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硃光潛暢銷八十餘年的成名之作,市場上版本極多,我們特地精心製作瞭這套雙色精裝典藏版,尤其值得一說的是堪稱精良的內文質量,和市麵上許多錯彆字極多的版本明顯區彆開來,經過精心修訂,這本經典之作會經受住讀者的考驗,也是對硃光潛先生和作為國之脊梁的青年人的一份緻敬和尊重。
本書其實是硃光潛旅歐期間從海外寄到某一傢雜誌社登載過的信,這些文章後來輯成《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由開明書店於1929年3月齣版。目的是以一般人為對象,從實際生活齣發來介紹些學術思想。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並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隻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就是受信人,誰都應該讀一讀這十二封信。每封信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題,如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愛戀、哲理,凡此種種。作者雖隨瞭個話題抒述其意見,統觀全體,卻似乎也有一貫的齣發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沉,要從根本上做工夫,要顧到自己,勿隨瞭世俗圖近利。
硃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中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著作有《談美》《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詩論》等。
序 /1
一
談讀書 /1
二
談動 /1 3
三
談靜 /2 1
四
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29
五
談十字街頭 /39
六
談多元宇宙 /49
七
談升學與選課 /5 9
八
談作文 /6 9
九
談情與理 /7 9
十
談擺脫 /9 5
十一
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105
十二
談人生與我 /115
附錄一 無言之美 /127
附錄二 悼夏孟剛 /146
附錄三 硃光潛給硃光潸 /152
附錄四 再談青年與戀愛結婚 /160
附錄五 談理想的青年 /163
附錄六 談謙虛 /170
附錄七 給苦悶的青年朋友們 /185
代跋 再說一句話 /195
一 談讀書
凡人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灕瞭。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
二 談動
從前我很疑惑何以劇情愈悲而讀之愈覺快意,近來纔悟得這個泄與鬱的道理。
你大約記得晉人陶侃的故事。他老來罷官閑居,找不得事做,便去搬磚。晨間把一百塊磚由齋裏搬到齋外,暮間把一百塊磚從齋外搬到齋裏。人問其故,他說:“吾方緻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
三 談靜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齣趣味。好比喝茶,渴漢隻管滿口吞咽,會喝茶的人地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隻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
四 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你應該迴頭看看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看看政府是什麼樣的一個政府,看看人民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民。
五 談十字街頭
十字街頭的空氣中究竟含有許多腐敗劑,學術思想齣瞭象牙塔到瞭十字街頭以後,一般化的結果常不免流為俗化(vulgarized)。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為市場偶像,而真純麵目便不免於因之汙損瞭。到瞭市場而不成為偶像,成為偶像而不至於破落,都是很難的事。
六 談多元宇宙
美術傢最大的使命求創造一種意境,而意境必須超脫現實。我們可以說,在美術方麵,不能“脫實”便是不能“脫俗”。
日本民族是個有生氣的民族,因他們中間有人能夠以嫌怨殺人,有人能夠為戀愛自殺。我們中國人隨在都講“中庸”,戀愛也隻能達到溫湯熱。所以為戀愛而受社會攻擊的人,立即就登報自辯。這不能不算是根性淺薄的錶徵。
七 談升學與選課
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隻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因此,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一味迎閤社會需要而不顧自己興趣的人,就沒有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中國學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談高遠。
八 談作文
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對於美術和運動都一無所長。幼時薄視藝事為小技,此時亦偶發宏願去學習,終苦於心勞力拙,怏怏然廢去。
在藝術田地裏比在道德田地裏,我們尤其要講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實。聽說印度的甘地主辦一份報紙,每逢作文之先,必齋戒靜坐沉思一夜然後動筆。我們以文字騙飯吃的人們對此能不愧死麼?
十二 談人生與我
我雖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
老實說,假如這個世界中沒有曹雪芹所描寫的劉姥姥,沒有吳梓所描寫的嚴貢生,沒有莫裏哀所描寫的達爾杜弗和阿爾巴貢,生命更不值得留戀瞭。我感謝劉姥姥、嚴貢生一流人物,更甚於我感謝錢塘的和匡廬的瀑。
這十二封信是硃孟實先生從海外寄來分期在我們同人雜誌《一般》上登載過的。《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為對象,從實際生活齣發來介紹些學術思想。數年以來,同人都曾依瞭這目標分頭努力。可是如今看來,最好的收獲第一要算這十二封信。
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並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隻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就誰都是受信人,誰都應該一讀這十二封信。這十二封信,實是作者遠從海外送給國內青年的很好的禮物。作者曾在國內擔任中等教師有年,他那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度,豐富的學殖,無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歐洲,目的也就在謀中等教育的改進。作者實是一個終身願與青年為友的誌士。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來,這稱呼是籠有真實的感情的,決不隻是通常的習用套語。
各信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話題,作者雖隨瞭各話題抒述其意見,統觀全體,卻似乎也有一貫的齣發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瞭世俗圖近利。作者用瞭這態度談讀書,談作文,談社會運動,談愛戀,談升學選科等等。無論在哪一封信上,字裏行間,都可看齣這忠告來。其中如在《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一信裏,作者且鄭重地把這態度特彆標齣瞭說:“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對於現代青年能發生毫末的影響,我尤其虔心默祝這封信所宣傳的超‘效率’的估定價值的標準能印入個個讀者的心孔裏去;因為我所知道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傢們都太貪容易,太膚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傢看《濛娜麗莎》瞭。”
“超效率!”這話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來,也許要驚為太高蹈的論調瞭。但一味亟於效率,結果就會流於淺薄粗疏,無可救藥。中國人在全世界是被推為最重實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懷一個極近視的目標:娶妻是為瞭生子,養兒是為瞭防老,行善是為瞭福報,讀書是為瞭做官,不稱入基督教的為基督教信者而稱為“吃基督教”的,不稱投身國事的軍士為軍人而稱為“吃糧”的,流弊所至,在中國,什麼都隻是吃飯的工具,什麼都實用,因之,就什麼都淺薄。試就學校教育的現狀看吧:壞的呢,教師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學生目的但在文憑、資格;較好的呢,教師想把學生嵌入某種預定的鑄型去,學生想怎樣揣摩世尚畢業後去問世謀事。在真正的教育麵前,總之都免不掉淺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顧的,但隻顧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為國傢社會的生力軍,如果不從根本上培養能力,凡事近視,貪膚淺的近利,一味襲蹈時下陋習,結果縱不至於“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國傢社會還有什麼希望可說。
“太貪容易,太膚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徵之現狀,不禁同感。作者去國已好幾年瞭,依據消息,尚能分明地記得起青年的病象,則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這十二封信啊,願對於現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夏丏尊 十八年元旦書於白馬湖平屋
拿到這本精裝書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沉甸甸的質感和雅緻的設計。觸感極佳的封麵紙張,以及清晰有力的字體,都彰顯著它的品質。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而這本書在視覺和觸覺上都給我帶來瞭極大的滿足感。翻閱內頁,我發現它的排版也非常舒服,行間距適中,留白恰到好處,讀起來一點都不會感到壓抑。內容方麵,我隻能說,它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那些生硬的說教,也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真誠的筆觸,分享瞭作者對於人生、成長、自我認知的深刻見解。我特彆喜歡其中探討“好奇心”的部分。它讓我重新找迴瞭對世界的好奇,不再因為年齡或者“應該”做什麼而束縛自己,而是鼓勵我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去探索未知,去學習新事物。這種不設限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這本書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讓我感到被理解,被鼓勵,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軌跡,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它不是一本能讓你立刻“成功”的書,但它一定能讓你成為一個更“清醒”的人。
評分我之前一直覺得,“青年”這個詞離我有些遙遠,感覺自己還沒真正進入那個階段,或者已經過瞭那個最“青澀”的時期,正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拿到這本書,最初的好奇更多的是想瞭解作者是如何定義“青年”,以及他會分享哪些關於青春的故事。但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這本書所觸及的“青年”範疇,其實遠比我想象的要寬廣。它不是在描繪一個特定年齡段的人,而是在探討一種普遍存在的生命狀態:對未知的好奇、對未來的憧憬、對自我的追尋,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睏惑和挑戰。書中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按照時間綫或者主題來劃分,而是像一封封娓娓道來的信件,每一封都帶著作者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尤其被打動的是其中關於“孤獨”的章節。我一直以為孤獨是年輕人特有的情緒,但書中卻將孤獨描繪成一種伴隨人生各個階段的存在,並且教會我們如何與之共處,甚至從中獲得力量。這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過去的經曆,發現那些曾經讓我感到難以承受的孤單時刻,其實也塑造瞭我今天的樣子。這本書就像一座寶藏,每次翻開都能挖掘齣新的閃光點,讓人不斷地迴味和思考。
評分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於一種莫名的迷茫期,感覺生活像一團亂麻,前路也看不清方嚮。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沉靜而又透露著希望的色調,還有封麵上那淡淡的燙金文字,都給我一種安定感。迫不及待地翻開,卻發現裏麵並不是那種直接給你答案的“人生指導手冊”,而是以一種非常細膩、溫和的方式,講述著一些道理。它的語言就像一位長輩,在你耳邊輕輕訴說,沒有強迫,沒有說教,隻有滿滿的關懷和啓發。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段落,比如關於“如何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的部分,我之前一直糾結於自己的許多缺點,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不完美纔是真實的,也纔是成長的起點。它鼓勵我去擁抱自己的不足,並從中汲取力量,而不是被它們拖垮。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對著書中的某些句子發呆,然後若有所思地拿起筆,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悟。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知心的朋友,陪伴我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立刻讓你脫胎換骨的書,但它的力量是潛移默化的,像春雨一樣,滋潤著我內心深處那些乾涸的角落。
評分在生活節奏飛快、信息碎片化的當下,能夠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有深度、有溫度的書,實屬不易。這本書,恰恰達到瞭這樣的效果。它的裝幀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沉靜的力量,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歲月的沉澱和匠心獨運。而內容,更是讓我愛不釋手。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注入我的心田。他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試圖去“治愈”誰,而是在娓娓道來中,觸及瞭我們內心最柔軟也最堅韌的部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勇氣”的討論,它不是那種宏大的、戲劇化的勇氣,而是關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敢於麵對真實的自己,敢於說齣自己的想法,敢於做齣自己的選擇。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超凡的力量,而是堅持做對的事情,哪怕微小,也能積攢成巨大的改變。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成長的過程,可以如此坦誠而又充滿希望。它不是指引你通往某個終點的地圖,而更像是在旅途中,陪伴你一起欣賞風景,一起思考,讓你在迷失的時候,能夠找到內心的燈塔。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類“人生導師”類的書籍一直抱有一些戒備心理,總覺得它們過於雞湯,或者脫離實際。所以,當朋友推薦這本書時,我並沒有立刻被吸引。但是,齣於禮貌,我還是答應試讀一下。沒想到,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看法。它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是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去“教導”你該怎麼做,而是像一位和你一起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分享他走過的路,以及他的思考。書中的語言非常樸實,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它探討的許多問題,比如“如何麵對失敗”、“如何尋找內心的平靜”、“如何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都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的。作者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鼓勵你去獨立思考,去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選擇”的討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總是被各種選擇淹沒,不知道該如何取捨。這本書教會我,很多時候,重要的不是選擇本身,而是你選擇背後的原因,以及你如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它讓我明白,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做齣選擇,然後為之承擔後果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逐漸認識自己,塑造自己。
評分618活動買的,多看書,長知識。
評分很好的書哦,還是挺喜歡的。
評分618活動買的,多看書,長知識。
評分很好的書哦,還是挺喜歡的。
評分618活動買的,多看書,長知識。
評分很好一起買瞭四本,送朋友送同學瞭。
評分很好的書哦,還是挺喜歡的。
評分人生必讀書,喜歡。
評分人生必讀書,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