制作的乐趣,并且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元器件选型、电路焊接、工具使用等方面的指导,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我是一名电子爱好者,平时喜欢研究一些DIY项目,但很多时候遇到瓶颈,总感觉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也有待提高。这本《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的书名,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它能在我现有的基础上,帮助我系统地梳理电子技术的知识体系,填补我知识上的空白。尤其是在“技能训练”方面,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实用性强的操作指南,比如如何正确使用示波器、万用表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如何在PCB板上进行元器件的焊接和调试,以及如何对一些常见的电子电路进行故障排查。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经典电路的设计思路和实例分析,并附带一些调试技巧,那对我来说,将是无价的宝藏。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的电子DIY之路一定会更加顺畅。

评分

第一眼看到这本《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封面上清晰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曾经在电子产品维修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技师,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定价倒是很实在,这对于很多初学者或者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降低了入门的门槛。我当时还在想,如果我年轻十岁,能有这样一本结合了扎实理论和丰富实操的书籍,我的学习之路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现在的年轻工程师们,能够接触到这样系统化的学习材料,真的是一件幸事。我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很多知识都是靠着拆拆装装,反复试错积累起来的,那种效率自然比不上现在有条理的教学。这本书的出现,我觉得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那些渴望掌握电子技术精髓的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它不仅仅是一堆枯燥的公式和原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它究竟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上,能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类似的图书并不少见,很多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但打开目录后,我还是被它的编排方式吸引了。它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并且贯穿始终的“技能训练”四个字,让我看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我想象着,这本书应该会从最基础的元器件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最后落脚到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我特别关注它在“技能训练”方面是如何设计的,是仅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还是有更深入的实验指导?如果它能够提供一些调试技巧、故障排除方法,甚至是项目实践的思路,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海洋里,缺乏下水的能力。

评分

作为一个刚进入大学,选择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本能够打下坚实基础的教材。这本《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基础》部分,我希望它能详尽地讲解电子学的基本定律、元器件的特性、电路的分析方法等,并且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而《技能训练》部分,我则希望它能提供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并且每个项目都有清晰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我更希望它能引导我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培养我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如果书中的习题能够兼顾理论和实践,并且能够提供详细的解答和分析,那对我的学习将大有裨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