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絕對很有趣

漢朝絕對很有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飛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漢朝
  • 文化
  • 趣味
  • 通俗曆史
  • 曆史普及
  • 古代史
  • 王朝
  • 中國曆史
  • 輕鬆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112698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4551
包裝:平裝
開本:16k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兩漢四百多年,從楚漢爭霸、天下一統、諸呂之亂、李廣難封、大漠戰神霍去病、霍光攬權、王莽代漢、竇氏欺主、梁冀跋扈、煮酒論英雄、三分天下,這其中的興衰成敗、權力爭奪不斷演變,將一個輝煌的時代漸漸推嚮沒落的深淵。本書重新梳理瞭大漢王朝的曆史脈絡,從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中還原瞭一個個鮮活而富有個性的曆史人物,生動敘述瞭一樁樁復雜而又傳奇的曆史事件。


作者簡介

李飛:80年代生人,祖籍遼寜,非著名曆史學傢,酷愛文學。工作之餘筆耕不綴,縱橫文史兩界,筆法通靈剔透,風格詭譎多變。其曆史作品,極具曆史現場感和身份帶入感,將人帶入曆史的每個瞬間,從中我們可以讀到曆史的多麵性與隱秘性。齣版瞭《明朝絕對很有趣》《清朝絕對很有趣》《曆史其實很有趣》等作品。


目錄

第一捲?開國篇?大風起兮雲飛揚,八韆子弟盡夭殃

始皇崩,天下亂 / 2

大澤鄉裏風雲起 / 4

傳說沛縣有王氣 / 7

項、劉揮師掃秦地 / 12

劉小三彭城丟盔棄甲 / 18

楚霸王滎陽又揍漢王 / 22

欲以“鴻溝”分天下 / 25

毀約男追襲圍殲楚霸王 / 28

居然把功臣比作“狗” / 31

一份遺囑保著劉傢江山 / 35

第二捲?傳承篇?也曾鐵馬逐天下,如今宮殿半平蕪

他被母親“嚇”沒瞭帝王心 / 41

他性格寬厚卻逼死瞭親娘舅 / 44

他是有為之君卻刻薄寡恩又暴戾 / 49

他雄纔大略又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 54

他性格溫和卻立場不明混淆善惡 / 58

他殺瞭親子,最終縱欲而死 / 61

他竟為一個男人,冷落後宮佳麗三韆 / 65

他忍術最好,終以“柔道”而得天下 / 68

他重用宦官外戚,把東漢帶嚮瞭敗落 / 73

第三捲?戰將篇?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嚮韆峰鞦葉丹

韓信:無論反與不反,都留你不得 / 78

灌嬰:暫退一步,然後纔能成大事 / 86

周亞夫:一代名將,最後竟活活餓死 / 90

衛青:居功不傲,生前死後榮辱始終 / 96

鄧禹:遠避名位,富貴反而更長遠 / 100

呂布:忘恩負義,空有一身好武藝 / 104

關羽:傲氣太盛的人,沒有不敗的 / 108

第四捲?名臣篇?潮湧驚風纔滿堂,時破雲霄齊飛楊

蕭何:毀自己名聲,讓皇帝心寬 / 112

張良: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 / 117

晁錯:伴君如伴虎,此話真不假 / 119

司馬遷:就算閹瞭我,我也要說真話 / 126

公孫弘:兩次被貶,我學乖瞭 / 131

蘇武:任海枯石爛,俺大節不稍虧 / 134

黃霸:論地方政績,在漢朝我誰也不服 / 139

霍光:權力我有的是,但我不濫用 / 142

董宣:讓我嚮好強低頭,門都沒有 / 148

第五捲?紅顔篇?紅粉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鷓鴣飛

竇漪:文景之治背後的女人 / 152

馮嫽:誰說女子不能當使節 / 157

卓文君:漢朝私奔的第一名媛 / 159

王昭君:皇帝不要我,我就嫁單於 / 167

陰麗華:娶媳婦就得娶這樣的 / 170

班昭:中國史上第一位女史學傢 / 173

蔡文姬:三度嫁人仍入《列女傳》 / 177

貂蟬:中國史上最著名的“女間諜” / 181

第六捲?宮怨篇?紅顔未老恩先斷,深鎖春光一院愁

薄姬:孤獨寂寞冷,因禍而得福 / 188

戚夫人:論後宮女人,誰能比我慘 / 191

張嫣:被迫嫁親舅,至死仍是處子身 / 194

栗姬:你太任性瞭,也太沒腦子瞭 / 196

陳阿嬌:長門幽冷,不知何日君再來 / 199

衛子夫:皇上,臣妾真的冤枉啊! / 201

鈎弋夫人:立你兒子,就要先殺瞭你 / 204

班婕妤:纔華與美貌,終抵不過萬種風情 / 207

第七捲?亂政篇?外戚宦官逞風流,漢傢王氣黯然收

呂雉:論心狠手辣,漢朝沒誰瞭 / 212

王政君:無心亂漢室,一手扶權臣 / 217

趙飛燕:不是我們生的,一個不留 / 223

王莽:想要做大事,先搏好名聲 / 227

梁冀:立誰當皇帝,我說瞭算 / 233

五侯十常侍:徹底亂瞭漢天下 / 237

曹操:名義上的王,實際上的皇 / 241


精彩書摘

曹操:名義上的王,實際上的皇

漢獻帝從永漢元年當皇帝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個傀儡,先後為董卓、王允、李催和郭汜等挾持。但獻帝畢竟是名義上的共主,涼州軍閥雖無政治頭腦,還是知道挾持獻帝,利用其名義。因此,興平二年,李催和郭汜內訌,楊奉、董承等劫持獻帝東逃時,李、郭又聯閤起來緊緊追奪。

十二月,獻帝在楊奉等擁持下到達陝縣(今屬河南),在河東軍閥韓遏等接應下連夜渡過黃河,駐蹕大陽(山西平陸東北)。這時公卿大臣已大都死亡流散,跟隨而來的僅數十人。獻帝居住在無門的棘籬民屋中,公卿朝會,士兵們伏在籬笆上嬉笑打鬧。將領們專橫跋扈,隨意鞭打或殺戮尚書,往往自帶酒菜,找獻帝嬉樂。皇帝尊嚴喪失殆盡。該年蝗蟲大起,加上大旱,顆粒無收。迫於飢荒,這批人不得不渡河南下,賴屯駐野王(河南沁陽)的另一軍閥張楊接濟瞭一些糧食,纔於建安元年迴到瞭洛陽。此時的洛陽,已是一片焦土,宮室燒盡,荊棘滿道,官員們隻能在斷垣殘壁間搭起帳篷辦公。飢餓如影隨形,始終緊緊追逼著他們。尚書郎以下的官員都得自齣采挖野菜草根充飢,有的餓死於頹垣斷壁之側。

為打擊董卓餘黨,擺脫他們的威脅,漢獻帝飲鴆止渴,采取瞭以虎擊狼的權宜之計,招來瞭兵強馬壯的曹操。公元196年六月,曹操迎獻帝北上,遷都許昌。威脅如願解除,但曹操卻在朝廷中站住瞭腳。曹操需要的是“天子”這個招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並不需要他這個有頭腦、有能力的劉協,因此劉協的境遇每況愈下。從此,漢獻帝成為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一張王牌,但他一開始並不甘心受製於人做傀儡。

公元199年,車騎將軍董承受獻帝密詔,與劉備一起密謀誅曹操。不幸密謀敗露,董承等均被處斬,滅三族。劉備先前藉故齣走,得免於難。這是獻帝跟曹操一次近乎公開的抗爭,事後曹操加強瞭對獻帝的控製,京官大多調為曹操的官員,左右侍衛全是曹操之人。曹操深知獻帝的價值,對獻帝本人始終不敢加害,但獻帝的日子過得越發難堪瞭。

曹操誅董承後,提齣將董承之女董貴人一起殺掉。獻帝以貴人有孕在身,多次請求免其一死,曹操不答。伏皇後對此既恐懼又不滿,密書嚮其父伏完訴說曹操殘逼獻帝殺董貴人之事,後被發覺,伏皇後也被幽死。當伏皇後被曹操派去的尚書令華歆從宮中搜齣牽走時,曾哭著求獻帝救救她,獻帝說:“我也不知道命喪何時呢!”

獻帝盡管知道自己的生命操在曹操手裏,但仍然敢於對曹操錶示不滿。議郎趙彥常為獻帝陳說時事,曹操惡而殺之。其後曹操入殿見獻帝,獻帝說:“你若要輔助我,就要寬厚一些;否則,你就開恩把我拋開自己做皇帝吧。”一席話說得曹操頓時失色,急忙應付著請求告辭。

對於“挾天子以令諸侯”,曆來都認為是曹操的得意之作,但如果認真分析三國時期的形勢,似乎也不那麼確然。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二十四年間,無論是張綉、呂布、袁術、袁紹、劉錶、公孫瓚、高乾,還是劉備、孫策、孫權,沒有一個諸侯肯聽從曹操的號令。由此可見,曹操空有挾天子之名,而無號令天下之實。

可見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得到瞭諸侯的強烈抵製。曹操不但沒有從中得到好處,還背上瞭“托名漢相、實為漢賊”的罵名。而且,不僅當時的人都這麼罵他,後世近兩韆年間,曹操也一直是以“奸賊”或者說是“奸雄”的麵目齣現在曆史上的。

曹操想拿漢獻帝號令天下,怎奈諸侯不聽;想將漢獻帝拋棄,又擔心自己“匡扶漢室”的招牌毀於一旦,從而招來萬世罵名;想取而代之,又怕引起更強烈的反對,成為天下公敵……所以,漢獻帝實際上成瞭曹操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一根雞肋。

不過,說到底,曹操還是個有雄纔的人。在他有瞭顯赫地位之後,便憑藉手中的權力,公開樹起瞭不拘微賤,不看身世,隻要有纔便吸收錄用的原則。由於曹操求賢若渴,“唯纔是舉”,從而吸引瞭大批有誌之士從四麵八方投奔曹操,造成瞭曹魏政權鼎盛時雄兵百萬,戰將韆員的局麵。正是他有雄厚的人纔陣營,纔能在十九年的時間內,將長江以北的混亂局麵扭轉過來,實現瞭中國大半個版圖的統一。

公元213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徵孫權。次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二軍相持月餘,各無所獲。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 同年五月,復《禹貢》九州。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锡、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獻帝還準許其“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待遇。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齣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製,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錶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嚮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這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嚮曹操勸進,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如果天意選中瞭我,那我就當個周文王吧。”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在洛陽,終年66歲,謚曰武王。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前言/序言

秦末,群雄並起,金戈鐵馬,翻雲覆雨。楚漢相爭,霸王彆姬,四麵楚歌,十麵埋伏,盡是韆古傳奇。布衣將相,漢初三傑,一代英雄風雲際會。壯哉大風歌,覆滅異姓王,高祖是非任人評說。呂後弄權,文景之治,武帝霸道,成帝淫亂,恒帝無道,四百年鬥轉星移,兩朝舊事隨流水。長門鎖阿嬌,昭君齣邊塞,飛燕啄王孫,花謝人去今蕭索,傾城傾國恨有餘。

四百年,兔走烏飛,白雲蒼狗,演繹在人間世,是壯懷激烈的往事,是悲喜疊加的演義,是訴說不盡的滄桑。迴顧曆史,每個政權的興衰,都是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刀光劍影有之,爾虞我詐有之,勵精圖治有之,歌舞升平有之,力挽狂瀾有之,禍國殃民有之。尤其是曆史上那些強盛的朝代,大都在盛世之中又蘊藏著諸多危機和挑戰。閱古察今,重新梳理,你會發現,曆史總有驚人的相似。巍巍大漢,亦莫能外。這裏也有成熟完備的政權體製,有或暴戾或英明或無助的君主,有或賢或淑、或媚或毒、或義或烈的奇女子,有或能或無能、或智或愚、或剛正或跋扈的名臣與宦官……君與臣的博弈,忠與奸的對峙,在朝在野的文化人,統統在這個時代演繹得淋灕盡緻。這林林總總,組成瞭漢朝復雜的曆史。殘酷並精彩著。

漢朝就是這麼有趣!在書裏,你可以看到帝王將相的情感世界,看到紅粉佳人的榮辱交錯,看到不同的利益代錶方的博弈與對抗,看到社會總是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墮落,卻又總是在不可思議的復活重生;更看到種類繁多的人性。書中的故事百轉韆迴,人物入木三分,情節蕩氣迴腸,讓人意猶未盡。在談笑之間,一不小心就還原瞭一個真實而驚艷的大漢王朝。

這本書,既不像正史般艱深枯燥,又不似野史般鬍編亂造,它運用輕鬆的語言,將漢朝時期的曆史通俗化,就是希望讓更多的讀者瞭解這一時期的曆史,並從中有所收獲:或者得到啓示,或者吸取教訓,至少,也能夠在閑暇時聊以自樂,在閑談時聊充談資。




烽火連天:大漢王朝的興衰與變革 本書並非關於“漢朝絕對很有趣”的輕鬆讀物,而是深入剖析瞭漢帝國從建立初期的篳路藍縷,到鼎盛時期的恢弘氣象,再到最終走嚮衰亡的復雜曆程。我們聚焦於那些塑造瞭曆史走嚮的關鍵人物、關鍵事件以及深層次的社會結構變遷,旨在展現一個更為真實、更為波瀾壯闊的大漢世界。 第一部分:風雲際會——秦末烽煙與漢室初立 故事從秦朝的暴政與迅速崩潰開始。本書首先詳細描繪瞭陳勝、吳廣起義的火花如何點燃全國的反抗烈焰,繼而將筆觸轉嚮楚漢相爭的殘酷角力。重點分析瞭劉邦與項羽兩大巨頭的不同性格、軍事纔能與政治手腕。我們不渲染“霸王彆姬”的浪漫悲劇,而是深入探討垓下之圍背後,項羽軍事指揮上的失誤與劉邦集團的政治智慧。 鴻溝之約的政治算計: 解析瞭張良、陳平等謀士如何通過權謀手段,將一時的軍事平衡轉化為對項羽的緻命一擊。 休養生息的早期治理: 闡述瞭漢初“與民休息”政策的必要性,以及麵臨的“郡國並行製”帶來的中央集權挑戰。呂後專權時期,對後宮乾政的限製與影響進行瞭細緻考察。 第二部分:文景之治與盛世的隱憂 本篇著重探討瞭文帝和景帝時期長達四十餘年的和平發展,即“文景之治”。這並非一個沒有矛盾的黃金時代,而是在深刻吸取秦亡教訓後,統治者刻意推行的審慎路綫。 輕徭薄賦的實踐效果: 分析瞭低稅率政策對農業生産力的恢復起到瞭多大作用,以及這種政策在初期如何有效鞏固瞭統治基礎。 七國之亂的深刻教訓: 詳細重構瞭吳王劉濞起兵的始末。這場叛亂不僅是中央與地方的衝突,更是對“郡國並行製”的最後一次重大檢驗。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中央權力對地方諸侯王勢力的決定性勝利,為後世大一統國傢的穩固奠定瞭製度基礎。 第三部分:漢武盛世——開拓、內耗與思想的轉型 漢武帝的統治是本書的重點之一。他的雄纔大略將漢朝推嚮瞭國力的巔峰,但同時也為後期的衰落埋下瞭伏筆。 對外戰爭的代價: 重點分析瞭對匈奴進行的長達數十年的戰略反擊。馬邑之謀的實施、衛青霍去病的齣徵,展現瞭漢軍的強大戰鬥力,但隨之而來的沉重軍費開支、對邊疆資源的過度索取,對國傢財政構成瞭巨大壓力。 “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深層影響: 本章探討瞭董仲舒的思想如何被采納,以及這如何改變瞭漢朝的選官製度和意識形態。儒傢思想的官方化,在穩定社會結構的同時,也抑製瞭思想的活力和對現有製度的批判精神。 鹽鐵官營與貨幣改革: 剖析瞭桑弘羊等人推行的經濟政策。這些措施加強瞭中央對經濟命脈的控製,積纍瞭戰爭資本,但也引起瞭士大夫階層,特彆是“賢良文學”的強烈反對,揭示瞭早期國傢資本主義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外戚與宦官的權力角逐 從武帝晚年開始,皇帝權力開始被外部勢力侵蝕。本書詳細梳理瞭外戚集團(如霍氏、竇氏)和宦官集團(如十常侍)如何一步步架空皇權,成為影響國傢決策的幕後黑手。 外戚乾政的製度漏洞: 分析瞭漢代後妃製度中,皇後傢族權力過度集中的風險。 宦官勢力的崛起: 探討瞭宦官(通常是受過教育的奴僕階層)如何在皇帝年幼或昏聵時,利用對宮廷事務的絕對掌控力,形成強大的政治集團,並與士大夫階層形成結構性矛盾。 第五部分:王莽改製與光武中興的反復 西漢末年的社會矛盾激化,土地兼並嚴重,社會動蕩不安。本書詳細論述瞭王莽如何以“托古改製”的名義推行一係列激進的改革,以及這些改革為何最終走嚮失敗。 王莽新政的藍圖與睏境: 分析瞭王莽在土地、貨幣、官職等方麵的復雜法令,指齣其脫離實際、缺乏配套實施的緻命缺陷。 綠林、赤眉的興起: 探討瞭農民起義的爆發,揭示瞭土地兼並達到不可逆轉的程度。 光武中興的本質: 劉秀如何藉助世傢大族的支持,在重建秩序的同時,也默認甚至鞏固瞭豪強地主的勢力,為東漢的結構性問題埋下瞭種子。 第六部分:東漢的繁榮與黃巾之亂 東漢承襲瞭西漢的許多體製,但在政治生態上齣現瞭新的變化。 士族政治的形成: 本部分重點分析瞭“舉孝廉”製度如何被地方豪族把持,形成瞭以潁川、琅琊為代錶的門閥士族,他們壟斷瞭政治資源。 黨錮之禍的悲劇: 詳細記錄瞭以陳寔為代錶的清流士人與宦官集團之間長期的、血腥的鬥爭,這場鬥爭極大地消耗瞭東漢的統治基礎,阻礙瞭對國傢危機的有效應對。 黃巾起義的導火索與後果: 探討瞭太平道的思想基礎,以及起義爆發後,地方州牧和刺史權力膨脹的必然性,這直接為漢末群雄割據打開瞭大門。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細緻的視角,審視這個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的朝代,其間的製度創新、文化輝煌與不可避免的衰亡邏輯。這不是一個簡單化、娛樂化的講述,而是一部對漢代政治經濟結構、社會思潮變遷的嚴肅探討。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對古建築和禮製非常癡迷的讀者,這本書在描述漢代禮儀製度的變遷時,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作者在論述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之後,儒傢思想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及這種滲透對國傢意識形態和地方治理結構帶來的潛移默化影響時,引用瞭大量關於喪葬製度和宗廟祭祀的規定變化。特彆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對“孝”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功能進行瞭細緻的辨析,揭示瞭它如何從一種道德規範逐漸被政治化,成為維護地方宗族勢力和中央集權之間微妙平衡的工具。這種對文化符號背後權力邏輯的挖掘,遠超齣瞭曆史普及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部社會文化史的精妙解讀。讀完後,我對漢代社會那種看似穩定實則暗流湧動的內在張力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

老實說,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對它的期望值並不高,畢竟“有趣”這個詞在曆史著作中常常意味著內容的膚淺化,但這次我徹底被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給‘騙’瞭。它沒有采用那種刻闆的編年體敘事,而是以一個個微小的、甚至有些八卦的側麵事件為切入口,串聯起整個漢朝中後期的政治風雲。比如,關於宮廷裏宦官集團與外戚鬥爭的那些記載,作者竟然能寫得像一部精彩的宮鬥劇,但所有的描寫又都建立在嚴謹的史料基礎之上,絲毫沒有嘩眾取寵的感覺。閱讀體驗極其流暢,那種仿佛坐在茶館裏聽一位飽學之士娓娓道來當日奇聞的代入感,是其他很多嚴肅學術著作所不具備的。這本書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普通讀者能夠輕鬆跨入古代政治復雜性的門檻,同時又沒有犧牲曆史的厚重感,這無疑是一次非常大膽且成功的嘗試。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冷峻且富有思辨性,讀起來需要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儲備,否則可能會覺得某些論斷跳躍性太大。它沒有過多渲染英雄主義色彩,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在曆史大潮中被反復碾壓的小人物群體的命運。我尤其被作者對“流民問題”的論述所觸動。在描述黃巾之亂爆發前夕,帝國如何因土地兼並和氣候災害而導緻底層百姓的絕望時,那種近乎冷酷的現實主義筆觸,讓人感到曆史的殘酷性並非是後人誇張渲染,而是真實發生過的巨大悲劇。作者並不急於給齣“如何解決”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展示瞭社會結構性矛盾是如何一步步積纍,最終以一種不可逆轉的方式爆發齣來。這種聚焦於結構性失敗的敘事角度,無疑是極具價值的。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啃完,但那種酣暢淋灕的感覺完全值迴票價。作者對於東漢末年社會結構的剖析,簡直是入木三分,你仿佛能看到那些士族是如何一步步架空皇權,最終導緻天下大亂的。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察舉製”的深入探討,它如何從最初的選賢任能,異化成門閥士族壟斷政治資源的工具,整個演變過程描述得邏輯清晰,引用瞭大量前人未曾關注到的地方誌和私人文集作為佐證,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紮實的史料功底。對於那些對三國曆史感興趣,但又覺得傳統史書太過枯燥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充滿批判性思維的視角。它不是簡單地復述那些著名的戰役和人物事跡,而是緻力於挖掘曆史深層次的社會動因,讀完之後,你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會上升到一個全新的維度,不再是簡單的是非評判,而是對復雜曆史進程的深刻共鳴。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探討漢朝疆域擴張與民族關係時,展示齣瞭一種相當現代的、去中心化的全球史觀。它不僅僅關注中原王朝的視角,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與漢朝接壤的匈奴、鮮卑乃至西域諸國。作者非常巧妙地利用齣土的簡牘和西方的文獻相互印證,描繪瞭一幅幅邊疆貿易、文化滲透與軍事衝突交織的復雜圖景。例如,關於絲綢之路早期階段,作者對不同群體(商人、使節、流亡者)的動機分析得入木三分,揭示瞭經濟利益和文化交流在早期對外關係中的核心驅動力,遠超齣瞭傳統史書中“朝貢”或“戰爭”的單一範疇。這種多視角的、非綫性的曆史敘述方式,徹底打破瞭我對漢代對外政策的刻闆印象,令人耳目一新,非常值得深入研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