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0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是对商羯罗的《自我知识》68节经文做的精准汉译和详细注释,通过对商羯罗思想的深入思考,结合当下世界的处境,从东西方跨文化的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了全面阐释,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探索了印度智慧瑜伽传统和当今瑜伽哲学和精神哲学中的诸多问题。本书即《智慧瑜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商羯罗大师的伟大智慧,这个时代的某些处境,以及商羯罗与读者自身契合的智慧。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一部分是对印度著名的瑜伽大师、哲学家商羯罗之名著、被认为是智慧瑜伽之代表作的《自我知识》的翻译。第二部分是译者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成先生从东西方跨文化的角度对这部书进行的全面阐释,在阐释中,译者注重从日常生活出发探索了当今瑜伽哲学和精神哲学中的诸多问题。
2007年开始出版王志成教授主编的“瑜伽文库”,先后出版了王志成教授翻译的瑜伽经典《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珈经>quan威阐释》《哈达瑜伽之光》《薄伽梵歌》和原创瑜伽图书《瑜伽的力量》《瑜伽喜乐之光》《瑜伽是一场冒险》等书,市场反映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瑜伽经典翻译注释类图书《现在开始讲解瑜伽》《薄伽梵歌》同样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映。因此“瑜伽文库”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长销品牌。
作者:(印)商羯罗是印度杰出的瑜伽大师、哲学家。
英译:(印)斯瓦米·尼哈拉南达,美国纽约罗摩克里希那-辨喜中心的创建者,代表性译著以及著作有:《薄伽梵歌》《自我知识》《奥义书》(四卷)《辨喜传》等。
汉译:王志成,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宗教哲学和瑜伽哲学学者,长期致力于瑜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富瑜,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经典互读、比较宗教学。
序言[1]
经文与释论[195]
中文参考文献[198]
英文参考文献[201]
附录一
吠檀多哲学精华[205]
附录二《自我知识》经文[219]
后记
经文与释论
—1—
我创作《自我知识》(Atmabodha)是为了这样一些人:通过苦修,他们已经获得(身心)净化,心中平静,摆脱了感官欲求,他们渴望获得解脱。
起首句非常清楚,商羯罗开门见山就交代了他创作《自我知识》的目的:《自我知识》是为那些想要获得解脱、得到自由的人们而创作的。同时,这起首句也隐含了《自我知识》是获得解脱、自由、觉悟的知识,是智慧解脱的核心。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我知识”?首先要从什么是“自我”说起。
“自我”一词是本书的核心,也是智慧瑜伽的核心。根据《自我奥义书》,自我分为三类:外自我、内自我和超上自我。简单地讲,外自我就是人的身体部分,它有生有死;内自我就是人内在的心意活动的部分,心意活动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结果;超上自我就是纯粹自我,是“我之为我”的那个根本和本质,也就是我们始终在追问的“我是谁”的那个谁。超上自我是没有分别、没有变化、没有声色、不可名状、更无生死轮回的那个本质存在。商羯罗这本《自我知识》中的“自我”,指的就是这一超上自我。
其实,超上自我是梵文阿特曼(Atman)一词的翻译。生物体(生命体)中的上帝(或者叫做存在、根本、本质、不变者、绝对者、纯粹者等等)在梵文中被称作阿特曼(Atman),也被称作神我或者原人(Purusha,普鲁沙,它也被称为梵的宇宙形象)。在英语中,阿特曼通常被翻译成大写的灵魂(Soul)或者大写的自我(Self)或大写的人(Man)。在本书的翻译和释论中,自我和阿特曼是在等价意义上使用的,但在不同语境下作了不同的选择。当我描述ego(即外自我和内自我)意义上的自我时,我使用“私我”一词,以示区分。
根据吠檀多哲学,自我是超越二元的,也就是说,
自我超越生死,并且不变、自在,它是纯粹的意识(PureConsciousness)。这个自我无关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这个自我。它是绝对的主体,是没有客体的主体,是纯粹的意识。但对此我们难以意识到、更难以亲证体悟到这一点。西方哲学家们说,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你自己。但是,有多少人做到了?更多的人只是朦胧地想要去追问自己是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否认识了自我?从有关文本看,显然苏格拉底是认识了自我的。但他是否彻底地认识了自我?或许,根据商羯罗的标准,我们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认为他认识了自我,但是他认识得并不彻底。在越来越物化的今天,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认识你自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神智慧的传统正在逐渐丧失,已从纯粹的精神传统转向了对细微的物质客体的认识,走向了认识论的领域,西方的传统已经和认识你自己逐渐无关。可是,我们仍需要高贵而尊严地生活,我们仍需要在物化的尘世认识我们自己的真性,我们需要回到人类精神智慧的源头,我们需要回到商羯罗乃至传统的自我知识上,回到那个千古的追问和实践上。
关于苦修。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苦修一直得到人们高度的肯定并付诸实践。苦修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我、认识神、认识上帝等等,它被认为是获得自由或者解脱、拯救的方法。比如,印度神话传说中的诸多善神、恶神们,通过苦修达到了目的。也有人认为,现代印度的独立是基于甘地的非暴力的瑜伽苦修。西方传统中也很有很多苦修的实例。著名的《薄伽梵歌》,还对苦修做出了很多具体的规定。如苦修可以分为愚昧性苦修、善良性苦修和情欲性苦修,且不同的苦修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然而,大部分智者认为,苦修并不是认识自我、认识神的唯一方法,但是却十分重要。
既然苦修可以带来自由和解脱的巨大能量,为什么商羯罗还要创作《自我知识》这一智慧瑜伽著作?《自我知识》究竟有什么作用?这要从印度传统讲起。《薄伽梵歌》第3章第3-4节这样写道:“努力觉悟自我的人有两类:一类倾向于通过经验和哲学思辨;另一类通过奉爱服务。只靠不活动摆脱不了报应,只靠弃绝达不到完美。”本书引用《薄伽梵歌》的经文主要参考《薄伽梵歌原义》(帕布帕德著,嘉娜娃译:《薄伽梵歌原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但根据实际情况,有的地方可能依据其他英译本做过修订。《瓦希斯塔瑜伽》也强调:“苦修或者苦行、施舍、遵守宗教誓言并不导致对上帝(theLord,主,绝对者)的认识。”SwamiVenkatesanada,tr.,�鱒asistha’sYoga��,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3,p.45.显然,仅仅通过苦修是不能获得自我解脱、获得自由、达到完美之态的。当然,没有苦修就什么都没有可能;但是,仅有苦修又是不够的。所以,商羯罗在首句中就强调:一个人走向自由需要准备某些条件:通过苦修心灵已获得净化,心中平静,摆脱了感官上的欲求,成了感官的主人;并且,他们渴望解脱获得自由。
而渴望解脱,根据商羯罗《分辨宝鬘》第27节:“渴望解脱”就是解放自我的愿望、明白自我真性,从无知的叠置带来的所有束缚(包括身体自我中心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即便是迟来的(torpid)和平凡的(mediocre)解脱渴望,也会在导师的恩典教导下带来果实。对于这些渴望自由、渴望解脱的人们,解脱和自由已经不是知识论的问题,而是他们生存论的事件。但是,这种迟来的和平凡的解脱渴望、追问自己是谁的渴望,很容易成为“沙漠之水”而被风吹散。所以这种渴望和追问应该是真正的,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到人们经常听到的一位人物——耶稣,他就是一位渴望解脱并获得了真实自由的典范。其实,我们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这位东方圣人。我们知道的仅仅是他被钉十字架的拯救故事。但是,分析耶稣的很多教导,我们可以意识到,其实,耶稣真正宣扬的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生活。他说,太阳照耀好人,也照耀坏人;天国不在这里不在那里(天国在你们之中或者在你们之间。可以与之比较的吠檀多经典句子:Neti,Neti。该句的字面翻译:不是这个,不是这个);“如果你们能视二为一、视内如外、视外如内、视上如下、男女一如,即男非男、女非女;如果你们能以眼代眼、以手代手、以脚代脚、以相代相,你必能进入(上帝的国)。”(《多马福音》22)译文参考了汉语界已经有的几个译本,同时参看几个英文权威译本:http://www.gnosis.org/naghamm/nhlthomas.htm。耶稣的这些教导都是东方非二元论的传统。耶稣是否定或者拒绝二元论的圣人,他被视为神的化身(基督教视为上帝之道成肉身)。严格来说,耶稣不是基督徒(教义和教会意义上的),而是瑜伽行者。一个基于非二元论的、基于吠檀多的耶稣形象,显然更具有内在的真实性。
总体上说,自我知识是关于自我的真知识,是关于真与不真、我与非我的知识,是关于生存论的瑜伽实践。《瑜伽经》注释家薄阇(Bhoja)曾经将瑜伽一词定义为“将阿特曼(实在)从非阿特曼(现象界)中分离出来的努力”参见帕拉瓦南达等著,王志成、杨柳译:《现在开始讲解瑜伽》(修订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页。。商羯罗的《自我知识》就是将自我从非我中分离出来的努力,就是智慧瑜伽。这一智慧瑜伽,让我们分辨真我、觉悟真我,从非真实走向真实;摧毁无明(摩耶、无知)虚幻,从非存在走向存在,从虚幻走向光明;摆脱约束和束缚,得到大自由、大喜悦、大解脱;让我们体悟到我们既属于世界又不属于世界、既在世界之中又超越这一世界,让我们生活在真实和人的尊严中。我们的生活可以过得如高空一样晴朗,没有乌云。如果你认识了你是谁、认识了你的自我,你就超越了生和死,超越了二元对峙,你的生命就会发生蜕变,你就从小写之人成了大写之人(Man),你就是原人,你就是亚当第一。觉悟之门永远敞开着。但正如耶稣说的,敲门,门就开。可是你愿意敲门吗?你渴望认识你是谁吗?你渴望解脱获得自由吗?商羯罗已经为我们写出了《自我知识》,你愿意回到商羯罗、愿意跟随商羯罗的智慧瑜伽之路,去分辨、去体悟、去亲证,从而认识你的自我、获得自由和解脱吗?我已在路上,愿你与我同行。
—2—
正如火是烹饪的直接原因一样,(唯有)知识而非其他任何形式的戒行才是解脱的直接原因。因为没有知识就不能获得解脱。
商羯罗在第十节说明创作此书的动机,第2节就直接指明了只有“知识”才是解脱的直接原因。这个知识不是别的知识,而是“自我知识”。
在印度智慧传统中到处都是比喻。在《自我知识》中,商羯罗首先就用了火和烹饪食物这一形象的比喻。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各种要素,但真正使得食物煮熟的关键要素是火。要完成一件事,实现一个目标,需要具备各种条件,很难单单依靠一种条件而得到实现,但其中必有一种条件是关键条件。但问题在于,人们常常难以分辨事件中的关键。古谚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说的就是分辨不清问题的关键。煮饭,关键是火。火让生米成饭,火是关键的转化力量。我们观察事物,首先需要看到关键点,正如明白烹饪中火是关键要素或直接原因一样。
人们得解脱、获自由也有一个关键。商羯罗说,这个关键就是知识,这个知识就是关于自我的知识,而其他的戒行,如苦修、宗教仪式、献祭、布施等等,都不会直接导致解脱。
中国佛教史上有个故事。南朝梁武帝在位的时候,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梁武帝询问达摩,他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是否有功德。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在《坛经》中也可以看到解释。佛教中的觉悟,与吠檀多一样,同样依赖于知识,依赖于用知识来消除无明。《金刚经》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据鸠摩罗什译文)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告诉别人真知灼见,要比布施别人恒河沙等身来得宝贵!《分辨宝鬘》第6节说:“觉知自我是阿特曼,这(才)是解脱之根本,而非(崇拜)仪式和祭神。”本书引用《分辨宝鬘》的内容全部由作者本人译自英译版:SwamiMadhavananda,tr.,Vivekacudamani,Kolkata:AdvaitaAshrama,2005。第13节也说:“知识来自智者,而非来自圣河沐浴、礼物,也不是上百倍的生命能量控制。”第202节进一步强调:“只有通过完美的知识才能停止(无明)叠置的发生,而非其他途径。”
释迦牟尼在走向觉悟的过程中曾尝试用过各种修行的方法。但欲乐不能达到觉悟,苦修不能实现觉悟,文字知识不能达到觉悟。于是,他走向了内在瑜伽之路。他坐在菩提树下,分辨、专注、冥想自己的内在真性。他观照到了贪瞋痴,明白“我”是苦难的根源,最后体悟到“我”(灵魂)才是问题的根源。于是,他消除了乌帕蒂(Upadhi,指身心限制条件,第10节有详细解释),他没有了“我”、“我的”,他看到了宇宙一切皆是存在之流。他获得了觉悟和大自由。
商羯罗认为,知识照亮世界,消除无明之云,直接通向解脱。在吠檀多哲学看来,人本来就是梵自身,人人皆圆满自足。人之所以被局限、之所以意识不到自己的圆满性、自足性,是因为人的无明。无明就是无知,无知就是不能认识到宇宙和自我的本性。
在吠檀多哲学看来,现象世界是一个虚幻存在,现象世界是一个生成过程(becoming),但这个现象世界的存在却并不真实。这样的看法,通常难以接受,因为它似乎违背了我们的认识常识。不过,当我们深入吠檀多哲学之后,我们似乎也可以接受世界的实在性是相对的,世界没有永久的本质;世界会持续,也会消失。要在这个现象的世界上、在这个现象的宇宙中找到永恒是不可能的。换言之,现象世界的存在只是暂时性的存在,它就如同梦中景象,只要你还在做梦,梦中的一切就是存在的。但当你醒来了,梦中的存在就受到了挑战。你当然不会把梦中的一切视为如同现实世界那样的真实。吠檀多哲学认为,我们的这个现实世界就是一个梦,一切的存在就是梦中的景象。举一个比梦更实在一点的例子: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看上去真实,但事实上那只是一种光的折射,是一种假象。同样,在吠檀多哲学看来,我们的现象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海市蜃楼。
然而,人不是现象。也就是说,人的内在本质不可能是现象。这个如如不动的内在本质是一个没有客体的绝对主体,因为这个绝对主体与时间、空间、因果并没有关系,它只是意识,纯粹的意识。这纯粹的意识在我们人这里局限化为灵魂(jiva),也就是阿特曼,即是说,这个阿特曼等同于纯粹意识。当你觉悟到这个阿特曼就是纯粹意识的时候,你将再也看不到现象,你将不再进行二元区分,你的生命性质发生了蜕变。
自我知识是解脱的核心力量。根据吠檀多哲学的观点,我们常说的奉爱瑜伽的真实含义是对个人真性(本性)的追问(《分辨宝鬘》第31-32节),而不是热爱或者依附某个神或者某个偶像、某个存在物。真正的奉爱是对真性的奉爱,真正的瑜伽是对真性的亲证、与真性的联结。我们都需要努力觉悟到这种自我知识。
—3—
行动不能摧毁无明,因为行动和无明并不抵触。只有知识才能摧毁无明,正如(只有)光明(才能)驱赶黑暗。
人们可能有疑问:我们可以通过行动获得生命的解脱吗?商羯罗作了否定的回答。在这一节,商羯罗传达了两个特别重要的概念:行动和无明。
先说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行动主体,只要行动主体作为一个行动者,就会通过工具、身体器官等与行动的对象发生联系,并形成某种结果。这就是行动。
本质上,行动是二元的——包括行动者和行动对象。行动一定会出现主体和客体,一定会与主体的意欲保持某种显在的或潜在的联系。行动导致意欲的实现或者不实现。《分辨宝鬘》第7节、第11节讲到:“财富之道不是不朽之道,因此工作(行动)不是解脱的原因。”“行动净化心意,却不能觉知(自我)实在。对真理的认识来自分辨,根本不是来自无数次的行动。”这是行动的限制性。
……
序言
商羯罗(Shankara,约788-820年),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伟大的不二论哲学家、公认的智慧瑜伽士。
商羯罗出生于印度的喀拉拉。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云游印度,致力于复兴传统的印度教(婆罗门教),驳斥当时在印度流行的佛教之“无我”学说,重新肯定关于个体灵魂(jiva)的吠陀真理。
商羯罗认为,宇宙最高的实在是梵(Brahman),梵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最初存在的那一物;世间万物因梵而生,梵本身并不依赖其他任何事物;梵是绝对、永恒的意识,梵是一切。梵没有差别和属性,它超越主体和客体,超越时空和因果;相反,主体和客体、时空以及因果关系的基础是梵;我们的世界是梵的造物;自由与解脱就是通过智慧(知识)亲证“梵我合一”这一最高真理。
商羯罗的观点与佛教也有不少相通之处。有时,他被称为“假面的佛教徒”。
尽管商羯罗在世时间极短,但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撰写了大量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梵经注》、《薄伽梵歌注》、《大林间奥义书注》、《唱赞奥义书注》以及《自我知识》、《分辨宝鬘》、《五分法》、《示教千则》等等。在印度思想史上,他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印度近现代思潮的源泉,在世界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印度教传统中,要达到人生的圆满,被认为有很多条道路。这些道路广义上被称为瑜伽。瑜伽的原意是联结,是个体自我(个体灵魂、小我)和宇宙终极实在(大我、至上神、梵、至上意识)的联结。联结的方式传统上主要有:行动瑜伽、虔信瑜伽、哈达瑜伽、胜王瑜伽和智慧瑜伽。行动瑜伽的特征是无执地工作,把最后的结果献给至上意识(至高者,在有神论传统中,则可以是神,如克里希那);虔信瑜伽的特征是从事各种服务至上神的活动,把爱献给神;哈达瑜伽的特征是通过体位、调息、身印等方式锻炼身心(《哈达瑜伽之光》为主要经典);胜王瑜伽的特征是通过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定和三摩地八个步骤达到人生圆满(《瑜伽经》为主要经典);智慧瑜伽则认为,人要达到圆满,需要有正确的自我知识,一旦真正觉悟自我,就达到瑜伽的最高境界——对心意波动的控制。根据这些传统的瑜伽,同时还发展出其他各种形式的瑜伽,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好心意,例如曼陀罗瑜伽、昆达里尼瑜伽等。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形式的瑜伽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彼此互补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可能适合某种瑜伽;同时,一个人可以同时包容其他几种形式的瑜伽。
商羯罗是一位著名的瑜伽士,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擅长胜王瑜伽,能自由控制自己的昆达里尼能量,更是精通智慧瑜伽。《自我知识》可谓是一部智慧瑜伽经典。智慧瑜伽的核心是自我知识。这门知识在商羯罗这里就是他的不二论思想。尽管全书只有68节,但已经有多个英文译本。鉴于该书的重要性,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并加以释论。这种释论的目的是与读者分享我对商羯罗思想的理解、特别是对智慧瑜伽的理解。同时,通过思考商羯罗的思想,结合当下世界的处境,我也对印度智慧瑜伽传统做一些扩展性的思考和实践上的应用。
我对商羯罗《自我知识》之翻译,主要参看了斯瓦米·尼哈拉南达(SwamiNikhilananda)的英文翻译,同时也参考了其他几个英文译本。
另外,在“他”一词的使用上,我并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对“他”和“她”的使用,本来是并列的。但为了文风简洁,我使用了“他”。读者心中需要明白,这里的他并不独指男性。
读者须注意,书中的黑体字为商羯罗《自我知识》的经文本身;正文部分,则为我对经文的解释和阐发。
王志成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