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史纲

近代中国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廷以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通史
  • 近代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教育
  • 学术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73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1
字数:7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郭廷以先生的收山之作。历时四年完成初稿,其后多次修订,逝世前仍增补多处。

2、高屋建瓴,视野开阔,从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战事过程、思想流变、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俯瞰近代中国的巨变。

3、 没有繁琐考证与注释,便于读者充分领略其学术内涵与价值。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史纲》是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郭廷以的代表作。以全局的眼光、翔实的史料,记叙19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明冲击之下发生的三千年以来未有之大变局。作者从世界格局、国际关系、战事分析、思想流变等宏观角度俯瞰世变的脉络,辅以各事件详细资料,绵密地钩织出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之网。本书不是史实的堆积,章节编纂都有作者匠心苦心在内。作者以冷峻的视角看纷繁复杂的历史,寥寥数语即能将历史的发展、影响交代得清晰明了。没有繁琐的考据注释,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进而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整体图景。


作者简介

  郭廷以(1904-1975),字量宇,河南舞阳人。毕业于东南大学历史系。1949年前任教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中央正直学校、中央大学。1949年赴台,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后创建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料究所,任所长。毕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曾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访学,并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高级研究员。
  代表作有《太平天国历法考订》《中国近代史》《郭嵩焘先生年谱》《太平天国史事日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等。
  该书为郭先生1969年赴美访学时撰写,历时四年完成初稿,其后多次修订,逝世前仍增补多处。

精彩书评

  ★郭先生谦称这部多达六七十万字的巨作是史纲,其内容却记述了近代欧美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把焦点放在19世纪后中国面临三千年以来所未有的大变局,向西方国家学习,变法改革,力图迎头赶上欧美的历史,以及在求新求变历程中遭到的限制、困难、挫折和失败,下迄国民党虽经两次革命,最后在国共竞争中被驱离历史舞台的经过。在前后长达约四百五十年的时段里,从高屋建瓴的全局观点,不但强调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战争经过和思想流变等各个面向,也注意社会经济等其它方面的世变。郭先生自谦此书并非学术著作,但正因为没有繁琐脚注,可让读者充分领略其价值。
  ——著名历史学家 陈永发

目录

小记

第一章 世变前的中国与西方
第一节 中国大势的推移
一、闳放昂扬之世
二、敛抑沉滞之世
三、清的统治
四、清的衰乱
第二节 西方的海陆环伺
一、欧人东来
二、海疆扰攘——先驱者葡萄牙与西班牙
三、海疆扰攘——继起的荷兰与英国
四、中俄陆上的和战
第三节 西教西学的传入与中阻
一、耶稣会士的贡献
二、西学西教的发展
三、教士内讧
四、西教被禁与西学之衰
第四节 中西通商与英国的地位
一、广州互市
二、口岸限定与夷人防范
三、马戛尔尼奉使的无成
四、纠纷不已

第二章 西力冲击(上)(1830-1850)
第一节 中英争端的扩大
一、英国的新举措
二、平行往来与旧章遵守
三、鸦片与银漏
四、禁烟问题
第二节 林则徐的禁烟
一、道光的决策
二、强制缴烟
三、坚持具结与交凶
四、西情探求与外交运用
五、对英封港
第三节 英国的炮舰政策
一、决定用兵
二、战争初起
三、无结果的和谈
四、战事继续
第四节 中国境遇的初变
一、南京条约
二、美法效尤
三、五口通商
四、教士的活动
五、西事研究
六、造船制炮与抚绥
七、粤民反英

第三章 内部动乱(上)(1850-1860)
第一节 太平军的兴起
一、鸦片战争与内溃的加剧
二、洪秀全的反清运动
三、新王朝的创建
四、直前北伐与回师西征
五、对外接触
六、北捻与南会
第二节 极权统治
一、信仰统制
二、兵民合一
三、官制与政事
四、圣库与田亩制度
五、妇女地位与札俗
第三节 传统势力的对抗
一、曾国藩的领导
二、湘军东征
三、天京内变
四、太平军的重振
五、曾国藩总制东南

第四章 西力冲击(下)(1850-1860)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携手
一、咸丰的对外动态
二、英美法欲壑的增长
三、修约交涉
四、二次战争的导火线
第二节 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
一、英法的军事合作与美俄外交追随
二、夺据广州
三、进攻大沽
四、天津要盟
五、上海改约交涉与鸦片开禁
六、俄国的再度东侵
第三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一、战火重燃
二、英法大举进兵
三、北京陷落
四、列强的共同收获
五、俄国的独得
……
第五章 内部动乱(下)(1860-1877)
第六章 忧患中的自强运动(上)(1860-1885)
第七章 忧患中的自强运动(下)(1874-1893)
第八章 甲午惨败与中国分割(1885-1900)
第九章 改制维新与排外(1885-1901)
第十章 满清倾覆前夕的内外情势(1901-1911)
第十一章 辛亥革命(1911-1912)
第十二章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2-1916)
第十三章 军阀恣雎(1916-1924)
第十四章 再革命(上)(1915-1924)
第十五章 再革命(下)(1925-1928)
第十六章 两种内战(1929-1931)
第十七章 安内与攘外(1928-1936)
第十八章 八年抗日战争(1937-1945)
第十九章 中国大陆政权的改变(1945-1950)
补充阅读书目举隅
书后小记

精彩书摘

  《近代中国史纲》:
  第二节太平军的末路一、纪纲隳坏太平军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政策与措施,无论反对者斥其如何怪诞诡谲,当清廷失去控驭、人心思变之秋,确能收一时煽惑胁制之效。而其初期上下一心,甘苦相共,领导人正当少壮之年①,朝气蓬勃,实尤足多。中期之后,一切全非,卒至败亡。外在的情势转变,固然有关,根本所在,为其自身的日趋腐化、恶化,丧失了淬砺奋扬之气。
  宗教对于太平天国的创建确有极大作用,然亦受了宗教之累。宗教为洪秀全罗致了不少狂热的信徒,不惜牺牲一切以从,亦因此激起卫护名教者的反抗,招来了势不并立的劲敌。他原是假宗教以愚人,没想到竟至作法自毙。在前期,有天父下凡之说,结果演成自相残杀;在后期,他仍强调诸事均有天父、天兄作主担当,太平一统,即将到来。但何以久久未能实现,屡屡丧师失地?不惟一般人不再盲从,甚而他的高级将领的信心亦生动摇。而他本人似乎反陷溺愈深,极力使自己神化,一心依赖神力,忽视现实,失去理智,无异自愚。李秀成曾反复言之。1860年,再破江南大营之后,洪秀全“格外不由人奏,俱信天灵”,一味靠天,不肯信人。安庆行将不守之时,李劝他预防湘军来围天京,反大受责斥,说是“尔怕死!朕天生真命主,不用兵而定太平一统”,“残妖易灭,功勋易成”。但太平军之日暮途穷,则为显然的事实,自欺而不能欺人。有人说他精神错乱,亦可谓为执迷不悟。在如此领导下的军政,尚有何希望?
  经过天京的内讧,洪秀全偏信他的亲族宠幸,任其胡作乱为,上下离心。李秀成劝他“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依古制而惠四方,求主礼而恤下,轻世人粮税,仍重用翼王”,终不见听。洪仁开虽有才识,但乏功勋,到天京不满半月,封为军师、干王,要人悉归其制,众望不孚。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曾说, 自洪仁玕执政,“诸宿将多不服,贼势之衰,盖由于此”。1861年,洪仁开以援安庆失败革职,朝政复归洪仁发、洪仁达。李秀成见政情日坏,“屡俱本奏,天王不从,越奏越怒”,甚至说:“政事不与你相干,王次兄勇王(即福王洪仁达)执掌,幼西王出令,有不遵西王令者,合朝诛之。”幼西王为萧有和,天王之甥,是一个十几岁的黄口孺子。
  滥封爵职为太平天国的另一致命伤。早期除东、西、南、北、翼王及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外,无其他王号。天京内讧后,洪氏兄弟首先封王,其次为陈玉成、李秀成,至1861年前期,仍仅十人左右。此后愈封愈滥,多至二千七百余人,一因出于猜忌,采众建政策,以分削宿将实力,李秀成的大将陈坤书之封护王,即为一例。一欲借名号以收买臣属,但事姑息,不明赏罚。强有力者互不相下,“各守疆土,招兵固宠”,不顾根本,此为洪仁开之批评。“党羽无定数,酋长无定谋,……伪王……不甚服伪天王、忠王之调度,各争雄长,苦乐不均,败不相救”,“此王所踞之地,常为彼王劫掠”,此为曾国藩的批评。李鸿章亦说:“增封多王,内乱猜忌,愈散漫不可制。”左宗棠说:“贼中伪王……彼此猜忌,势不相下。”李秀成认为亡国大误之一,即在滥封多王。至其他爵职,亦大量增加。1857至1858年之间,新设义、安、福、燕、豫等爵号,“不及一年,举朝内外,皆义、皆安”。洪仁开曾感慨地说,大家“动以升迁为荣,几若一岁九迁而犹缓,一月三迁而犹不足”,若“再隐忍姑息,我辈无生理”。主将初仅数人,其后至少数百。天将、朝将、佐将,更不可数举。1861年,有一位到过南京的英国人说,天京几全是公职人员,均.为消费者,亦是破坏者。后期太平军纪律的恶劣,为无可否认之事。号称治军严明的李秀成,亦不能约束所部。1860年,江宁李圭被虏,年余后逃出,著有《思痛记》,记事尚能持平。据云:是年江苏丹阳被李秀成部占领后,“杀戮之残,蹂躏之酷,无日无之。……弱者存活,十不二三。……行此事者,大抵湘、鄂、皖、赣等籍人,或流氓地痞,裹附于贼,或战败而降贼者。其真正粤贼,则反觉慈祥恺悌,转不若是之残忍也”。“贼亦令禁止骚扰百姓及劫掠衣物等,……顾贼众奉行者少,而以清军之降附者尤为凶残贪暴。”又据江西《高安县志》,“癸丑(1853)贼至,所扰惟典铺大家为甚。乙卯(1855)再至,惟以仇视官绅,苛勒殷富以售其黠,淫掠焚杀犹未甚也。至辛酉(1861)逆酋李秀成至,而祸斯极矣,分扰各属,放手焚杀,恣意淫掠,各乡勇男妇死者不下数千人,所过成焦土”。
  浙江为太平天国晚期的主要辖区,兵戈连年不休。
  ……


跨越时空的思想激荡:《西方哲学史纲要:从古希腊到现象学》 导言:追问“是”的本质,人类思维的宏伟史诗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思想家罗列或学说堆砌的工具书,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哲学思想演变历程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在时间的长河中,捕捉那些奠定西方文明基石的关键转折点,探究哲学家们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根本性问题——关于存在、知识、价值、真理以及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追问。 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聚焦于哲学的核心命题及其与社会、科学、宗教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将从古希腊的宇宙论转向,考察“自然”如何被理性所认知;继而深入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理解信仰与理性的紧张与融合;最终,我们将抵达近现代的认识论革命与对“主体性”的深刻反思,直至二十世纪现象学对经验世界的细致描摹。 第一部:理性之光与城邦的诞生——古希腊哲学(约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 西方哲学的摇篮孕育于爱琴海畔。当我们翻开这一卷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米利都学派对“本源”(Arche)的朴素探寻。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变动不居”,无不体现着人类渴望将万物流动性统一于某种单一实在的努力。 随后,我们进入了更为精密的形而上学阶段。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永恒、不可分割的同一”与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转”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辩证张力。芝诺的悖论,则是对运动与有限性的精妙解构,迫使后来的思想家直面逻辑与经验的冲突。 本书着重分析了“智者学派”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句,标志着思维焦点从自然转向了人类自身——知识、伦理与政治的讨论开始占据核心地位。 当然,我们无法绕开苏格拉底的伦理转向。他通过“助产术”对城邦的德性进行追问,其对“知识即德福”的坚持,为整个西方伦理学设定了永恒的议题。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本书的第一个高潮。我们详细考察了“洞穴寓言”的结构,解析了可知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区分,以及“理型论”如何试图为客观真理、美和善建立一个永恒的形而上学基础。这不仅是关于实在的理论,更是一种政治哲学和美学宣言。 亚里士多德的转向则体现了一种回归经验的务实精神。他摒弃了柏拉图的超验领域,转而关注“此在”的世界。从他的“四因说”到“实体论”,再到逻辑学的奠基,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一套完备的、至今仍影响深远的知识体系。我们还将探讨斯多葛学派与伊壁鸠鲁学派在希腊化时代对个体安宁的关切。 第二部:信仰的疆域与理性的驯化——中世纪哲学(约公元5世纪—15世纪) 当古典城邦的光芒逐渐黯淡,哲学被卷入了神学这座宏大的知识殿堂之中。本书不再将中世纪哲学视为停滞不前,而是将其视为一场关于“信仰与理性边界划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奥古斯丁的工作是关键。他将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教义融合,强调了“内在性”——时间、记忆与上帝的意志。他的《忏悔录》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的自我剖析的典范。 进入经院哲学的鼎盛时期,我们必须聚焦于“共相之争”。唯名论(如奥卡姆)与实在论之间的争论,实则关乎语言、概念的本质以及我们能否通过纯粹理性认识普遍真理。 托马斯·阿奎那的集大成之作,是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工具引入神学体系的伟大尝试。他试图证明,自然理性可以为信仰提供坚实的基础,例如著名的“五路证明”。本书将细致辨析阿奎那如何巧妙地平衡了信仰的启示与经验的观察。 第三部:主体性的觉醒与认识论的革命(17世纪—19世纪)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浪潮,彻底解放了人的主体性,将哲学中心从“上帝”转移到“认识者”本身。 理性主义的辉煌与困境: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哲学史上最响亮的宣言。本书将追溯他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怀疑,试图为知识建立一个不可动摇的起点。随后的斯宾诺莎对“实体”的单一化理解,以及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都试图在纯粹的逻辑框架内解决宇宙的结构问题。 经验主义的挑战: 英国的经验主义者——洛克对“白板说”的阐述、贝克莱对“存在即被感知”的激进主张,以及休谟对因果律的彻底解构,将我们带入了认识论的危机前夜。休谟的怀疑论,动摇了基于经验的一切形而上学断言。 康德的综合与批判: 康德的工作,是本书论述的又一重要节点。他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在理性与经验之间架起了桥梁。我们详细分析了《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演绎”的结构,区分了现象(可经验的世界)与物自体(不可知的实在),从而为知识划定了清晰的界限。 思辨的顶峰与衰落: 德国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辩证法,代表了对西方系统哲学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尝试。其将历史视为精神自我展开的过程,试图涵盖一切经验与概念。 第四部:经验的回归与意义的重构——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思潮 随着黑格尔体系的瓦解,哲学开始向更具实践性、更关注生存境遇的方向发展,知识论的中心开始让位于价值论、生命哲学和现象学。 生命哲学与意志的权力: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宣告,他对“权力意志”的强调,以及对虚无主义的深刻诊断,开启了对现代性的批判。 现象学的回归: 胡塞尔的“回到事情本身”,是对康德以来哲学过度沉迷于认识主体内部结构的矫正。我们探讨了“悬置”(Epoche)的方法,以及通过“意向性”将意识与世界重新连接的努力。这不仅是一种认识论方法,更是一种全新的经验描述学。 生存的追问: 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基石出发,转向了对“此在”(Dasein)的追问,探究时间性与“向死而在”的意义。他的“本真性”概念,是对现代技术统治下“遗忘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 结语:未竟的对话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理解,西方哲学史并非线性进步,而是永恒的螺旋上升——每一次对确定性的追求,都伴随着对自身局限的深刻认识。从对宇宙本源的探索,到对上帝存在的论证,再到对人类主体经验的细致描摹,这条思想之路,是对人类理性极限的不断试探,也是对我们如何理解“真实存在”这一永恒命题的持续回应。本书的终点,即是新一轮思考的起点。 --- (注:本书内容专注于西方哲学史的演变、关键概念的深入分析及其历史背景,完全不涉及中国历史或近代中国史纲的相关主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近代中国图景。作者显然花费了极大的心血去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从开篇的“天朝上国”迷思,到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关,再到内部层出不穷的革新与反抗,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转折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对于晚清政治体制的崩塌与重塑过程的论述,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感,让人深思良久。书中对不同派系、不同地域精英阶层思想光谱的细致划分和剖析,更是让人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交锋的剧烈程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克制的史学态度,既不盲目赞颂,也不一味贬低,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读来酣畅淋漓,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见证了历史的巨轮是如何艰难而又不可逆转地向前推进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且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学术气质,但绝不晦涩难懂。作者的用词精准,表达力强,尤其擅长运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绘历史场景和人物心境。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标志性历史人物的刻画,没有脸谱化处理,而是试图揭示其复杂的人性与局限性。读到描绘某一时期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痛苦抉择的片段时,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深刻体会到那个“寻路”时代的艰难。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体会历史选择的沉重,以及每一次重大决策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总而言之,阅读体验是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触动,它让冰冷的历史细节重新获得了温度和生命力。

评分

比起许多侧重于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我更偏爱这种注重“脉络梳理”的作品。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将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划分得清晰明了,如同为读者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导航图。它没有回避那些尴尬和痛苦的转折点,反而将其视为理解后续发展的关键。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连续性”的视角,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今天的一些社会结构和思维定势,究竟是如何从那个漫长、曲折的转型期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它强迫读者跳出单一的、线性的时间观,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重因果律。读完之后,我对那个世纪的困惑与探索,有了一种更具条理性和整体性的认知,仿佛拨开了层层迷雾,看到了历史长河清晰的流向。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的“内在逻辑”非常看重的读者,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没有把近代中国的动荡简单归咎于外力压迫或内部腐朽,而是深入挖掘了诸多因素的互动机制。比如,作者如何巧妙地将传统儒家思想在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时的“内卷化”反应,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松动联系起来,从而解释了中央集权何以一步步走向瓦解。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逻辑链条极其严密,让人信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因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往往是精炼而富有启发性的,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被过度简化的历史结论。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历史,不如说是在“解构”和“重塑”我们对近代中国这段经历的理解框架。

评分

坦白说,初捧此书时,我对内容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毕竟“史纲”二字意味着对一个百年变局的整体把握,难度极高。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和对细节的把握能力,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年代流水账,而是充满了“故事性”。比如,书中对某一关键战役前后决策层内部的权谋算计的描述,那种紧张的氛围几乎要从纸页间溢出。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社会经济基础变迁的关注,没有仅仅停留在政治和军事层面。对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以及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都有着非常生动和富有洞察力的描绘。这使得整个历史叙事更加立体、更具厚度,不再是孤立的帝王将相或寥寥几位伟人的独角戏,而是整个社会肌体的深刻变革。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

近代史的名著,买来收藏了

评分

大师的巨作,还没有看,当然看了也不知道有没有删减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物流挺快谢谢快递小哥辛苦了,历史课外书吧

评分

经典的近代史著作,取舍得当,观点独到

评分

绝版几年,内容相当厚实,近代史除了作者外还有蒋廷黻,徐中约

评分

快递很快,书很好,师傅人很好。

评分

包装完整,物超所值,购买愉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