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藏书·诗词文论篇(套装全9册)

国学经典藏书·诗词文论篇(套装全9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星光,金宏伟 等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诗词
  • 文论
  • 经典
  • 藏书
  • 套装
  • 文化
  • 传统
  • 文学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5352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4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藏书·诗词文论篇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54
套装数量: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精选了诗经丶唐诗丶宋词丶元曲丶人间词话等9种文学品类,此次套装编有原典、释文、解读、无障碍阅读 精心核校、双色印刷 。

内页插图

目录

诗词文论篇(9册)

《诗经》

《楚辞》

《山海经》

《文心雕龙》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人间词话》

《古文观止》



《古韵新声:中国诗词文论的传承与演变》 一、 引言:诗心之源,文脉之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诗词与文论,犹如两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滋养着民族的精神血脉,塑造着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深度。从《诗经》的质朴与真挚,到楚辞的瑰丽与奔放;从汉赋的铺陈与夸张,到唐诗的意境与风骨;从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到元曲的通俗与戏谑;再到明清小说的繁荣与文论的渐进,中国诗词与文论的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学史,更是一部思想史、文化史。 本套图书,并非仅仅是对零散诗词篇章的汇编,亦非仅限于枯燥的理论说教。我们旨在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追溯中国诗词与文论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影响的清晰脉络。我们深入探究每一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孕育出独特的诗歌形式和精深的文论思想。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精选与细致解读,辅以对历代文论大家观点的梳理与辨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丰满、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古代文学世界。 这套书,将带领您穿越历史的烟尘,亲历诗人们的情感激荡,领悟文论家们思想的闪光。我们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您不仅能欣赏到那些千古传唱的绝美诗篇,更能深刻理解古人在创作与评论时所秉持的理念与追求,从而 imbue(灌输,赋予)您对中华文化更深厚的认同与热爱。 二、 卷帙一:《诗之肇始:从《诗经》到汉魏风骨》 《诗经》:东方抒情传统之源 起源与成书: 追溯《诗经》的采集与编纂历史,探讨其在先秦时期的社会功能与地位。 四大体裁: 详细解读“风、雅、颂”的内涵与艺术特色,分析“风”的质朴民风,“雅”的庄重典雅,“颂”的祭祀赞歌,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不同社会阶层的思想情感。 艺术手法: 深入剖析“赋、比、兴”等表现手法,揭示其如何赋予诗歌以生动的形象与深刻的意蕴。 主题探究: 梳理《诗经》中爱情、战争、政治、劳动等主题,展现其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与朴素的人文关怀。 《诗经》的传承与影响: 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楚辞:屈原时代的浪漫与想象 “骚体”的诞生: 介绍屈原及其时代背景,分析“骚体”诗歌的地域特色与个人风格。 《离骚》的艺术魅力: 深度解读《离骚》的结构、意象、象征,以及屈原在其中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人生抱负与悲愤情感。 其他楚辞作品: 简析《九歌》、《天问》等作品的艺术成就与思想价值。 楚辞的文体特征: 探讨楚辞与《诗经》在语言、韵律、内容上的差异与发展。 汉赋:铺陈辞藻,壮丽篇章 赋的起源与发展: 追溯赋的早期形态,及其在汉代的兴盛原因。 大赋与小赋: 区分两种主要赋体,分析其艺术特征与代表作品,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 赋的社会功能: 探讨汉赋在政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作用。 赋的文论思想: 结合汉代文论,探讨当时对赋体文学的评价与理解。 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时代强音 乱世出英雄: 介绍建安时期(汉末三国)的社会动荡背景,以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三曹”与“七子”: 重点解读曹操、曹丕、曹植的诗歌成就,以及建安七子的风格特点。 建安风骨的内涵: 深入分析建安诗歌的慷慨激昂、悲凉苍劲的风格,以及其反映出的时代精神。 “风骨”概念的提出: 探讨“风骨”这一文学批评概念的早期萌芽与内涵。 三、 卷帙二:《诗唐宋元:意境、情感与格律的巅峰》 魏晋南北朝诗歌:清谈与玄学的余韵 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介绍陶渊明等诗人,探讨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取向与人生哲学。 玄言诗的特点: 分析玄言诗与魏晋玄学思想的关联。 乐府民歌的生命力: 探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地域特色与艺术价值。 唐诗:百花齐放,辉煌绝代 初唐的奠基: 王勃、陈子昂等诗人的贡献。 盛唐气象: 李白: 浪漫主义的极致,自由奔放的歌者。 杜甫: 现实主义的巨匠,忧国忧民的诗人。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禅意与诗意的融合。 高适、岑参: 边塞诗的雄浑豪迈。 中唐的转折: 白居易的现实讽喻诗,元稹的抒情诗。 晚唐的精致与凄美: 李商隐的朦胧婉约,杜牧的清丽洒脱。 唐诗的意境美: 深入分析“意境”在中国诗歌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唐诗如何在诗情画意中达到极致。 唐诗的格律与形式: 探讨近体诗(律诗、绝句)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们如何规范与升华诗歌艺术。 宋词:婉约豪放,别样风情 词的起源与发展: 介绍词从唐代燕乐曲调的产生,到宋代的繁荣。 早期词人: 柳永、晏殊等人的贡献。 婉约派: 李清照: 女性词的典范,细腻的情感表达。 秦观、贺铸: 婉约词的代表。 豪放派: 苏轼: 词坛巨匠,豁达洒脱的人生哲学。 辛弃疾: 民族英雄的悲壮情怀。 陆游: 爱国主义的词人。 宋词的语言与音乐性: 探讨宋词在语言运用、声律和谐方面的特点。 宋词与宋代社会文化: 分析宋词如何反映宋代市民生活、文人雅趣。 元曲:通俗晓畅,直抒胸臆 杂剧与散曲: 介绍元曲的两大主要形式。 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剧作家: 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及其艺术成就。 散曲的特点: 探讨散曲在语言、题材、风格上的自由与通俗。 元曲与市民阶层: 分析元曲如何成为反映市民生活、表达民间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 四、 卷帙三:《文论的光辉:思想与批评的体系》 文论的萌芽与早期探索: 《尚书》中的论政思想: 探讨早期对“文”的朴素认知。 《论语》的言语之道: 儒家对语言的重视及其伦理考量。 《庄子》的虚无与齐物: 哲学思辨对文学创作与理解的影响。 汉代的文论体系初建: 《诗大序》: 诗歌的社会功能与“思无邪”的创作原则。 《文心雕龙》的奠基: 刘勰的文学观念: 探讨“文以载道”、“风骨”、“比兴”等核心概念。 “六义”与“五色”: 分析《文心雕龙》的体例划分与论述方法。 《文心雕龙》的时代意义: 评价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风尚: “建安风骨”的探讨: 曹丕《典论·论文》的意义。 “玄言”与“风骨”的交锋: 陆机的《文赋》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思考。 钟嵘的《诗品》: 诗歌品评的经典,对“品”的深入挖掘。 唐宋的文论高峰: 韩愈与古文运动: “文以明道”的创作主张,对骈文的批判。 欧阳修的散文观: 强调“平易近人”,提倡“文章信史”。 苏轼的文学理论: “以我观物”、“论诗如论禅”的哲学化倾向。 严羽的《沧浪诗话》: 诗歌的“悟”与“妙悟”,意境论的深化。 明清文论的演变与发展: 公安派的“独抒性灵”: 强调个性解放与真实情感。 “神韵”与“格调”之争: 晚明文论的流派与思潮。 清代乾嘉学派对文学的影响: 考据与训诂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晚清文学革命的先声: 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新式文学思想。 文论的传承与创新: “载道”与“抒情”: 中国文论核心议题的持续讨论。 “格律”与“自由”: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的不断探索。 “读者”的视角: 文论从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变。 五、 结语:古韵新声,绵延不绝 本套图书,不仅是一次文学经典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我们相信,通过对中国诗词与文论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古韵涵养新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套书,是献给所有热爱中国文化、渴望与古人对话、探寻民族精神源头的读者的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诗词文论》的评价,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诗词和文学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自己对这些宝藏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直到我接触到这套书,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拨云见日”。 书中对诗歌艺术手法,如“比兴”、“赋”等,进行了极其精妙的阐释。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定义这些概念,而是通过引用大量不同朝代的经典诗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些手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妙处。比如,在讲解“赋”的时候,书中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让我深深体会到那种开阔宏大的气势是如何通过直接铺陈描绘来实现的。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这种初学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并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更令我惊喜的是,这套书在探讨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书中不仅仅将诗词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放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从先秦的质朴到唐诗的繁盛,再到宋词的细腻,每一个时代的诗歌风格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环境、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书中对这些关联性的梳理,让我对中国文学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在文论部分,我尤其被书中对“才性”、“学力”等创作要素的探讨所吸引。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论述,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文学创作的内在机制。例如,对“文以气为主”这一说法的深入解读,让我明白,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精巧的结构和华丽的辞藻,更要有充沛的情感和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对创作内在逻辑的揭示,对于我日后进行文学鉴赏甚至写作,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代的文人墨客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学史画卷,让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

终于收到了心心念念的这套《诗词文论》!一直以来,我对古诗词的热爱如同绵延的山峦,总想深入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人心境与创作哲思。这套书的装帧就透着一股雅致,古朴的封面设计,沉甸甸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本,从《诗经》的质朴无华,到屈原的离骚悲愤,再到汉魏风骨的豪迈,似乎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声音。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诗歌创作的理论阐述,并非枯燥的学术条文,而是结合了大量的诗歌实例,娓娓道来。比如,解读“兴”和“比”的手法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解释上,而是引用了许多经典的诗句,分析了它们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又如何触动读者的情感。那种感觉就像有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细致地为你一一剖析,让你豁然开朗。 对于文学理论的部分,我尤其欣赏它对诗歌与时代、诗歌与个体命运之间关系的探讨。唐诗的辉煌,宋词的婉约,元曲的奔放,背后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风貌。书里对这些宏观的联系做了细致的梳理,同时也没有忽略诗人个体的情感抒发与人生遭际。读来读去,你会发现,这些古老的诗篇,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基因,依然能够引发我们当下内心的共鸣。 而且,这套书在文论部分的阐释,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新视角。从《诗品》的“三曹对轩辕”,到《文心雕龙》的精妙绝伦,再到各个朝代的文学流派与批评理论,书中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我特别喜欢里面对一些文学批评名家观点解读的部分,比如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文以载道”、“情景合一”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套《诗词文论》就像一位智者,它不仅为你呈现了浩瀚的诗词海洋,更引导你如何去欣赏,如何去理解,甚至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体悟中,找到与古人对话的共鸣点。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璀璨的精神世界。虽然我对诗词的理解尚浅,但通过阅读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文学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

终于收到了期盼已久的这套《诗词文论》,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和精美,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纸张的质感,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古韵。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在欣赏方面,缺少了一些理论的支撑,总是停留在“喜欢”的层面。 这本书在诗歌鉴赏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诗歌,而是深入剖析了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例如,在解读“意象”的运用时,书中引用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详细分析了诗人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情感。我尤其喜欢关于“炼字”的章节,通过对不同诗人修改诗句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字的魅力和诗人构思的精妙之处。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对每一首诗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在探讨文学史发展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诗歌风格的分析,展现了文学与时代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论述唐诗时,书中不仅描绘了盛唐时期蓬勃发展的社会景象,还探讨了这种宏大叙事如何影响了诗歌的创作风格。而宋词部分,则细腻地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细腻情感和生活哲思,以及这些如何体现在词作之中。 在文学理论方面,这套书的阐释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中国古代重要文学批评理论的梳理,清晰而系统。我曾对“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等概念感到困惑,但通过书中对历代学者观点的对比和梳理,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些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演变。书中对《文心雕龙》等经典著作的解读,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深层次的文学思想。 总而言之,这套《诗词文论》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学理论的绝佳平台。它不仅满足了我对诗词美的欣赏需求,更引导我思考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古诗词情有独钟,但总感觉自己只是在“看热闹”,对于那些精妙之处,总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套《诗词文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 书的前半部分,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解读,我简直是爱不释手。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诗歌范例,将那些听起来有些复杂的理论,比如“炼字”、“对仗”、“用典”等等,解释得清晰明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意境”的章节,通过对几位著名诗人的代表作进行分析,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到,如何从一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以及画面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在书的引导下,我仿佛触手可及。 而且,让我非常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于诗歌的解读,并不是孤立的。它会让你看到,不同时代的诗歌,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的影响。比如,在讲到唐诗的时候,书中会提到唐朝的开放包容,这种社会背景是如何孕育出盛唐诗歌的雄浑豪迈。而在讲到宋词的时候,则会侧重分析宋朝文人的细腻情感和生活经历,是如何塑造出婉约细腻的词风。这种将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分析,让我对这些诗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关于文学理论的部分,也同样精彩。我之前对一些古代文论家的著作,比如《诗品》、《文心雕龙》等,都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但在这套书里,作者对这些经典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能够抓住其中的核心思想。比如,对于“情景交融”的讨论,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作为例证,让我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什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总而言之,这套《诗词文论》对于我这样想要系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学理论的读者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教会我如何去欣赏诗词,更教会我如何去理解文学背后的深层含义。

评分

入手这套《诗词文论》纯属偶然,原本只是想找些古诗词来陶冶情操,没想到却意外开启了一段深度探索文学的旅程。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古色古香的封面所吸引,感觉像是捧着一本珍贵的古籍。迫不及待地翻开,最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对诗歌意境营造的细致解读。 书中关于“意境”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过去读诗,常常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而这本书则引导我如何去感受诗中的“象”与“情”如何交融,如何通过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又如何在画面中蕴含深沉的情感。例如,在解读唐诗中的山水诗时,作者细致地分析了诗人如何运用写景来寄托情思,如“枯藤老树昏鸦”,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一种凄凉的意境,而这正是诗人内心孤独和悲凉的写照。 更让我着迷的是,这套书并没有局限于对诗歌本身的分析,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从《诗经》朴素的现实主义,到汉乐府民歌的质朴率真,再到魏晋风流的玄远空灵,书中都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诗歌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时代诗人创作心态的解读,比如对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如何影响其诗歌风格的分析,让我对这位诗仙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文论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文学本体的深刻思考。从先秦诸子对“文”与“道”的早期探讨,到《文心雕龙》对文学体裁、创作理论的系统梳理,再到明清时期对诗词格律、创作技巧的精细研究,书中将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一一拾起,并以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我曾对“诗言志”这个概念颇为困惑,通过书中对历代学者对此观点的阐释和发展,我才真正领悟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倾诉。 总而言之,这套《诗词文论》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诗词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读文学的方式,让我从一个旁观者,逐渐成为一个能够与古人对话的欣赏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